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紀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水平的教師。教育要為未來培養人才,必須有具備未來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建設任務的落實,不僅要依靠辦好師范院校,培養合格的師范畢業生,而且更需要改革教師繼續教育,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素質。因為我們不能等到師范院校培養出符合面向未來需要的畢業生以后再開始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而是應該從現在做起,依靠現有的教師隊伍來完成這一任務。所以,改革教師繼續教育,通過繼續教育來提高現有廣大教師的素質,就成為貫徹“三個面向”方針的重要戰略措施。當前,我國中學教師的素質遠遠不能適應面向未來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諸如教師觀念陳舊,學歷達標率偏低等等。為改變這種現狀,加強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更是刻不容緩。按照面向未來的要求改革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則是其中最關鍵的問題。
      一
  面向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設計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教學內容的依據。隨著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道德、科技、文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對負有培養人才歷史使命的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傳統的教師素質觀相比,在面向21世紀的教師素質中,以下幾個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以高學歷為標志的專業知識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二個普遍的發展趨勢。當前,國外的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已達到本科畢業以上的學歷,而且要求高中教師必須取得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而我國目前教師的學歷層次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取得初中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或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高中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但是,就是這樣低的規定,現在還未達到。截至1995年,我國中學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初中為69.1%,高中為45.4%。這顯然與社會發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沒有在專業上高學歷水平的教師,就無法為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具有高層次的學歷,是對未來教師的最重要的要求。
  (二)以對教師事業的獻身精神為核心的職業道德素養
  人們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需要一定的推動力量,這種推動力量不外乎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不同的行業是有區別的。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比較低下的時代,物質刺激是人們從事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刺激的作用相對削弱,而精神動力的作用則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已為現代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所證明。教師作為文化人,其精神需要對工作的推動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為重要。由此可知,在未來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動力結構中,精神動力占據支配的地位。這種精神動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我實現的需要與本職工作統一起來。在教師工作中集中體現為對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他們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工作的高度的責任感,對學生的深深的熱愛,都來源于這種對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在未來,人才流動可能更為自由,教師的這種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又是使這種流動保持平衡,穩定教師隊伍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所以,未來教師的職業道德的核心,應當是對教師事業的獻身精神。缺乏這種獻身精神,就難以充分發揮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難以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三)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知識技能
  教育思想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導航臺,教育態度的確立,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實現的。就是對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技能的掌握,也莫不受教育思想的制約。陳舊教育思想的束縛,已成為實現三個面向的主要障礙。所以,對未來教師來說,關鍵問題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的問題,而是通過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來端正教育思想的問題。
  教師的現代教育思想,應當具有如下特征:把教育事業放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認識,身在課堂,放眼社會,正確處理教育與其他社會因素的關系;具有超前意識,把教育看作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事業;承認并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育過程看作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我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把開發學生的智力,特別是創造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只有具備這樣的教育思想,才能適應未來的教育工作,才能使教育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
  未來教師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和技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和技能,應當為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服務,應當為發揮正確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作用服務。離開這個目的,掌握教育理論和技能就失去了意義。
  (四)以社會適應為目標的能力素養
  教師智力的培養與開發,應當以社會適應為目的,或者說以社會適應能力的開發為中心。對教師來說,這種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社會變化的承受能力,即能在激烈的社會變動面前泰然處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冷靜地尋求各種對策;自我完善能力,即能主動地使自己的知識、能力和各種心理品質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適應社會飛速發展變化的需要;創造和革新能力,即能適應形勢發展和教育對象的變化,不斷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
  (五)以發展自身潛能和陶冶身心為目的的多方面的文化素養
  為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還必須注意教師自身的發展與保健。不但現在如此,在將來更應如此。教師自身潛力的充分發揮,其特長愛好充分發揮,不僅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學會過閑暇生活,通過閑暇活動來陶冶情操,對于在緊張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工作的未來教師恢復疲勞,保持身心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良好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情操,作為自身的一種心理背景,對于做好教育工作來說也是完全必要的。這種心理背景的陶冶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育措施所不能代替的。
  以上是就未來教師與傳統教師的不同而言的。當然,傳統教師應具備的多方面的素養對未來教師來說也是完全不可缺少的。但僅僅具備那些素質是遠遠不夠的。對于現在的教師來講,只有在具備傳統的教師素質的基礎之上,再加強上述五個方面的素養,才能適應未來教育工作的需要。這是我們在規劃面向未來的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特別是設計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的依據。
      二
  兼顧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師個人發展的需要,是設計面向21世紀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的基本指導思想。
  在社會主義社會,教師不應該是一個教書匠,而應該是一個既能全面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現代文明幸福的全面發展的人。這無論對于社會、個人還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面向21世紀的教師更應該是這樣的人。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的設計,必須以此作為基本指導思想和出發點。
  首先,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在處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上,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采取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還無法保證所有人的發展要求,是以犧牲人的發展來換取社會發展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城市和鄉村的分工,都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為代價的。在現代社會,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不但產生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而且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個人的發展,社會就不可能得到發展。未來教師作為社會的成員,當然不能游離于現代社會之外。如果依照傳統的觀念,不關心教師個人的發展,甚至仍然要求教師用犧牲個人發展的辦法對教師事業作出貢獻,這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人道的;而用促進教師個人發展的辦法來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則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這就決定了未來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應當是有利于促進教師個人發展的教育,而不是單純培養教書匠的教育,在其教學內容的實際中必須反映出這種時代發展的客觀趨勢。
  其次,這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我們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對全國一切教育事業的要求,教師繼續教育也不例外。把教師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既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80年代以來,國家教委在教師繼續教育方面強調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這本來是針對我國當時教師素質偏低的情況的一種應爭措施或具體要求,但在許多地方卻把它作為確定教師繼續教育內容的主要依據。這是極不恰當的。確定教師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的根本依據,應當是我國的教育方針,而不能是其它。從教師担負的培養人才的任務來說,也必須重視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要把中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總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觀來改造客觀世界的。教師作為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是以自身為典型來塑造學生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師不僅在用言語教育學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用自己的全部人格來教育和感染學生。如果教師沒有達到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水平,沒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他就無法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要開發學生的智力,首先要開發教師的智力;要使學生身心健康,首先必須使教師的身心健康。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如果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瞄準這個目標,就無法在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
      三
  在宏觀上,課程結構多元化是面向21世紀的教師繼續教育教學內容安排的重要特色。
  為了培養面向21世紀的教師,為了把促進教師個人發展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統一起來,在教學內容的宏觀設計上必須走課程結構多元化的道路。當前那種課程結構單一化和簡單化的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
  課程結構多元化包括課程形式的多元化和課程門類多元化兩個方面。
  課程形式多元化是指按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安排多種形式的課程。這不僅是為了適應教師工作內容的多樣性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適應教師多方面發展的需要。課程形式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必修課是適應做好教師工作的需要安排的課程,它體現了國家對教師素質的統一要求,是所有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必須學習的。必修課可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兩種。前者是所有進修教師必須學習的;后者是各個專業教師必須學習的,是構建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主要材料。選修課是由進修院校提供的課程。選修課可分為適應各個教師工作的特殊需要的選修課和適應教師自身發展需要的選修課兩種,進修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其中一門或幾門。第二,工具性課程與修養性課程相結合。工具性課程是指為適應工作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它包括適應教師一般工作需要的課程和適應教師特殊工作需要的課程。修養性課程是為適應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它包括適應教師一般發展需要的課程和適應各個教師發展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課程。無論是工具性課程還是修養性課程,都可以以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來實現。第三,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顯性課程是指列入教學計劃的各門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的總和。隱性課程是指教學計劃之外,隨機遇到的學習機會。隱性課程的引入,不僅可以彌補顯性課程的不足,而且可以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構建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這三個結合就可以把教育工作的需要和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統一起來,實現培養未來教師的根本指導思想。
  課程門類多元化是指為了全面構建教師合理素質的需要而安排的多種多樣的課程。傳統的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的三元結構(即政治課、教育理論課和專業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培養面向21世紀的教師的需要。為了培養面向21世紀的教師,新的課程門類至少需要由以下7個模塊構成。第一,思想品德教育模塊。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形勢教育、品德修養和職業道德教育等課程。第二,教育理論模塊。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科學研究等課程。第三,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模塊。主要包括專業基礎知識擴展、專業知識更新和職業技能訓練等課程。第四,現代信息技術模塊。主要包括情報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課程。第五,文化修養模塊。主要包括文理交叉課程(即文科教師學習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理科教師學習人文學科知識)、文學藝術課程和現代社會生活課程。第六,教育實踐模塊。主要包括教育教學實踐課程、社會調查課程(文科)以及野外或工廠實習課程(理科)。第七,閑暇修養(又稱身心修養)模塊。主要包括引導教師有效利用閑暇時間,促進自身修養的課程,如發展教師特長愛好的課程,滿足教師求知欲望的課程和陶冶性情的課程(如園藝、棋牌、書畫、體操、氣功、歌舞、器樂等等)。這7個門類的課程基本可以滿足構建未來教師合理素質結構的需要。
      四
  在微觀上,各門課程教材的編寫,要兼顧學術性和師范性,把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也是教學內容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
  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是當代師范教育辦學方向爭論的一個焦點。師范性是師范教育和教師繼續教育的本質屬性,當然不能放棄。未來教師仍然需要有對教師事業的敬業精神、從事教育工作的知識和技能,所以重視師范性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強調師范性時不應該排斥學術性的要求,缺乏一定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樣無法完成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任務。當然,強調學術性也不能盲目地向綜合性大學看齊。師范院校的學術性要體現出師范的特點,在一般的學術水平上它不可能高于綜合性大學,但在教育理論研究的水平上則應當高于綜合性大學。在教師繼續教育中要特別注意克服單純教什么學什么的培養教書匠的做法,重視提高教師的學術修養。對于任何一門課程,在選擇具體材料時都要兼顧這兩個方面。這也是把教育事業的需要與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統一起來的具體體現。
  教學內容要反映現代科技成就,體現現代科技的最新水平,這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具體要求。但是,這種反映要和我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一方面,在反映的內容上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教育發展的需要進行取舍,特別是人文和社會學科的教材,一定要以四項基本原則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絕對不能搞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在反映現代科技成就的同時,對于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也不能忽視,應當讓教師了解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并使其在教書育人中充分發揮作用。
教育研究京53~56G3中小學教育趙建華19981998河南教育學院函授部主任、副教授 鄭州 450003 作者:教育研究京53~56G3中小學教育趙建華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19

[新一篇] 面向中學地理教育 加強世界地理教學改革

[舊一篇] 音樂與素質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