《共和·民主·憲政》摘要 15、殊別價值與普世價值之間--“文明沖突”的另一面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判斷文明間會不會發生沖突,首先要探討文明為什么沖突,即是否存在導致文明沖突的重大肇因。這種肇因首先又必須從文明的內部去尋找。本文試圖通過對文明內部價值構成的剖析來對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作一個簡要的評估。
  從價值構成上看,每一種文明都含有殊別價值和普世價值兩種成分以及相應的制度。儒教文明的殊別價值主要來自孔子等人創立的儒家教化;伊斯蘭教的殊別價值主要來自于《古蘭經》;基督教的殊別價值則主要來自《圣經》。正是這些殊別價值把各種文明相互區分開來。從殊別價值的角度看,每一種文明都是平等的,彼此無高低之分。文明中的另一種價值是普世價值及體現這些價值的相應制度,如人權、自由、平等、正義、寬容及其制度載體如民主、憲政、法治和自由企業制度等等,這些價值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中得到了系統化。它們之所以為普世價值是因為從總趨勢上看這些價值正在被各種文明所接受,而不論其殊別價值如何。含有普世價值越多的文明越先進,越少則相對越落后。從這種意義上說,西方文明是一種先進的文明并不是因為基督教比伊斯蘭教或儒教高一等,而是西方文明中所包含的普世價值多于其它文明。
  殊別價值受特定文明的具體性格的限制,故受到該文明范圍的限度。換句話說,殊別價值的適用與推廣不可能超越其所屬文明的界限。例如,儒家的價值系統要在儒教文明圈以外的地方普遍推行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普世價值則超越了文明之間的界限,甚至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如人對自由及其制度保障之普遍需要。所以,自由、正義、民主、法治這些普世價值及其制度載體是沒有國界、沒有文明界限的。
  從人類的文明史上看,在普世價值尚未出現的時代,沖突最普遍,對普世價值分歧最大的時代是沖突最激烈、對峙最嚴峻的時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及隨后的冷戰。對普世價值的認同越多,文明間的沖突就越少。所以自從普世價值被發現之后,文明間的沖突已不再取決于殊別價值,而是取決于普世價值的普世程度。換句話說,取決于各個文明對自由、民主、市場、法治、人權、多元、寬容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程度。認同的程度越高,沖突越少;認同的程度越低,沖突則越有可能發生。從這種意義上講文明的沖突不是殊別價值問題,而是普世價值或意識形態問題。

  美國與某些伊斯蘭教國家的沖突,絕不是美國的基督教文化與其伊斯蘭教相沖突,而是美國的自由民主價值觀與這些國家的威權主義政權之間的沖突。意識形態的分裂越深,沖突的程度就越劇烈。只是伊斯蘭的擴張性軍事獨裁政權和反對政教分離這一現代民主國家起碼原則的原教旨主義僧侶政權,才與美國關系最僵;而象巴基斯坦、埃及這樣的伊斯蘭國家,哪怕其民主制度還不太穩定,就不會與美國存在根本的沖突。在西方文明與儒教、伊斯蘭教文明之間真正的沖突線根本不是文化的斷層線,而是意識形態的斷層線。只是這種意識形態的斷層線與冷戰時期相比在劃分和走向上有所變化。
  既然亨廷頓所謂的"文明的沖突"不過是表現為普世價值之爭的意識形態的沖突,那么普世價值自身的存在又何以證明呢?
  普世價值的存在來源于超越文明、超越種族、超越人與人之間先天和后天具體差異的普遍人性,來源于整個人類相同的生存方式,來源于人類社會內部生存沖突的壓力,來源于人類對超越性、普世性事物的執著追求。
  對普世價值的論證主要是由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來完成的。有人從自然法角度加以論證,用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來論證普世價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人從功利主義來論證,認為普世價值合乎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也有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論證,認為普世價值的發現和確立有助于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更加理性、更加和平,有利于消除這種競爭對人的生存所造成的威脅。
  縱觀未來的世界,在非西方文明中將存在著既堅守固有傳統,又追求普世價值的雙重傾向,而且,這兩種傾向可能會互相抵牾。西方文明將一方面繼續將其文明中固有價值與普世價值搭配推銷,同時又懷疑非西方世界接受摻雜著其殊別價值的普世價值的能力和誠意。因此,普世價值會更日益全球化的同時,其所招致的抵抗也會更加持久。其所引發的沖突便是不同的文明間以普世價值之爭為主旋律的意識形態之爭。


劉軍寧 2013-08-19 10:29:18

[新一篇] 《共和·民主·憲政》摘要 14、為什么民主必須是自由的?

[舊一篇] 《共和·民主·憲政》摘要 16、全球化與民主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