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基礎教育一條龍的語文教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課本,是語文教育改革之本。教育思想、社會需求、學生發展、學科體系、教師素質等諸方面都交匯于語文課本,如果這幾方面得到科學的和諧的組合,并且適應學生心智發展,那么就能促成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就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因此,當前要著力建設21世紀的語文教材,建設基礎教育“一條龍”的語文教材。
    一、改革語文教材的基本理念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滿足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主性、創新意識、科學精神,使學生在民族精神、倫理道德、思維方法、審美觀念等方面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高尚的人格。
  2.語文教育要民族化和現代化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要繼承漢語文教育傳統的優良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融合現代的優良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民族化和現代化相結合,從整體上學以致用,提高效率。
  3.按照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進行教育,遵照語文教育自身規律組織課程。漢語文,在語義上有表意性、模糊性,在組合上有規范性、靈活性,在思維上有聯想性、多維性,因此要重視誦讀、積累、感悟,精讀精練;在教學內容上有綜合性、開放性,因此要科學地綜合語言、文字、文章、文學等內容,要課內教學和課外自學相結合,構建既綜合又開放的教學內容體系,發揮綜合效應。
  4.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語文教育要使每個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獲得愉悅和成就感,同時在語文訓練中要使學生主動體驗、積極參與和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得到全面的、主動的、多樣的發展。
  5.以社會需要、學科知識和學生發展為基點設置課程、編著教材。分設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各學段酌情配置,既有規定性,又有多樣性和彈性。教材要完善教學內容,使學生愛學,便于自學。
    二、語文教材應具備的特點
  1.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的教學內容。根據21世紀現代社會對語文教育的需求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語文學科的發展,必須完善傳統的教學內容,吸收現代科學前沿知識。具體地說,刪除陳舊的(如放棄初中、高中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三種文體重復循環的教學),改造不合適的(如改造語法、修辭的教學),增添科學的新內容(如符合漢字規律的識字方法,快速閱讀的能力,鑒賞文學作品的創造能力等)。教材選文,既要繼承傳統的,又要增添現代的,特別是增加體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選文。
  2.構建九年義務教育、高中“一條龍”的語文教學內容和教材體系。既分設階段,又前后銜接。各階段橫向自成體系,縱向逐層遞進;處理好初學、鞏固和提高的關系,確保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防止簡單重復和嚴重缺漏。
  3.適合學生認知心理,自主學習,發展自學能力。課文選用,知識、技能安排,練習設計,教材構造,都要符合學生認知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實事求是。
  4.注重學生實踐,學以致用。聯系學生生活,激勵學生進行語文實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識字閱讀、寫作、文學鑒賞等教學注重學以致用,并且利于學生發展。
  5.適應不同需要,靈活使用,因材施教。教材確保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教學要求,同時有一定彈性,采取開放姿態,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鼓勵學生使用現代傳媒技術促進語文學習,逐步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相結合,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
  6.合理安排教材結構,力爭發揮綜合效應。必修課本設計選文系統、知識能力系統、導學系統、練習系統等。加強知識、能力的綜合訓練,促使觸類旁通,自能發展。構建九年義務教育(1至9年級)和高中的“一條龍”教材體系,發揮各個學段互相銜接互相協調而又遞進、發展的12年制的基礎教育的語文教材體系,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效應。
    三、語文教學內容的合理結構
  語文課本的核心是體現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教學內容。
  從學科角度看,語文學科是相關諸學科的綜合,例如漢字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文學和我國特有的文言文。語文學科不是機械地搬用上述學科的某些內容,而是根據學科特點融合相關內容,構成識字教學、語言運用教學、文章讀寫教學、口語教學、文學教學和文言文教學等教學內容。學段不同,教學內容的重點不同。九年義務教育,特別是1至6年級,重點是識字教學、語言運用教學、文章讀寫教學、口語教學;高中學段重點是語言運用教學、文章讀寫教學、文學教學和相關的語文文化教學。下面著重談四個問題。
    (一)識字教學
  2000年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六年“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學會其中2500個左右,做到會寫,并了解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規定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800個左右,其中1200個左右會寫)。初中三年“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字”。歷來教學大綱都沒有規定認哪些漢字,初中更是沒有識字的教學內容,是一筆糊涂賬。社會人士批評學生特別是初中生寫錯別字多,而初中生根本沒有受到應學的1000個漢字教學,又是一宗冤案。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12冊(1990年版),累計列出生字2500個。據李鏜同志統計,全套課本未出現的常用字有110個,如奸、刃、疤、婚、孕、帥、矛、賢、霸、幣、墓、腎、售、騾等等,未出現的次常用字有455個,其中中國大寫數字壹、貳、叁、柒、捌、玖等都沒有出現。可見,小學生對上述漢字不會寫或寫成錯字別字,可以概不負責。
  識字教學要九年一貫,要規定小學生所識的2500個左右漢字,初中生所識的1000個左右漢字,并在教學大綱中一一列出,布告全民。九年識字教學重在會識、會用,會辨正誤;到了高中,教學一點漢字書法、漢字文化。這是作為一個中國公民的基本功之一。
    (二)語言運用教學
  語言運用教學貫串基礎教育十二年,已是共識。當前,小學、初中的語言運用教學內容不完善,高中則缺漏,嚴重影響語文教學質量。
  語言運用教學貫串基礎教育十二年,然而各學段的教學內容重點不同。前六年(小學),重在詞、句、段的實際操練,語言運用規律蘊含其中,起指導作用,而不直接教學詞義、句子結構、段內層次等語言知識。在這一學段,重在語言的認知、積累和運用,在讀、寫、聽、說中學生自然地掌握語言運用規律,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中間三年(初中),根據學生語言交際和智力發展的需要,用必要的語言程序性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進一步的語言交際中培養正確運用語言的自覺性,對母語有初步的科學的認識,熱愛母語。在這一學段,要扎扎實實地教學運用詞、句、段的程序性知識,教學規范、簡明、連貫、得體地運用語言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構建語言運用的教學體系。后三年(高中),鞏固前九年所學得的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進一步學習語法、修辭、邏輯的綜合知識和語言文化常識,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提高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提高語言文化素養。在這一學段,要教學語言運用規律性的專題,例如詞語搭配,語序運用,虛詞運用,語言結構和深層語義、語境和語句及其言外之意,語言運用技巧,語言文化,特別是要提高學生鑒賞文學語言的能力。
  總之,要構建基礎教學階段12年的語言運用教學體系,統籌兼顧,觸類旁通。
    (三)文章閱讀教學
  現代文章閱讀教學,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是占課時最多的教學內容。閱讀能力在語文學科的重要性,相當于一個人吸收營養以維持生存和發展。當前,在小學、初中、高中學段都認認真真地培養閱讀能力,然而高考中學生失分最多的就是現代文章閱讀試題。
  2000年版小學、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
  小學:
  對閱讀有濃厚興趣,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的一些方法,注意積累語言材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邊讀邊思考。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
  初中:
  1.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默讀的習慣,并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方法。
  3.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
  4.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抓住句、段、篇來培養閱讀能力和習慣,初中抓住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來進一步培養閱讀能力和習慣;同時,小學著重培養寫記敘、說明的文章,初中著重培養寫記敘、說明、議論的文章,來強化各自的閱讀教學。高中(1978年至2000年)則進一步培養閱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能力,同時繼續進行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訓練。總的可以說,三個學段主要培養閱讀記敘文、議論文的能力;讀什么,寫什么,用訓練寫記敘文、議論文的寫作教學來強化閱讀教學。這就形成了三個學段三次循環同一教學內容的封閉式的閱讀教學。
  文體循環的封閉式閱讀教學,教學效率低下,自然成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對象;這在2000年版小學、初中大綱中有所體現。不過,教學大綱和根據教學大綱編著的現行教材,文體閱讀教學的內容仍占重要地位。
  從學生實際需要和閱讀價值來說,文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情感、閱讀方法、閱讀能力和閱讀感悟的外化(通過說、寫表達出來)。因此,閱讀教學應該分成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積累層,掌握若干詞、成語和名著段、篇,常用的閱讀方法如朗讀、精讀、速讀等;一個層次是心智層,閱讀情感、閱讀能力、閱讀感悟的外化等。三個學段根據這兩個層次設計各自的具體要求和內容,形成一個層次清楚、目標集中的閱讀教學體系。
    (四)文學鑒賞教學
  1958年,有人輕率地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的觀點,并且在語文教學大綱和教材中排斥了文學教學。這種觀點、做法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導致了物極必反,到2000年把文學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成了語文教育界的共識。
  2000年版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
  初中:
  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高中:
  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教學大綱為文學教學開了綠燈。然而,當前人們對中學文學教學的目的、要求、內容,并沒有形成共識,在實踐中初中和高中只是按照詩歌、散文、小說、文學劇本等四種文體循環教學,層次不清,目標不明。
  文學鑒賞教學,要貫串于基礎教育階段12年。三個學段應該有各自的教學目的、要求、內容,各自的中外文學名著段、篇。到了高中學段,文學鑒賞教學應是語文教學的主旋律。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莊文中20022002莊文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莊文中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1:24

[新一篇] 建設一流大學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

[舊一篇] 建設教師發展學校的思考  ——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發現教師、重新認識學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