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譯文] 夜闌人靜,我從沉醉中醒來,獨自對著微微搖動的燭光,黯然神傷。
[出典] 北宋 王詵 《憶故人》
注:
1、 《憶故人》 王詵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云沈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2、注釋:
陽關:即《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為送別之曲。
3、譯文:
夜闌人靜,我從沉醉中醒來,獨自對著微微搖動的燭光,黯然神傷。我不禁回憶昨夜在送別的酒席上,我為他唱起的《陽關三疊》。而現在,他已離我遠去,讓我的離愁別恨追隨他直到天涯。
我深感無奈,往日歡愉已煙消云散。清晨起來,我憑欄遠眺,不見他的蹤跡。一陣東風吹來,我不由悲從中來,淚如潮涌。就這樣癡癡凝望。不知不覺已黃昏,海棠花已謝,燕子正歸巢。夕陽下,庭院更顯凄清寂寞。
譯文2:
紅紅燭火獨自揺,夜已闌珊天欲曉。餞別宴上酒盞深,酒初醒,心慵意懶無精神。席前為什唱《陽關》,到如今只落得,
4、王詵(音shēn)(1036年-1093年后,一作1048年-1104年后),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徙居開封(今屬河南)。宋熙寧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為利州防御使。與蘇軾等為友。元豐二年,授昭化軍行軍司馬,均州安置,七年轉置潁州。元祐元年始得召還。《蝶戀花》(小雨初晴)即作于是年,手卷真跡流傳至今。卒謚榮安。《東都事略》有傳。詵兼擅書畫詩詞,自度曲《憶故人》后由周邦彥“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能改齋漫錄》卷一七)。趙萬里輯有《王晉卿詞》一卷。
王詵與蘇軾等人交游甚厚,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官。但他一開始得罪,卻不是因為黨禍而是有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太牛”的緣故。他娶的公主,是神宗的同胞妹。據《宋史·公主傳》里記載說,宋神宗是篤于手足的人,蜀國公主與他同母所生,素來又孝敬母親和兄長,自然更得到他的喜愛。一般來說,做駙馬的人難免受到金枝玉葉的公主欺壓,但王詵所娶的公主卻十分賢德,王詵的母親盧氏寡居,公主將她接到身邊,每日致送珍美的膳食問候,盧氏生病,公主親自奉藥服侍,并不以自己的高貴身份而忽視盡媳婦的孝道。但王詵素性風流好色,做得太放肆了,竟然“以是自恣,嘗貶官。”這是否有與公主的不和情節在內,難以考證,但在曹太皇太后,,仁宗的皇后,謚慈圣光獻,為神宗之父英宗的養母,,去世的時候,神宗哀毀逾恒,蜀國公主說道:“我與皇上是同胞,看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能安心呢!”于是立即遣散家中的歌兒舞女三十人,不再作樂。這雖有與上同戚的名義,但隱然之中,未必不是對王詵的風流放蕩有微妙不滿之情而借此發泄。不過,到1080年,,元豐三年,,公主病重,高太后與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親臨公主府第的時候,公主已經昏迷不醒,太后慟哭呼喚,公主良久醒轉,能開口說話,自訴命不久長,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親自替妹妹診脈,持碗喂食,公主卻不過此情,勉強為之盡食,神宗賜金帛六千,又問公主有什么愿望,公主只是說:“感謝皇兄復了駙馬的官職。”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歲。神宗得知噩耗,未曾用膳即催駕前往,還只看見公主府第大門就傷心哭泣,后來為之輟朝五日,謚為“賢惠”二字。
史傳稱蜀國公主“好讀古文,喜筆札,赒恤族黨,中外稱賢。”應該不完全是溢美之辭,但以她遣散府中的歌舞的事情來看,要說“性不妒忌”則未必,但妒忌之情人所難免,何況公主對王詵顯然也有深篤的愛情,縱使是曾經因為妒忌而鬧出糾紛,也是人情之常,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反而令人覺得是王詵薄情負心了。而且王詵的日常行為,確實也很過分,不僅僅是“放浪”二字可以概括,據說他“不矜細行”,甚至到了和小妾在公主身邊公然通奸的地步,小妾放肆到敢于當面頂撞公主給她氣受,蜀國公主之所以早死,很難說跟這樣痛苦的家庭生活沒有關系。她在生前可能是隱忍居多,也許這出于婦德的戕害,也許是對風流夫婿的愛情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但最后直到死去,也未必就拉回了丈夫的心。倒是在她死后,她的乳母為公主感到憤憤不平,,將事情全部揭發出來,神宗正為同胞妹妹的亡故不勝傷痛,聽說之后自然大為震怒,把王詵的八個小妾大打扳子,并將她們分配給士兵做老婆。于是在葬禮之后,神宗便再將王詵貶到均州,一直到宋神宗死后才被放還。在很多筆記中都說王詵是受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而貶,實則還有如此內幕。
蜀國公主比王詵要小上十余歲,兩人生有一個兒子,卻在三歲的時候即夭折,王詵給公主帶來的遭際是終身的忍耐痛苦,公主給王詵帶來的,卻只是一個“駙馬都尉”的頭銜而已,既擁有不了他全部的愛情,也占據不了他全部的生活。就連后人的筆記中所艷稱的,所記載的也只是王詵和愛姬的遇合。《西清詩話》記載:王詵曾有一個歌姬名囀春鶯,王詵得罪外謫,囀春鶯流落到一個密縣人家中,大約也就是因為公主死后乳母訴說了他的放蕩行徑,以至于家中姬妾都被杖賣了吧。1086年,,元祐元年,,,神宗死后高太后當政時又復還了王詵的駙馬之職,他從貶所南還,在汝陰道上,聽到了一陣熟悉的歌聲,他說:“這是囀春鶯啊!”尋訪之下,果然是當年故人,但佳人已別屬,只有悵然相別,王詵賦詩說:“佳人已屬沙吒利,義士曾無古押衙。”這一聯用了兩個唐傳奇典故,以韓翃愛姬柳氏被武將沙吒利所奪來指囀春鶯落于別人之手,以《無雙傳》中的俠義之士古押衙舍生幫助王仙客與劉無雙團圓來慨嘆無人助自己二人團聚。這兩句詩出,有好事者為之續足全篇云:“回首音塵兩沉絕,春鶯休囀上林花。”
5、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名相仿佛,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癡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全詞深情繾綣,感人至深。
首四句寫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時的情景。“燭影搖紅”,寫的是夜間洞房深處的靜態:當時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女主人公剛剛酒醒,睜開惺忪的醉眼看看室內,只覺得空蕩蕩的、靜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蠟燭搖著紅色的光焰。“長”字狀靜定空氣中之麝煙,似目前:“搖”字形容微風中之燭光,亦分明可睹。后來湯顯祖《牡丹亭》燭影搖紅,意趣盎然引人遐想。“向夜闌”,是說臨近天曉。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三說:“向,猶臨也。”“夜闌,是說夜將殘盡。更深夜闌之際,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著一”懶“字,寫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雖未言”憶“,而回憶之意已隱然逗出。”尊前“二句,才開始落到憶字上。這里的倒敘不是平鋪直敘地回憶,而是人物抒情時將往事自然而然地帶出來,這樣就比客觀地描述要生動得多,感人得多。”尊前誰為唱《陽關》“,說的是餞別故人之時,她無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別之歌。至此,可知她的”酒醒“乃是餞別時喝醉了的,前呼后應,針腳綿密。”誰為“二字,飽含著幽怨。她雖然唱了《陽關》,但又是懊悔,又是怨恨,充滿了自怨自艾的情緒,至于為何,又不點透,這樣此句便更含蓄蘊藉,耐人尋味。”離恨天涯遠“,蟬聯上句,意境又進一步拓開。大凡詞中寫離情的,常常說”魂夢繞天涯“,此處女主人公本睡中,卻直接用了”離恨“,這就避免了落套。此詞不主故常,刬盡華藻,直抒胸臆,純以情語見長。離恨遠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緒也跟蹤故人而去,其情之深摯,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個典故,暗示幽會之后,故人音訊杳然。宋玉《高唐賦序》云:“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暗示楚懷王遇巫山神女,成為后世文人騷客寄跡青樓的代稱。“云沉雨散”,暗示詞中女主人公乃是一名青樓女子。而冠以“無奈”二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似乎可以聽到這名不幸的青樓女子的嘆息聲。
以下幾句時間跨度較大,即從夜闌酒醒,到這時的倚闌遠眺,再到黃昏時的庭院。這長長的過程中,她幾乎無時無刻不思量。此詞意境空靈幽麗。黃庭堅云:“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詞林紀事》卷五引)以這段評語來衡量此詞,也頗為恰切。從這幾句,可以想見女主人公斜倚闌干,凝神遠望的神態。她那雙盈盈淚眼飽含著離情別緒,飽含著怨恨和憂思。“東風”二字,勾勒出她特定的氛圍中苦盼的神情,豐神獨具,頗有韻味。
詞最后以景語作結。“海棠開后”,是說花落春殘,象征女子的芳華易逝,境已慘矣:“燕子來時”,是以歸燕反襯故人之未歸,激發和增添女子之離思,情更凄然。此處化用晏殊《破陣子》之“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為“海棠”,并壓縮為一聯四言偶句,以更為凝煉的詞筆表現人物的傷春之感和念遠之情。這兩個并列的句子一寫花,一寫鳥,原為兩景,接著“黃昏庭院”一句,便把兩景融合一個統一的意境中,自然渾成,思致渺遠,真可謂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6、“燭影搖紅”早見于宋代王洗《憶故人》一詞: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云沈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整首詞讓人讀來滿懷傷心,很有點歐陽修“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之意,但總讓人感覺不如《蝶戀花》更加豐滿圓潤。王洗的詞小巧玲瓏,近似小令,說是小令也無不可,從宋詞發展史來看小令仍屬小成,不是為大氣候。
燭影搖紅,在歲月的滄桑中已經隨著古老的檀木的馨香裊到了曠遠的阡陌中了。現代化的紛繁的世界依然絢麗多彩,只是少了些許幽雅的情致。
有人說,燭影搖紅即斧聲燭影,說的是北宋初年宋太祖和宋太宗之間的故事。這是一段千古之謎,也是悲慘的帝王之爭。據說,北宋開寶九年,宋朝太祖命人召見他的弟弟晉王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后,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凌晨,太祖駕崩,光義卻先于皇子趙德芳入殿。宋太祖皇后一見光義先入殿,驚恐萬分,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皇帝)了。”趙光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担心。”于是,趙光義便登極為帝,這就是宋太宗。之后,太宗拋出了“金匱之盟”,鞏固其帝位的合法性。
歷史的迷霧,世人難以揭開,但燭影搖紅這個詞牌卻真的是宋人所創。關于燭影搖紅這個詞牌的來歷,據《能改齋漫錄》云:“王都尉有《憶故人》詞,徽宗喜其詞意,猶以不豐容婉轉為恨,遂令大晟別撰腔,周美成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云。”由此可知,這個詞牌是北宋詞人周邦彥在宋代著名詞人王冼的詞《憶故人》的基礎上奉旨“增損”之創作。
王冼的詞《憶故人》無疑是其中的精品,而周邦彥在此基礎上所做的‘增損’,卻給原文增輝了許多。
周邦彥在《燭影搖紅·惜春》里寫到“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深院。”他把一個舞女的內心的凄楚通過婀娜多姿的舞技和顧盼婉轉的神態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出來,既寫出了舞女“嬌波眼”的風韻和天生麗質,也寫出了舞女那種多情羞澀的的內心活動,讓人讀之動容。精煉,婉轉,一波三折,內含更顯深廣,在騰挪頓挫的開合之中,極盡含蓄和柔婉地表現了離恨別緒。
在浮世的虛無里縹緲游走,看花開花落,總以為那顆敏感靈秀的心已經被滄桑蒙蔽,厚厚的繭子里不會再滋生出鮮活的血液,可是,一曲動聽的燭影搖紅又讓我感悟頗深,砰然心動的瞬間,仿佛看到了翩躚的舞姿和搖曳的燭光承載的許多喜悅和憂愁。
樂曲燭影搖紅是中國民族音樂先驅劉天華先生所創。劉天華出身在江蘇省江陰縣一個知識份子家庭,深受新文化運動的革新思想影響,創作的音樂糅合了西洋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特點,極大地提高二胡的表現力。
“燭影搖紅玉生香,誰謂溫柔不斷腸?”二胡細如抽絲、暴如風雨的悠長纏綿的音韻,讓人聽到了紅燭美酒里的如泣如訴聲。傾聽琴弦凝重幽咽的聲音,仿佛看到了身披薄如蟬翼的輕紗的舞女在翩躚妙曼之中輕盈靈動、顧盼流連的姿容,那么空盈,似乎如雪花飄落。但眉宇間卻凝聚著淡淡的哀愁,幽怨而纏綿,似乎在回憶以往的舊事,但也只一瞬間,便沉到了心海,因為這里的繁華氛圍不容許別愁淡緒的絲毫流露,惟有從婆娑的舞姿中映出纖絲半縷,但也只是很不經意之間。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瑤池宴。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蓬壺閬苑。五云深處,萬燭光中,揭天絲管。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換。今宵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可是塵緣未斷,漫惆悵、華胥夢短。滿懷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一曲燭影搖紅的裊升,使得所有的惆悵和茫然都被燭光搖曳的惶恐和燭灰焰燼的凄涼隱在了笑語嫣然的笙蕭歌舞、紗幔低垂的水閣里了。波光瀲滟中,虛幻出了華貴的紅木和古老的銅鏡,在夜風的輕襲中,映出了一個幽怨哀傷的溫婉新娘。曾經的幽夢和綺麗在蕭瑟的秋風中都隨南飛的大雁煙消云散了。燭影搖紅,訴盡了對已逝的繁華情景的追憶與無奈。
很多時候聽燭影搖紅,總會無緣無故地聯想到了天涯歌女。陳天華生活在那個軍閥統治的時期,人民生活困窘慘淡,這不能不激發他的音樂靈感。更何況,他出身一個知識分子的革命家庭,音樂無疑是他向舊勢力抗議的最有力的工具。有人說,陳天華一生創作的曲子很多,但每一首曲子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不知道燭影搖紅的背后是否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我翻遍群書,找不出來,只能凝望他英年早逝的生命來感悟他那顆憂國愛民的心了。燭影搖紅是陳天華創作的最后一首曲子,之后,這位天才藝術家便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不幸患上致命的猩紅熱而逝世。
人生如戲,看遍浮華,竟然有很多的類似景象。看王侯將相身旁的妖艷美姬,舞女想到了什么?是消逝的虛華?還是眼前的綺幻?在纏綿的婉轉和深沉里,讓人感覺到了厚重和滄桑,還有一份凄涼。萬般柔情哀怨,訴與誰聽?惟有燭影搖紅。
7、《憶故人》,顧名思曲,是一首表達思念之情的曲子,只是這其中的故人又指向什么呢?朋友、知己、親人、戀人…?況且,當我們一旦進入樂曲陳述者的角色里,隨著他的身份、所處的環境的變化,那么即使是單純的思念之情也就會獲得多種可能性而變得復雜起來,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道理正相同。鑒于此,而且對以演奏為本位的古琴來說,如果我在這里把故人僅局限于某種特定的情況,那倒是不合情理了,所以,我們不妨把眼光投向歷史,靜靜地聆聽那悠悠長河中的嘆息之音。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無奈云沉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我有時會想些很幼稚但卻不是那么顯然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么會思念故人,比如古人念及故人時為何往往會有落淚的字眼,既然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既然本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大概這一切都源自人生的無常。青山不減,而白發無端,人生不過白駒過隙般,什么才是真的,什么才是假的?秉燭同游,月下對斟,海棠結社,相聚是歡,那別離就僅僅是悲可以說么?所以伯牙摔了他的老琴,我猜他不是從此不愿再動那琴,只是每次撫動那熟悉的旋律,心里就疼痛地浮現出故人的影子“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悲可以讓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它才成為藝術家永遠的情結,只是茫茫宇宙,一個人回過頭來只發現自己孤單的身影,和著那憂傷玄渺的琴音,而那能證明著這一切并非虛無的人卻已遠去,永遠陰陽相隔,這樣容身棲居的人間世霎時都變得模糊起來,生亦為何,琴亦為何?他的手指終于停止了撥動——那時距莊周的降生還有幾百年的時間,那時中國的藝術精神尚未自覺,那時主體的人還沒有真正地覺醒,直到魏晉……
8、停電了,我本能的點上一支蠟燭,看著跳動的燭光,兀地覺察這個場景似曾相識。是那江南窗扉里聆聽嗒嗒馬蹄聲,卻又一次又一次失落而終的少女嗎?或許是吧。
那種等待,該是怎樣的一種急切啊,“嗒嗒,嗒嗒”,是他,不是他!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卻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燭光消融,可消融的豈止是燭光,還有那顆不安的心啊!
眼前的燭光又一次跳動,才發現自己已經體味了一次等待。可眼前跳動的燭影,不知又會撥動那位游子或是離人心中的琴弦。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9、“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我不懂,也不想去了解它字里行間的意思,但它卻深深的吸引著我,如那抹抹羞人的紅暈。它總是那么美麗,那么迷人,那么吸引著我的眼球,吸引著我這顆寂寞的心。
我沒有放棄尋找,一直都沒有。可是現在我想放棄了,因為我真的有點相信放棄或許是一種解脫,一種美德。讓我那該死的執著,一文不值的自信都通通見鬼去吧!我想憤怒的咆哮,撕心裂肺的怒吼,悲戚的仰天長嘯,可是我卻不想作為別人眼中的不可理喻活在這個世上。于是我又一次把自己這滴水滴入了深不見底的汪洋,當我再一次匯聚成一滴水時,或許我還包含著他人的靈魂,附帶著另一個人的思想。然咸則咸之,苦則苦之,吾何所哉!
我不甘心,為什么它不屬于現在而屬于過去。為什么它不屬于光明而屬于黑暗。為什么它不屬于現在的我而屬于以后的他。不是說“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嗎?!我苦苦追尋了大半年,默默等待了8個月,驀然回首,那人卻在記憶深處,遠離了我的視線。試問蒼天:“你真的有情嗎?”也許正是因為你無情所以你龐大的如時間一樣經久不衰。而渺小的我呢?我終究要化成一柸黃土,哪管我是不是有思想的生命。
那個秋天已離我而去,我沒有在那個冬天回來,幸好我在這個春天醒來了。我呼吸著春日里泥土的芬芳,聆聽著樹梢上春鳥的鳴唱,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的舒心,如此的愜意。我相信它還會在搖曳,在那個小小的渡口,在那個我們曾經暫宿的小屋。
10、對于古人來說,紅燭既是一種照明工具,亦是喜事用品,那紅燭高照的喜慶和快樂人人喜歡,而最多入詩入詞、最動人心的卻是燭影燭光燭淚燭灰。宋代詞人王詵《憶故人》小令首句即“燭影搖紅”,搖出了一個最美麗、最令人心神飄蕩的詞牌。
“燭影搖紅”,已盡含了宋詞那婉約含蓄、嫵媚纏綿,搖曳生姿,讓人怦然心動的招牌感覺,難得它浪漫還清純,竊以為就像那細細長長的紅燭一樣,這個詞牌不宜豐滿,還是更適合小令。
燭影搖紅,搖出個紅袖添香,人生滋味。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可謂是諸事齊集,獨缺一人。
燭影搖紅,無論搖出了多少癡情兒女,多少絕艷故事,這個美麗的詞,終究只是給那些美麗的紅顏。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5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