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話題背景
  近幾年來,隨著兒童閱讀研究和推廣的深入,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梅子涵等一些兒童文學作家、研究者和推廣人越來越多地給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兒童文學的“啟蒙”,試圖將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通過教師介紹給孩子,試圖提高教師的兒童文學的素養。越來越多的老師嘗試著用班級讀書會的形式,把一本本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推薦給孩子。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逐漸發現,兒童文學不僅僅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遠不是這么簡單,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為了討論得更加深入,我們本次的討論重點關注教學、實踐層面的操作,不去更多的議論現行課程和教材的問題。
  話題一: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什么?
  屈小青(湖北省武漢市育才小學):兒童文學素養對于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做她的學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因為她會帶領學生走進“油麻地”,在閃爍著人性永恒的美的《草房子》里和“桑桑”一同成長;她會讓孩子們跟那個遙遠星球上帶著憂傷的《小王子》握手,去感悟友誼、愛情、責任……;她會領著孩子們跟“艾特”和“賽娜”《一起去野餐》,在雨天看到太陽……后來啊,不需要她的帶領,《夏洛的網》《猜猜我有多愛你》《毛毛》等等這些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都會走進孩子們的視野,滋潤孩子們的心田,豐富孩子們的人生。
  岳乃紅(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區教研室):我覺得:兒童文學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語文老師的兒童情懷。“兒童情懷”對一個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個有兒童情懷的語文老師,一定會不斷地去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把一本本好書帶到孩子們面前,而絕不會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僅僅局限于教材這一方狹小的天地。一個有兒童情懷的老師,一定會讓自己的教學多一點兒童視角,多一點文學氣息。
  周煒(浙江省富陽市富春第二小學):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他擁有了一個更加豐富靈動的言語世界。兒童文學是“能把人類高貴的感情吹進兒童心靈”的文學樣式,它具有其他文學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確、溫和、美麗”的品質。這個豐厚的言語世界,將浸潤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生命。
  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他擁有了一條走進兒童心靈的小徑。他更了解兒童,站在一個兒童的視角來欣賞他們的歡笑,正視他們的失誤,因此也將獲取更多心靈的回應。一個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會影響到他的教育觀、兒童觀。
  周其星(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附屬小學):毋庸置疑,一位語文教師僅有兒童文學素養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擁有更為廣博的文史哲、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功底,但是,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兒童文學素養的提升是當務之急,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兒童文學素養,才能更好地走近兒童、認識兒童、理解兒童、欣賞兒童、贊美兒童,為兒童的閱讀成長打下精神的底子。
  李懷源(山東省德州市躍華學校):是的,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不需要讀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就能夠深切的了解兒童的心理,能夠真正走近兒童,能夠理解兒童的行為,并愿意為兒童付出自己的創造性勞動。
  吉忠蘭(江蘇省海安縣雅周鎮張垛小學):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在沒有閱讀兒童文學作品之前,我總是以成人的威嚴姿態凌駕于學生之上,課堂上板起臉來說教,課后,又堆起笑臉試圖親近孩子,但總是覺得隔著一層永遠穿不透的東西,似紙薄,也似墻一樣堅硬。童書是最好的“軟化劑”,讓冰冷的“鑄鐵”變成柔軟、溫暖的“蠟燭”。教師首先要撈起自己興許早已失落的童真歲月,蹲下來,和孩子一起享受童年。
  張學青(江蘇省吳江市廟港實驗小學):一個具有兒童文學素養的老師,讀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獨到之處。對于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從文體特點出發,順著作品的“肌理”讀。對于選入教材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縮略版或者節選版,因為具有背景知識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幾縷枯干的枝,教師也有辦法讓它長成大樹。
  劉穎(江蘇省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幾年前,我第一次從梅老師那兒聽到了“兒童文學”。當梅老師指著《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里那位深夜醒來的奧菲利亞由衷地說,“你看,她的微笑多美”時,我十分詫異!瞧圖上的奧菲利亞,臉孔上布滿了皺紋,深深淺淺,薄薄的嘴唇被松弛的皮膚牽扯著,昏暗的畫面,一束莫名的亮光從側面射來;看不見燈……這一切讓我覺得不光不美,甚至有點恐怖。
  后來,我總會不知不覺想起這個故事,想想那張臉究竟美在哪里?
  幾年后,2007年的10月。在上海舉辦的海峽兩岸圖畫書研討會上,我給五年級的孩子講述了《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為什么作這樣的選擇?因為,我終于看到了奧菲利亞的美。現在,我看到奧菲利亞,那樣慈祥和善的面容,微笑充滿了希望。我看到,她的眼睛一直在看著我,告訴我她的故事。
  那昏暗畫面里的一束光究竟從哪兒來呢,我問孩子們。一個女孩說“它來自奧菲利亞的心里,因為奧菲利亞內心充滿了光明”。臺下響起了掌聲。掌聲是給孩子們的,也是給我的,可是更是給這部偉大的作品的,給兒童文學的。兒童文學給了我整體的養育,它讓我離開干癟和膚淺,內心和語言都變得豐富。兒童文學給我的教學和課堂,帶來了完全不同的氣息和心情。它們留在學生內心的將會是一些溫柔和美好的景致與細節,為語文的課堂增添了很多的生活中沒有的心情和詩意。我相信,文學這雙手有力量,卻不強硬。
  主持人(徐冬梅,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我聽得出大家不是僅僅在做理性的闡釋,而是在講述兒童文學帶給大家的快樂和幸福。我們的童年大概都是相同的,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閱讀過兒童文學,而現在,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作為一個兒童閱讀推廣人.我們有機會和孩子們一起閱讀兒童文學,一起成長,一起享受兒童文學帶給我們的溫暖、文學的氣息和超越現實的浪漫的心情,讓我們擁有靈動的語言,靈動的面容,靈動的課堂,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話題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兒童文學素養?
  主持人:兒童文學素養這么重要,那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兒童文學素養呢?
  屈小青:語文教師首先要熱愛甚至癡迷于兒童文學,這樣她才能大量地去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大量的兒童文學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同時把她的這種熱愛傳遞給孩子們。其次,還應該加強兒童文學理論方面的學習,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岳乃紅:我覺得至少有三點:一是具有較高的閱讀審美情趣,善于在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挑選出優秀與經典,讓孩子獲得真正的文學滋養;二是具有清純的文學語言,善于講述兒童文學作品,讓孩子的身心浸潤于文學的海洋;三是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初步嘗試文學創作。
  主持人:兒童文學創作是不是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必備素養,還值得商榷。因為談素養,應該是比較基本的,大多數甚至所有教師都應該具備的。在國外,包括我國的臺灣地區,確實有不少兒童文學作家就是小學語文教師出身,同時,和孩子朝夕相處是我們更能懂得兒童,更有可能表現兒童。所以我們也一貫積極提倡文學素養較高、有興趣的老師拿起筆來為孩子們寫作。創作兒童文學作品無疑會提高教師對語言、對文學的理解,更好地上好語文課,我個人認為,但這不是一個可以普遍要求的素養。
  李懷源:我覺得,語文教師應該能夠從兒童的角度看待作品,看待人物,以一個兒童的身份來審視作品,對作品做出相對正確的解讀,發現兒童發現不了的細節。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表達兒童文學的素養,兒童文學畢竟是文學,具備很多文學的特征,教師要能夠看到這些特征,并且能夠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體會到。
  周益民(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對于從事童年期母語教育的我們而言自是大有裨益,甚至是未來小學母語教師的必備條件。我近來困惑的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與專業兒童文學工作者的兒童文學素養一致嗎?其本質是什么?是顧名思義的擁有一定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量的閱讀?是擁有相應的兒童文學理論與作品解讀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該如何解釋前輩教師中那些被孩子無限熱愛并被事實證明其教學有效促進孩子言語、精神共同發展,而其本人并無豐富兒童文學閱讀史的現實?
  思考應該從這樣的反例出發。其間的奧妙并不復雜,廣受孩子歡迎者必是兒童的知音,是孩子生命的悉心呵護者。斯霞老師保留低年級孩子寫話中的“阿姨都是女的”,就是認同了那是兒童眼睛的發現與發現后的欣喜宣告。這便與兒童的生命律動獲得了共振。朱雪丹老師面對孩子“現在怎么還能找到那塊叫海力布的石頭”的疑惑,依托文本,揣摩想象,組織討論。經由文字而彌漫課堂進而走入心胸的莊重感、悲情味、愛憐心,以及那種翻飛洋溢的浪漫主義色彩,不就演繹著最好的文學,最好的兒童文學?
  所謂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我更愿意理解為一種真正理解并熱愛兒童,且主要以言語形象的方式獲得存在的生命狀態。它的獲得不靠傳授、講解,而主要地浸潤、生長于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生活中。今天的我們,則理應將此作為一種職業的自覺選擇。
  主持人:這樣的反思很有價值,它實際上提出了幾個問題:第一,兒童文學素養的本質是什么?我們提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兒童文學素養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為了在母語教育中“發現兒童”,如果我們沒有一顆童心,不是真正理解并熱愛兒童,有可能讀再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仍舊不能把兒童放在母語教育的中心。第二,有極少數的小學語文教師,包括我們的前輩,包括現在和將來,也許還會出現,他們也許并沒有豐富的兒童文學閱讀的經驗,但卻有先天的很高的稟賦可以達到母語教育的較高境界,這是一種“暗合”;第三,但對大多數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來說,通過閱讀一定數量的兒童文學經典作品,并進行一定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最終讓自己具備能正確解讀、賞析兒童文學,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的能力和素養是比較可靠的“漸修”之道。
  話題三:兒童文學文本的教學和一般的文本教學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處?
  主持人:我們來討論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問題,最終還是為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近代以來,兒童文學作品就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現行的各版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各種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該怎樣教,它們和一般的課文教學要求、教學方式有什么不同,是很多老師關心的問題。
  于強(江蘇省江都市實驗小學):對于教學來說,無論是兒童文學文本的教學,還是一般文本的教學,它們的根本目的應該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具體的實施中,也都應該抓住一個關鍵的著眼點,引領兒童在理解文本中內化語言,提升能力。兒童文學文本更多的是以形象的生動和情感的靈動為其基本的特點。這就使得在兒童文本的教學中,所選擇的著眼點應該更多地放在形象的感悟和情感的觸摸上。而形象和情感是緊密結合的,語言又是形象與情感的載體,這就決定了兒童文學文本的教學應當是一種語言的整體關照和把握。由此,我覺得兒童文學文本的教學應聚焦文本中的形象和情感,著力于對文本語言的感悟,依此引領兒童從“我注文本”走向“文本注我”的境界,并進而獲得語言和生命的發展。
  屈小青:兒童文學文本的教學最主要的是教出兒童情趣來,教出童真、童趣來。兒童情趣是兒童文學的生命。兒童情趣能引起兒童的各種不同情感體驗。教師教學時應重點從情趣入手,而不是讓兒童文學文本承載過多的教化的作用。同時,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少些功利性,不要把成人的想法甚至誤讀去影響孩子們的閱讀,應讓孩子們自由閱讀,并把自己置身于兒童之中,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兒童的心理去思索問題,帶領孩子們去領會作品里的童真童趣,感受兒童文學作品語言的美感。
  蔣軍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臨平一小):教材中兒童文學課文的教學,應該具有怎樣的個性呢?我主要有三點看法:
  1.應保持閱讀的新鮮感與完整性,避免課堂教學過分干擾學生的欣賞樂趣。提出這一點基于兩個原因。首先,換位思考,我們自己在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時,總是希望閱讀是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的;其次,讀文章不像看畫,可以即時將作品的全局一覽無余,熟悉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感、意蘊層面必須反復讀,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這種時間的深度恰恰是閱讀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要嵌入過多的問題,不要穿插各種訓練,在學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學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開教學或許更合適。
  2.充分感知形象進而感知內涵,同時還應尊重兒童的獨特理解。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內涵非常豐富,還是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為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完整、多面理解文章主旨:環保、守信、友誼、跨越生死的愛戀……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來聽聽”,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視角的獨特見解,自由討論后老師可以強調某一種價值判斷,但應避免主題先行、主題歸一。另外,我們不要把課文的教育意義和形象剝離開來,張天翼寫完了《寶葫蘆的秘密》,然后告訴孩子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有不勞而獲的思想”,但孩子們讀完后卻寫信告訴張爺爺:“我愛寶葫蘆!”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教育”之前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形象。
  3.對于一篇文章的學習,可以把文章作為一個可用的材料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可以有價值判斷,也可以有感情生命的體驗,但兒童文學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可以多一些文學欣賞,尤其是高年級,若以小說來說,這些文學欣賞要素可以包含情節的鋪敘、人物與情境氣氛的營造、比喻與象征手法的運用等。但是很多人一提到文學欣賞,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教學方法依賴于誦讀感悟,我不喜歡在“教學”領域把文學欣賞搞得過于玄虛,也不喜歡把誦讀的功能放大,我們應該嘗試一些可“教”可“學”的教學方式,這些顯性化的教學方式并不等同于枯燥的分析,我們應該多一些創意和思路的拓展,前段時間,臺灣李玉貴老師來杭州交流,發現她設計了很多有創意的讀書交流單和討論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具有教學意義的文學賞析話題,例如:從人物態度和想法的改變談情節的發展;找出故事的高潮,分析小說章節的標題,找出關鍵性的一句話;談時間的描述所營造的氣氛;討論文化習俗對故事情節的影響;欣賞細膩的風景……值得我們學習。
  岳乃紅:兒童文學文本的教學還應著眼于兒童的生命成長。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古田足日認為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個“節”,意思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天會產生一個突變。這也就是所謂的“成長的瞬間”,是說由于得到某個促使成長的原因、契機,孩子的成長就像爬樓梯或是轉彎似的,一躍得到成長。而教材中兒童文學文本恰恰關照的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生活,孩子在不同的文本中游走,獲得不同的精神滋養,也許一節課,一個文本就會讓孩子能有一個成長的拔節,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否找準文本中的這個隱藏的“節”,并巧妙地觀照孩子的生活,輕輕地將他們托起,讓其進入生命的一個新境界。
  既然兒童文學作品被選進了教材,那它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了,而同時又成為了孩子們學習母語的范本,因而也就承載著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任務,因此在許多具體的教學策略上與一般的文本有著不少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教學設計的整合度,問題提出的推進度,語言文字咀嚼的適宜度等方面,都需要教師做出精心的安排。
  主持人: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問題其實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文體意識一般不強,任何一篇文章都把它當作“記敘文”來教,每節課的結構、教學設計基本相同。其實不同的文體有著不同的文體特點,就拿兒童文學作品來說,童謠、童詩、童話、兒童散文、兒童小說,神話、科學文藝等等,各有各的文體特征,具體到各篇作品,因為題材、表現形式的不一樣,更表現出各不相同的文學和語言形態。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的研究還很不夠,希望我們今后能夠更加具體深入的探討。
  話題四:兒童文學教育在兒童母語能力形成過程中占著怎樣的地位?
  于強:談到這個問題,我想例舉一個個案:那是我去年教的一個學生,她的作文水平比較差,語言干癟,語句不通順,無話可說。但自從我在班上帶領大家讀兒童小說后,我發現她喜歡上了兒童小說,甚至在一些課上偷偷地讀……一學期過后,我驚訝地發現她的作文通順多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寫得都挺耐看的。由此,我覺得兒童文學無論是它的內容,還是它的語言表達方式都很貼近兒童。因為貼近,就更加容易讓兒童受到感染、受到影響,也更容易從中進行學習。而兒童的母語能力是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需要環境的。兒童文學教育正提供了這樣一種優化的語言習得環境,它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母語能力的形成。
  李懷源:兒童文學的語言更貼近兒童的語言,可以直接成為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范本”。兒童文學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夠以最生動的方式存在于學生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兒童文學又是以語言及其構筑的形象而存在的,這種語言的存在就給了兒童不斷重復經典語言的機會,內心的多次溫習與回味,就可以使兒童在無形中發展語言。另外,兒童的個性不同,語言也有不同,在接觸多種多樣語言的過程中,兒童有可能發展有個性的語言。
  屈小青:兒童文學教育能很好地促進思維的發展,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提升。某報曾以《三百本書為她插上幻想翅膀》為題報道過不到六歲的康雪瀅創作圖畫書《大米粒和小米粒》的故事。從雪瀅接觸圖畫書,到迷上閱讀,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她就看了三百多本圖畫書籍。長期的圖書閱讀讓雪瀅有了創作故事的欲望。小雪瀅的圖畫書讓很多兒童文學家驚奇、高興,因為它充分證明了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的魅力,充分說明大量的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之深。
  岳乃紅:兒童母語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兩種途徑:一是在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中通過聽和說獲得,二是通過學校內系統的母語教育獲得的。但是母語能力的形成絕對不是僅僅掌握語言這一交際工具的過程,而同時又是一個人精神豐腴、生命成長的過程。兒童文學作品用清新自然的語言給孩子們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屬于孩子的世界,兒童文學教育自然而然地將孩子們引入其中,使他們在閱讀中獲得語言、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成長。
  周益民:希臘兒童文學作家洛蒂·皮特羅維茨認為,兒童文學的功能是橋梁的功能,即溝通兒童與現實、兒童與歷史、兒童與未來、兒童與成年人、兒童與兒童之間的精神橋梁。我理解的“橋梁”,其實是說,兒童文學為童年的居所打開了一扇扇窗戶,將兒童的世界變得豐富而充實,使得他們的眼睛既看到身旁,又看到遠方。關懷身旁,眺望遠方,正是童年的內在呼喚。
  因為兒童文學的這一天然互動關系,使得兒童興致勃勃地主動閱讀、創造(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是作家和讀者共同創造的)。文學是通過語言來表達它的世界圖景的(李海林語),無須疑問,兒童投入地沉浸在了語言的包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日常語言、科學語言之外的另一重要領域——文學語言的啟蒙。
  話題五: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處理好教材教學和引進更多兒童文學資源進行兒童閱讀指導之間的關系?
  李懷源:教材教學和兒童文學閱讀指導是為了一個目標的兩條途徑。在現階段,可以壓縮教材教學的時間,在突出單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內容,不面面俱到,該一帶而過的就簡化處理。為兒童文學閱讀提供時間的保證。
  教材教學多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方式方面的指導,少做內容方面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能夠學會語文學習的方式,比如推敲詞句、比較閱讀、體會細節、把握結構等。教材學習主要在于習得方法,感悟規律。在兒童文學閱讀時,多是這些方法的使用,規律的遷移,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使其變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能力。
  岳乃紅:我和其他老師的想法一樣,精講教材,每周空出一二節語文課用于更廣泛的兒童閱讀。剛才我說的自己搞的一項關于閱讀課程的實驗就是這么做的。有人把我們設計的閱讀課程形象地說成是“5+3”,即5節課內教材教學加3節特色閱讀課程。其實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而是源于多年來對母語教育的思考和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實踐。我們以教材為根本,在遵循兒童生命成長軌跡的基礎上,設計了誦讀、圖畫書和整本書的閱讀、讀寫互動等特色閱讀課程。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這樣的課程也深受孩子和老師們的喜愛。
  張學青:引兒童文學資源進入小學語文課堂,是一種必然與必須:其一,教材中采用了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但其主要功能往往是語言教學,真正能夠用于文學教育的內容很少;其二,大量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現,篇幅較長,無法進入課本;其三,對于很多兒童來說,教室是使他們可以安靜閱讀、享受兒童文學樂趣的理想場所。
  因此,我認為即便沒有條件教師也得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在我的實踐中,至少這幾項完全可以做:1.把韻文、兒歌、童謠、童詩等兒童文學作品納入學校每天的晨誦范圍,每日不間斷地讓學生接觸到最新鮮、最有趣、最有魅力的語言的熏陶感染;2.精講教材文本,少作繁瑣、機械的訓練,每周騰出一節課時間,用于課外補充讀本的閱讀和交流,低段也可上繪本課;3.每學期(含假期)向學生推薦適合該年齡段閱讀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書目(八本左右),選擇一至兩本,作為班級共讀書目。但我反感將課外的兒童文學作品引入課程后;管理者將“考試”作為評價手段來督促教師執行閱讀要求。要知道,無論具有多大魅力、多么使孩子入迷的作品,只要與考試掛鉤,孩子就會被一種義務感所壓迫,結果恰恰是與初衷背道而馳。
  主持人:似乎是因為兒童閱讀推廣的推動,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才開始“結緣”,其實他們的相遇是一種必然,它們攜手的意義其實比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的要多得多。小學語文教學中真正發現“兒童”,真正認識“文學”教育的意義,處理好文學教育和語言教學的關系,其實都要從認識他們的關系開始,我們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

語文教學通訊太原15~19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徐冬梅20082008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太原15~19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徐冬梅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0:03

[新一篇] 做理念與思想的踐行者

[舊一篇] 兒童文學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