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rnrnrnrnrn
rn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rn

       [譯文]  在浩瀚的沙漠上,烽火臺的一股濃煙直立上升,在空曠的黃河邊,落日是那樣的圓,那樣的紅。

rn

        [出典]   王維《使至塞上》

rn

       注:

rn

       1、《使至塞上》   王維

rn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rn

       2   注釋

rn

  1.選自《王右丞集箋注》。此詩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時所作。

rn
rn

  2.使:奉命 出使。

rn
rn

  3.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問邊:慰問邊防。

rn
rn

  4.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這里詩人用來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rn
rn

  5.居延:故址在現在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

rn
rn

  6.征蓬: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rn
rn

  7.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rn
rn

  8.歸雁:因季節是春天,雁北飛,故稱"歸雁入胡天"。

rn
rn

  9.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rn
rn

  10.長河:黃河(但也有人認為不是黃河,而是其他的東西)

rn
rn

  11.蕭關:古關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rn
rn

  12.候騎:騎馬的偵察兵。王維出使河西并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rn
rn

  13.都護:唐代邊疆設有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這里指前敵統帥。

rn
rn

  14.燕然:燕然山,即現在蒙古國境內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rn

 3 譯文: 
  輕車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rn

 4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后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rn

              rn

rnrnrnrnrn
rn
 

rn

 5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rn
rn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并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于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rn
rn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rn
rn

  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于詩人,是正比,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rn

 6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打磨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rn
rn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rn

 7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rn

  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rn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rn

 8 「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rn
rn

  這句是描繪出塞外雄奇壯觀的獨特風光:烽火臺上燃起的一道孤煙在廣闊的沙漠上沖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黃河映襯落日之殘紅。直,寫出了孤煙之高;圓,寫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對仗將塞外開闊鮮明、氣勢雄偉的景象描繪得入木三分。

rn
rn

  “大”字的作用:表現出了茫茫無邊、無始無終的沙漠。

rn

  <1>刻畫了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描繪了大漠雄渾的氣勢

rn
rn

  <2>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rn
rn

  <3> 比例藏進,意境雄渾,視野開闊

rn

 9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臺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渾圓。這兩句詩,凸現了大漠粗獷、強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的心態。從詩的字句看,語不驚奇,樸實無華,但卻能狀難言之景于目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達到了渾成的境界,顯示了詩人的深厚功力。

rn

 10 盡管落寞悲涼,王維畢竟又是一位具有審美情懷的詩人。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精通音律,藝術感受力頗佳,面對這樣奇異的邊塞風光,又怎能無動于衷?因而,他在此時此地的震撼和陶醉同樣也是真實感人的,與內心深處積郁已久、排遣不去的孤寂落寞是渾然一體的。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0

[新一篇]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舊一篇]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