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  民眾最為重要,其次是土地神和谷神,國君最輕。

     [出典]   《孟子》

     注:

     1、【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①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②民而為 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③既成,粢盛既潔④,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2、【注釋】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

    ②丘:眾。

    ③犧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④粢(zī):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 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凈了。

    3、【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 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 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  國家,就改立國君。祭 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4、《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孟子》是《論語》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漢文帝時列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到南宋時,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題目都來自《四書》。

     5、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 本,根本穩固了,國家也就安寧。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  人民萬歲!(人民最大)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 輕”成為后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 合的整體是貴的,重于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樣呢?孟子這里沒有說,也就很難說了。 不過,就我們的了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 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了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局限。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后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6、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7、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確立如下原則: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于人民、為了人民(from people, by people, for people)。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產,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后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作為一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于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么可以與民相提并論呢?社稷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谷物產,也沒有憲法制度。一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論。

      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于民眾。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就應該將他罷免、撤換!

    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里,輕重主次的關系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眾才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的聰明,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的;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的。民眾的意愿,天總是順從的。可見民眾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至于所謂“君”,則是民眾抬舉出來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一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總統,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過在古代,人們尚未能設計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來落實這個道理,使之成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這個道理在很多時候不能馬上兌現。但這并不說明這個道理本身不成立。實際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會里,上述道理有時也會以各種形式自發地強行發生作用。只要看看歷史上無數昏君、暴君最終被推翻,身敗名裂的下場,就不難理解這一點。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于國家之上。

        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可以防止少數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侵害民眾的權力和利益。為“君”的如果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就應當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坦誠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同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59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20/9/27 上午 11:39:21 | 我
Ok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