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世紀黃埔激情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1)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
  80多年來,黃埔軍校這個響亮的名字,以及海峽兩岸金甌有缺的現實,一直牽動著海內外無數華人的神經。許多黃埔老人對著繞膝子孫,講述起黃埔故事,談起黃埔精神。白發蒼顏,拄杖遠眺,遙憶同學少年;戰火青春,光榮歲月,80年亦長亦短。
  遙憶抗戰烽火年代
  黃埔軍校中走出的一批批熱血青年,曾以其彪炳史冊的特殊貢獻,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寫下了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因此,每當這些黃埔老人在垂暮之年回憶狼印緬前線中國軍隊的炮兵陣地煙四起的烽火年代,他們必談抗戰。真可謂是:憶往昔,九州烽煙,三江激浪,挑燈看劍,虎帳談兵;現如今,雖已是繁英飄盡風流歇,仍猶見黃埔鐵骨,民族脊梁。
  在2004年廣州的校慶大會上,有一位名叫張偉民的黃埔老人已年過九旬,為了參加校慶大會,他起了個大早,一個人拄著拐杖從番禺趕到了廣州。張偉民老人雖已90多歲,身體卻很硬朗,說起話來字正腔圓。他說,當初沒等從南京憲兵學校畢業就參加了抗日,最難忘的是1937年南京保衛戰時的情景:“1937年12月,我參加南京保衛戰,那次可真是九死一生啊!”張偉民老人回憶說,撤退時他同戰友被迫漂流過江,12月的天氣,江水凍得徹骨,他抱著一根木頭漂了10個小時,一路上敵人的機槍還在朝他們掃射,能挺過來真是不容易啊!1939年春天,張偉民考進了黃埔軍校江西第3分校,成了第16期學生,畢業后又繼續抗日。
  在印度叢林中作戰訓練的中國軍隊,于1943年10月轉入緬甸作戰。
  83歲的麥陵老人是黃埔軍校第16期江西第3分校的女學生。麥陵老人回憶說,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時她正在女師讀書,女師有1000多名學生,其中108人撤到江西進了黃埔軍校。麥老告訴記者,盡管是女學生,但大家都很英勇,上課訓練都跟男同學一樣,不少女學生畢業后就參加了抗日戰爭。許慧蘭老人便是女學生中參加抗戰的一名女兵,她當時負責在后方救護傷兵,她回憶說:“我們的傷員一個個血肉模糊地抬下來,前方的槍炮聲聽得清清楚楚……”
  2005年,上海,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即將到來之際,生活在此地的黃埔軍校女學生尚有14人,她們歡聚一堂,共敘往事,場面十分感人。她們都已年逾八旬高齡,大多身體健康,晚年生活幸福。其中,還包括3對相伴半個多世紀的“黃埔伉儷”。這些黃埔老人談論較多的仍是那炮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歲月。黃埔女學生俞慕貞回憶起當年與男同學一起赤腳穿草鞋、背槍出操、野戰訓練的情景,她說:“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我們意氣風發投考軍校,希望拯救國家于危亡之中,今天大家都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婦人了。”黃埔老人吳吟琴原本是上海一大戶人家的“嬌小姐”,后來毅然離開父母,考入黃埔軍校,抗戰中她成為一名稱職的戰地護士。同為黃埔軍校第16期學生的蔣術、黃碧濤夫婦激動地向到場的同學展示自己60年前的“戰地結婚證”和黑白結婚照,結婚證上的介紹人和主婚人是當年黃埔軍校的師兄,時在臺灣安度晚年的國民黨知名將領王升曾為他們主持婚禮,并在結婚證書上蓋章。已85歲高齡的蔣術老人回憶說:“當年我們曾有抗戰一天不勝利,一天不結婚的誓言,直到那年抗戰結束,我們才成婚!今年不僅是抗戰勝利60周年,也是我們結婚60周年。”
  黃埔第18期畢業生、時年82歲的黃天老人指著右手背上一塊凹陷的地方說:“我這里被日本鬼子打掉了一塊骨頭!”1940年,黃天由湖南省湘潭縣考入黃埔軍校,1943年從軍校畢業后,被編入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支援盟軍抗日。這期間,他兩次負傷。他的右手是在1944年3月的龍陵戰役中被敵人的步槍打傷的,他因頑強堅持戰斗,戰后升為排長。其后在1944年7月開始的松山戰役更為慘烈。因為連長在戰斗中犧牲,時任排長的黃天任代理連長。他用重機關槍摧毀了敵人的全部瞭望孔,加速了戰役勝利。但日軍的子彈也打中了他,削去其臀部的一大塊肉,被送往云南大理陸軍醫院療傷。在這里,他遇到了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當時,宋美齡和馮玉祥的夫人李德全、龍云的夫人顧映秋到滇西前線慰問。當宋美齡來到黃天所在的病房時,被他衣服上印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字所吸引,問黃天:“你是校長(指蔣介石)的學生?”隨即送了一個裝有衣服、食品的慰問袋給他。在時年22歲的黃天眼中,端莊和藹的宋美齡就像天使一樣美麗親切。黃天因為在這次戰役中戰功卓著,他所在的第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為他頒發嘉獎令,并晉升軍銜為上尉連長。而宋美齡則親自為他頒發“智仁勇勛章”,按慣例當時只有中高級軍官才能得到這種勛章,而下級軍官黃天憑他的英勇獲此殊榮。新中國成立后,黃天回到湖南長沙,先后任小學教師、長沙電表廠工程師,直至離休。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2)
  黃埔第22期畢業生、時年80歲的鄧樹林是長沙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
  在印緬指揮作戰的高級將領,前排左:黃杰,右:杜聿明,后排左起:劉嘉樹、鄭洞國、邱清泉,均為黃埔畢業生。
  長。20世紀30年代末,16歲的他參軍被編入湯恩伯部,隨后考入黃埔軍校洛陽分校。從軍校畢業后,他先后在河南、廣西等地抗日,英勇殺敵。一說起抗日中的故事,鄧樹林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抗戰勝利后,他被編入湖南國民黨軍部隊。1949年8月,跟隨陳明仁、程潛在長沙起義。解放后,他在長沙市第8中學任教長達40余年。當年在抗日戰爭中那股頑強的戰斗精神始終鼓舞著他,不懂排球的他學會了打排球,并常用抗戰中的英雄事跡教育學生為國爭光。他帶著中學的排球小將連續14次奪得全國冠軍,本人被評為特級教師。年已過花甲,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半個世紀的心愿。“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創辦的學校,我熱愛中國共產黨!”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句飽含感情的話。
  黃埔第22期畢業生、時年77歲的林協舜老人是長沙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他回憶說:“日本侵略軍打到貴陽后,我投筆從戎。”1940年,他本來在重慶工業管理學院讀大學,但看著日軍鐵蹄步步入侵,他毅然加入中國遠征軍抗日,1947年報考了黃埔軍校。從軍校畢業后,林協舜被分配到臺灣,但他沒有去臺灣,而是去云南參加了盧漢的起義,隨后被編
  1990年5月16日,鄧小平接見來自臺灣的黃埔一期生鄧文儀。
  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4兵團任教育參謀。1951年,他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為區別于“黃埔”,他和同學們稱這所軍校為“紅埔”。他認為:“黃埔注重軍事,而‘紅埔’更注重政治。”林協舜轉業回到長沙后,又拾起他學生時候的專業,成為當時少有的工業管理人才。不久,他再一次響應國家的號召,作為高級技術人員支援新疆,這一去就是20年,直至1976年才回到家鄉長沙。
  這些黃埔老人盡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每當談起當年的抗日戰爭依舊神采奕奕,追昔撫今,無不感受到老人們愛國之心的火熱。他們還心情沉重地說:黃埔師生在抗戰中參戰人數之多、陣亡之大、事跡之英勇,足以立一塊厚重的金碑作紀念。黃埔島有“東征烈士紀念坊”和“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這么多年了,卻還沒有“黃埔軍校抗日陣亡師生紀念碑”,因此,活著的黃埔師生每當念及此事,總感到難以釋懷。
  半個多世紀前,這些老人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懷著衛國理想踏入軍校,在抗日前線浴血奮戰。今天,他們鶴發童顏,精神抖擻,懷著強國心愿緬懷軍校,在祖國統一大業的使命下同心同德。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世的早期黃埔校友會越來越少,而以愛國為主線的黃埔精神和功績卻永遠不會消退。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需努力
  在1924年后的幾十年里,黃埔生并肩在戰場上拼殺作戰,歷經東征、北伐和抗日烽火的洗禮。如今,海峽兩岸的黃埔老校友又共同面臨新的挑戰——反對“臺獨”。“祖國尚未統一,同學仍需努力”,成為“老黃埔”們的一致呼聲。
  臺北市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組團到祖國大陸參觀訪問
  2001年8月中旬,由1名陸軍上將、2名陸軍中將、17名陸軍少將、2名海軍少將組成的“臺灣黃埔將軍大陸參訪團”一行22位退役黃埔老將軍抵達上海,此行他們參觀訪問了上海、蘇州等城市。參訪團團長是臺灣陸軍上將連行健將軍,這是他率“反獨促統”將軍團訪問大陸后,第二次組團到大陸參訪。各位將軍對上海發展速度之快,贊嘆不已。參觀過程中,將軍們共同提出了一份關于海峽兩岸關系的16點建言。表示堅決反對“臺獨”,建議海峽兩岸“盡速恢復商談,先行結束敵對狀態,而后切實實行‘三通’,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此份建言是由這22位黃埔老將軍共同商議制定的,表達了他們的拳拳愛國之心。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3)
  黃埔四期生李運昌是在2003年10月當選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第4任會長的,他在就任會長時接受記者采訪,說:我們廣大黃埔同學要繼續發揚黃埔精神,做好祖國統一大業的工作。黃埔軍校同學會目前在中國大陸29個省、市、自治區設有分會,現仍健在的黃埔同學約有2萬人左右,他們雖已屆耄耋之年,但都仍在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04年6月17日,由全國政協召開的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103歲高齡的宋志文老先生是黃埔第4期學生,他不顧天氣炎熱,堅持來參加今天的活動。他對記者的一連串提問,回答的簡要明快,卻也道出了“老黃埔”的心聲,他一字一頓地說:“發揚黃埔精神,希望兩岸統一。”引得大家一片笑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他對黃埔軍校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黃埔同學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近年來,臺灣當局領導人糾集各種分裂勢力進行“臺獨”活動,將兩岸關系推到了危險的邊緣。堅決制止旨在分裂中國的“臺灣獨立”活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是兩岸同胞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在這方面,海內外黃埔同學責無旁貸。黃埔同學代表苗青圃在發言中說:“天下黃埔是一家。我們要牢記孫中山先生的囑托,繼續發揚黃埔精神,發揮黃埔同學特有的優勢,努力爭取祖國統一早日實現。”
  黃埔四期生李運昌晚年時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96歲高齡的李運昌,是經著名共產黨人李大釗介紹進入黃埔軍校的第4期畢業生。值建校80周年大慶,李運昌回首往事,感慨萬千。他說:無論是在大革命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在抗美援朝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中,黃埔軍校師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又致力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天經地義的,是包括黃埔師生在內的兩岸及海外中華兒女的共識和共同意志。1984年,徐向前元帥、聶榮臻元帥等革命先輩籌建了黃埔軍校同學會,這是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黃埔人應該以建校80周年為契機,認真回顧吸收歷史經驗,重溫孫中山先生關于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教誨,發揚愛國革命的優良傳統,利用自身有利條件,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直接“三通”;高舉反“臺獨”、反分裂的大旗,不懈奮斗,直到祖國實現完全統一。
  在上海,來自美國、加拿大以及臺灣地區的黃埔校友,與定居滬上的老一代黃埔同學、歷史學家、軍事學專家近百人聚會,以座談和研討的形式,紀念黃埔軍校80華誕。黃埔女學生吳吟琴感慨地說:“如今最讓黃埔女兵關心的是和平統一祖國寶島臺灣的事情,我們每年都堅持與臺灣的女同學通信聯系,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企望兩岸盡早統一的心情。”已定居加拿大的黃埔校友劉徽壽老人表示,每逢6月16日,海外黃埔同學都在各地歡欣鼓舞,熱烈慶祝這個最具歷史意義的紀念日。追憶當年,孫中山先生留給黃埔學生的16個字,“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最讓黃埔同學難忘。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唐矼西、張慕飛兩位黃埔校友也表示了對促進兩岸早日統一的殷切希望。
  從臺灣趕回大陸參加校慶的第19期學生鄭伯誠老人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所以我懷念黃埔。”他說,自己雖然常住臺灣,但是心系祖國校慶60周年時,徐向前的題詞。大陸,幾乎每半年或一年就要回上海一次,因為這里有一批黃埔軍校的同窗老友。夕陽無限好,黃昏更壯麗。時年已85歲高齡的黃埔第16期學生計安,特意從美國趕來參加慶祝盛典。他表示,當年孫中山先生建校的目的是“統一祖國,振興中華”,今天自己身在海外,仍將堅持為祖國統一大業竭盡綿薄之力,這是秉承孫中山先生遺志最好的方式。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4)
  在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來自臺灣各地的1萬多名黃埔軍校校友舉行盛大活動。校友們高唱《中國一定強》、《四海中國人》等歌曲,高喊“振興黃埔精神”、“祝愿兩岸和平”、“中華民族萬歲”等口號,表達他們希望中國統一、反對“臺獨”的心聲。黃埔第12期畢業生郝柏村代表黃埔校友發表講話,他說:臺灣執政者準備以“制憲”之名改變兩岸和平現狀,將置臺灣2300萬同胞于萬劫不復之地。今天,我們在這里慶祝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就是要發揚黃埔精神,反對任何形式的“制憲”或以“修憲”之名行“制憲”之實,確保領土主權完整,共同祝愿中華民族興盛。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執行長秦開誠指出:發揚黃埔精神,促進國家統一,是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的宗旨。臺灣執政者走“臺獨”路線與黃埔精神是相違背的,黃埔校友堅決反對“臺獨”,支持兩岸統一。
  物毀可修,心創難愈;唯期骨肉團圓,何忍豆萁傷離。黃埔老人以自身的經歷,向后人告誡要統一,不要分裂。80年黃埔凝聚了中國幾代人的情感,爭取祖國早日完全統一,是黃埔人多年以來的心聲。
  悠悠黃埔情
  接觸過“老黃埔”的人們都說:每一位黃埔老人的身上,都有著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每次與這些老人相處,都是心靈與精神的凈1984年6月,黃埔校友參觀軍校舊址紀念館。化,都深深感受到那種浸入他們骨髓的黃埔情結。這些黃埔老人,歷盡人生滄桑變化,看完人世眾生百態,如今更加珍重同學情、戰友情、骨肉情。黃埔同學中流傳一句俗話:“一代黃埔三代親,天下黃埔一家人”。
  有一天,一位棄武從商多年的黃埔老人,千里迢迢從德國回來重訪母校,在黃埔島軍校大門口重溫往事。老人指著門前的大榕樹,對舊址紀念館陪同的年輕人說:“請問能否幫我扯一枝帶根須的枝葉下來?”年輕人請示館負責人后照辦了。老人顫巍巍地彎腰在門旁捧了一把土,用手絹包好,說:“這是黃埔的根,黃埔的土,我要把它們帶到德國去。”在場的人們癡癡地看著老人躑躅而去的身影,感慨萬分。
  198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60周歲。全國政協和中央統戰部分別在北京和廣州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這是自1949年以后,在中國大陸黃埔師生聚集在一起人數最多的一次。100多名黃埔師生從世界各地趕來參加紀念活動。不少人分別幾十年,相逢如夢寐。時年近80歲的蔡文治是黃埔9期生,曾當過蔣介石的作戰參謀、國防部作戰廳長,是蔣介石身邊紅極一時的人物。蔣介石敗退臺灣后,蔡文治對國民黨政權失去信心,便離開蔣介石,長期定居美國。近年來往返于大陸與美國之間,為兩岸的和平統一積極奔走。1984年初,由他倡議發起成立了“黃埔軍校同學及其家屬促進中國統一籌備會”,得到了世界各地同學的熱烈響應。在北京首都機場,先期趕回的全國政協常委侯鏡如和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虎城將軍的長子楊拯民等人,在候機大廳里熱情地迎接蔡文治—行。楊拯民握著蔡文治的手,說:“蔡老,我們設計這次紀念活動,很多方面都是參考了您的意見。”蔡文治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黃埔1期生蔡光舉烈士,第一次東征中任黨代表。黃埔軍校60周年慶典那天,宋希濂、李默庵、宋瑞珂等來自五湖四海的黃埔老將軍聚首長洲島。90歲高齡的黃埔1期生、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李仙洲坐著輪椅,也登上了黃埔島。闊別60年,故地重游,李仙洲激動地走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他說,全國黃埔同學會在北京成立時,他正在山東老家養病,校友們沒有邀請他參加成立大會。他知道后,執意要家人陪著到了北京。這次大慶,他又拒絕勸說,坐汽車轉火車,不遠千里南下。當時有許多人表示不理解,這老人為什么這么“倔”。但后來李仙洲顫巍巍地說了一句話:“生我的是父母,育我的是黃埔!”大家釋然,也萬分感動。李仙洲讓親屬攙扶著,來到孫中山總理紀念碑下。當地造船廠的工人看他年老體弱,送來一部輪椅讓他坐著去參觀。但他堅持要步行上山,他一邊登山一邊說:“當年我在黃埔讀書時,經常和同學們登這座山,每次我都是第一名。現在我要拿出當年的勁頭,親自登上山,向孫總理紀念碑致敬!”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5)
  在孫總理紀念碑前,這些曾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的同窗學友,又唱起了黃埔軍校校歌,他們手拉手,老淚縱橫。
  校慶60周年時,黃埔1期生鄭洞國因病沒能登上黃埔島,他聽校友們談起重上黃埔島的見聞,感到非常遺憾。時僅隔一年,1986年秋,83歲高齡的他攜孫子登上了黃埔島,并特別祭拜東征陣亡烈士墓。沒有現成的花圈,幾個人就用樹枝、野花和野藤蘿,扎了兩個花環。隨后,鄭洞國親手捧著花環,步履蹣跚地來到陵園內蔡光舉烈士的陵墓前,他對著蒼天大喊:“蔡大哥,我們看你來了!”說完,已是滿臉淚水縱橫。當年黃埔校軍東征時,蔡光舉是營黨代表,鄭洞國是連黨代表,淡水戰役中,兩人一起參加攻城敢死隊,蔡光舉不幸犧牲黃埔1期畢業生鄭洞國。以后幾十年,鄭一路升遷,蔡卻長眠地下。鄭洞國念此怎能不感懷落淚?
  每年春節剛過,臺灣都有一大批黃埔師生,以“黃埔同學會”的名義舉行一次聚會。1987年春節一過,時任臺灣“黃埔同學會”會長、黃埔1期生袁守謙就組織黃埔師生聚會。那次同學會是國民黨政府遷臺以后規模最大的一次,有1600多人參加,僅四星上將就有何應欽、薛岳、袁守謙、王叔銘、彭孟緝、劉安祺、高魁元、郝柏村等8人。1600多人,差不多囊括了臺灣軍界的精華。儀式很簡單,先是大家一起向何應欽等軍校老字輩行禮,接著相互團拜,最后是自由組合聊天。那段時間,蔣經國正準備對軍界大調整,談論的話題自然是這方面的問題較多。有記者提問,黃埔師生的回答也都很爽快。與初到臺灣時的人人自危相比,此時的民主空氣已經輕松很多。對“臺獨”言論,大家都表現出強烈的反感情緒。當時的何應欽90歲了,精神還不錯。幾個80多歲的黃埔一期生向他賀年時,他都站起來答禮。這其中也有幾位“老黃埔”曾是陳誠的干將,但陳誠已去世20多年,這世上早已沒有了何系、陳系。對于這群八九十歲的黃埔老人來說,能在風雨飄搖中活下來,就是萬幸了。
  2004年,黃埔軍校誕生地廣州,校慶大會在珠島賓館中心會堂召開,格外隆重。耄耋校友喜相1984年6月,黃埔一期同學鄭洞國在校慶大會上講話。逢,會場內人頭攢動,140多名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的老校友們相聚一堂,共慶母校80華誕。當初投身黃埔、從戎救國的少年志士如今已都是皺紋滿臉的老人,相望間,憶起當年崢嶸歲月,在場者無不唏噓感慨。盡管離校慶大會開始還有半個小時,已有10多位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的老人早早來到會場接待處,他們白發蒼蒼,胸口別著“工作人員”的紅色禮花,站在會場門口迎接參會的校友。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今天是母校的生日,我們親力親為迎接自己的校友,感到很榮幸,也最親切!”
  許多校友提前來到會場,有些老人不是同一期學生,卻依然一見如故。老人們相扶相攜,結伴而行,偶然間有多年未見的老同學相認,于是一雙雙筋骨嶙峋的老手久久相握,令觀者不禁感慨萬千。陳揚釗老人是黃埔軍校第19期學生,著名將領陳明仁的兒子,時任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他興奮地指著身邊的校友、一位姓平的老人,告訴記者:“我們是19期1中隊的同學,畢業后一別60年,今天終于有幸相見了。”原來陳揚釗1945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后便去了東北,而他的同學平老則去了昆明,抗戰勝利后去了海南,后來又去了臺灣。平老在臺灣定居下來后,每逢黃埔軍校校慶都會回大陸一趟,但極少有機會遇上同1984年6月,黃埔校友參觀軍校后簽名留念。一期的校友。此次相見,還是兩人畢業后的首次相逢,平老十分激動地說:“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魏中天是廣東五華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6期學習,是80周年校慶時廣東地區年齡最大的黃埔生,時年97歲,還任香港中國文化館的館長。由于年事已高,魏老的記憶力明顯衰退,在校慶大會上,大家和他說話常常要重復幾遍才入魏老“法耳”。然而,一談起幾十年前的事,魏老仍會滔滔不絕。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6)
  在黃埔島上,紀念軍校80華誕的活動也在全面展開。一些老黃埔師生及其子女的到來,引得許多記者圍了上來。
  黃埔第18期畢業生、時任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的林上元對記者說:我雖然是第一次來廣州黃埔軍校本部,現在看到這里面貌煥然一新,感到十分高興。黃埔軍校建校之初,孫中山先生提倡愛國革命精神,振興中華民族;現在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們黃埔人不懈追求的目標。振興中華,完成統一大業,就是黃埔軍校愛國革命精神的體現,是每個黃埔軍校學子應盡的義務。
  時任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程潛之子程元,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舉行的建校80周年紀念會上說:黃埔軍校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軍事人才,廣大黃埔師生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解放英勇殺敵、浴血奮戰,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一定要以這次紀念活動為契機,繼續遵循黃埔同學會的宗旨,充分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進一步利用黃埔同學的優勢和資源,大力團結和聯絡海內外黃埔同學及親友,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周秉德是周恩來總理的侄女,時任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宣傳委員。在黃埔島上,她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黃埔軍校校史展覽。她一邊參觀一邊興奮地說:“黃埔軍校真不容易啊,它的誕生對歷史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當有記者問她,當代青年在參觀黃埔軍校舊址中應當主要學習什么,她脫口而答:“黃埔精神。”并說,雖然現在的軍事教育工作比以前做得更加完善,武器裝備也更加先進,但沒有“精神”是不行的。我們要繼承黃埔軍校師生“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精神,學好本領,為鞏固國防做出貢獻。談起周恩來,周秉德說:周總理是一個“為國家和人民而生,為國家和人民而死”的人。在周秉德的記憶印象中:“伯父一生都在為國家和民族的興亡而奮斗,因此他也最忙,最累。他根本沒有空閑時間能靜下心來跟我們談黃埔軍校的事,他太忙了。但伯父是一個最慈愛、最關心別人的人,無論對待誰,他都一視同仁,對待百姓甚至比對待我們親屬還要好。”
  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新開放的歷代名將油畫廊中,陳知建站在父親陳賡大將的畫像前,同工作人員說:“我父親的外號叫‘陳胡子’,有很大的連鬢胡子,這上面怎么一點也沒畫晚年的黃埔一期生蘇文欽(前中)、四期生慕中岳(后右四)等校友在黃埔軍校操場上高唱軍校校歌。出來?我覺得臉頰兩邊顏色還應該再深一點,是那種刮過胡子之后的青色。”陳知建覺得,這幅油畫同真實的父親比起來,畫得有點“嘻嘻哈哈”了,少了些剛強和英武之氣。他委托工作人員同畫家聯系,說自己家中收藏有很多父親的照片,可以作為進一步修改的素材。這是陳知建第4次來黃埔軍校,第一次是1959年,陳賡大將在廣州參加軍委擴大會議,攜子故地重游。當時黃埔軍校除了一個大門還比較完整之外,里面只有幾座破破爛爛的建筑。“現在不一樣啦,修得這么漂亮。”陳知建說:“這里是父親改變命運的地方。他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走進了革命隊伍,也正是在這里,他結識了國共兩黨的領導人。”
  也有一些“老黃埔”在看了紀念館的陳列和研究成果后,對黃埔軍校史的研究,情更深,意更濃,他們從較高的層次上提出,黃埔校史的研究在新的世紀應拓展新渠道,注入新的激情。目前,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還僅僅局限于1924年至1927年國共合作期間的黃埔軍校,而對此后黃埔軍校的發展演變還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對其在各地所辦分校更是鮮有研究。因此,應該擴大研究領域,開闊研究視野,將整個黃埔軍校的歷史納入研究范圍。此外,還應關注現實的黃埔同學會的研究,將其與黃埔軍校歷史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在現實與歷史之間架設一座聯系的橋梁,從而使歷史更好地服務于現實。
第十五章 世紀黃埔激情(7)
  早期黃埔軍校的革命故事、成才故事感動著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感動著后來者。黎啟義原是黃埔造船廠的職工,他當過兵,做過電焊工、切紙工,后來在黃埔造船廠子弟學校當了幾年歷史教員。1983年,廠里搞廠史,他對一墻之隔的黃埔軍校舊址發生濃厚興趣。1984年6月,黃埔軍校60周年慶典時,他被借調去接待黃埔老將軍,他的生活從此發生重大轉折。他從一名造船廠工人,變成了對黃埔軍校歷史產生感情的狂熱研究者,從此他在黃埔島做了20多年的業余導游。后來自立門戶,成了一家旅行社的老總。對從早期黃埔軍校走出的所有將帥徐向前元帥和夫人黃杰(黃埔六期)的事跡,黎啟義都如數家珍,幾百個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將帥,隨便提起哪一個人的名字,他都能將此人的事跡娓娓道來,許多人說他是黃埔軍校歷史的金牌導游。黎啟義最開心的莫過于巧遇黃埔軍校名人的后代。一次,他到廣州市政府機關辦事,一位姓曹的先生問黎啟義:“聽說你對黃埔軍校歷史很有研究,那你知不知道曹淵這個人?”黎啟義答:“曹淵是黃埔一期的,安徽人,北伐時曾任先遣營營長……”那位“考官”越聽越起勁,最后竟拍起桌子:“黎啟義,你好厲害哎!你曉得,曹淵就系(是)我老竇(老爸)!”20多年的業余導游,黎啟義為20多萬游客解說了黃埔軍校的掌故和歷史。他說:“我最大的收獲是游客的掌聲。為黃埔軍校做導游,把愛國、團結、奮斗的精神宣講出去,作為黃埔島人,我有這個責任。”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的進程,新世紀的“黃埔品牌”也青春煥發。創辦于1924年的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杰出的軍事政治人才,如此顯著的“名牌效應”,使得廣東省和廣州市在旅游經濟的戰略策劃中,把建設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作為了重頭戲。2004年,為再現黃埔軍校光風霽月,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與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積極組織創作,用油畫、雕塑的形式再現了黃埔軍校群英譜,建立了“黃埔軍校名人館”。這一次大規模的資料梳理和藝術創作,也牽引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
  聶榮臻元帥和夫人張瑞華(黃埔六期)為選取最佳的人物組合和表現角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參考書籍,綜合考慮黃埔人物的歷史地位、參與事件、軍銜、戰功等因素,選擇所描繪的人物,剔除黨派偏見,最后圈定了70位黃埔名人,其中包括31名共產黨人、37位國民黨人,以及兩位來自外國的軍事顧問。每幅畫都嚴格規定了所涉及的人物,和最能體現其個人歷史地位或與黃埔軍校聯系緊密的場面、事件。如其中一幅《校長考查學生》,要求繪出蔣介石在校長辦公室與學生談話的場景,墻上貼有黃埔1期學生情況表,桌面花名冊上可見蔣先云、陳賡、徐向前等人的名字;另一幅《紅軍會師》,則要求繪出1935年初秋的陜北永坪鎮,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的劉志丹率領紅26軍,迎接同為黃埔軍校畢業生的程子華率領的紅25軍到陜北時的歷史場面。
  黃埔軍校英雄輩出,是廣東的驕傲;廣東歷來是中國的油畫大省,油畫又是藝術強項,建立集博物館與美術館功能于一身的“黃埔軍校名人館”,不僅是完成一項創舉,更是建設一個極富廣東特色的藝術文化景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以大規模油畫創作再現黃埔名人風采的創新之舉,不僅充分挖掘了黃埔軍校的歷史內涵,更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對如何擦亮“黃埔文化”品牌,讓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為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服務,有著深遠的啟示作用和現實意義。
  怒潮奔騰喜澎湃,黃埔精神民族魂。黃埔軍校有著說不完的精彩故事,是一個常挖掘常出新的革命精神寶藏、歷史文化寶庫。激情新世紀,激情“老黃埔”。
 


網載 2013-08-27 16:16:44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拜訪黃埔一期畢業生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尋蹤黃埔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