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倫理觀對傳統倫理學的批判和超越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398(2007)02—0042—04
  總體來看,后現代主義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倫理學理論,其倫理觀散見于哲學、文化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等領域,但后現代倫理觀對傳統倫理學產生的沖擊卻是空前的:它猛烈攻擊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傳統倫理學理論,試圖消解道德的主體性,摧毀理性,反對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和各種倫理“中心論”,強調道德的無主體、非理性、不確定、無基礎及相對化,希冀在這種徹底的批判中實現自身的超越。
  一、“人的死亡”:消解道德的主體性
  自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的口號后,人的問題就成了古希臘以來西方倫理學研究的中心,各種傳統倫理學理論都自覺不自覺地圍繞人的問題展開,從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到康德“人為自己立法”以及薩特“人是自我設計的存在物”都是如此。但是,后現代主義者對道德的主體性發起了猛烈沖擊。按照后現代倫理觀,人不應再是物質世界的中心、精神世界的中心和道德的中心。福柯甚至在繼尼采提出“上帝的死亡”之后,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題。他運用自己的“批判本體論”,對“人”的概念進行了考證。考證的結果是,西方人一直十分崇敬的“人”只是一定時代、一定知識條件下的產物,其出現還只有2個世紀的歷史,并不是永恒的存在物,在古典時期,人并沒有什么地位。其實,福柯考證的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在消解道德的主體性,把道德主體——人邊緣化的基礎上,后現代主義者摧毀了傳統倫理學各種人性論、人的本質的觀念,以期掃除傳統倫理學關于人的理論借以成立的理論前提和基礎。大家知道,人性論是各種傳統倫理學的重要理論前提和組成部分。歷史上存在的各種人性論都認為有某種永恒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質存在。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并沒有普遍永恒的人性或人的本質存在,傳統倫理學的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觀念應擯棄。福柯認為,無論是將人的肉體或自然屬性看作人的本質性規定,還是將人的靈魂或心靈視為人的本質性要素,都只是一種假定。事實上,它們并不都是人之為人的固有的東西,因為肉體是歷史的被規定的,而心靈只是權力的附屬物。因此,不存在什么完整的人類,由道德知識構建的人已經死亡,傳統倫理學所高揚的人已不復存在。由此,福柯對各種人性論和人的本質觀念進行了徹底摧毀。
  對道德主體的摧毀,結構主義語言學也做出了很大努力,認為語言是一個沒有主體的系統,人只是語言的一種功能,一種結構功能。據此,結構主義語言學把主體進行了外化,從而徹底否定主體的中心地位。J·M·布洛克曼在《結構主義》中說:“‘我’、主體,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至今它只是自以為如此。這樣一個中心,根本不存在。”[1] 利奧塔認為,是語言的多樣性使主體喪失了中心地位;拉康則根據自己的精神分析學對“自我”進行了解構,他把“自我”解釋為一種幻覺或想像,即無意識的主體,并沒有弗洛伊德認為的能包容原我、自我和超我的統一心靈。德勒茲和瓜塔里則進一步把無意識理解為非想像、非結構的東西,人就是機器,即欲望機,沒有人性。他甚至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把主體看作一只手,它由硬性的片斷線、柔軟的片斷線和飛行線3種紋路組成。這樣,主體在這3種紋路的運動過程中被粉碎了。
  二、道德的非理性化:反對理性主義倫理觀
  理性主義是西方倫理學最重要的理論傳統之一。理性主義倫理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總是從人類的理性本質出發來探求道德的基礎和普遍原則,強調理性對道德生活和倫理關系的決定作用;道德原則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后現代倫理觀反對傳統倫理學把理性作為道德的絕對基礎,執意取消理性的決定地位,甚至試圖摧毀理性,轉而重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體地說,后現代倫理觀對西方倫理學的理性主義傳統的攻擊表現為3個方面。
  第一,認為理性意味著對生命的壓制和對人的生存的遺忘。尼采認為理性是壓制生命的東西,只有生命和意志才是人的本質。因此,人要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必須摧毀理性,代之以“理性的他者”,即“酒神”精神作為人的本質。海德格爾對理性的批判是在對人道主義的批判中進行的。認為總體來看,各種人道主義理論最大的失誤在于對存在的遺忘,它們總是采取專斷的方式把人設定為理性的。這種設定盡管不是錯誤,但卻遠遠不夠,其原因就在于這種設定沒有深入到理性的根據,即人的生存層面,人只有在生存中,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中,才會有理性問題。因此,海德格爾對人的定位是“人是存在的看護者”[2]。
  第二,認為理性是以普遍性和總體性為前提,尊崇理性就是尊崇整體主義、理想主義的道德原則,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康德的目的王國及黑格爾的社會總體主義等。因此,倡導理性就等于倡導機械性,放棄理性就意味著擺脫強權。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理性作為啟蒙運動的產物,是一種專制的、極權主義的東西,它排斥情感、直觀、想像等非理性因素。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任務是要反對理性的普遍性、總體性,肯定差異性和特殊性;拒絕整體主義和穩定的等級秩序,倡導創造性和多元性。
  第三,認為理性必然導致獨斷論和一元論。福柯認為理性是一種統一的、總體化和極權化的理論模式,在啟蒙運動中扮演的是獨斷的角色,其突出表現就是對非理性的壓制。這種壓制在歷史上表現為對“瘋人”采取的各種殘忍手段;在現代則表現為西方文化以理性為標榜,在全球展開的文化霸權活動。因此,應該反對理性,高揚差異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利奧塔認為,理性是以普遍性為特征的,在道德方面,它預先設定一種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則,并且堅持這種道德原則的一元性。一旦理性成為基礎,就必然使個性和差異受到壓制。因此,利奧塔發出了向總體性開戰、拯救差異的呼聲。
  總之,后現代主義把批判的矛頭指向自古希臘以來,尤其是康德和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義倫理學傳統,批判的結果是,理性的決定地位被取消了,生命、意志等非理性的東西,即“理性的他者”擺脫了對理性的從屬地位,道德的偶然性、差異性、多元性開始占據了自己的位置,非理性主義倫理觀成為后現代倫理觀的主流。
  三、道德的不確定性:反對本質主義倫理觀
  后現代倫理觀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道德觀念,其復雜性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道德的不確定性。人們知道,傳統倫理學的各種范疇如善、惡、正義、德行等都是以嚴格、精確的定義來進行自我界定的。與此相反,后現代道德則以“不確定性”來進行自我界定:后現代主義者放棄對道德本質的探尋,通過反對傳統的本質主義倫理觀,把傳統倫理學深信不疑并一直苦苦探索的道德本質摧毀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成了后現代倫理觀的顯著標志。可以說“不確定性”本身就是后現代倫理觀中唯一確定的道德。
  毋庸諱言,探尋道德的本質是傳統倫理學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從柏拉圖以來,倫理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善、惡、正義、幸福、德行、自由等問題。這些問題通常被認為指向的是道德的本質。而后現代主義者對西方傳統倫理學探尋道德本質的做法提出了強烈質疑。比如,海德格爾在其《論真理的本質》中對現代哲學家、倫理學家關于“本質”問題的解釋提出了質疑。認為人們看作是事物本質的東西,事實上絕對不是這個事物的真正“本質”;他發現,當人們在不斷追問真理的本質時,就已經開始質疑本質本身的問題了,因為本質也是用來指稱屬于某一類事物的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東西的,這樣真理的本質問題就自然變成了本質的真理問題了。同樣,在倫理學上,善惡、正義、勇敢、節制、幸福、德行等被傳統倫理學認為指向道德的本質問題的東西就成為不確定的了。
  同時,善惡、正義、幸福、德行等問題,都與人生的意義、價值和目的緊密聯系。后現代主義放棄對道德本質的探尋,導致人們的道德生活不再有明確的目標。在后現代主義者那里不僅沒有具體的道德目的,他們也不希望提出某種明確的目的來取代傳統倫理學所致力追求的目標。海德格爾曾以“林中路”沒有明確目的的路的形象比喻來表達人們的一種“沒有目的的目的”的理想境界。在后現代主義者眼里,目標本身并不重要,目標具體了反而會減小希望并最終使希望破滅;人們四處流浪,并非沒有希望,正因為他們充滿希望才會不斷流浪前行。所以,后現代人寧肯為了尋求并不具體的目標而四處流浪,也不愿為了實現某種具體的目標而停止流浪,從而實現自己永遠追求的目標、永遠充滿希望的目的。這種目的的不明確性,是后現代主義反對傳統本質主義倫理觀的必然結果。
  四、質疑道德的基礎:反對基礎主義倫理觀
  反對基礎主義的反對對象是基礎主義。基礎主義是指這樣一種倫理學傳統:從古希臘以來的倫理學家不僅堅信道德存在著一定的知識基礎,即存在著某種我們用以確定善、正義、幸福、德行、自由的永恒的基礎或解釋框架,而且,他們一直力圖為道德知識尋找到一個堅實可靠、不容置疑的基礎。如斯賓諾莎找到了“實體”,萊布尼茨找到了“單子”,黑格爾找到了“絕對精神”作為道德的知識基礎,從而為道德提供合法性證明。“自希臘時代以來,西方思想家們一直在尋求一套統一的觀念,……這套觀念可被用于證明或批評個人行為和生活以及社會習俗和制度,還可為人們提供一個進行個人道德思考和社會政治思考的框架”[3]11。可以說,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兒、斯賓諾莎,到康德、黑格爾、胡塞爾等都是基礎主義者。
  后現代主義者對傳統倫理學家為道德尋求可靠的知識基礎的觀念發起了沖擊,試圖將人們從基礎主義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認為基礎主義者對基礎的渴望,是一個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的夢想;對基礎的堅定不移的信念,也是一種錯誤的看法。福柯認為笛卡兒的絕對可靠的“我思”也是被創造出來的,并不是什么絕對確實的終極的東西。德里達認為解構主義就是要對所有的基礎、原理或中心進行解構,用一種自由的、分延的游戲來取代這些基礎、原理或中心。羅蒂也認為,“應當擯棄西方特有的那種將萬事萬物歸結為第一原理或在人類活動中尋求一種自然等級秩序的誘惑”,“那種認為人無論如何能將發生于道德和政治思考中的以及在這類思考與藝術實踐的相互作用中的一切問題置于‘第一原理’之下的整個想法,開始變得荒誕不經了。”[3]14
  后現代主義在批判傳統基礎主義倫理觀時,特別注意批判傳統道德的正當性,實施所謂“去正當化”操作。正當化是西方傳統倫理學形成和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重要、始終存在爭論的問題。道德理論、道德原則和規范、社會上主流的道德生活方式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調整都有一個正當化的問題,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從古希臘、中世紀,經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到近現代資本主義,正當化、理性和知識的關系變得日益復雜化、神秘化,這使西方社會道德生活日益陷入異化狀態,面臨全面的倫理危機。因此,應對“正當化”問題進行重新審視。通過“去正當化”操作,對傳統道德的正當性一概予以否定,尤其是對啟蒙運動以來道德的正當性進行重新批判、解構,使傳統道德的正當性被摧毀,道德的基礎坍塌了。
  五、絕對的相對化:反對中心主義倫理觀
  反對中心主義倫理觀,就是反對西方倫理學的各種“中心論”傳統。后現代主義要致力摧毀的“中心論”,指的是這樣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即認為現實的任何一種要素都可以被規定為本質的、基本的或決定性的因素,甚至被視為“中心”。后現代主義者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所從事的“解構”就是一種典型的“去中心化”操作,認為根本沒有必要考慮中心并借助“增補”、“分延”、“延異”等新的概念,試圖將中心本身徹底清除。
  以摧毀西方倫理學的各種“中心論”傳統為基礎,后現代主義把自古希臘以來的倫理學中起絕對作用的道德理論、道德范疇相對化,擺脫正義與非正義、道德與不道德、善與惡的二元對立,認為沒有什么可以作為指導人生的道德原則。后現代主義者認為所有的道德理論、觀念、原則和規范,除了多元化、多樣化和契約化以外,沒有其他科學的本性;一切道德都不是一元的、絕對的、永恒的,而是多元的、多樣的、相對的。因為一元化本質上意味著對人性包括人們的智力、幸福、快樂、自由的壓抑,是違反人性的;只有多元化、多樣化、契約化才能切實體現人類倫理道德的實際,對道德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后現代主義者還通過回顧近現代道德生活史,揭示絕對的道德原則給人類道德發展帶來的惡性影響。認為在近現代、處于統治地位、支配人倫行為的各種道德觀念和原則在人類道德史上留下了污點,產生了許多虛假、錯誤的道德觀念和意識。認為真正能消除這種錯誤的是相對主義。因為只有相對主義才能公平地看待各種道德理論、觀念和意識,使不同的人都能以最好的方式來規定自己的道德標準,實施道德行為,追求道德價值。這種相對主義道德觀,必然對后現代道德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由于強調無中心和相對化,以感性活動代替理性思考,擺脫正義與非正義、道德與不道德、善與惡的二元對立,這種思維方式一旦用來指導人的道德行為,人們就不再會遵守道德準則,并擺脫道德的約束,道德生活日益游戲化。在生活中游戲,在游戲中生活,追求刺激和快樂成了生活最重要的目標,而真正快樂的生活則是能不斷體驗新事物,在變動性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后現代倫理觀與傳統倫理學勢不兩立。后現代主義者竭力批判一切傳統倫理學理論,試圖在這種徹底的批判中實現自身的超越。一定程度上,后現代主義對傳統倫理學的批判不無深刻之處,包含了許多真理性的顆粒:后現代主義通過對道德主體性的消解、對理性的摧毀以及對本質主義、基礎主義以及各種“中心論”的否定,打破了古希臘以來的以人為中心的人與自然、道德與非道德、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二元對立,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倫理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將人們從各種“不證自明”的道德的本質、基礎、中心、原則中解放出來,為人們觀察道德現象、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但后現代主義對傳統倫理學的這種“矯枉”出現了“過正”的局面,完全拋棄了傳統倫理學的積極因素。如作為傳統倫理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理性主義,在維護人類尊嚴、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卻遭受徹底摧毀。正是由于后現代主義過分執著于對傳統倫理學的摧毀、否定和批判,過分看重否定性、流動性和破壞性,過分強調不確定性、多樣性和相對化,不僅在方法上陷入了形而上學,而且有可能陷入虛無主義、悲觀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從而產生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結果。這種結果則是后現代主義者也不愿看到的。
  收稿日期:2006—09—26
  基金項目:教育部基地基金項目(05JJD20202)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42~45B8倫理學朱海林20072007
后現代倫理觀/傳統倫理學/批判/超越
  ethical viewpoint of post-modernism/traditional ethics/critique/transcendence
On Critique and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Ethics by the Ethical Viewpoints of Post-modernism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post-modernism launched a fierce critique to western traditional ethics since ancient Greece including moral viewpoint of subjectivity, rational ethics and ethical viewpoint of essentialism, foundationalism, and centralism. It strives to transcend traditional ethics by such thorough critique, so as to realize an ethical state of non-subject, de-rationalization,uncertainty, non-foundation and relativity.
后現代主義對西方自古希臘以來的傳統倫理學理論,包括主體性道德觀、理性主義倫理學以及本質主義、基礎主義、中心主義倫理觀都展開了猛烈批判,文章試圖在這種徹底的批判中實現對傳統倫理學的超越,從而達到一種無主體、非理性、不確定、無基礎、相對化的倫理境界。
作者: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42~45B8倫理學朱海林20072007
后現代倫理觀/傳統倫理學/批判/超越
  ethical viewpoint of post-modernism/traditional ethics/critique/transcendence

網載 2013-09-10 20:42:48

[新一篇] 后現代主義研究綜述

[舊一篇] 后現代的倫理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