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譯文]  滿城都是掛滿燈彩的火樹,樹上銀花閃爍,到處都很明亮;城河橋上也星光閃耀,今夜也打開了鐵鎖不宵禁。

  [出典]  蘇味道  《正月十五夜》

   注:

  1、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     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     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2、注釋:

     火樹銀花:燈火燦爛。

   鐵鎖開: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鐵鎖開啟,任人通行。

   秾李:《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形容艷妝。

   落梅:樂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衛軍。

   漏:古代計時器具。此句說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3、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艷的花朵一般;由于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4、蘇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少有才華,20歲舉進士 ,累遷咸陽尉。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茍合取容,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棱”。因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于任所。與杜審言、崔融、李嶠并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并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詩多應制之作,浮艷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詩》錄其詩16首。蘇味道死后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后裔。

    蘇味道入閣擅長章奏。但為相數年以阿諛圓滑而自營,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此稱其為“蘇模棱”或“模棱手”,成語“摸棱兩可”亦源出于此。

    蘇味道卒后葬欒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欒城蘇邱村。    

    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業”做了官,只有老二與眾不同。這個老二叫作蘇份,蘇味道死后,蘇份就在眉山縣(現在的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

  蘇份的第九代子孫里出了個蘇洵,蘇洵的二兒子叫蘇軾,三兒子叫蘇轍(蘇洵的長女是八娘),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蘇”。

  對于祖籍欒城,“三蘇”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經常署名為“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等;蘇轍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他的作品集叫《欒城集》;蘇東坡的墓志銘上寫道“蘇自欒城,西宅于眉”。


    5、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才透露一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一樣。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么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一的緣故。王維《終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里得到啟發的。由于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崔液《上元夜》詩有句云:“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可與此相印證。城關外面是城河,這里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的明燈。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著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里說出游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涌著,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長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這詩于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于此。


    6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蘇道味所寫的《正月十五夜》。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情景。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元宵節晚上,長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鬧,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大路兩旁、園林深處,燈火輝煌,象明艷的花朵。城河上的橋,被節日的燈火,使城河也如天上的星河,橋上的人海象鐵鎖剛打開似的,摩肩接踵、熙熙嚷嚷。可見游人之盛!人潮涌動,馬蹄揚塵;明月當頭,隨處可見。歌妓們打扮得分外漂亮,邊走邊唱著《梅花落》。觀賞不盡的元宵夜,不知不覺已到了深更時分,游意未盡,希望明年元宵之夜不要匆匆而過。作者用這樣的詩句結束,使人讀來言盡而意不盡,大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因為元宵節,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都要上班去了。元宵活動的盛大,主要是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也就是守衛皇宮的衛兵。“金吾不禁”,就是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來參觀游玩。焰火,也就設在金水橋附近進行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嬪妃們,在皇城門樓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成的效果。它比西式的煙火,更加精彩、絢麗。但是,它的危險性也來得大些。唐代詩人蘇味道所寫的《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就是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盛況。
 
      對于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據說有好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開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于是,他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還命令士族庶民,家家都要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民間盛大的節日。元宵節,因此,也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就已經下命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也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的節日。
 
     另有一說法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因為天官喜歡快樂,故所上元節就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就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它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是,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還有許多重要習俗和活動項目。如吃湯圓、猜燈謎、賞花燈、踩高蹺、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以及舞獅子等。這些重要習俗和活動項目,現在都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藝術,已深為廣大群眾的喜聞樂見。

    7、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古典味兒特別濃的“情人節”。我對這一中國傳統的節日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愛,喜愛她那濃濃的意境,喜愛它那動人的傳說!

    北宋歐陽修“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的詩句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更是字字蘸情,句句含意;清代詩人姚元之在他的《詠元宵節》詩中也曾感嘆“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如此美麗而動人的節日,叫我怎能不愛她!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一幅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的畫卷頓時迎面飄來,讓人如入夢境;

     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其中最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8、唐代的燈輪,所謂“火樹銀花”到底是什么樣子?包括很多歷史學家也說不清楚。實際上在敦煌的唐代壁畫中就畫有不少燈輪、燈臺的樣子,從這些壁畫上就可以印證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如莫高窟第220窟這個有明確紀年,建于唐代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的洞窟里,就畫出了唐代的燈輪,以及在燈輪旁邊舞蹈的舞伎。從中我們就可以對唐代的燈輪有真實的感受吧。

    這是一個象樹一樣的燈輪,中央有柱,分四層,每一層伸出很多“樹枝”,上面承著一個個油燈。旁邊的菩薩正在細心地點燈。

    這里的燈臺是建在水池中的七重樓閣上,每一層點著無數盞燈。近處是跳著胡旋舞的天人。這樣高大的“燈樓”令人想到睿宗時代高二十丈的燈輪。這樣看來,唐人筆記中講燃放五萬盞燈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9、古往今來,元宵節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

    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

   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又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傳統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如今已慢慢消褪,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僅存吃元宵湯圓為最深的記憶了。

    燈火闌珊,燭影迷蒙,月上柳梢頭。元宵夜,今夕在,大人小孩該何度?


    10、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在15層樓上,看著窗外不斷綻放的星辰,突然覺得世事若空。

    今夜的北京有最美的夜景。璀璨的焰火在窗外放肆綻放。一束束明亮絢麗的光芒躍上天空,倏忽得帶著一點狡黠。在半空里轟然炸開,于是每一束光芒又散做更恢弘的光束。暗紫色的煙霧繚繞,那些明亮的輝光于是在最耀眼的時刻墜落。生如夏花,死若秋葉。決絕得沒有半分遲疑。

    十五層樓的高度,總是可以看到窗外如織的燈影。金色的,明亮的,流動的,疑是銀河落九天。然而這個夜晚,整個空間都增添了新的光影。那些斑斕的光,星辰一樣明亮,帶著柔和的弧度墜落,承載著綺麗的愿望。

    也許,焰火的美,就在于它傾盡生命的綻放。安靜地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瞬間爆發。要忘乎所以,要不顧一切,要絢爛地釋放。要為美麗、耀眼,傾盡所有。


    11、改革的潮水沖刷著小城,富裕起來的鶴城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使新世紀的第一個元宵節更加豐富多彩,市政府在工商大廈及海明路舉辦了市、區元宵節彩燈展,并將其作為市、區迎接新世紀文化、體育、宣傳系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市里有57個部門、94個單位參加了燈展活動,共展出各類彩燈215盞,使小城元夜的街市頓時熱鬧起來,幾百盞款式新穎、造型別致的彩燈交相輝映,裝點夜空,與煙花明月一起令元夜景色動人心弦,充分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行業特點。工商銀行的“發家利國儲蓄燈”高懸著人們對發家致富的殷切祈盼,獨一處招待所門前的8盞宮燈,輝映著“恭賀新世紀元宵節”的祝賀,家電商行在繁華的海明路旁掛出了10盞走馬燈,金蛇狂舞辭舊歲,皓月當空人團圓。市釀酒總廠展出的6盞酒燈造型獨特,別具一格,遠遠望去,像6瓶裝滿濃郁甘醇的洮兒河酒,洋溢著芬芳,冉冉飄向月宮……大街小巷,商賈酒樓,到處彩燈高照,花燈閃爍,令游人留連忘返。街道兩旁掛滿了串珠綴玉的招客燈,經過人們的精心構思,更變幻出萬般神奇,忽如彩蝶戀花,忽如銀瀑飛瀉,或編織祝福,或營造氛圍,正如唐人蘇味道描寫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節日盛景。    

     漫步在元夜的月光燈影中,隨著激蕩的人流來到市民廣場,駐足在大廈前觀看禮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煙花瀑布”,從天而瀉,蔚為壯觀。隨即一顆顆禮花凌空炸響,有的像豐收的棉桃麥穗,有的像沸騰的鋼花鐵水,有的像群星閃爍,有的像大海波涌浪飛……這凌空綻放的禮花呵,給這鶴城祥和的元夜平添了幾分浪漫,幾分春色。正如著名詩人雷天放詩云:“平地萬堆雪,化作連天花。”   

    徜徉在月光燈影中,我深深地領悟到:這里的彩燈比北京紫禁城里的宮燈更加悠遠,比上海南京路上的霓虹燈還要霓虹,我不禁吟頌起宋人辛棄疾《詠元夜》詞中“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一夜魚龍舞”的壯美詩句。    

    泉州元夜的燈光呵,明天一定會更加璀璨、晶瑩!


    12、煙臺的元宵節是熱鬧的。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每年都會早早吃完飯,融和在這熱鬧中。擠在海邊的人群里,看千樹銀花,在空中綻出萬紫千紅;漫步在廣場上,看萬盞燈火;走在燈謎群里,自我測測智商……從海邊溜達到南大街,滿街掛滿了火紅的燈籠,滿天流金溢彩,滿道是笑臉洋溢的人群。

  在熱鬧中,總會記起在濟南的上元之夜。熱鬧相似,心情迥然不同。

  大學時代,無憂無慮,只會在青春中賣弄情愁。那時的記憶,總會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又更多是不見去年人,春淚濕衫,暗品“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的愁思。千佛山頂,腳踩著萬家燈火,礪鴻鵠之志;擁美人之腰,笑剪剪春風的柔弱。大明湖上,泛舟逐燈,自賞青春瀟灑;燭影枯荷,暗泣燈火闌珊,伊人不在……

  真正寫滿快樂的記憶,是老家元宵夜的蕎麥面燈,胡蘿卜燈,還有那滿天扔起的火把。

  這一天,下午大人們就忙著用蕎麥面蒸好多燈:唐三彩,小豬,鳥……各式各樣的面燈,小孩子們并不關心。那時最關心的,是挨家找最大的胡蘿卜,挖一個大孔,用棉花和干草秸做個最粗的燈捻,制一個最大的蘿卜燈,倒滿花生油,然后放在早已經糊好的燈籠里。再就是用高粱穗扎火把。

  當吃完晚飯,夜幕降臨時,就等母親開始點燈祭門、祭祀、照墻角。爆竹剛響完,母親還沒有開始虔誠地絮叨祈福,我已經等不及偷偷把自己的燈點燃。登母親反應過來叫我一起磕頭祭祀表示對天的敬意時,人已經跑出了家門。小伙伴們帶著最后壓箱底的爆竹,提著燈籠,拿著偷偷浸滿油的火把,聚集到村頭的麥地里。

  不知道誰點燃的第一個鞭炮,炸響了熱鬧的序幕。看吧,燈籠被并排放在避風的土壩下;爆竹一個接一個在空中炸出一團銀白;火把在麥田上空拖著紅紅的尾巴飛起飛落。這是已經分不出那個火把是自己的,只要落在自己身邊,就搶起來扔到空中。數十個、數百個,越來越多的火把,在空中劃著圓圓的弧線,編織著一幅火焰的熱鬧。笑聲、爆竹聲、驚呼聲、火把的呼呼聲……

  這一份火的熱鬧,會一直持續到燈油燃盡時。這時大家會把所有的燈籠集中在一起,再去誰家的草垛上偷點干柴,點燃一堆篝火。在篝火旁,依依不舍地把新年送走。那一刻,心是空的。小時候說不出那空空的感覺,只是期盼著下一個新年快點到來。

  不識愁緒,快樂麥田下的期盼;燭盡燈枯,月下影斜的惆悵;娟娟月色,燦爛燈火的熱鬧沙灘……


    1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佳節靚妝登場,如織的人流趨之若鶩,熙攘喧囂沸騰中,華燈如晝,點亮了夜晚的星空,卻也黯然了星子的光芒。“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我沒有隨擁擠的人群賞煙花而去,只愿與君攜手,行走在湯河橋頭。聽斷續的爆竹聲時近時遠,賞爛漫的煙花漸開漸散。元宵之夜,靜觀明月,月光流瀉挽心結,思緒千千。

  想那煙花絢爛不過于瞬間消散,定格的日子每年都會上演,早已倦了激情,淡了歡顏,寧靜也總會被喧嚷擾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有情人在眾影稠密處眉目傳情,笑語盈盈;于燈火闌珊時,心手相牽,溫面柔顏。可隨著詩人又一聲長嘆“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不過是“物事人非事事休”的又一次展現。回首處,情懷依舊,燈火依然,故人何求?恰便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總希望“花不謝,月無窮。兩相同。”,而面對“今夜明月人盡望”,卻還會有“誰知秋思落誰家”的歡喜和憂愁。

  “啪”的一聲,俏皮的小鞭在腳旁綻放,驚悸之余宛然一笑……喜怒哀怨,世事無常。正如當空的皓月,或新月眉彎,企盼中盈盈寸斷;或皎月高懸,聚首處佳期圓圓。悲歡離合,自定塵緣。倒不如善待眼前,學著靜品似水流年。執子之手,珍視每一個今天,笑看那星光璀璨繾綣,將韶華捻成弦,將歲月譜成曲,素手輕彈。在每個“清夜無塵,月色如銀”的夜晚,你和我“詩萬首,酒千殤”,談笑間,“酒酣耳熱說文章”,管什么“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靜思量,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甚忙;不過是,虛苦費神,徒勞一場。且置若一旁,做個閑人,陶陶然而樂盡天真,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恬淡悠然,共賞華章。


    14、從初唐開始,就正式規定正月十五前后三天為張燈日;到了北宋,又增加十七、十八兩天,所以有五日燈的說法;南宋雖偏安一隅,又增加十三日一天為預放元宵,共計六日燈;到了明代,自初八到十七,號為十夜燈。節期越來越長,節目越來越多,掛燈賞燈成了歷朝歷代必不可少的一大盛事。

    當我寫下“昨夜之燈”這個題目,眼前已是一片輝煌,仿佛天上的銀河一下子墜入了人間。萬燈齊明,千巷同輝,人們紛紛涌向街頭,以至人山人海。城門洞開了,宵禁解除了。與其說是朝廷網開一面,與其說是官家與民同樂,不如說是他們對花燈與明月相映的夜晚,同樣抵擋不住: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鬧燈不看來!唐代、宋代、明代,哪一個朝代忘記過這個節日;皇家、官宦、百姓,哪個階層錯過了這個節日;詩詞、戲曲、小說,哪種文學體裁忽略了這個節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關于元宵的文字,實在太多了。隨手探入中國古典文學的錦囊,就能抓到一把,松開手來,那些燙手而又奪目的詩文,就像螢火蟲一樣飛入夜空,與燈節有關的景象便紛紛浮現在眼前。

      千年元宵,怎一個鬧字了得!歌聲,笑聲,叫賣聲,鞭炮聲,不絕于耳;月色,燈景,鬧市景,焰火景,齊到眼前。在昨夜之燈的燭照下,人們擺脫了作為自然附屬物而獨立,超越了社會的異化而自由。盡管這種活動是千年傳統的異數,經過了時代的流變,但是,它仍然是人們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目的來設計和從事的活動,體現了人本身的需求和力量。正如席勒所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昨夜之燈,是萬丈幽谷里一聲清脆的鳥鳴,是穿過沉沉黑夜的一道耀眼的光芒。


    1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元宵佳節浪漫的夜空,七彩禮花隨空綻放,漫天焰火有的碧波蕩漾。有的燦若滿天星斗,有的宛如雪花飛舞,有的恰似綠柳飄香,璀璨的夜空綻開繁花朵朵,催開繁星點點,如夢如幻……

  正月十五煙花的色彩斑斕,灑落在滿是積雪的地面上,白雪豪無保留把得到的光華散向天宇。雪花飄揚,融化自己,卻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和希望,帶來了一個銀裝素裹、千里冰封的潔白世界。

  五彩繽紛的煙花和晶瑩剔透的雪花之間有著很多聯系,二者均名為“花”,卻無香無味,也沒有嬌艷妖嬈的姿態,而且都是稍縱即逝的花兒。煙花綻放的同時在燃燒自己卻給人們帶來了樂趣和色彩,帶來了一個五顏六色、繽紛絢麗的天空。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中秋、元宵這樣團圓的佳節里,那最圓的一輪明月還真的不太輕易就能讓人見到。而我總會在這樣充滿無窮想象和寄托無窮期許的日子里,點燃各樣的燈火,讓黑夜多一個絢麗的夢,多一分璀燦的美!漫漫長夜漫漫雪,云遮月伴雪打燈。一片風景,亦是一片豐景。正月十五雪打燈,打出浪漫,打出夢幻,打出溫馨……

  此時的窗外,煙花的綻放已告于段落,飄飛的晶瑩雪花還在不知疲倦地飛舞著。掛在陽臺窗外的燈籠,在雪花中閃爍著代替月光的光亮。落在大紅燈籠上的潔雪,幻化成一個美好的祝愿!大紅燈籠里明亮的橘紅色的光圈,圈起了期待中的團圓!滑落在廣袤大地上的瑞雪,幻化成了虔誠的祝福!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55

[新一篇]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慘淡萬里凝。

[舊一篇]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