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的精神世界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1何中華:人與人的精神生活
  人是宇宙中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物,這種獨特性主要在于人的存在是二重化的。人們 常說:人總是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首先,人作為肉體存在物,他構成自然界的一 部分。在這個意義上,人必須不斷地與外部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樣 才能維系自己的生命。既然人首先是一個肉體的生命,就不得不同大自然打交道,他也 就無法回避自然律對自身的必然約束和支配。在這個層面上,人并不存在超越自然界的 地方,也無法體現人類史同自然史的真正差別。為了更有效率地同大自然打交道,人就 必須對自然規律進行科學研究。自然科學作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正確把握,能夠使人在 物質生產領域這一“必然王國”獲得知識論意義上的自由。因為在這個領域,“自由就 是認識了的必然”。自然科學及其外化——技術,說到底不過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結 果。它能夠保證人們在征服自然、駕馭自然、控制自然方面,獲得越來越大的力量。正 是在這個意義上,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在信息時代和 知識經濟時代,它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然而,人又不僅僅是一個肉體的存在 物,他同時還是一個精神的存在物。因為人們不同于動物又超越于動物的地方,不在于 肉體,而在于人除了肉體還擁有一個心靈的世界和意義的世界。只有這個層面,才能顯 示出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本質規定,也才能顯示出人的尊嚴和高貴。它在歸根到底的意 義上決定了人類史不能被歸結和還原為自然史。人作為精神存在物,他不再服從自然律 ,而是遵循道德律。這才是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國”。
  人的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決定了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又 進而決定了人必須擁有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 說”,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基本層次:一是生理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三是愛的 需要;四是尊嚴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它們由低到高構成一個“金字塔 ”結構,一般說來只有先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要才能提出高層次的需要。應當承認,馬 斯洛的觀點具有某種統計學的支持。但問題在于,它并沒有充分說明物質需要與精神需 要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物質需要及其滿足,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只是具有“前提”的 意義,但并不具有“理由”的意義。因為人只是“通過”它而存在,但決非“由于”它 而存在。顯然,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對于人及其存在而言,其意義并不是平分秋色的, 精神需要及其滿足更帶有本質的意義。
  人的精神生活當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一般地說,它應該包括三個層次:一 是形上學層次。它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歸宿,是人的終極關懷,是人的心靈的家園。這個 層次的精神需要是通過對“至善”這一絕對價值的追求來實現和滿足的。作為人的精神 生活的最高層次和基本內核,它為人們提供人生的內在理由和理想境界。二是道德(倫 理)層次。它是需要通過人的行動來得到踐履并證明的。人的道德感和倫理需要乃是人 的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合法性最終來源于至善尺度的確立,因而從根本 上說,它是第一個層次的延伸和貫徹。三是審美的層次。這個層次是人們通過對世界的 審美把握來表征的。人們在生活中,既有藝術的存在,又有藝術的欣賞,它們說到底都 是獲得審美愉悅的有效途徑。正是在這些審美活動中,人們既得到了精神享受,同時又 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格。
  從西方社會自身的發展情況看,從文藝復興開始的現代意義上的啟蒙運動,實現了由 “神本”到“人本”的歷史性轉變。“人的發現”無疑成為西方現代性的一個文化標志 。然而,商品經濟及其市場邏輯充當了西方現代社會的歷史前提和社會基礎,它所塑造 的“經濟人”是一個基于物質利益及其最大化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格。從科學主義、技術 統治,到達爾文主義的進化論邏輯在人類社會的運用和支配,無不表明西方現代社會條 件下人的靈性的喪失和人的物化的命運。今天,所謂的“網絡時代”正向我們招手,當 人的存在被還原成“數字化生存”的時候,人的精神生活和心靈世界就極有可能被擠兌 到一個日益邊緣化的角落,從而成為“人文精神”失落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原因和歷史根 源。所以,當代人所面臨的一個不可逃避的使命,就是如何在強大的現代性的歷史語境 下保持足夠的批判性的反省能力,以便自覺地抵御現代性負面效應的廣泛擠壓和控制, 從而最大限度地為人的精神生活保留地盤和開辟存在空間。這是人性的要求,是一個人 有尊嚴地活著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化本身走向正當和健全的要求。能否做到這一點, 無疑是對任何一個“現代化”著的民族的一次歷史性的考驗。
  作者: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
   2陳新夏:精神生活與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人的能力和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展示。 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和內容看,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物質 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更應體現在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精神素質的提高上。
  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提高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人的全面發展可以有諸多表 現,但概括起來不外是身心兩方面的發展。身心的和諧及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 本內容。在身心的發展中,精神素質的提高、精神生活的豐富和身體素質的提高、物質 需要的滿足,都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強健的體魄、沒有物質需要的滿足,人的發展就沒 有基礎;而沒有精神生活的充實和精神素質的提高,人的生活就會片面化,也不會有人 的全面發展。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指出,不加思考地生活等于徒費時光。伊壁 鳩魯則將幸福理解為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雖然兩位哲人對人生意義和幸福的 理解不同于現代人,但其重視精神生活的思想卻是富有啟迪性的。
  身心和諧、精神生活充實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一直是仁人志士們追求的目標。與以往 時代相比,在當今,精神生活在人的整個生活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推進人的 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化建設中,精神生活的狀況已成為制約人的全面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西方已完 成的社會現代化進程看,社會現代化在促進人的發展的同時,也給人的發展特別是人的 精神生活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傳統價值的失落,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和追求達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金錢成為衡量人的價值的主要尺度,傳統價值觀中許多優秀的東西,如對 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及一些良好的道德觀念遭到冷遇甚至被拋棄,精神危機成為 社會通病。二是人的生存片面化,工具理性和功利原則被過分推崇,人在勞動中喪失了 個性,能力片面甚至是畸形發展。三是大眾文化泛濫,文化制作程序化、運作商業化、 形式快餐化、內容膚淺化,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四是消費主義盛行,企業和媒體煽 起人們不合理的消費欲望,在引導人們追求奢華物質享受的同時,又造成了資源浪費和 環境污染。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起步較晚,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合理 解決,將嚴重地影響人們的精神生活,給人的全面發展造成嚴重障礙。精神生活領域出 現的問題,也應從精神生活入手加以解決。只有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培養人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才能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克服人的片面化傾向,促進 人的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已 逐漸成為人的發展的主要內容。精神需要同物質需要一樣,也是人的需要的基本的方面 。但是,精神需要屬于較高層次的需要,要以物質需要為基礎,以物質需要的滿足為前 提,并依賴于社會的制度和文化條件。在以往物質資料匱乏、文化不夠發達的情況下, 人們主要將注意力放在滿足物質需要上,精神生活屬于次要的甚至可有可無的事。隨著 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精神生活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地 位越來越突出,精神生活質量逐漸成為衡量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主要標志,提高精神 文化素質已成為人們的迫切愿望,成為人完善自身的主要內容。可以說,社會進步既突 出了精神生活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為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
  精神生活對于人的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未來促進人的發展的重點。與物質生 活相比較,人的精神生活更具豐富性,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當今社會發展的趨 勢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但相對來說是比較有限的 ,這既是因為人的物質需要的相對有限性,更是因為在人類面臨環境資源危機的狀況下 ,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和物質生活享受,不加限制地消耗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是不足 取的。在當代西方,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指出:物質消費與個人幸福之間的關系是微乎其 微的,享受物質財富的數量并不與人的幸福完全成正比,在占有和消費財富方面,“更 多并不意味著更好”,相反,人們應將對生活幸福的追求轉向社會關系和閑暇方面。這 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在社會現代化背景下,提升人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將在更大程度上要通過改善精神生活來實現。只有在進一步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 時努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質、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才能更好地促進人 的全面發展。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
   3皓宗:現代化的精神面向
  中國現代化進程既是一個社會轉型的過程,又是一個社會重建的過程。我們所面對的 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結構的重建,而且是文化精神結構的重建。從某種意義上說,后 者的重建比前者的重建更加復雜、更為艱巨。要實現現代化,重要的是要實現人的觀念 的 現代化,這就是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傳達給我們 的重要信息。沒有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興起,西方社會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 其現代化的。
  一個民族的精神面向,關系著它的生死存亡。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由社會——經濟結 構解構所產生的巨大破壞力和巨大能量同時并存,因而導致文化——精神結構的大裂變 。這種裂變不以年齡、代際為界,不以地位高低為限,社會各階層人群都被卷入其中, 在廣泛的領域里演繹著的是:或神圣崇高,或邪惡丑陋;或激動人心,或令人發指;或 默默無聞,或喧囂浮躁……這些表演自覺或不自覺地折射著人們內心世界的精神面向和 靈魂追求。
  從精神面向和靈魂追求而言,有兩個面向擺在我們面前:一是面向光明,它由大多數 堅持正確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快樂觀的人所體現;一是面向 黑暗,它由少數堅持腐朽墮落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快樂觀的 人所體現。在這兩個面向之間所產生的巨大張力及其矛盾解決是影響當代中國社會現代 化成敗的關鍵所在。
  光明與黑暗共存,這就要求我們在精神面向和靈魂追求上堅持原則,旗幟鮮明;追求 真理,獻身理想;既不搞折衷調和、黑白二道,又不走邊緣化、邊際化的道路。因為在 精神面向上,不是面向真、善、美、福的光明,就是面向假、惡、丑、禍的黑暗,二者 沒有調和的余地。
  堅持面向光明,我們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 ,反對一切形式的唯心論和“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說教。馬克思主義哲學已 經證明,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除了運動的物質和物質的運動之外,世界上什 么也沒有。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不過是太陽系中圍繞太陽旋轉 兼自轉的一個行星而已。同樣,太陽系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不過是銀河系的一個片 斷。在銀河系以外還有其他的銀河系……總之,浩翰宇宙是沒有窮盡的,人類認識宇宙 的任務也是沒有窮盡的。只有堅持唯物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世界,我們才能 更加接近真理。
  堅持面向光明,我們就必須堅持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正確社會觀,反對天下為私、 結黨謀私的封建幫派軍閥習氣。天下者,社會也;國家者,民族也。社會是人民大眾之 社會,國家乃中華民族之國家。我們必須堅持人民大眾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反對化 公為私、變黨為派;堅持用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堅持搞五湖四海,反對搞小幫派; 堅持走群眾路線,反對“群氓”論;堅持公理,反對強權;堅持公平正義,反對欺小凌 弱,堅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反對人無我有、人有我奪。把社會真 正建設成一個開明、祥和之社會,把國家努力建設成公平、正義之國家。
  堅持面向光明,我們就必須堅持正確的人生觀,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反 對驕奢淫逸、花花公子作風。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不要說我們的物質財富還不夠 富裕,還有近幾千萬農業貧困人口和大批下崗工人,需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就是進 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仍需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因為中國的資源限制不允許 我們貪婪地、瘋狂地比吃祖宗飯,斷后代糧。那些一頓飯要揮霍掉幾萬元的腐化墮落分 子,不僅是當代的罪人,而且是歷史的罪人。
  堅持面向光明,我們就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反對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的混世主義 或犬儒主義。價值是對事物、人或問題是非曲直和善惡美丑的判斷或評價,它是靈魂的 構成要素。如果一個人信奉健康的價值觀,那么他的靈魂也是健康的;如果一個人信奉 腐朽的價值觀,那么它的靈魂就是腐朽的。現在有的人信奉金錢拜物教,把金錢這種器 具價值當作最終價值來追求,為了斂錢聚財,演繹出一幕幕喪盡天良、慘絕人寰的人間 悲劇;還有的人是非不分、曲直不辨、美丑不論,專門以攻擊、詆毀他人和拿名人、權 威開涮為樂,從玩世不恭的犬儒主義發展到饑不擇食的新“食人主義”,為了“食人” ,不斷地制造出一堆堆文字垃圾。我們必須掃除這些精神垃圾,還之以清新明朗的天空 。
  堅持面向光明,我們就必須堅持正確的幸福——快樂觀,反對“縱欲為福”和“食人 為樂”的動物哲學。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幸福不是物質的東西,而是精神的東西。 對某種物質的占有不一定幸福,關鍵在于這種物質是怎樣得來的和用它去干什么。幸福 包含在一個人為人類崇高理想的奮斗過程之中。快樂不是幸災樂禍,而是靈魂的寧靜。 快樂不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企圖以把痛苦加諸他人之上而獲得快樂的人,最終他 所獲得的并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只有堅持正確的幸福——快樂觀,我們才能正確處理 物質與精神、現實與理想、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享受富足的精 神生活。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4郭湛:社會轉型與精神困惑
  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轉型過程。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發生了由傳統社會 向現代社會的歷史轉變;近二十多年來,又在由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向以市場經濟 為基礎的社會轉變。隨著社會的巨大變化,人們的思想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但由于 社會生活及其變化的復雜性,各種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人們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
  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精神困惑是正常現象,一個進步著的社會應當能夠在人們出現困惑 的同時,以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不斷化解人們的困惑。如果社會只是產生困惑而不能化解 困惑,人們的困惑就會越積越多,進而可能轉變成煩惱、埋怨以至憤怒,惡化個人、群 體、社會的精神世界,降低精神生活的質量,甚至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因此,關注人 的精神生活,特別需要關注人的精神困惑。而要從根本上化解人們的精神困惑,最重要 的就是解決引起這些精神困惑的實際矛盾。當然也有一些困惑屬于對變化了的現實的認 識或理解的問題。目前人們的精神困惑有不同類型,自然需要有不同的化解方式。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的經濟運作走向市場化,特別是加入WTO后,這一市場又進一步世 界化。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原有的計劃經濟思維方式完全不適應了,就是中國已有的市 場經濟思維模式也不能與之適應。年輕人需要掌握新的知識、能力和規則,成年人好不 容易熟練了的職業技能很多都不再有效,一切似乎都得從頭開始,可是又該從哪開始呢 ?這種困惑只能通過學習和適應來解決,即從實踐的直接的和長遠的需要出發,了解和 掌握當代市場經濟的信息、規則和方法。中國正處在一個全民族學習的時代,學經濟, 學法律,學科技,學電腦,學外語,學WTO(世貿)……學習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古人說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學習就是我們民族自強的努力,就是消解困惑的實際行動 。
  還有許多困惑源于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成熟。剛剛建立的市場經濟,法制不健全,管理 方式相對落后,道德制約乏力,假冒偽劣、貪污腐敗、混亂無序現象嚴重。在社會的競 爭中,如果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行為總是吃虧,而違法和缺德的行為總是得逞,人們就會 對社會規范失去信心,對他人失去信任,甚至在行為善惡的判斷和選擇上發生疑惑。社 會必須借助法律和道德懲惡揚善,守住人性這最后一道大堤,不然的話,善惡顛倒,是 非不分,社會就會被惡濁和混亂的潮水淹沒,人民也不復有幸福安寧可言。在社會上, 惡濁和混亂是存在的,但并不就是合理的,它是要被消除的東西。無論為社會還是為個 人著想,都應該選擇善而不是惡,應該趨向有序而不是無序。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比,更是主體相對獨立的經濟行為,因而要求主體更多的自律 。對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習慣于他律的人來說,更多的自由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同時也 就有更多選擇的困惑。市場經濟是受法律和道德制約的規范經濟。法律規定人不能做什 么,不規定人能做什么;道德規定人之行為的倫理取向,不規定具體行為的內容和方式 。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行為,是依靠人作為主體自律的行為。社會日益法制化和道德化, 意味著人們將日益自律化,這就要求我們以高品質的自律去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 問題會突出出來。在人們只顧追逐金錢和物質財富時,思想、道德、情感的世界可能變 得荒蕪、空虛或異化;同物質生活的富裕程度相比,精神生活相對貧困化成了相當普遍 的問題。這時,人們會發出疑問:難道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嗎?很多人意識到 問題的嚴重性,試圖用更多的精神生活消費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但人們隨即發現,在 這一領域,金錢并不是萬能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化產品也商品化、市場化了 。進入市場的精神產品被包裝得五光十色,甚至光怪陸離,并有假冒偽劣者混跡其中, 使人們同樣面臨著選擇的困境。不加選擇,盲目的精神消費,更顯出消費者精神上的貧 乏。如何根據人們實際的精神需求,以恰當的方式使之得以滿足,在不斷提高人的文化 素質的同時提高其精神生活的品質,這是一項重大的社會任務。
  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更深層次的精神困惑是文化的困惑。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走 向現代社會、走向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參照模式的。在我們接受經濟 發展模式和全球化的運行規則的同時,也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民族文化的生存與發 展問題。在努力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如何繼承、發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 優秀文化,這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無法割舍的文化情結。我們越是面對和接受其他國家和 民族的文化,我們自身的文化定位、文化歸屬、文化認同和文化取向的問題就越突出。 文化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矛盾還沒有完全解決,文化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矛盾又悄然 而至,引起更多文化精神上的困惑。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都得用自己的言行做出回答 。
  社會轉型中人的精神困惑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困惑,是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做什 么人”和“怎樣做人”的困惑。個人“做人”的選擇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 ,力求與之相協調。社會在進步而不是沉淪,我們每個人也應當進步而不是沉淪;社會 在向健康的、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我們也應當成為健康的、全面發展的人。從人的發 展的高度來看待和解決人的精神困惑問題,是個人的大事,也是群體和社會的大事,不 可等閑視之。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5夏學鑾:如何提高精神生活水平
  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所有人類共享的三大生活。如果說 ,動物也有物質生活和或多或少、或簡單或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話,那么精神生活則是人 類所獨有的高級享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包括物質生活,而且包括社會生活, 更重要的,還包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當然離不開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人云:“衣食足 ,知榮辱”,又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些說的就是物質生活、社會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關系。有物質生活作基礎、社會生活作保障,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 必要條件。
  但是,這并不是說,物質生活富裕的人的精神生活就一定充實,社會地位高的人在精 神上就必然幸福。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富人和發達國家比窮人和發展 中國家有更高的自殺率。自殺率在這里是作為精神生活不幸福或精神生活水平不高的實 證指標來使用的。關于自殺的經典社會學研究顯示,物質——社會生活同精神生活存在 著一種負相關關系。也可以這樣說,在一定的物質——社會生活范圍內,隨著物質—— 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水平也會相應提高,二者是正相關;但是超過這個臨界 范圍,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成了一個變數,甚至會變成負相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 精神生活又是一個可以與物質——社會生活相脫離而單獨進行討論的概念變項。
  如果把心理健康、精神自由、時代精神、信仰真理、社會情操和崇尚自然作為高質量 的精神生活的指標,那么,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可以從心理的、倫理的、哲學的、信仰 的、社會的和自然的六個層面契入。因此,要提高精神生活水平,必須做到:
  第一,追求內心的和諧與寧靜,使心不為事役,不為物惑,不為情困。俗話說,世界 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要自尋煩惱,自己與自己過不去。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有識 人之志,容人之量,與人之樂。要謹慎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不盡如人意之事,站得高些, 看得遠些,想得大些,思得深些。要善于選擇參考群體,及時消除認識失調,把挫折感 和相對剝奪感拋到九霄云外。要運用理性之利劍,揮斬無名之煩惱,使內心經常處于無 障礙、無沖突的健康自由狀態。
  第二,樹立正確的倫理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樂”。在對至真、至善、至美、 至樂的追求中實現精神自由。倫理是處理人際關系和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普遍行為準則。 作為一種規范科學,倫理學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正確,什么是 錯誤;什么是真、善、美、樂,什么是假、惡、丑、苦。心中裝著正確倫理價值標準的 人,在良心這桿秤面前就不會失衡,精神生活就不會被深度“套牢”。那些把倫理原則 完全內在化的人,精神生活就可隨心所欲,達到“不逾矩”的自由狀態。
  第三,提高哲學洞察力,訓練辯證思維方法,使個體的精神生活與宇宙大道和升華了 的時代精神相契合,在對主、客體的辯證綜合認識過程中完成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 飛躍。提倡以“道”(形而上學謂之道)為本,反對以“器”(形而下學謂之器)為根;提 倡辯證唯物主義,反對庸俗唯物主義;用人的法則統帥物的法則,把目標理性(做正確 的事情)放在工具理性(正確地做事情)之上,不僅追求效率,而且更要看結果;不與“ 永恒的事物”為伍,但與永恒的運動為伴,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第四,對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堅持崇高的理想信仰,把理想信仰的實現作為人生的 終極價值和最終奮斗目標。人是有信仰的高級動物,法國大作家伏爾泰說過,即使沒有 上帝,人類也會創造一個上帝來供信仰。轉型期一些中國人精神貧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 信仰的缺失,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舊的信仰丟失了,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新的信仰又沒 有建立起來,一些人可以說是處于信仰“真空”狀態。所有的貪污腐敗、男盜女娼等社 會丑惡現象以及這些人個體精神世界所遭受的種種痛苦折磨,都與崇高信仰的缺失有關 。因此,重構價值信仰體系,堅持有精神取向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精神生活質量的一個 重要方面。
  第五,培育神圣的社會情操,從我做起,從此時此地做起,弘揚美德,伸張正義,助 人為樂,見義勇為。個人可以獨善其身,但僅僅固守個人的道德防線還不算是大善,在 社會情操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其所顯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是蒼白無力的,一花獨放 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因此,還要把個人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整個社會情操狀況 的改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個人精神生活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第六,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把自己與自然溶為一體,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人 是從大森林中走出來的,是從江河湖泊旁走過來的,對人類的發祥地大自然要頂禮膜拜 ,敬畏有加。不懂敬畏的人是不會有幸福的精神生活的,褻瀆、糟踏和蹂躪大自然的人 必定要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當人把自己溶化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之中的時候 ,靈魂就會得到洗禮,精神就會得到升華,就會體驗到一種不可名狀的幸福感。因此, 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還必須尊重和熱愛自然,加強與自然的溝通與交流。
  作者: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前線LL京23~28B1哲學原理20022002 作者:前線LL京23~28B1哲學原理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8:26

[新一篇] 伯克、盧梭與法國大革命

[舊一篇] 冷戰后的美國中東安全戰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