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30.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30.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

交易最原始的形式是物物交易。貨幣只是到后來為了交易的方便而發明,并為大家接受的。貨幣的出現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以為錢和物的交易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可能的。現在我們來討論,用錢做交易的媒介,能不能實現現在和將來的交易。

什么是現在和將來的交易?一種是期貨交易,即現在交割錢款,將來交割貨物。一種是銀行存款,即現在存錢將來提取本息(也可以是現在借款將來歸還本息)。保險、養老儲蓄等都屬于這一類。還有一種是投資,現在建廠將來生產。這些種交易對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不大會去追究在用貨幣作交易的中介時,不同時間的交易是否可能的問題。

嚴格他說,東西還沒有生產出來,何以不同時間上的買賣可以成為現實呢?如果東西已經生產出來,暫時放在倉庫里,到將來再行交貨,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不同時間的交易。仔細分析起來,不同時間上的交換只有在能找到另一位也有不同時間交換需要的人才有可能。例如把錢存銀行,只有當有人愿意從銀行借錢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否則銀行將拒絕吸收存款,或者拒絕支付利息。其結果和你把錢放在家里沒有區別。期貨交易的情況也相類似,現在交錢將來收貨,必須要找到一個現在收款將來交貨的對象才有可能。

從個體來講,從來沒有人顧慮銀行會拒絕吸收存款或支付利息,但從總體來講,存款的數額恰好等于借款的數目卻只是偶然的事。如果這二者不相等,而且無法加以調整,那么這種交易就不可能進行。

作者在《個體經濟規律與總量經濟規律》一文中,曾討論到局部看的經濟規律與從全局看的未必一樣。有的學者認為美國由于工會的作用,把工人的工資抬上去(資本家受到剝削),使勞動密集產品的價格上漲,于是創造了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勞動密集產品的條件,美國自己則成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產品的生產地,從而變成了富裕大國。當然,更多的學者則認為美國是資本家剝削工人。但不管誰剝削了誰,靠剝削制度只能使一部分人變富,同時另一部分人變窮,總不可能使整個國家變富,因為自己剝削自己不會使總體的財富有所增加。現在我們又找到一個個體和總體不一致的例子,這就是不同時間的交易。人口減少造成人均負担增大,并不能單純用增加銀行存款的方法來解決。美國的人口還沒有面臨減少的危機,平均每年還增加約1%(包括移民),但美國人口平均壽命近20年內延長了5歲;死亡率減低,20年內從千分之9.5減到8.5;婦女總生育率穩定在2%左右,其結果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在穩定地上升,1970年是9.8%,1980年升到11.3%,1990年升到12.5%。老年人比例增大也意味著勞動力的負担加重。可以肯定,如果人類社會能避免人口無限增長,必然會經歷勞動力負担加重的階段。因此這將是具有全球性普遍意義的大問題。

美國公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險號碼”,這個號碼終身不變。當個人有收入時,不論是工薪、小業主的盈利或別的勞動或非勞動收入,每個月都要將一定比例的錢存入這個號碼的社會保險賬戶。當個人職務變動時,保險賬戶跟著人走。當本人年滿65歲時便可享受社會保險(但要求曾經工作過一定年限,這個年限定得很低)。社會保險涵蓋的面很寬,不僅包括老年退休金,也包括長期喪失工作能力補助、死亡撫恤、失業救濟、遺屬救濟、醫療補助。美國法律要求每個公民都加入社會保險,而且這筆基金是由政府管理的。從

1975年以來,在這個項目下支出的各種補助和救濟的總額,穩定在國民生產總值的19%左右。除了政府管理的社會保險金,還有各種私人保險機構。這部分支出的金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1980)到12%(1991)。公私款源相加,社會保險支出已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0%。目前美國社會保險事業面臨最大的危機,就是因為人口結構的變化使每年收入的基金相對減少,而支出相對增加。在1974年以前收大于支,以后變為支大于收。準備金率(指年初基金余額與預計當年支出之比)逐年降低。1974年時準備金率為73%,82年降到15%。里根上臺之后采取急緊措施,才阻止了進一步的惡化。但美國面臨的問題沒有將來中國面臨的問題嚴重,因為中國人口是迅速地降低,而且又實行了每家一個孩子的政策。

懂得了現在和將來做交易的限制條件,對美國的債務問題便有了新的認識。現在(1992)美國政府的債務累計已達4萬億元,相當于一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將近2/3。如果再加上私人和企業債務,總數還要大得多。這是不是意味著為了清償債務,將來美國人必須在半年多之內光生產不消費呢?不是。因為從總體上看,現在不可能向將來借債。換言之,這筆債務的債權人也是美國人,內部債務必定是互相抵消的。美國國債的真正問題并不是現在向將來借錢,使將來還錢時美國從總體上變窮(因為政府還錢給百姓,百姓變富了),而是擾亂了金融秩序。政府不用增稅或節約開支的辦法對付赤字,而是向百姓借錢,結果與民間爭資金使得企業該投資的項目得不到款源。從實物上看,生產出的用于投資的產品如鋼筋、水泥等,從民間投資轉向了政府支出。(這是一個簡單化了的比喻,事實上基建工程也要使用辦公用品;而且投資用途變化時,其具體構成也要變化。)如果美國政府向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中央銀行)借錢,結果便是增加了通貨(包括鈔票)的發行,造成通貨膨脹。這些都是擾亂金融秩序,而不像個人借錢的經驗那樣,把將來可用的錢移到現在來用,將來還錢就要受窮。

國與國之間的借貸關系就不同了。今天問外國借錢可以改善目前境況,但將來還錢就要困難。所以解決人口老齡化負担率過重的辦法之一是將錢借給外國,將來用外國償還的貸款(它具有在世界市場上的購買力)來減輕國內的負担。然而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所以從全球的角度看,彼此借貸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除非借的錢能在將來增加國內的生產能力。

有兩種情況使得向將來借錢成為可能,第一是對資源的濫用,例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對農田不施有機肥,破壞土壤結構;對礦藏濫采濫挖,使本來可以利用的礦藏報廢;只顧生產而污染環境,破壞了人類生存條件。其次就是減少固定資產的折舊提成,從實物上看就是不對設備作大修和更新改造,小車不倒只管推。然而與此相反的政策卻不存在,即我們無法用提前大修或更新改造來存款給將來使用。與這種政策比較接近的辦法就是投資。

投資是一種最主要的使對將來存錢成為可能的辦法,它是通過對目前消費的壓縮來增加將來的生產,因而也提供了將來增加消費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投資所建的工程將來投產時也要求有勞動的投入,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力,投資未必能解決老齡化所引起的負担率過重的問題。真正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者齡化問題,必須投資于節約勞力和節約資源的項目,例如自動化生產線、用機械力代替人力、提高生產的速度等,而不能只是簡單重復性地擴大現在的生產規模。從整個經濟的互相聯系來看,任何節約資源的新工藝,(不一定是節約勞力)都有助于解決老齡化問題。因為資源也必須通

過勞動的作用才可以使用,節約資源意味著節約勞動。舉例說,如果一種新鍋爐比原來的鍋爐有較高的熱效率,用它代替老鍋爐時,產出不變而投入的煤炭減少,因而可以節約采煤的勞動和采煤所消耗的其它資源,而其它資源也是勞動創造出來的。

為了發明節約人力和資源的新工藝,必須投資于科研,也可以投資于制度創新,二者都能起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農民如果沒有一年的糧食儲備,是不敢試用新品種的。但有了保險公司,農民只要交少量保險金就可以試驗新品種了,因此開辦保險公司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辦保險是要相當資金投入的。這是制度創新可以節約資源的一個例子。為了確保保險公司在用戶遇險時能按約支付賠款,還要完善法律和健全司法,這些都需要投資。健全制度對提高生產率的作用有時比之科學技術更重要。只不過它不像新發明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常被人們忽視。

小結:從總體上看現在無法向將來借錢,也不可能為將來儲錢。懂得這一點對解決我國將來因人口結構改變而使勞動力負担加重的問題極為重要。解決的辦法是通過儲蓄來擴大投資,而且投資不能是現有生產結構的比例擴大,而必須是能節約勞動或節約資源性的結構性改變。此外懂得這一點對正確理解美國政府的債務也是必要的。

JINGJITIZHIDISANPIAN


茅于軾 2013-08-23 15:27:45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9.英國的通貨膨脹(下)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31.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