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體性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人的主體性的提出
  弘揚人的主體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發揮的人的主體活動能力,已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主體性是現代人的基本特點,為了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就需要培養人的創造性、開拓性等特點,這些都與弘揚人的主體性有密切關系,因而如何弘揚人的主體性便成為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于人的理解,一向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錯誤論點:一是抹煞人的主體性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一是夸大人的主體性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在這兩種觀點的指導下,都不可能對人的主體性有正確的理解和發揚。
  當前關于人的主體性的提出:第一,是時代的要求,如上所述;第二,是現實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忽視人的主體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存在,在我國有著深遠的社會原因,中國是一個長期封建統治的國家,在封建思想的統治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嚴重存在著壓抑甚至摧殘兒童個性發展的問題。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還以不同的方式在發生著影響;再加上今天教育實施中的某些不盡合理的問題(如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尊重學生人格等),便形成了當前教育與人才要求的矛盾。相反的,在西方思想的大力沖擊下,某種不適當要求個性自由的思想也在發展,名為弘揚主體性,但與人的正常的、和諧的發展大相徑庭。因而如何正確地理解和弘揚人的主體性,就成為當前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人的主體性
  講到人的主體性問題,不能不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關系問題。
  1.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和動物不同,動物只能按照自身的物種尺度去消極地適應自然,而人卻能夠按照自然規律用一種相應的尺度來積極地改造自然以滿足人的生活需求。但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也是在隨著歷史的發展面不斷地前進著和加深著。在原始社會,人類幾乎是在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下生活,所以原始的人類總是要在氣候、環境適宜于生活的條件下活動,人類由于對自然的無知,便產生出了種種自然的神以及人類與自然斗爭的各種神話。在人類的知識和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中,人對自然的控制日益加強,人從幾乎完全受制于自然的情況下,日益增強駕馭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當今自然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證明人類控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無限的,人對自然的認識愈深刻,人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會愈加強,人在自然面前的主體性就日益提高。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深刻地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在改造自然中的主體性發揚的客觀規律。但是,直到今天還有許多自然災難是人無法控制的(如地震以至水旱災害等),因此人在控制自然中的主體作用,還是在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中不斷地前進著。
  2.人與社會的關系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從人對自然的依附到人對人的依附再到人對物的依附,最后達到人的自由和個體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在原始社會中,人們是在幾乎完全屈服于自然的條件下過著最低劣的原始人的野蠻生活,穴居野處,茹毛飲血,殘酷的爭奪和相互屠殺經常在群體與部落之間進行著,人的主體性的表現是極其有限的。從奴隸社會開始,在剝削制度下,人類的文明雖在日益前進和發展著,但在人的發展中經常是以犧牲大多數人的發展來滿足少數人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雖然剝削制度消滅了,但由于生產水平和科學水平的限制以及人為的一些不合理的問題的存在,人不僅沒有完全擺脫對物的依附,甚至由于物的依附的存在,特權的存在,人對人的依附也沒有完全消滅,因而人的發展還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完全克服發展中的片面性。只有到達共產主義社會,由于生產水平的極大提高,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人們才完全擺脫了對物的依附而達到自由和全面和諧的發展,也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只有共產主義社會,“個人的獨創和自由的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唯一的社會。”可見人的主體性問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是在不斷地提高著,又是在受著歷史的局限而有限度地發展著。
  當然,在同一個歷史階段,在同一個社會歷史舞臺上,人們的發展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僅不同階級的人的發展不同,即使同一個階級每個個體的發展也不完全相同。社會是一個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有的人可以演得有聲有色,有的人不僅是表演者,而且還是劇作者,這都與主體性的發揮有關。
  3.人與自身的關系
  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中,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人可以把自身作為客體對象進行解剖。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改造,自我完善都是弘揚人的主體性的體現。魯迅先生是自我解剖的典范,正因為他嚴于自我解剖,用他的話來說,以此來清除自己身上的晦氣,才成為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斗士,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前進,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代表著“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人生的真諦,實在于認識自己,而且是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教育正是從這里開始的。”②正確的認識自己,是弘揚主體性的前提。
   三、在發揚人的主體性方面的幾個關系問題
  要發揚人的主體性,必須正確處理主客觀的關系,對于客觀世界來說,人是認識的主體,歷史的主體,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把自然生存條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作自然的主人,這是主體性的第一層含義。把社會與三大革命實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社會的主人,這是人的主體性的第二層含義。作自己本身的主人,對自我進行解剖、設計和改善,這是人的主體性的第三層含義。雖然主體性表現為自由和解放,但它又不能脫離客觀現實,必須以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掌握,遵循客觀規律行事為前提。為此,在弘揚人的主體性方面,必須正確處理主動與受動、目的與工具、奉獻與索取等幾個方面的關系。
  1.主動與受動的關系
  弘揚人的主體性,就是要發揚人的主動精神,使個體的聰明才智能夠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但一定的人又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生存和發展著,人既是自然和社會的主體,又受制于自然和社會,人是環境的產物,但又不是消極的接受和適應環境的影響,人是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接受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也在改造著自身。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是環境的產物,而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人又是在改變環境的過程中同時改造著自己,環境的改變與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所以人既是主動的,又是受動的,在革命的實踐中體現著主動與受動的辯證統一,或者說更突出地體現著人類改造世界的主體性。
  2.目的與工具的關系
  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思想,自古至今都作為一種理想追求在廣泛爭論著,如什么德智體全面發展啦,什么知情意和諧發展啦,以及什么體腦結合,德、才、學、識等方面的發展等等,不一而足。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理想,一直作為教育目的而在追求著。但人不是為發展而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又要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的需要,因此作為理想的人的培養和作為工具的人的造就,常常是矛盾的而又必須統一起來。人的發展只能在現實提供的可能條件下,逐步向理想的目標靠近,狹隘的功利主義固不可取,脫離實際的空想更是無法實現的善良愿望。但從目前比較忽視人的主體性的問題來看,多一些目的性思想還是必要的。
  3.索取與奉獻的關系
  關于索取與奉獻的關系,也涉及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人作為社會主體,有權要求社會能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所謂“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其中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多方面的需求。社會應當為人的發展提供各種條件,以滿足人的多種需要。但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每個成員對社會担負有一定的義務,人要為社會作奉獻,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解決好小寫的“人”(個體)與大寫的“人”(人類、群體)的關系。人的價值常常以奉獻的大小為轉移,奉獻越大,其價值越高。過去曾經有過強調奉獻而忽視索取的偏向,是一種片面性;目前又出現只強調索取而不講奉獻的另一種片面性;這都是對人的價值的片面理解,它既不利于個人發展,也不利于社會進步。當然也不利于人的主體性的正確理解和弘揚。
   四、教育在培養人的主體性中的作用
  主體性的問題,是人的發展和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應當深入研究,以達到比較正確的理解與全面的實施。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能力,并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的社會主體。蘇霍姆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③“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④因此,加強自我教育,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問題,就成為學校和教師要首先明確的主要問題。
  1.首先要樹立全面的人的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人的本質,全面理解人的自然本質與社會本質以及二者的關系,正確地處理好上面提出的幾個方面的關系。教育就是要不斷地促進人從“自在”到“自為”和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進程,這也就是人的主體地位的提升,也就是人的價值的實現。
  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要用現代教育的觀點來審視和改造傳統的教育觀,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吸收傳統教育中的有用的東西來為現代教育服務。要正確處理系統傳授科學知識與培養完善人格的關系,把科學智慧與情感陶冶有機結合起來。要科學安排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變再現型教學為發現型教學,增強實踐活動的內容,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要全面正確地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用主體思想來設計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覺、自強、自信,作學習的主人。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創造一切條件。
  3.改革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學生自學與自我教育的作用。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不僅表現在認知過程中,而且表現在人格培養的過程中。教學過程與人的全面發展過程是統一的,教學過程的不斷提高和加深,也就是向全面發展目標的不斷逼近,把認識論與價值論統一起來,使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全面實現。在師生關系上,要把教師的領導與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辯證地統一起來,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不但要教學生“學會”,還要教學生“會學”,突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具體體現。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重視學生自己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加深認識,增強體驗,形成信念,養成習慣,才有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所以在思想教育中,不僅重在說服,重在遵從,而更要重在選擇,重在自律。如以說服教育為例,不僅要向學生說明道理,使其遵守,更為重要的是向學生提供廣泛的信息,讓其自覺地進行選擇或抉擇,把教師的疏導和學生的自覺選擇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內化為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同樣是說服,要使限制性的說服與開放性的說服有機結合起來;同樣是行為訓練,要把遵守與選擇兩種教育方式結合起來,以達成他律與自律的有機結合與統一。由他律到自律,就是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弘揚。
  在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工作中,還應注意增強學生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并且要把只重視正面教育影響的增強擴展為對負面影響抵制能力的增強。正面教育影響的增強,可以使學生對各種事物充滿信心,確立前進的方向;負面影響抵制能力教育的增強,可以使學生對消極現象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增強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也正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與發揚。為此,在加強學生主體性的教育中,要重視把學生放在社會的大天地中鍛煉成長。
  總之,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在根本的方面就是要極大地提高現代人的自覺意識和自我完善能力;主體性的弘揚離不開一定社會歷史的制約,因而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歷史過程;在弘揚人的主體性方面要注意處理好幾個方面的辯證關系,謹防片面性;教育在弘揚人的主體性歷史過程中應起主導作用,為此應進行從觀念、制度到行為層面的深刻反思和改革。
  
  
  
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1-4G1教育學黃濟19971997作者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郵編:100875 作者: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1-4G1教育學黃濟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49:49

[新一篇] 人的主體性與主體性教育

[舊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面發展教育新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