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位中國當代學人自述:精神歷程 3 李銀河 中國性文化的30年變遷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3


  李銀河 中國性文化的30年變遷


  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譯作有:《現代社會學入門》、《社會研究方法》、《中國人的**與婚姻》、《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性社會學》、《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女性權力的崛起》、《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同性戀亞文化》、《虐戀亞文化》、《性的問題》、《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一爺之孫——中國家庭關系的個案研究》、《福柯與性——解讀福柯〈性史〉》等。


  中國有句老話:飽暖思**欲。在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的問題。在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之后,人們就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要追求肉體和精神上的快樂,性的問題于是變得重要起來。從1976年到2006年這30年間,性文化的變遷是我國社會變遷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有的社會都認為性是重要的,即使在性受壓抑的社會。有人以為這是因為性能夠導致生育,但是,在那些不了解性與生育關系的部落社會中,性也是重要的。性之所以重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性能帶來巨大的肉體快樂;第二,性與人的自我有極密切的關系;第三,性與人的自由權利有關。因此,它是所有的權力都不會忽視的資源。由于性是權力要加以管制的領域,因此性也就成為個人自由與權力斗爭的前沿。


  對現代性文化變遷影響最大的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在西方發生的性革命。性文化變遷的主要表現包括:性規范大大放松;兩性首次**的年齡大幅度下降,其中女性更甚于男性;婚前性活動顯著增加,特別是在女性當中,大多數女性在結婚時仍是處女的情況已不復存在;青少年懷孕和非婚生育劇增,但是非婚生育?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document.clear ();
   </script><html>
<head>
<title>一流信息監控攔截系統(IMB System)</title>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style type="text/css"><!--p,body {  font-size: 9pt}--></style></head><body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div align="center"><br>  <br><br><br><br><br><br><br><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var infosafekey="亂倫";
document.clear ();</script><a href=/>信息監控系統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內容中或訪問的內容中含有系統不允許的關鍵詞或者您的IP受到了訪問限制,本次操作無效,系統已記錄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數據。請注意,不要提交任何違反國家規定的內容!本次攔截的相關信息為:亂倫</a></div><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alert("信息監控系統檢測到不允許的詞 亂倫");
document.clear ();close();
   document.clear ();
   document.writeln  ("由于頁面存在不良信息此頁已被關閉");
   location.href='about:blank';
</script></body></html>。


  婚前性行為增加的過程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從20世紀初年就開始了。例如,金西美國調查的數據表明,1900年以前出生的女性中只有8%在20歲時有過婚前**;出生于1910至1919年間的女性在20歲時有過婚前**的比例就已經增加至23%,是過去的3倍。《花花公子》雜志在70年代初的一項以已婚女性為對象的調查表明,55歲以上年齡組中只有31%有過婚前**,最年輕的年齡組中有過婚前**的比例卻高達81%。最極端的數字來自瑞典,男女兩性中有過婚前**的比例均高達95%。


  我在1989年所做的一項北京市隨機抽樣調查表明,無論兩人確定關系與否,有過婚前性關系的占樣本的15.5%。這一數據與日本70年代的情況接近,可能與我們兩國的文化背景接近有關。根據最新調查,婚前性行為在上海達到69%,在廣州更高達86%。


  隨著廣大人群婚前性行為方式的改變,人們結婚時對童貞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美國,對18項擇偶標準的統計表明,在30年代,童貞的重要性被列在第10位;到1977年,女性將其列為第17位 (倒數第2位),男性列為第18位 (倒數第1位)。另據對33個國家約10000人的調查,最看重童貞的有亞洲人、中東人和南美洲人,如中國、印度、印尼、伊朗、以色列;最不看重童貞的有瑞典、挪威、芬蘭、荷蘭、德國和法國。美國也不太看重童貞,但其程度不如北歐國家高。


  對婚前性行為持肯定態度的人們認為,婚前**的有益之處包括:在**存在的意義上,它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有利于健康的,因為人的迫切需要不可以被拖延至成年期,人從進入青春期到成年期還有大約10年的時間。有些人結婚更晚甚至不結婚,很難要求他們保持童貞。目前在美國和法國,保持單身的人群都要占到人口的約四分之一,如果要求他們保持童貞是完全不現實的。無論社會對婚前性活動的規范有多么嚴厲,隨著參加這一實踐的人數日益增多,規范將不得不改變,過去被認為違反社會性行為規范的婚前性行為將逐步為社會規范所接納,雖然在很多社會中,這種接納是很不情愿的。

 

 


  婚外性活動與同居


  婚外性活動也是人類性行為改變的一種主要形式。社會學關于婚外性行為的研究發現:婚外性關系在美國男性中介于20%至50%之間,在女性中介于10%至69%之間。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男性45%,女性42%;在芬蘭,男性44%,女性19%。根據我在1989年所做的一項北京市隨機抽樣調查,樣本中承認有過婚外戀的人占調查對象的比例是6.4%。


  在西方國家,最主要的變化是女性婚外性行為增加較多。例如在美國,金西調查中女性有婚外性行為的比例是26%,目前已增至30%到36%。男性婚外性行為比例仍保持在40%到50%之間。


  婚外性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非婚同居。它與典型的婚外戀性活動的區別在于,同居當事人多為單身者,而不是像典型的婚外戀那樣,至少有一方在婚。同居者的特點是保持一對一的關系,維系關系的力量主要靠文化因素而不是經濟因素。二人關系中的勞動分工不如婚姻關系中的勞動分工那么明顯,相互的性滿足是同居的主要目標之一。在現代化及其后的社會中,同居現象大量增加。在美國,金西時代只有下層社會的人會同居,現在各階層的人同居者都很多。


  根據1990年調查,美國有40-50%的女青年到30歲時會有同居經歷,1988年當年有4%的人同居。同居在美國雖有增加,但遠遠達不到瑞典的程度,在瑞典,90%的成年人有過同居的經歷。已婚者中有99% 婚前曾同居。在法國,這一現象從數量上已具備了具有統計學重要性的規模。1977年5月的一項調查表明,在18-19歲年齡組中,有10%的人同居。在同一年齡組中,已婚者中的30%在婚前有過同居經歷。


  如何對待日益增加的同居關系,西方許多國家都在現實需要和利益團體的積極督促下創立了一些新的對策。1989年,紐約州法通過批準同居者注冊家庭伴侶關系(domestic partnership),美國還有一些城市也承認了這種關系,目的是使同居者享有同已婚者相似的權利,例如,在買保險時可以將一對同居者視同于一對夫妻。瑞典、丹麥和法國也批準了家庭伴侶關系的立法提案。根據家庭伴侶關系法,同性戀伴侶除孩子的收養權和監護權以外,將享有與異性戀夫妻同等的權利。


  同 性 戀


  最近幾十年間,同性戀解放運動是世界性變遷潮流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各種與眾不同的性傾向中,同性戀是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少數族群。在美國,根據統計,同性戀者占人口的3-4%。在英國人口中,有約10%的人自己承認是同性戀者。由于同性戀者較多地集中在大都市中,世界各大城市的調查都表明,同性戀者約占到城市人口的10%。因此在美國一些大城市以及香港這樣的都市社會中,都有所謂“十分之一會”這樣的同性戀組織,就是指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同性戀解放運動最引人注目和令一些受異性戀霸權思想影響過深的人感到恐懼的是:同性戀是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為快樂的生活方式而登上社會這個大舞臺的。“同性戀生活方式”以一種新的人際關系結構出現,它的主要特征是使得人們擁有一種強烈的情感生活,而同時并不必須擁有一種穩定持久的關系。這是一種不尋常的非一夫一妻制的人際關系。


  按照激進派的觀點,同性戀運動具有一種超越了同性戀者自身的前景,它很有可能形成一種更廣義的文化,一種發明出新的人際關系、生存類型、價值類型、個人之間的交往類型的文化,這一文化是真正全新的,與既存的文化形式既不相同,也不是添加在既存的文化形式之上。如果這是可能的話,那么同性戀文化將不僅是同性戀者所做的同性戀的選擇,它將創造出新的人際關系,它的某些方面可以傳遞到異性戀關系中去,影響整個社會的性規范。


  在同性戀者和自由派思想者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在北歐、北美、澳洲等許多國家與地區,同性戀婚姻已經獲得了合法地位。正如福柯與拉康共進晚餐時說過的一句話:“只要男人之間的婚姻尚未被接受,就不會有文明。”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天真和幼稚。雖然中國沒有同性戀恐懼癥,但對同性戀普遍的無知卻達到令人沮喪的程度。自80年代以來,由于學界和大眾傳媒對同性戀現象的關注,這種無知的狀況已經有所改變。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的社會環境、文化傳統在同性戀問題上有自己的優勢:在我國的幾千年歷史中,從來沒有殘酷迫害同性戀的記錄;從未有人因同性戀活動被判死刑 (“文化大革命”時期有個別例外,應按非常時期的特例看待,不具典型性);公眾輿論對同性戀一向比較溫和。


  在我看來,造成目前中國社會對同性戀態度的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往往憑世俗的平常心和直覺來評價人與事,人們認為,同性戀既然不會傷害他人,就與他人無關,因此不會對同性戀有太嚴酷的看法;第二,中國文化強調生育價值,由于同性戀活動不會導致生育,所以容易被人忽視,不以為是什么嚴重的罪行;第三,這種態度也許同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有關: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因此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從來很有信心,從不担心被異己的文化所同化。人們對于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往往采取不屑一顧的態度,而不至于殘酷迫害它。福柯早就把中國的性文化與古希臘、古埃及、古日本相提并論,認為我們有西方所沒有的長處,如果我們對中國古代性文化善加利用,完全可以在同性戀問題上為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做出妥善處理亞文化與主流文化關系的榜樣。

 

 


  其他越軌性活動


  艾滋病的發現及隨后席卷整個西方的保守派性道德回潮之前的那段日子,是性的黃金時代,當時的情況正如福柯所盛贊的那樣,人類所有的能量和想像力,也就是異性戀中匯集在求愛上面的能量和想像力,全都被投入到加強性本身的活動中來了。一種性實踐的全新藝術生氣勃勃地發展起來,它試圖探索性活動的全部內在可能性。在像舊金山和紐約這樣的地方出現了一種被稱為性實驗室的地方,在那里,各種各樣全新的性藝術被陶醉在自由感當中的人們興高采烈地創造出來,許多過去被視為病態的東西,被當做全新的性藝術供人們盡情欣賞、實踐。


  在70年代西方的性革命之后,過去隱藏自身性傾向的人們開始公開自己的傾向,出版特色雜志,刊登廣告。例如換偶活動者、易裝者、虐戀者等等。人們總是在談論的一個話題是,還有什么事是我們能做而沒人做過的,還有哪些未經探索的領域。多種多樣的“異常”性活動發展起來,不僅因為它們令人感到新奇,而且因為它們所具有的戲劇性和美學價值。


  在現代西方社會,超越性別 (transgender) 正在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潮流,其中包括易裝活動、易性活動及其他違反傳統性別角色的行為。一個新型的兩性融合的社會 (a unisex society) 正在形成,各種角色混合在一起,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情人和主婦。這一潮流已經成為一般社會變遷的明顯標志。


  在各種與眾不同的性活動中,西方人發明了一種換偶活動 (swing)。在這類活動中,數對配偶聚集在一起進行交換配偶的性活動。在50年代,人們將這類活動稱作“換妻”,這一稱呼反映出一種妻子是丈夫的財產的價值體系,似乎妻子是一種可供交換的商品。隨后出現了具有兩性平等價值的稱呼:“交換配偶”。接著又出現了“多對配偶性活動”這一說法。最后,這類活動被多數人稱作換偶活動。中國目前也出現了此類活動。


  像同性戀一樣,虐戀這種與眾不同的性傾向也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為什么虐戀的形象成為80年代和90年代占據統治地位的主題?部分的原因是對安全的性的強調。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人們放棄了必須交換體液的性方式。虐戀所喚起的不是性快感,而是一種精神宣泄方式,性能夠只發生在頭腦之中。虐戀的重要意義在于它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是一種新型的性亞文化。目前我國也出現了少量的虐戀俱樂部,在網上活躍著出售虐戀用品的商店。


  90年代出現了一批以“安全的性”為主要特征的性活動的新形式,例如電話性活動 (phone sex),人們通過向專門服務機構打電話,或者講或者聽一些想像中的性活動來獲得性滿足。在美國,每分鐘4.95美元的電話性服務包括同一個“真的、活的、英俊的男人或美麗的女人”的性對話,“實現你所有的幻想”。電話性活動跨越于**穢**品與賣**之間,將前者的自慰因素與后者的親密互動關系結合起來。再如,電腦性活動 (cyber sex),通過計算機的國際互聯網上的**布告板活動獲得性滿足。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虛擬現實”的發展提出一種可能性:在未來,性對許多人來說將日益變成一種孤獨一人的行為 (solitary activity)。


  面臨艾滋病威脅的人們還發明出其他種類的不包括**、不交換體液的性活動方式。例如,自慰性活動,在自慰俱樂部性活動俱樂部中,人們的主要活動是在“其他伴侶的陪伴下自慰”。再如,**類性活動 (pederasty),其中只包括相互手**活動;公共場所性活動 (public sex),例如在公園和海濱浴場的性活動,其中大多也只包括相互手**活動;電傳性活動 (fax sex),通過向專門機構或由它們介紹的對象發電傳來獲得性滿足。


  無論是同性戀還是虐戀活動,無論是換偶活動還是易裝易性行為,其意義都不僅限于其自身,還具有一般的性自由和解放的意義。它們的存在是對異性戀霸權的挑戰,是對傳統性規范的挑戰。它們重新定義了性的規范,使傳統意義上的“違規的性”從社會和文化的邊緣地位走向主流。一個自由的文化多元的社會是我們向往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應當包括所有這些性少數派和所有社會邊緣群體的自由,這些在傳統意義上是違規的性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使世界變得更加文明、多元、寬容和自由的意義。


  性的多元化趨勢


  世界進入艾滋病時代以來,性規范的發展趨勢變得越來越多元,性道德的約束也越來越寬松。這種發展趨勢反映在性的理論中,就是性的多元論。性的多元論日益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性的多元論主張按**自身的感覺來表達,拒絕任何單一的固定的表達方式。它的核心原則是“仁慈的性差異”概念。它認為,差異是健康的和自然的,而不是病態的、邪惡的或者是政治上不正確的。性多元論者羅賓指出:差異是一切生命的基本性質,從最簡單的有機體到最復雜的社會構造。


  傳統的性學大多以一元論為其基調,以異性戀的****交為自然的性行為,而將所有其他的性行為都視為不成熟的、輔助的,或者是“真正的性行為”的替代行為。性學家馬斯特斯和約翰遜雖然承認女性通過手**更容易達到快感,但仍然認為它是在異性戀接觸受到限制或無法達到時的替代活動,只不過是“退而求其次”的行為。這種性的一元論的理論背景仍沒有脫離基督教性文化的以生殖為性的惟一合法功能的巢臼,以為只有異性戀**式**這一性行為模式具有生理學的基礎,性最終的功能是生殖功能。

 

  與此相反,性多元主義表達了人對性活動的自由多變的需求,它不斷地拒絕被分類定型,不斷地脫離所有的特殊認知和固定模式。反對對性活動的分類定型是一個自由對禁制的反叛,它反對將性行為正規化,日常生活化,分類加以控制或者禁制。性的多元論的理論基礎來自**的多元和性快樂的多元,來自性實踐的無限可塑性。


  威克斯是性多元主義的主要理論家,他的理論的重點在于,強調性的多元論是民主原則在個人領域中的運用。他認為,許多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是好的,而且是同等的好。人們習慣于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即某人或某類性方式是好的,另一人或另一類性方式是不好的。生活方式的真正的多元論卻主張,每一個人和所有的人所選擇的不傷害他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被認為是好的。性多元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做人方式以及對每個人追求自我目標的尊重,是將民主原則運用于個人領域。它為每個個人的發展提供了目標。它認為,個人生活的隱私化是個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自我創造的語匯必然是隱私的,不與人分享的,不適合爭論的。


  性多元論者、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做什么、怎樣做和做什么人的問題是生活在現代化后期的人們關注的焦點,他們在多種可能性中做出選擇。對于后現代的人來說,選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對于多元論性政治來說,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最重要的,其中包括對**望實現方式的選擇;對性關系模式的選擇;對一般生活方式的選擇。多樣性是后現代時期的性的惟一真理。


  福柯也應當算是一位性的多元論者,雖然他沒有直接使用過“多元”一類的字眼,但是他關于應當保護個人改變現行規范的自由權利的思想完全符合多元論的思想脈絡。他指出:“對我來說,重要的問題不是一種無禁制的文化有無可能,甚至也不是我們是否應當爭取它,而是一個有種種禁制的體系能否使其社會運行為個人保留改變這一體系的自由。毫無疑問,一個沒有禁制的社會是不能想像的,但我只能重復說,這些禁制必須對那些受其影響的人來說是可以接觸到的,因此他們至少擁有將其加以改變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性的多元化趨勢在當今世界上有愈演愈烈之勢。它正在建構一種創造性的自我,它允許個人成為自己生活的藝術家。性的多元論提出了一種新的價值觀,運用這種價值觀,我們可以批判現存的正規和嚴格的行為規范,使人的各種潛力得到實現。多元論價值觀要求對個人差異的一視同仁的接受。它承認和保護每個個人做出個性選擇的權利。最重要的是,性的多元化趨勢將使每一個人和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快樂。使人們生活得快樂難道不正是所有社會改革最終的目標嗎?


李銀河 2013-08-20 10:39:57

[新一篇] 36位中國當代學人自述:精神歷程 2 葛劍雄 我當人大代表的故事

[舊一篇] 36位中國當代學人自述:精神歷程 4 蔣高明 向權力訴說真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