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新課程實施中的討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討論是指由幾名學生組成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各成員圍繞共同問題,通過討論,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形式。新課程實施以來,討論這一重要的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廣為應用,這對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能力等方面的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就小組討論而言,還有一些認識上的問題需要厘清,在具體操作中還有一些做法需要糾正。
      一、認識上的誤區
    1.小組討論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是不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性特征?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所謂本質性特征,通俗的講,就是指該事物獨有的能夠把它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成為它自己的重要特征。新課程實施以來,絕大多數老師在上課時都有意識地使用小組討論這一課堂學習形式,好像非如此,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就沒有貫徹新課程的理念,聽課者也往往以此來衡量這就是新課程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型的分水嶺。事實卻是,小組討論只是許許多多教學形式中的一種而已,在沒有實施新課程以前,很多老師就已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應用。現在新課程著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因為傳統課堂中過分強調接受式學習、過分偏重機械式訓練,而并不是說它們在任何時候都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也的確有它自己獨特的重要價值,它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能讓學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質疑、深思、感悟、論辯,展示豐富的個性,充滿了創造的活力。但我們并不因此就否定其他的教學形式,特別是不能有非此就不是新理念的偏頗認識。
    2.是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課堂小組討論這種教學形式?當然不是。形式對內容有反作用,正因如此,以“形式切入”的口號在新課程實施伊始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課堂討論這種教學形式也在課堂教學中風靡起來。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它的弊端也顯現出來,惟恐他人貫之以“傳統課型”,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的千篇一律,很多課改展示課都成了“討論加問答”課,不管什么教學內容,都是討論,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躍。教學內容決定教學形式,這才符合辯證法。我的主張是,有的內容適合討論就討論,有的內容適合問答就問答,有的內容適合講述就講述,有的內容適合朗讀就朗讀,有的內容適合背誦就背誦,有的內容適合到戶外,那就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吧。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那么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形式也該是五花八門和兼受并蓄的。
      二、問題與對策
    解決了以上兩個認識上的誤區,課堂教學中需要討論了,我們還要在操作層面上糾正以下幾種錯誤傾向,才能使課堂討論這種學習方式發揮更大的效益。
    1.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過早地讓學生進入討論狀態。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許多老師在安排課堂討論時忽視了討論之前的充分準備,尤其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充分,問題一提出來,馬上就讓學生進入了討論狀態。實際上正因為學生缺少了這樣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討論就難以沿著正確的軌道進行,目標也就難以達成。學生要么討論的問題只停留在表面上,最后老師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極少數思維敏捷的學生成了討論的主角,本來基于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參與交流的課堂討論仍舊淪落為教師的“一言堂”或教師與少數精英學生的“幾言堂”。其實,新課程理念將自主學習放在合作學習的前面提出來,也是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的,如果沒有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沒有充分的思考在先,課堂討論的有效性顯然就會大打折扣。
    2.課堂小組合作討論中成員之間缺乏明確的分工及相關要求。許多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對小組成員間應担負的角色沒有定位,往往前后座一并就構成一個小組單位進行討論。這樣缺少明確分工的小組課堂討論容易造成課堂上的混亂局面。所以對小組成員的分工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課堂討論的順利進行。在實施課堂討論前,小組內應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學生都要担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報告人、記錄員、聲控員等,為增進學生的互動性,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種角色還應輪流担任。此外,要讓學生懂得討論的要求,意識到“我”與他人,尤其是教師,是平等的學習者;意識到“我”在討論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發言,還要做一個虛心的傾聽者,在傾聽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長處與不足。只有在討論中讓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并具備了傾聽、尊重、平等和合作等這些意識,課堂中實施的討論才能得以順利展開。
    3.教師對課堂討論的論題設計不夠精當。有些教師在提出論題時沒有認真思考,根本沒有在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計論題。那么,好的論題應具備哪些特征呢?(1)能在課堂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層浪”。(2)契合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的憤悱狀態。(3)文字要簡潔、明白易懂。(4)論題的答案既不脫離所授教材的內容和課標的要求,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內容。(5)涉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學生可以談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6)提出的論題讓學生在討論時容易衍生一些有價值的子問題,從而推動討論更加深入。此外,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應盡可能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或與生產、生活有密切聯系。力避把一些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如簡單的概念、名詞或書上有現成答案和學生不需多加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每節課討論的問題也不要求多,只求“透”和“細”。
    4.課堂討論的形式比較單一,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經常使用一種教學形式,又缺少變化,學生就更容易厭煩。課堂討論這種教學形式的使用也是這樣。為此,老師們要不斷豐富課堂討論的形式。在此我擷取幾個供老師參考:(1)小組討論協商。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自己的意見。這種形式可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2)集中力量打靶子。在小組中每位學生獨立思考后,抽簽決定一位成員陳述自己的意見,其他小組成員以他的意見為靶子,對他的意見發表見解。在這樣具有團體性質的爭論中,學生們更容易發現差異,發生思維的碰撞,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3)相互提問法。這種方法多用于由課本或教師提供材料的課堂討論中。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互相提問題,因為學生往往想提出難住對方的問題,所以他們在閱讀時就格外認真,提出的問題也會五花八門,這些都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4)采用多種分組法。一般是前后座形成一組,時間長了,學生也無新意。還可采用全班報數法,將報到同一數字的學生組合成一組;還可讓女生固定,而讓男生自由流動;還可單數組或雙數組互換女生等。這樣不僅讓學生有新鮮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更多同學的觀點,讓每個同學有平等發展的機會。
    5.教師介入課堂討論的時機把握不夠準確。在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及時了解討論的進展情況,及時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學資源,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課堂教學組織學生討論的有效策略之一。關鍵是我們教師指導和介入的時機是否得當,介入是否必要和有效。我們要把教師的指導和介入定位在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服務上。介入的過早,剝奪了學生自主發現的機會;介入晚了,又會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處于無助狀態;而有時,教師的指導就根本沒必要、不應該,以致剝奪了學生嘗試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教師要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要沉浸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要把握介入課堂討論的火候。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激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更要及時指點迷津。
    6.教師對討論的結果不能很好地予以點評和總結。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常常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發言上,而不大善于通過相互交流提高自己。因此每位學生發言后,教師應用一兩句話點評。點評的內容應是發言學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觀點或發言中的閃光點。這并不是對學生發言的裁判,而是幫助學生獲取、組織評價信息的過程。它可以提示學生注意別人發言的內容,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引發思想碰撞,或啟發學生發現、吸取別人的長處,互相學習。討論結束后,學生往往只想獲得老師對自己討論結果的評判,并把老師評判的結論作為檢查自己是否正確的標準。討論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盡可能將評判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來總結歸納,也可以鼓勵學生與老師共同評判。在與學生共同進行評判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之間在觀點上的分歧之處,激勵和啟發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激起學生在更大范圍內的深入討論和反思。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不失時機地逐步引導學生對結論做出歸納整理。
    課堂討論作為一種契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方式,已全面地走進我們的課堂,廣受老師們的青睞。它不僅能促進學生思想的發展,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和合作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以上問題的廓清,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課堂討論這種學習形式,有助于我們在組織課堂討論中取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24~26G3中小學教育王曉20042004為了保證課程改革的成功,評價考試體系的改革必須同步進行。應辯證地看待傳統的考試方法,批判地繼承傳統考試的優點,要充分利用課程改革的有利時機,對傳統的中小學評價考試觀進行改革,還要引進相應的現代評價考試理論和方法,樹立以激勵學生發展,發展學生專長的評價考試觀,使用先進的評價考試技術方法,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評價考試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中小學課程/評價考試體系/課程改革/對策本文系桂建生同志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研課題“人的發展教育觀原理及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閻鳳橋劉Just Another Day
  by Charlotte"Charlie"Volnek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eps a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full of human concern guided by "the human orientation thought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ducation, the course especial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 growth, value and personality of human.王曉輝 214101 江蘇省無錫市甘露學 作者: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24~26G3中小學教育王曉20042004為了保證課程改革的成功,評價考試體系的改革必須同步進行。應辯證地看待傳統的考試方法,批判地繼承傳統考試的優點,要充分利用課程改革的有利時機,對傳統的中小學評價考試觀進行改革,還要引進相應的現代評價考試理論和方法,樹立以激勵學生發展,發展學生專長的評價考試觀,使用先進的評價考試技術方法,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評價考試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中小學課程/評價考試體系/課程改革/對策本文系桂建生同志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研課題“人的發展教育觀原理及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4:11

[新一篇] 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歷史教學——對高三歷史復習課的思考

[舊一篇] 運用信息論原理,提高高考復習課實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