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1914-1931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1914-1931
1、好的比喻重新激起靈感。
提取事物的某一特性,作用于另一具備相同特性的事物,這是許多“家”賴以生存的唯一法門

2、和數學相比,沒有任何宗教術語承担了濫用抽象符號的罪責。
和拙劣的哲學著作譯者相比,沒有任何數學術語承担了濫用抽象符號的罪責

3、讓自然去說明和認可唯一比自然更高級的事物,但它不是其他的人可以想到的事物。
假設為真且無有過真的經驗的命題,無探討意義。但未知從何而來?顯然偶然無法作為構架的基礎而存在。

4、任何聆聽小孩的哭聲并知道其意的人都明白,哭聲中潛藏著精神力量,一種與人們通常想象的事物絕然不同的可怕力量。深深的憤怒、痛苦和毀滅的欲望。
得不到與不平等

5、我的理想是沉靜。
樹的理想是沉靜,風的理想是不定。

6、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前途通常指的是世界沿著我們目所能及的方向發展就能到達的目標。通往將來的道路不一定不是坦途,不一定就是方向多變的羊腸小道。
條條大路通羅馬,最適合的只有一條

7、我也許正確地說過,早期的文化將變成一堆瓦礫,最后變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將縈繞著灰土。
精神或慢慢湮滅,或緩慢更新,而灰塵卻被刮起,落在壁上裝點新居。

8、文化的消失不表明人的價值的消失,它僅僅意味著這種價值得到表述。
文化的消失不表明人的價值的消失,它僅僅意味著演出結束。

9、任何需要攀爬梯子才能獲取的東西都不能引起我的興趣。
梯子僅是工具,高低只是人賦予它的意義。

10、對某人談論他不懂的事物是無的放矢,既使你多費口舌,他也無法理解。(這經常發生在你所愛戀的人身上。)
“他”的現實存在應改成“她”。女性的眼光總是向上看的。

11、如果你不希望有些人進入你的房間,那就把門用他們沒有鑰匙的鎖鎖上。不過,沒有必要向他們提及此事,除非你需要他們站在門外欣賞房間。
文明程度越高,半遮掩的門越多。

12、使精神簡潔的努力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不過,玩弄伎倆時有時顯得要說不同的,實際上雷同的話,有時顯得要說雷同的,實際上或可能是不同的話。

13、假如某人僅僅超越了他的時代,時代總有一天會追上他。
時代之上是什么?社會性?人性?自然?之下呢?

14、如果你想看到完整文化的史詩描寫,就必須閱讀這種文化的最偉大人物的著作,即閱讀在只能預見這種文化衰亡的時期所寫的著作,因為將來不會有人活著對它加以描寫。因此,它僅能以預示性的隱晦語言撰寫,只為寥寥數人所理解,這是不奇怪的。
文化之中的人依舊只能活在他的當代,與后人相比,如參考信息對等,所不同的只是個人對環境的體驗。一生與一個階段的力量對比,經驗主義取得了最終勝利。

15、這個世界(我的)沒有悲劇,也沒有產生悲劇的無限種類的條件(作為它的后果)。
我的世界沒有悲劇,也不具備生產悲劇的條件。

16、讀者形成我的文化背景。
消費者亦然。

17、我們正在與語言搏斗。
如搏斗定義為在其中且試圖取得勝利,則語言不可以搏斗。因為人無法打敗自己。

18、哲學問題的答案可與神話故事的智慧相比較:它在魔幻般的城堡里顯得嫵媚動人;但在白晝,它在戶外看上去僅是一塊普通的鐵(或者類似的物)。
鐵又變成了城堡。同上。止。

19、智力是一口不斷涌出淡水的泉,但是,如果不合理地使用這口泉,它就會失去價值。
智如涌泉,不當則竭。古人八個字可以闡述的問題,今人的用詞量成幾倍提升。

20、哲學家的行為經常與小孩的行為差不多。小孩在一張紙上胡寫亂涂后問大人:“這是什么?”——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大人曾幾次給小孩畫圖畫,然后說:“這是一個人”,“這是一幢房子”,等等。后來小孩也涂畫了一些符號,問道:那末這是什么?
“符號。”哲學家回答道。

21、語言給所有的人設置了相同的迷宮。這是一個宏大的、布滿迷徑錯途的網狀系統。看見一個接一個的人沿著同一條路走去,我們可以預見他們在哪兒會走上歧路,在哪兒筆直走無需留意拐彎處,等等。我必須做的事是在所有交叉口豎立起路標,幫助人們通過危險地段。
藝術的語言僅有畫面感是不夠的,還必須是長鏡頭。


維特根斯坦 2013-08-23 13:35:29

[新一篇] 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序言

[舊一篇] 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1938-1946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