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譯文]  歸去啊!我的歸宿在何處?

   [出典]  蘇軾  《滿庭芳》

   注:

   1、  《滿庭芳》 蘇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堂前細柳,應念我,莫翦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2、注釋:

     雪堂──在黃州東坡,蘇軾于元豐五年春所建的居室。

    會──恰好。 

     李仲覽——李翔,興國人(今湖北陽新),受楊繪(時知興國軍)所托至黃州,邀請蘇軾赴汝途中往游其地。 

     遺(wèi)──贈與。

     岷峨:指蘇軾故鄉四川的岷山、峨眉山。

    百年強半:韓愈“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此用其句,意為人生已過大半。

    再閏:蘇軾于元封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元封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故為“再閏”。

    楚語吳歌:黃州在春秋戰國時屬楚地,三國時期屬吳地,故稱。

    雞豚社酒:豚,豬。社酒,祭祀神祗時所用的酒。

    莫翦柔柯:不要砍伐柔嫩的枝條,此處謂要珍惜彼此的友情。

  3、譯文:

    思歸不得歸,有家不能歸,我將何去何從呢。人生已過大半,將來的日子不多了。來到黃州已經兩個閏年了,那時出生的孩子都學會了此地的語言。山中的鄰里拿出了祭祀用的雞和豬肉,與我聚會宴飲,互相勸酒。

    臨行之際說些什么呢?人生就是這樣到處奔走,好似織布的梭子一樣往來不停。我馬上就要到汝州去觀賞秋風中的洛水了。好在堂前有柳樹,應會想念我,請不要砍伐那柔弱的柳條。也請轉告江南的父老,要不斷為我晾曬所穿的蓑衣,我一定還會再回來的。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5、詞前小序已將寫作背景說得很明白,大意是說:元豐七年(1084)四月一日,作者將離開黃州,移居汝州(今河南臨汝),向東坡雪堂的兩三位鄰居告別。恰好李仲覽從江東來告別,于是寫了這首詞贈他。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歸去呵歸去,可我到哪里落腳?我的家遠在萬里,在那岷山和峨眉山所在的地方。“歸去來兮”,直接引自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陶寫棄官歸隱,蘇軾也希望像他那樣,但卻不可能。因為他此時仍是帶罪之身,不得自由。“萬里”一句不過是托辭。蘇軾這次由黃州改任汝州,罪名并未撤銷,官職也仍是一個“不得簽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政治處境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改善。如果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是在擺脫塵網樊籠后的悠然吟唱,作者此刻只能是悲嘆飄蕩無依,有家難歸。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人生百年已過了大半,我余下的日子不多了。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詩:“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此用其句。其時,蘇軾四十八歲。“強半”,過半,大半。一個“苦”字,流露出作者對生命空自流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對眼下生命的珍惜。這一句加深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是作者經歷二十多年宦海生涯、嘗盡人生苦味之后的惋嘆。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我已在黃州經過了兩次閏年,孩子們早學會了當地方言和歌謠。作者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元豐七年四月離開,歷時四年多。其間過了兩個閏年,故說“黃州再閏”。前面著一“坐”字,表明光陰虛度。黃州在戰國時屬于楚國,三國時屬于吳國,故稱當地語言為“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山中友人用豬肉、雞、酒款待我,并勸我在黃州長住下來。“豚”,豬。“社酒”,春秋社日祭祀土神所用的酒。“老東坡”,終老于黃州東坡。作者將筆鋒一轉,拋開上文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感嘆,轉而敘述起黃州山川人物。這幾句承上啟下,在技巧和章法上并無奇巧,卻以真實感人的情緒和渾然天成的結構取勝,表現了作者與黃州父老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依依惜別的情懷。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對這次離別,我能說些什么呢?人生一世,為何要東奔西走,來往如梭?“云何?當此去”,正常語序為:“當此去,云何?”“底事”,何事。“人生底事”二句是黃州父老的問話,也是蘇軾借他們之口自抒感慨。以下都是作者的答詞。

    對離開黃州一事,作者這里沒有多說,但在《與王文甫書》中,說得很明白:“前蒙恩量移汝州,比(近)欲乞依舊黃州住,細思罪大責輕,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赴……本意終老江湖,與公扁舟往來,而事與心違,何勝慨嘆!計公聞之亦凄然也。”所謂“量移”,指的是被貶謫遠方的官吏,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復官。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等到了汝州,我要悠閑自在地欣賞秋風中洛水清波蕩漾的景色。“洛水”,即洛河,源出陜西,經河南,流入黃河。汝州與洛河相去不遠。

    作者瞻望未來,表現出隨緣自適的心理。一個“閑”字,將上闋哀思愁懷化開,全詞一直徘徊低沉的氣氛終于變得開朗起來。“秋風洛水”,化用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詩意,暗合作者漸趨明澈的心境。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這幾句是作者對黃州父老的囑托:雪堂前的柳樹枝細葉嫩,請為我照管好,不要讓人剪伐。“柯”,枝條。因為是朝廷命令,作者不得不去汝州,但他是很不情愿的。這幾句是表示自己以后還要回來。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并請轉告大江南岸的父老,經常為我曬曬打魚時披戴的蓑衣。這些交待越是瑣細,便越發表現出作者對黃州的感情。尾句收束全篇,與上闋所敘與黃州父老的純真友情相呼應,于平直中見含蓄婉曲。“漁蓑”,在詩詞中往往指隱逸江湖,過一種平靜自由的生活。作者并不明說自己留戀黃州,而不舍之情、欲歸之意已充溢于字里行間。

    評 解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娓娓的敘事和抒情,抒發了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感慨,表達了對黃州的留戀之情。

    這首詞的語言十分質樸,感情卻非常真摯。“將去”之嘆,寄慨遙深,怨而不怒。“山中友”挽留之語,實際也是蘇軾的自白。尤其是上下闋的后半,不但情致溫厚,屬辭雅逸,而且意象鮮明,含蓄委婉,是構成這個抒情佳篇的兩個高潮。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論曰:“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正宜于概括這首詞的情感特征。

   6、這首詞,于平直中見含蓄婉曲,于溫厚中透出激憤不平,在依依惜別的深情中表達出蘇軾與黃州父老之間珍貴的情誼,抒發了作者在坎坷、不幸的人生歷程中,既滿懷悲苦又尋求解脫的矛盾雙重心理。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的蘇軾,奉命由黃州移汝州(今河南臨汝)。對于蘇軾來說,這次雖是從遙遠的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給他的罪名并未撤消,官職也仍是一個“不得簽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都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改善。當他即將離開黃州赴汝州時,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復雜的:既有人生失意、宦海浮沉的哀愁和依依難舍的別情,又有久慣世路、洞悉人生的曠達之懷。這種心情,十分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在詞中。

  上片抒寫對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對黃州鄰里父老的惜別之情。首句“歸去來兮”,搬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自己思歸故里的強烈愿望,暗含了思歸不得歸、有家不能歸的悵恨。接下來“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以時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嘆,加深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上片的后半部分,筆鋒一轉,撇開滿腔愁思,抒發因在黃州居住五年所產生的對此地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句,于平和的語氣中,傳達出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沉重哀傷。“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這三句,真切細致地表現了作者與黃州百姓之間純真質樸的情誼,以及作者在逆境中曠達超脫、隨遇而安的淡泊心態。

  詞的下片,進一步將宦途失意之懷與留戀黃州之意對寫,突出了作者達觀豪放的可愛性格。過片三句,向父老申說自己不得不去汝州,并嘆息人生無定,來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二句,卻從未來著筆瞻望自己即將到達之地,隨緣自適思想頓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個“閑”字,將上片哀思愁懷化開,抒情氣氛從此變得開朗明澈。從“好在堂前細柳”至篇末,是此詞的感情高潮,以對黃州雪堂的留戀再次表達了對鄰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囑咐鄰里莫折堂前細柳,懇請父老時時為曬漁蓑,言外之意顯然是:自己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地,重溫這段難忘的生活。此處不明說留戀黃州,而留戀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間。詞的下片,深沉蘊籍,含蓄委婉,情真意切,將惜別、依戀之情表現得動人肺腑,令人回味無窮。結尾的臨別告語,奇峰突起,收束全篇,與上片的純真友情相呼應,將惜別之情推向高潮。

    7、  一部東坡詞集,抒情方式與技巧變化多端,因內容的需要而異。其中有一類作品,純任性情,不假雕飾,脫口而出,無窮清新,它們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創新,卻專以真實感人的情緒和渾然天成的結構取勝。這首留別黃州父老的詞即是一例。

    東坡一生東奔西走、南遷北徙,雖說笑看萬里風光,但離情別愁總無法讓他真正做到心無縈繞。但東坡就是東坡,他內心的修為曠達,總讓他哀而不傷,對未知的前路永遠充滿遐想而不是恐懼,在艱苦的環境中依然活得情趣昂然,處之泰然。

   8、東坡在黃州時,一位籍貫蜀地的僧人要回家鄉去,東坡給他寫詩送行說:

  更厭勞生能幾日,莫將歸思擾衰年。片云會得無心否,南北東西只一天。

  南北東西,都是一個天空,在哪兒都一樣,都可以把身處之地當作家鄉。東坡在送別人,也是在安慰自己。生命有限,歸思無窮。故鄉與客居之地,同在一片天空下,卻遠隔萬水千山。

  人老思鄉,心靈寂寞的時候也思鄉。家鄉不僅僅是那些山,那些水,更是一個美好的幻影,一種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回家去,也許并不能使問題得到實際的解決,卻可以使心靈得到休憩。家鄉,似乎永遠遙不可及,但又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東坡思念家鄉,思念田園,希望擺脫世事的紛擾。

  東坡小的時候,有一天跟隨父親讀《莊子》。讀罷后非常感慨地說:“過去我心里有許多想法,卻不知道如何表達,今天讀了這部書,覺得它把我心里想說的話全都說出來了。”

  如果說經綸國家、兼濟天下是東坡的志向,那么回歸家鄉,躬耕田園,則是蘇軾的夢想。

    為什么要萬里迢迢,離開家鄉,涉江渡湖,去担任官職?如果留在家鄉,做一個農人,雞黍濁酒,不是很快樂嗎?農忙時勞作,農閑時吟詩,自由自在,哪像身在官場,有著無窮無盡的束縛?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東坡最喜歡的詩人陶淵明的句子。東坡寫詞說:“歸去來兮,吾歸何處?家在萬里岷峨。”

  清凈的家鄉田園,“本來田地”,也是禪宗對人的本心的比喻。

  回家來吧,引來明凈的泉水,招來宜人的清風,將家鄉的田園重新開墾、播種。

  你將會發現,這一片田園,原來是那么的溫暖、安寧。

   9、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不知覺中,我們心靈深處總會被空靈,大氣,厚重的空間景象感染.......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讓我們踏入美麗廣闊新疆大草原,在光影的轉化下,時空在變幻,空

間在變幻,時間在流逝........

    何不讓我們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

   10、東坡
你堅信,秋日的菊花就是寧死不屈的。
即使那種自信在某一天被滿地鋪滿了的菊花瓣無情地敲碎,你仍然矜持著。因為你知道,一簇真正的秋菊,絕不可能被秋風扯散。即便枯萎了,死亡了,也永遠不會屈服。而黃州落瓣的那些家伙們,不過是世風日下的見證罷……你也竭力去說服自己這樣想,盡管你知道,這不過是對你冰冷心靈的一種慰籍而已。
坐見黃州再閏之日,也是你去黃移汝之時。花紅柳綠,朝夕相處了五年的老東坡在一縷縷料峭春風中沉醉著。你不必再感慨獨酌的幽寂,自有雪堂鄰里的二三君子來與你作別;你不必再怨恨虞詐的艱險,自有團練副使的無聊閑職等著你享受。最后一次,你發現堂前垂柳竟是如此嫵媚;最后一次,你猛省楚語吳歌竟是那么動人——歸去來兮,吾歸何處?喧鬧中你忽然回歸了失落。
菊花,你的生命在百花剎無的深秋中開始,發芽,出葉,蕭瑟秋風追逐著你,殘花敗柳警醒著你,你不去理會,我行我素,繼續不懈地前進著,艱難也好,凜冽也好,哪怕是凋零的威脅也打不敗你,直至無數溝塹中金黃色的光芒愈發耀眼,最后逐漸凝聚成了一線——你綻放了,你盛開了!多么雄壯,多么蒼涼,你奏響了一曲生命的凱歌。人們贊頌你,人們褒揚你,無數雪片般的喝彩向你飛來。看到你的人們熱血在沸騰著,感受到你的人們心靈在涌動著。而當人們滿懷著感動去祝賀你的時候,橫在人們面前的,卻只有你金色的被風雪玷污了的尸體——
為了轉瞬即逝的輝煌,你付出了生命。
菊花啊!
喧鬧早已在你的生命里遠去,你似乎已經陶醉在秋菊那凄美的故事中。是啊,你的大半生就這么悄然地飄走,你希圖錦帽貂裘牽黃擎蒼,千騎一卷平崗;你企盼會挽雕弓西北遙望,射盡天下豺狼。可當你發現你的鬢角早已不止華發些許時,一切都太遲了。

    11、

天南地北隨遇而安

                 ——讀《我的空中樓閣》有感

董一格

臺灣作家李樂薇有美文《我的空中樓閣》,讀罷頗有感觸——

青山如眉,小山似痣,這便是李樂薇心中家的位置。

山色虛無,樹影縹緲,這便是李樂薇為家營造出的氛圍。

席地幕天,怡然自得,這便是李樂薇的心境。

我欣賞作者這種超凡脫俗的氣質,這份海闊天空的情懷,我當然也有我自己的“空中樓閣”。

那么,它應修建于何方呢?

我深深地思考——

像杜甫那樣在江邊蓋座草堂吧。這樣,每當清晨用竹權支起懸窗,映入我眼簾的就是那“西嶺千秋雪,東吳萬里船”,小小茅屋頓然有了一種博大的胸襟,“千秋”的時間和“萬里”的空間同時被收入其中,我也可以如老杜一樣平靜、深沉地面對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像太白那樣飛到敬亭山上,也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千年前的青蓮居士已不見,“相看兩不厭”的,依舊是這敬亭山。沒有喧囂,沒有紛擾,我的小屋終日與青山為伴,久而久之,也會感染上天地之靈氣,聽得懂樸實無華的高山流水,真正讀懂太白“俱懷逸興壯思飛”的詩句。

當然,若能像陶潛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一大快事;但若無此佳運,住進劉禹錫夕陽斜照時的烏衣巷也不錯。朱雀橋邊,野花襯著野草,年復一年地開放著,舊時王謝府上的燕子也欣欣然在我的屋檐下做起暖窩。權勢、地位只不過是過眼煙云,真正永恒的是平淡、清新的自然——看,作一個市井小民照樣可以有一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身居陋室、唯吾德馨”的心境。

即便我連這種尋常百姓的安穩日子都過不得,而要像東坡那樣注定一生顛沛流離,我也定然會善待我那暫時歇腳的小屋。中秋之夜,若與親人天各一方,我就與小屋、明月為伴,歡飲達旦,我不沮喪,因為我懂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哲理;春寒料峭,我的小屋不幸遭雨打風吹,我不抱怨,因為東坡對我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也許會特意將小屋造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赤壁旁,去領略子瞻的“歸去來兮,吾歸何處”,去找尋他面對人生的那份執著與坦然。

也許小屋還會在杜牧遠上寒山“望見的白云生處”。

也許小屋還會在王維的“行至水窮處”,出現在“坐看云起時”。

也許……

太多的也許,太多的選擇,尋尋覓覓之后我終于明白

生在塵世,我們的身體必然拘泥于空間,要么停滯,要么漂泊,不可能隨心所欲;而心境卻不受束縛,天地之大,可以四海為家,可以天南地北隨遇而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如是說。

12、五月的萬種風情在一片靜寂的空地上停留。回眸,看不見來路芳春遺留的清新。一切或許還不夠成熟,被激情燃燒的歲月擱置在蝴蝶翩然的起舞中。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羈旅中獨步欣賞五月,能夠斟酌出什么樣的詩情呢?
無聊的思緒在溫和的陽光中蒸發,散射成遍地不成格調的光彩。眼里泛起的微波,洋溢著訴說不盡的猶豫。
還好,五月的風景頗有姿色,艷麗了整個充滿生機的自然界。在一陣緊似一陣的風里,席卷而過曾經無數的美麗。
飄來飄去的五月,傷逝的青春不復存在。
舒展的五月,蜻蜓在飛翔。
凝望的眼呆滯在五月,語言的表達沒有形式。情感的內容及其空洞,這使得五月的芳香殘留一份追逝年華的音韻。
五月的風情風種,也許只能夠停留在一片空地上。

13、約定終于成空,醒來終究是夢。沒有彼此的天空下,來去匆匆,相愛都來不及從容。迷茫的淚水日夜封冰,愁吻西風,一回回苦雨都為落淚,找不到你脈脈的呵護。你已把我遺忘,也許從未認得故無所謂遺忘。

    肝腸寸斷,支離破碎的心事緣盡情滅。輸贏愛恨怎奈一語成讖。你的音容笑貌宛然成風,已不屬于我的眼睛。只被你寵愛一刻,業命既定,但這不能承受之重,卻為何由我來背負?

    獨坐星空,唯有兩只螢火蟲飄過子夜的悲哀,墜落于無法圓寂的因緣真假。對白已成了獨白,難道露水風情畢竟無法傲然前行,多少的癡心人,多少的負心人,上天早已自行定義?

    綠草叢中的那朵月季,五瓣的單薄猶如你我的愛情,輕輕觸碰便已香消玉隕。小心地把她埋于那詩集之中與斷翅的蝴蝶一起焚詩毀札,愛與不愛,懂與非懂間只有今夜的一簾涼月,酩酊相隨。

    睫醒天涯,卻舊約難舍,快樂只是我的匆匆過客。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繁華一瞬,何處安身?如今歸去來兮,吾歸何處?無心出岫,白云一片孤飛。生生世世。只求你真情一份,只求你,赴那前約一次。然而,但約定終于成空,我終于,終于只剩下了,你給我的眼淚,依然永遠地為你癡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5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