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整個20世紀,一個最大的事情就是兩種體系的較量,也就是美蘇的較量。結果是美國方興未艾,而蘇聯解體了。蘇聯的解體等不等于社會主義就沒有前途了呢?當然不是。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討論,但不屬于我今天要講的范圍。從根本上講,制度和國家的發展道路要解決什么問題呢?人類不外乎有兩大追求:其一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其二是精神上獲得最大的滿足,包括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論哪一個制度、哪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誰能比較或相對而言最大限度地滿足這兩個要求,那么它就比較有生命力,它就能夠成功。回顧不同的發展道路,最根本的衡量標準就是這兩個追求目標的實現程度。
講20世紀的美國,應該向前追溯到南北戰爭之后,也就是1865年之后,19世紀最后30年奠定了美國20世紀發展的基礎。那時正是美國資本主義工業化迅速發展時期。以1873年費城博覽會為標志,美國工業水平超過了歐洲。從那時起,美國進入一個繁榮發達、突飛猛進的資本主義時代。一直到19世紀末,美國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力大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矛盾如貧富懸殊、大財團的壟斷等這些問題也十分尖銳地表現出來。此時美國早期的優越性已不再明顯,西進運動已經停止。以前美國與其它歐洲國家相比,具有更為廣闊的天地,在一個地方感到沒有前途的人可以向西走,這大大緩和了階級矛盾,而在歐洲國家,失業、貧富差距這些問題無法逃避,導致了階級沖突的爆發。美國可以通過向西部移民,緩和或推遲矛盾的爆發。但是到19世紀末,西進運動停止后,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社會矛盾開始尖銳。一方面生產力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各種矛盾都突顯出來。那么美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這個問題也應回溯到19世紀中期,也就是1850年左右。那時,出現了兩大驚世駭俗的事件: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即《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另一個是達爾文《物種起源》的誕生。這兩件事情相差沒幾年,它們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就產生了不同的后果。馬克思主義在誕生之前,就有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不管是社會民主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在歐洲都得到了傳播。西歐接受了社會民主主義,發展得很充分;俄國以馬克思的名義進行了一場革命。19世紀后期,社會主義思潮傳到美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了工人運動高漲,也出現了社會黨。但在美國的土壤上發展得最興旺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達爾文學說原屬生物學,一出現就引起了傳統的反對,因為它是對宗教的一個挑戰。傳到美國也引起爭論。但是美國有一個特點,它一方面有保守思想,也出現宗教保守派禁止在課堂教授進化論事件;但是另一方面美國的宗教有同科學妥協的傳統。另一派宗教社會福音派與進步的進化論可以結合起來。后來英國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傳播到美國,正好符合美國當時的需要,在美國十分盛行,出現了大批宣傳斯賓塞的信徒,并把它與美國的實踐結合起來,在19世紀末成為顯學。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人生而平等,人的機會原來是平等的,適者生存。適者生存的觀點在美國特別受歡迎。貧富懸殊,社會不平等,大財團的出現都是因為它們是“適者”,你有本事就發財,沒有本事就受窮。我這樣說是把社會達爾文主義簡單化的說法,事實上它有許多說法可以與道德、倫理、宗教結合起來。簡單地說來,它認為一切政府干預都是不道德的,以外力干預自然競爭也是不道德的,是把社會拉向后退。只有讓它自然而然地競爭,競爭到最后把劣等的“不適者”淘汰,這才是真正推動人類進步的,是人類得以進化的原因。這個思潮奠定了美國重視競爭、個人主義、講求效率、無情淘汰的傳統,一直到現在,美國真正地潛在的主流還是這個傳統。
但是,20世紀初期,社會的不平等已經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大財團壟斷引起競爭減少,已不再是公平競爭。如果任社會矛盾一直這樣下去,就會引起革命。于是,另一個十分重視平等的派別出現。在自由主義思潮的框架下,包含兩種傾向,既講平等,又講自由。現在我國有些人把追求平等與“自由主義”對立起來,是錯誤的,西方古典自由主義從啟蒙時代就是講平等的,它同時又是講個人自由的。于是在實踐中,就出現了強調哪一方面的問題。美國強調平等學說的這一派是擁護社會進化論的,他們的平等思想也是從自由主義中出來的。這派理論認為現在不平等現象已經到了危害自由競爭的地步,應該由政府出面抑強扶弱,對弱勢集團不能聽其自生自滅,他們揭露大財團巧取豪奪的不正當手法和政治腐敗與大財團結合的現象。這種思潮,講求平等,信仰人道主義、社會公正、天賦人權,主張改良,包括政府的干預和福利政策(十九世紀已經制定了最早的反托拉斯法,但是它不完備,執行不力)。20世紀初期,這兩種思潮互為消長,奠定了美國整個20世紀發展的模式,以后雖有新情況新形勢和各種理論出現,但歸根結底不外乎在強調自由競爭和強調平等、福利、政府干預之間擺動。這是兩大思潮的情況。
在實踐中美國有著自上而下的漸進主義改良的傳統。我認為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后沒有暴力革命和劇烈的社會動蕩,原因在于危機還沒有形成時,統治者就已經開始改良了,妥協了,在社會各個利益集團中不斷妥協,不斷地采取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如果分成幾個大的階段,主要是:從老羅斯福到小羅斯福、約翰遜和肯尼迪時期、里根時期。老羅斯福執政期間正是進步運動興起時期。他在執政期間采取了許多抑制大財團的措施,通過了“反托拉斯法”,進一步對壟斷集團進行遏制,通過了許多保護勞工的法律,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進步主義運動,成立了進步黨。但是在這個時期反政府干預的力量仍然十分強大。威爾遜政府期間,提出“新自由主義”,成立聯邦儲備銀行,壓制金融資本發展。到了小羅斯福時期,政府的職能、作用在整個觀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上也有大的改變。過去對于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有正義感的美國人認為這是不正確的,但只是靠私人救濟、教會或進行某些方面的慈善事業,不致于讓人餓死,讓窮人得到某些照顧。但是羅斯福“新政”改變了這種觀念。把一定的福利的保障作為人的權利,而不是誰的恩賜。另外羅斯福提出工人階級有公開談判權,罷工是合法的,工人可以集體與資本家討價還價,資本家不能拒絕或使用警察加以鎮壓。在此之前,工人罷工總處于受壓制或對立地步。從這時開始,美國工會,亦即有組織的工人運動成為體制內一部分,而不是反抗力量。資本主義社會有兩大反抗力量:第一是工人階級不斷地抗議,同執政者處于對立地位,但是美國工會從新政以后就成為美國民主黨的支柱力量之一,變成保守力量;第二知識分子也是反抗力量,是批判社會的力量,現在也被招安了。從法國的格萊福斯案件開始標志著知識分子的作用就等于民主自由的保護神,當統治集團有違反民主自由的行為時,就起來反對、批判。在美國,從進步運動開始,知識分子的批判力量就起了很大作用,例如美國的吏治改革,社會輿論監督起了很大作用。雖然現在還有諸如新聞揭丑一類的事情發生,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知識分子的主流在為政府出謀劃策。從羅斯福時期開始出現了“思想庫”之稱,現在美國有許多思想庫。美國大部分社會科學界知識分子基本上在不同程度上是維護這個制度,他們對于具體政策可以進行尖銳的批判,但他們基本上是屬于主流的,美國的成功之處在于從小羅斯福開始把社會兩大反對力量都招安了。但是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不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永遠處于邊緣的左派,還是在不斷地揭發批判社會的種種弊病。這樣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使社會本來可以爆發為很尖銳的矛盾緩和了。
緊接著一個大的福利改革是約翰遜政府的“偉大的社會”。約翰遜政府為美國人民做的事情應該說是很多的。“偉大的社會”在當時有幾個很重要的法案:一是1964年和1965年的“選舉權法”,把從南北戰爭以來黑人名義上的權利再次從法律上確定下來而且規定了實施的手段。美國黑人斗爭進行了一百多年,在實踐上進展都很緩慢。從60年代以來,美國黑人狀況大大改善,美國黑人地位完全不同,這與當時的運動有關,也與肯尼迪約翰遜政府的決心有關。譬如,聯邦政府動用了軍隊到南方鎮壓種族主義者以實施種族平等的法律,另外約翰遜政府在醫療保險、教育補助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基本上完成了美國整個福利網。里根上臺之后,向另一方向逆轉,強調加強企業的活力刺激投資者的積極性,公眾說他“劫貧濟富”,又倒退了。可是再倒退,這些基本福利不可能有很大改變。美國自上而下的改革,緩和了每一次將要爆發的危機。當矛盾尖銳時,它就進行一些調整,出臺一些新的政策使矛盾得以緩和,所以它始終就沒能爆發大沖突。30年代大蕭條以后最大的一次社會危機是60年代的抗議運動。有人把它與我國的“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論,這是極大的誤解,二者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也很激進,當時的學生運動確實受到了外部國際思潮的影響,包括法國1968年的五月風暴。這次是以黑人運動為主的,當時黑人已經無法忍受,就要采取暴力行動。可能這一運動促使了政府下決心采取更為果斷的行動。這里我就不詳細論述了。總之,那次危機又緩和下去了。以后反越南戰爭,以及越戰停止后,有一些學生十分激進,燒銀行、沖會場,采取一些小小的恐怖活動。雖然這次也有軍警的鎮壓,但有一點與30年代后對待共產黨,特別是麥卡錫主義不同。30年代共產黨受到追捕、跟蹤,60年代的激進分子后來基本上沒有受到什么迫害。他們也很激進,喊出了“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推翻這個制度等等。這些人后來多數都融入社會。這個社會的吸收容量很大, 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有它的自信。 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時,社會主義思潮屬于上升時期,蘇聯和馬克思主義思潮似乎代表著未來,它就感到有威脅,采取一個過份的態度。60年代后,美國就非常有自信,不再感到左派是一個大的威脅、能夠化解,所以政府能夠進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美國的改良與歐洲社會民主主義也有所不同,美國的源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競爭機制比較強,還沒有使福利擴大到尾大不掉的地步。歐洲工人階級權力比較大,經常罷工,使它的國際競爭能力下降。美國的社會重心比歐洲更靠右一些,在美國有一個很奇怪的顛倒的說法:所謂的“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主義;而“自由主義”則主張政府干預,政府限制資本過份集中。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自由競爭是美國的主流,是它原來的根本的東西。所以保守主義就是要保住自由競爭。它在這兩者之間相互調整,現在已經得到一個比較好的配合。它既沒有因為福利太高,而影響競爭能力,也沒有因為追求平等,而把自由競爭這一面去掉。譬如象北歐國家的累進稅太高,使高收入顯得沒有意義,高收入與低收入在交過稅后已經差不多,自然導致競爭機制減弱。而美國卻不是這樣一個情況,競爭十分激烈,壟斷資本不可能取消自由競爭。如果沒有自由競爭,它的生命力就不存在了,在美國個人的創造力可以發揮到最大限度。
此外,美國的不受拘束的言論自由與社會改良有很大關系。不論多壞的事情終究會曝光,所以它的壞總有一個極限,達到一定程度時,輿論就會站出來揭露。在兩黨競選時,互相揭露對方的弊病,客觀上可以起一個凈化作用,結果使公眾知道它有這個錯,另外這個黨執政后,就要注意改正。這樣的競爭固然有許多弊病和荒唐的地方,但它至少有一個底線,使壞的東西再腐敗也有個極限,有所控制。所以我認為執政黨的腐敗是自然的,它只要有這樣的權利,就會腐敗。象美國這樣公開化的監督,也常常出現一些非常腐敗的事情,經濟有黑暗的事情被曝光。如果沒有這樣的監督機制,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西方政治制度中一個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言論自由,當它要揭露的時候,沒有人能壓制它,例如尼克松的“水門事件”。這正是美國生命力的所在。
美國的人口素質、教育制度也是一個強項。作為天生的移民國家使全世界最優秀、最有創造力、生命力的人口移到美國,雖然也會有一些非法移民造成問題,但總的說來利大于弊,它還可以通過移民法的改變來加以選擇。現在美國人的主流是早期的移民,是白人,然后由他們來選擇誰是“適者”可以來。80年代中期,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一書出版,“美國衰落論”十分盛行,主要根據是各種經濟數學。我個人從來不接受“美國衰落論”這個說法。我認為只要全世界優秀人口的自然流向是美國,它就絕對不會衰落。因為它的競爭力就靠人才,盡管那時還沒有“知識經濟”的說法。現在看來情況更是如此。從工業革命到信息時代,美國一直遙遙領先,這是因為它的創造力最豐富。舉一個例子:電腦技術的掌握并不困難,蘇聯也是很早就掌握了,可是蘇聯只會把它用于完善它的計劃經濟的運算,越算越精確,在它的制度下,不會發展個人電腦,甚至會控制個人電腦的發展。個人電腦的廣泛普及和發展,只能在美國的意識形態下才能實現,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明新的東西包括軟件。因此我認為21世紀前半期,仍將是美國領導世界新潮流。有一個材料說,在硅谷,有一萬名左右法國的計算機專家,為什么法國的計算機專家都流入到美國呢?有一個記者采訪一名法國專家,他說,我有一個新創意,在法國打了一個報告三個月沒有下文;在美國兩個星期我就可以建立一個實驗室,開始做了。美國就有這樣一個機制使你創新,連發達的歐洲國家都比不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自然就領導世界新潮流。美國已經有了這個優勢,然后世界性國際組織的各種規則都是由它來定。你若參加,就必須接受這些規定,譬如我國要加入WTO 組織,我們是參加好呢還是不參加好呢,我們已經進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可它要求你要滿足這個條件,滿足那個條件,這些條件適應他們,但不一定適合我們。可我們別無選擇,你要么被甩到后面去,你要么就改造自己,去適合它的條件。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講資本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資產階級用自己的面貌來改造世界。這個進程的接力棒現在已被美國從歐洲手中接去。
美國在本國國內政策的寬容性、適應性、妥協性非常大,但它在國際政治上的政策比國內政策強硬,我戲稱之為在國內行“王道”,在國際行“霸道”。這個問題還值得我們以后去討論。現在國際上強權政治的痕跡還是很明顯,但這與19世紀的強權政治不同,它往往使得對手也有所受惠,不能夠脫離它。現在就出現了這么一個問題:誰來制約美國?美國以最高裁判者自居,好象它的決策一定是理性的,它覺得哪一個不對,就去干涉,它的干涉總是說對世界和平有好處,是否一定如此?美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經不起失敗,它如果覺得自己不是處于極大的領先的地位,它就覺得自己受威脅,為了挽救那個自己夸大的弱點,它就不惜犧牲其它國家,會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這次美國在阿富汗打導彈,轟炸蘇丹就是一個信號,雖然它是反恐怖主義,這也很危險,令人担憂。美國習慣于遙遙領先,不能容忍別人與它縮短距離,有這種苗頭時就會利用現在還有的優勢,采取行動壓制別人,所以在美國自以為削弱時可能是它最危險的時候。
(張衛嶺根據錄音整理)
作者附記:這是沒有書面稿的發言記錄,是本人近來思考的一些問題和想法,借會議之機提出來自由討論,既不成熟又不嚴謹,審閱記錄稿時只對個別不通的口語略作改動,未再作斟酌,不成為一篇文章,謹供讀者批評指正。
歷史教學問題滬18~21,17K5世界史資中筠19991999 作者:歷史教學問題滬18~21,17K5世界史資中筠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0: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