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美麗的種子  ——一個小學語文老師的閱讀和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童年應當是快樂的,母語學習應當是簡單的。
  所謂簡單就是:教師發自內心地熱愛閱讀、思考和寫作。腹有詩書,落筆千言。然后帶著一班孩子,六年如一日,漸行漸遠——興致勃勃地閱讀、思考和表達。兒童未必都要腹有詩書,落筆千言,但兒童的母語學習抑或可以是快樂,兒童的成長抑或可以是茁壯的。
  事業是一棵樹,書籍是一片沃野。
  讓我比別人走得更遠的閱讀
  朋友告訴我:一個優秀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開闊的人文視野、精深的專業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論修養。
  我是教語文的,文學作品大約屬于“專業知識”的這一塊,我所深深喜愛的思想類書籍呢,大約屬于“人文視野”的一塊。這兩塊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廣讀博取,鹽在湯中。
  教育無處不在——好比鹽在湯中,只要我有心,大量的、高品位的、看似與教育無涉的閱讀,依然使我于有意無意間,悟出很多教育原理。
  只有我才有權去罵他,去責罚他,因為只有熱愛人的才可以懲戒人。(泰戈爾《新月集/審判官》)
  這提醒我在懲罚孩子的時候捫心自問:我有資格懲戒他嗎?我是由于愛他還是在泄憤?叩問的結果,常常是羞愧不已。結果,心情得以平靜,毒火得以熄滅。
  人們在河里修筑水壩用來建造水庫或湖泊。這里的“湖泊”相當于意識,也蘊含著能量。水壩是可以活動的,當他遇到興奮、新鮮的刺激或危機時就會向下移動,從而使湖的容量變大,那樣人就具有了更大的能量。(柯林·威爾森《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義》)
  由此想到意志與生命能量的關系:我們當教師的,都曾經有過課堂教學上的高峰體驗——我相信,促使很多人努力鉆研、精益求精的是以榮譽和獎勵為表征的社會認可,更是讓人沉醉的高峰體驗,那種幸福,一旦品嘗,就抑制不住想要復制它。
  獲得高峰體驗需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很多人因此而懈怠,使工作成為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機械運轉,激情不再,高峰體驗更是免談。難道這是對自己的愛惜嗎?錯!柯林·威爾森告訴我們:沒有高峰體驗的生命,不僅是暗淡的,也是不健康的。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是在奉獻社會,也是在演繹自己健康幸福的美麗人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幾何學上,兩點之間直線的距離為最短。可是在人與人的溝通中,包括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際的情況卻是兩點之間的距離以直線為最長。從這段話里我體會到,工作中尤其是做班主任要講究藝術,要善于退以求進,走迂回之道。直來直去,往往兩敗俱傷。
  這些書,看起來和教育教學沒有直接關系,是所謂“閑書”“雜書”。然而,使我走得比別人遠一些的,恰是這條“野路子”。
  “鹽在湯中”——好像我的讀書是出于對教育的熱愛,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其實不是這樣。真正的書蟲,是我這種不求成敗利鈍,只求一己快樂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把純粹的求知的幸福經由自己超越功利的書卷之氣和靈秀之韻感染給學生——這種感染,這種熏陶,也許才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請讀蘇霍姆林斯基給你的建議,書中十分之七,都是在說兩個字:讀書、讀書、讀書——
  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
  一個人不想求知,他就好比用一道無形的.柵欄把自己跟廣闊的天地隔離開來,然而誰知道后來這道柵欄也許會變成真的牢獄呢!
  這說的是學生要讀書。
  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
  所有那些有教養、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出自對書籍有著熱忱的愛心的家庭。
  這說的是家長要讀書——在蘇大師的學校里,家長會干脆開成了讀書匯報會和詩歌朗誦會。
  何況我們——我們是干什么的?教書立人的人啊!不讀書,你憑什么立在講臺?怎么敢面對孩子渴求的眼神?
  我的精讀書單
  我讀書的辦法是很笨的,一是喜歡發聲讀,二是好書至少讀兩遍,三是覺得最好的必須要寫了讀書筆記,才能釋然。
  除了上面說到的,我將讀過兩遍以上的部分書籍,連同筆記片段列在下面。.
  1.《蘇菲的世界》
  “真有趣,真美妙!這是哲學嗎?哲學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嗎?”我的同事小安說。
  錯了——打個比方,哲學好比是蔬菜,馬克思主義是胡蘿卜。說胡蘿卜是蔬菜沒錯,說蔬菜是胡蘿卜就有點不對頭。
  我承認,雖然已經讀過兩遍,但是其中的脈絡還沒有完全理清。想一想,這是寫給15歲中學生的啟蒙讀物,我真的為自己、為同胞慚愧、抱不平——活到三十幾歲,我才知道:哲學原來如此美麗。
  2.《孟子》
  《論語》之后讀《孟子》,感覺有很大不同。讀前者如坐春風,從容、優裕,率真處常令人莞爾;讀后者如聞雄辯,犀利、強勁,其勢雖“不可御”卻難免單調逼人。同為儒家圣賢,我以為,如果亞圣投在了圣人門下,先生未必就喜歡這個脾氣大的弟子,因為他嚴重背離中庸之道;當然,如果孔子活到戰國,一定比孟子更加氣急敗壞——人在絕望的痛苦中是難保靜氣的,禮和樂已經無可挽回地一路崩壞下去,克己復禮是絕對不可能啦。
  浩然正氣來自迂闊的心,憤青心態追求古久的夢,辭色嚴厲,姿態莊嚴——在今天,讀著這樣的文字,要想繃住了不笑,也是很難的。當然,也有皺眉的時候,也有起敬的時候。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著作無一不在其內部充滿矛盾。
  3.《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
  《詩經》是一望無際的蒹葭蒼蒼,《詩經》是不可泳不可方的浩浩漢江。(《周南·漢廣》有句云:“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對于我這有福之人而言,沉迷其中的感覺,是不知今夕何夕的夢幻經歷。當與它們,與這些熟得沒了感覺的熟語不期而遇,怎不叫我眼前一亮:心中大喜:啊哈,老朋友,原來你是從這兒來的,原來你有著這么淵遠高貴的來歷。
  4.《野草》
  夏季的晚上,天氣是難得的清涼。打開音響,放上《二泉映月》,來到寬大厚實的木桌前,正襟危坐,調息勻氣——寧靜中,琴聲在流淌。悲愴清越而又動人心弦的,是音樂,也是殘酷但又美麗得讓人不能割舍的人生——這是音樂家精神境界的寫照,這又何嘗不是《野草》的意境所在!一段低回的慢板之后,我應著堅韌飽滿的旋律,誦出激情濃縮的句子: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于這腐朽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他還非空虛。(《題辭》)
  晚涼如水,愛恨交集的文字合著至柔至剛的音樂,濯洗我,激蕩我,留下一生難忘的體驗——那一刻,我超越了平凡的生活。
  5.《沉默的大多數》
  我想,我對王小波的喜愛,更多的來自“血統的本能”(尼采語),是物以類聚的例證——如果你也愛小波,你必和我一樣,是把理性、尊嚴、趣味、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不愿受人“設置”的家伙。哪怕素昧平生,你也是我相見恨晚的知音。
  6.《沉重的肉身》
  總體來說,劉小楓的這一本,充滿憂傷和無助。因為它,我知道了“抱慰”和“敘述倫理”,唯有生于悲涼的溫暖,才是真實可靠的——雖然她是那么微弱。
  “只為了那一個吻,為那一個女人,拍那部電影就值得了。”基斯洛夫斯基以為。那是五分鐘的,一生中只此一次的吻。
  奮斗是如此艱苦。回首,世界并未因此天翻地覆。然而努力并非沒有意義,因為生活的真諦,就在那些散落在記憶中的愛的碎片里。
  7.《悲慘世界》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慢慢、慢慢地,將《悲慘世界》讀了兩遍。由于文字,由于一個人的創造力,也由于他身屬的偉大國家,無邊悲憫和無邊歡悅,無涯的苦澀和無涯的甘美,就那樣神奇和不可思議地融為一體了。全身心、全身心沉浸其中,我無法不一再感念:“活著多么好啊。活著,可以讀這樣的書。”
  “長官先生和各位先生,”主教說,“我知道什么事使你們感到丟人,你們一定認為一個貧苦的牧師跨著耶穌基督的坐騎未免妄自尊大。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老實說,這樣并非因為虛榮。”
  “社會的罪在于不辦義務教育;沒有知識就像是在一片黑暗之中,當一個人的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里滋長起來。真正有罪的并不是那些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他有時在園里鏟土,有時閱讀和寫作。他對那兩種工作統統稱為“種地”。他說:“精神也是一種園地。”
  隨意摘出的幾段,它們也是這樣的清新、純正和豐美。更不要說那些描寫愛情、戰爭和苦難,敘說心靈沖突的華彩篇章了。
  一讀再讀,時時忍不住停下背誦,好讓圣潔、虔敬與美好——洗濯、灌注了蒙垢、焦渴的我。因為珍惜,往往舍不得往下看,我要在幸福里久久耽延呢!
  8.《細胞生命的禮贊》
  溫存廣袤、靈秀淵深,仿佛一聲輕嘆,于不經意間觸動了遙遠的陌生的心靈——真該讓那些無病呻吟的詩人都來讀讀這段話,準能羞倒一片:
  沒有這層屏障,我們地球的表面早就像月球表面一樣,在流星的轟擊下化為齏粉。盡管我們的感受器還沒有靈敏到聽見那轟擊,但是我們還是感覺到了,我們會感到安慰:那聲音就在我們頭頂上,就像萬點夜雨敲打著屋頂。(《世界最大的膜》)
  這是“細胞生命的禮贊”:真誠、樸素、悲憫、樂觀,理性而不失浪漫,宏闊而不失細膩。不起眼的 29篇,輕松快意的閱讀,如低音提琴激起了心弦的共鳴,如秋風落葉引發了幽深的感嘆——這,豈是一般意義上的科普讀物或是綿軟無力的文人之筆所能達到的?
  9.《里爾克詩選》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什么地方哭,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誰在夜里的什么地方笑,
  無緣無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什么地方走,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誰在世上的什么地方死,
  無緣無故地在世上死,
  望著我。
  (《沉重的時刻》)
  想起了高爾基的《在人間》,說到他因為看書被裁縫鋪老板打壞了,醫生從他身上挑出五十多根的柴刺,醫生說:“就憑這加上我的證明,你可以讓老板坐牢。”高爾基說:“不,我愿意用這換來他們允許我讀書的權利。”以后老板一家真的同意他讀書了——高爾基幸福不已。
  我的意思是:只要給我這樣的書讀,哪怕生活中再多局限,我也甘之若飴。因為我所擁有,所品嘗到的,乃是生命中至醇的瓊漿。
  10.《雪萊詩選》
  學生去上音樂課了,教室獨屬于我。攜壺執卷而去,在其間淺酌低吟,一開口便神思飛揚,不知今夕何夕——置身詩意的叢林、海洋、長風、明月,陶醉于自己并不悅耳的聲音:因為這聲音送出的內容,是如此妙曼甜蜜。詩是有味道的,它們的味道,正如我壺中的“烏龍”,甘醇細膩、耐人尋味:
  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
  從夢見你的夢中起身下了地。
  習習的夜風正輕輕地吹,
  燦爛的星星閃耀著光輝;
   從夢見你的夢中起身下了地,
  有個精靈附在我的腳底,
  引導著我,哦,不可思議,
  來到你的紗窗下,親愛的!
  (《印度小夜曲》)
  11.《小王子》
  學生將入中學,畢業前這是我推薦給他們的最后一本書。個人以為,書中最不能讓人釋懷的倒是那只小狐貍。
  推薦時,讀了包括“火山爐灶”的幾個片段。讀完最后一段,教室一片寂靜——很多孩子眼里淚光盈盈。我什么都不說,靜靜地,讓那個最柔軟最傷情的時刻,如種子,深埋在我們心里。我想啊,同時種下的,還有他們對于小學語文老師的回憶。感謝作者,感謝譯者。
  “不怕困難,不怕敵人,勇敢前進,堅決斗爭!”中國教育有太多讓人剛硬的傾向,而我要喚起、恢復孩子們的柔軟。
  ……
  還有《論語》《圣經》《紅樓夢》《人間詞話》《大學》《中庸》《古文觀止》《駱駝樣子》《艾青詩選》《舒婷、顧城詩選》《顧準文集》《張曉風散文選》《黃金時代》《青銅時代》《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窗邊的小豆豆》《希臘的神話傳說》《懺悔錄》(盧梭)、《復活》《安娜·卡列琳娜》《變形記》 (卡夫卡)、《呼嘯山莊》《葉甫蓋尼·奧涅金》……
  很多人以為名著讀起來吃力、效率不高,因而視為畏途,這是一種錯覺。經過歷史淘汰,堪稱經典的其實就那么幾本,大家如果早動手,早用功,啃完它們不是難事。仔細想一想,我們平時浪費在無聊時文上的時間有多少?結果,除了生出浮華習氣、養成惰性,沒有絲毫長進。要是把這些時間用在讀經典上,幾倍的《論語》《詩經》也攻下來了——它們淵深廣袤,雄渾樸茂,如精金美玉,如高山大海,是一片沉睡的沃野,你在那里付出的每一分心力都將獲得回報。
  書與課堂:情人的禮物
  語文不光是課。語文更不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課。語文是“這樣的老師”與“這樣的學生”一起學習語文時候獨特的生命體驗。失去了類似耳鬢廝磨的相知默契,我覺得那課好比一個鉆頭發力于一個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實質作用不好樂觀。
  有一次閱讀課上檢查寒假作業——介紹并推薦自己在寒假期間讀的好書。
  我十分高興地發現:他們(學生)已經知道享受語言了。六年級而能掙脫故事情節,品味文字美感,這實在是一件令我高興的事。一個女生說:關于《格列佛游記》,它的語言是多么幽默,我只想給大家念一段小人國的公告說明:“……國王腳踏地心,頭頂太陽。他像春天般的快樂,夏天般的舒坦,秋天般的豐饒,冬天般的可怖……”
  同學們都笑了,然而好文字如同美好的旋律,是需要反復才能在記憶和感悟中立將起來的。于是我請求:“夏璇,再給我們念一遍吧。”這遍之后,我自語似地念出:“我們偉大的國王,他腳踏地心——”
  學生跟著齊聲道:“頭頂太陽。他像春天般的快樂,夏天般的舒坦,秋天般的豐饒,冬天般的可怖……”
  你說,這樣的情境,我如何預見?如何設定?
  但為了說明問題,我還是要列一個教學片段在這里。請大家看看,這與師生的讀書是否有關——《情人的禮物》。
  在學校,我每天都要“發聲讀”1小時左右,且讀無定所:辦公室沒有其他人,我自可放聲朗讀;有人,我就去走廊——大家早就見怪不怪了。刮風下雨或者陽光暴烈抑或寒冷難當的日子里,我就去空教室——總有一兩個班正上體育、音樂、電腦課的。
  上課,我肯定是要帶上“讀本”的。一兩周一換,當我更新讀本的時候,總有學生跟著買跟著換:《朝花夕拾》《悲慘世界》《論語》《張曉風散文選》——而《蘇菲的世界》,竟然有六個學生同時讀,還告訴我:“不太懂得,古希臘人的名字好難記,什么唯心唯物的真繞人。薛老師,我發現,它其實不是一本故事書!”我笑了:“老師三十多歲讀它,也是讀了兩遍才基本弄通的呀。先放書架上吧,到了高中——如果你夠聰明,也許到初中就讀懂啦。”
  這種現象,我稱之為熏陶,稱之為“種下美麗的種子”。我總認為,比起到邊到角的課堂教學,這種蒙嚨的好奇和喜歡,也許更為可貴。從私心里說:我之所以敢于在教學上玩瀟灑,也是有恃無恐的,因為我的學生早已走出教材的方寸之地了。
  三年級的時候我對他們說過:課外閱讀的步伐一旦邁開,你們將漸行漸遠。總有一天,不是老師向你們推薦讀物,而是老師從你們這兒發現好書;總有一天,你們中間的優秀者將會走出我有限的視野。
  方思佩正讀《我們仨》,我準備借來翻翻。
  開學以來,讀《情人的禮物》。定價0.60元的一本小書,紙張已經發黃發脆。初讀時,我在扉頁上還題了幾句“詩”,落款是“1985年11月8日晚 9點”——那時候,我剛剛20歲,剛剛參加工作。那幾天,我總情不自禁看看這一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書中有多處批注和感想。那些當初感動我的依然感動我,而當初沒有留下閱讀痕跡的,現在,則深深打動我的心,比如:
  在這奢華的春天的陽光里,我的詩人,你該歌唱那些人:他們走過而并不留連光景,他們且笑且跑而絕不回顧,他們在一個鐘頭的無端喜悅里開花,在片刻之間凋落而毫無懊悔。
  你別默默地坐下來,作念珠禱告似的追憶過去的眼淚和微笑——你別佇足拾起昨夜的花朵今朝的落瓣,別去尋求那躲避你的事物,別去探索那難以明白的道理——且把你一生中的空隙留在原地,讓音樂從空隙的深處涌將出來。
  學生照例想知道老師讀的什么。估計這次,他們比從前有更強烈的好奇心——讓薛老師搖頭晃腦,沉醉不已的,是怎樣的一本小舊書呢?第一排的孩子盯著看,然而失望了。
  不是從前那種封面“大開”故意讓學生看清楚,而是將封面和印著書名的封二卷起來的“半開”。還挺麻煩的,我有一種鬼鬼祟祟的感覺。我問自己:“有必要嗎?”“這是一本不能讓小學生看見的書嗎?”
  思考的結果,是我為自己的“正統”感到羞愧——我對自己說:“我想遮擋的是什么呀,就憑這樣的境界,你也配讀《情人的禮物》!”
  13日,周末。下午的閱讀課上,三個孩子向大家朗讀一周來讀到的最美麗者——孫添的《醉翁亭記》熟到幾乎能背;夏璇和李子涵分別帶來了散文《哪怕他是上帝》和《超越》。
  該我了。
  安靜中,我懷著半是虔誠,半是負疚的情緒,雙手擎書。將封面端端正正地朝向前方,走向他們——好讓他們每個人都清楚地看見書名。
  “孩子們,這就是老師幾天來反復朗讀的語文書。它是泰戈爾的《情人的禮物》。”
  有人捂住嘴笑了,互相交換著暖昧的眼神。
  “我知道你們都知道——明天是情人節。李老師剛剛收到男友請快遞公司送來的玫瑰,你們有人也看到了。因為明天是周末,所以,我要在今天,在情人節前的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你們記住這本書,讓你們都去讀這本書。”
  “我必須承認,做這件事情之前,我是經過一番猶豫的。原因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
  他們的表情變得明朗和專注起來,朝著我,會意地笑了。
  “現在的我,很為自己前些日子在你們跟前的遮遮掩掩而慚愧。如果是你們不能讀的,我就不該帶到教室。我怎么愚蠢到以為這樣干凈美麗的文字不適合你們呢?在低年級,你們每個人的小腦袋就裝滿了《灰姑娘》《白雪公主》《海的女兒》《青蛙王子》……而現在,就在你們中間,有正努力忘記《還珠格格》的燕子迷,有能將《大話西游》的臺詞倒背如流的星馳迷,你們中間有更多的周杰倫、孫燕姿、蔡依林、王力宏的追星族。而你們中間的優秀者,已經讀過了《亂世佳人》《簡愛》《茶花女》《穆斯林的葬禮》,會背《詩經》開篇的《關雎》了。在這種背景下,你們的語文老師,竟然担心《情人的禮物》會給你們帶來負面影響——我真是蠢得可憐!”
  “愛是世界上最純潔、最高貴的感情,愛也是世界上被污染被糟蹋得最嚴重的字眼兒。愛是博大的,有親情之愛、師生之愛、同學之愛、朋友之愛,也有對大自然、對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美好事物的愛,當然也包括了男女之間的愛情。《情人的禮物》,一本關于愛的好書,在這里你可以根據自己對于愛的體會,讀出不同層次不同廣度的意義。你的心胸有多么廣闊,你的收獲就有多么豐厚。”
  “老師剛剛發出一個短信,我選取了其中的一段話,送給一位負著重担奮斗的網友。現在,我讀給你們聽,你們也許懂也許不懂,這都不要緊,因為老師也是剛剛才讀懂它的。”
  “我的鐐銬啊,你在我的心里響起音樂。我整日價和你游戲,把你作為我的裝飾。我的鐐銬啊,你是我朋友中最好的。有好幾次,我是害怕你的,但我的害怕使我更加愛你。你是我黑暗長夜的伙伴,我的鐐銬啊,在我同你告別之前,讓我向你鞠躬致意。”
  “從小到大,關于讀書,沒有人替老師作過指點,老師和那些好書的認識有很多偶然的原因——為此,老師無數次感謝命運給我的厚愛。現在,老師最想做的,就是借著一個崗位的便利,一本教材的掩護,帶你們結識你們應當享受的人間好書。將來,你們中間必定有人和我一樣,一再讀起、一再感動于《情人的禮物》。那時候,不論你們是正值青春或者年富力強,甚或兩鬢斑白,如果你們中有人撫摸著那本舊書,想起來: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是在薛老師的班上,我聽說了這本書,開始讀這本書——哪怕只有一個人呢,我也會有感知的。我當那是生活給予我的最高獎勵!”
  “現在,再讀一段給你們聽。這是我20年前就深深陶醉的。你們可以拿它和你們在歌詞、影視及《幻城》《我為歌狂》類小說里讀到的愛的表白相比較。”
  “如果我擁有天空和空中所有的繁星,以及世界和世上無窮的財富,我還會要求更多的東西;然而,只要她是屬于我的,給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就滿足了。”
  教室里出奇地安靜。他們的表情里有一種神圣肅穆,恍惚間覺得,憑著這一卷舊書,我和我的學生已經出離現實,到達一個完全不同的無比靜謐、清新、美好的所在。
  我又讀了一遍,然后說:
  “如果給我豐厚的收入,以及足夠高的職位,我還會要求更多的東西。然而,只要他們是愛我的,給我一個班的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孩子們,老師熱愛生活。老師當你們是生活送我的——情人的禮物!”

人民教育京29~34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薛瑞萍20062006
作者:人民教育京29~34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薛瑞萍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49:43

[新一篇] 習慣養成,獲益終生  ——構建新課改理念下“大語文習慣養成”的體系

[舊一篇] 爭鳴篇 一場重要的討論——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爭鳴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