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關鍵詞解讀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后,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貫徹“新課標”的熱潮。解讀“新課標”,我們認為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平等對話、現代信息技術、課程資源、課程評價等八個新概念必須闡述清楚,是為《語文課程標準》八大關鍵詞。
      一、語文素養
    理解“語文素養”,是解讀“新課標”的一個關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王尚文主編的《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這樣解釋“語文素養”。他認為語文素養應包括四個方面:語感、語文思維、語文知識、語文技能。語感是核心,是指語文直覺,即對語言、文學的直接感知能力;語文思維是指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語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語音、語匯、語法)、言語知識(言語主體、語體、語境等)和語文文化知識(文學、典籍、成語、音韻、書法等);語文技能是指語文動作技能(如識字、書寫等)和語文心智技能(如記憶、注意、聯想等)。這樣理解非常全面而有見地,很有利于語文課程目標的定位。
    倪文錦指出:“語文素養首先是一個復合性概念,它的內涵和構成要素是十分豐富的。……這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聽、說、讀、寫,這是形諸于外的顯性言語行為;支配這些行為的知能因素是語文知識、言語技能、語文感悟和語文思維;參與和支配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語文動機、情感和態度、語文習慣和語文行為意志;言語行為的背景要素則涉及言語主體的思想品德修養、文化知識積累、智力水平、人格個性以及具體的語言環境等等。”這是對語文素養分層次、構成系統要素的分解和理解,顯得全面而且深刻。
    我們認為語文素養是一個人對語文長久的、深厚的素質和修養,也即俗話說的“訓練有素”。就其內涵來看,應該包括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知識及其課程涉及的百科知識),語文能力(聽、說、讀、寫),語文智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聯想力、想象力),語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個性、人格等)和語文審美(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欣賞美等)等五個方面。
      二、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最大的亮點應該是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有人說,“新課標”所提倡的課程改革核心是“學習方式”的改變。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策略與方法,而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不是指學習的具體小策略,而是指學習的大趨向。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過去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是基礎,合作是過程,探究才是目的。它主要有三個層面的涵義:(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我們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團結精神,增強合作意識,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共同學習、生活。(3)在探究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探索精神、求實精神,使其具有開放的視野、問題的意識和實驗的能力,開發其創新潛能、獲得成功的樂趣。
      三、綜合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在設計課程標準思路上分為總目標(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階段目標(五個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階段目標中“綜合性學習”是這次“新課標”中新加的。
    那么,什么是綜合性學習呢?先來看楊再隋等編著的《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的解釋:“綜合性學習也稱綜合性課程、學科交叉課程。綜合性學習不是單純地指某種學習的方法,而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它是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一起來,通過學生主體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有機地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際、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
    這樣解釋有廣度、有深度,將其提到了“課程”“學科”的高度。所以我們也可以把“綜合性學習”看成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并列的獨立的課程。學者熊梅認為,這種課程具有獨立性、統整性、交際性、開放性、彈性、主體性、合作性、現實性等特點。
    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表現為四種形式: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應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其目標應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講的:“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是新課標提出來的又一個新概念,是語文能力中聽、說的整合和深化,有其重要的意義。“聽說”的整合和提高,更具獨立性、整體性,更有著自己特有的深度和廣度。口語交際能力是言語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結合,是一種類化了的口語交際經驗在特定場景中活生生的顯現,不光要注意聽、說的品質,還要注意交流的恰當、得體、機敏。所以它內涵了說話者、聽話者的態度、習慣、修養、能力以及根據語境的反應、應對等心理因素、應變機制。
    “口語交際能力”概念的引入,標志著口語教學研究方面的一次進步,它與單純的“聽說能力”相比,有動態性、復合性、臨場性、簡約性和松散性等特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注意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要有意識地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要在課內外創設多樣的交際情境,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而且對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也不能只評聽說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要評價其聽說的態度、習慣及應變能力。
      五、平等對話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理論”的引入,標志著我國傳統語文教學將由“訓誨——馴化型”和“傳授——訓練型”發展為現代語文教學的“對話——發展型”。
    “對話”是由海德格爾奠基并由伽達默爾創建的哲學解釋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在西方哲學家那里,“對話”被賦予了“存在論”的意義,認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對話”的關系。這一理論引入語文的閱讀教學,它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關系,即教師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師生又圍繞文本展開對話。這可以看成是閱讀對話和教學對話兩個范疇,是現代課程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教學、閱讀要進行“對話”,其條件是“平等”,也就是說“平等”是“對話”的基礎、前提。因此,一個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觀念,確立現代民主意識,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權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如此,語文教師還要研究學生的個性、心理、興趣,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促進學生主動、自覺地去探究、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六、現代技術
    “新課標”給我們明確地提出了語文教學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要求,這也是新時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朱慕菊在《走進新課程》中說:“不斷地把人類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新技術、新設備加以改進并運用于教學活動中,這是人類教學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教學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斷提高的重要物質保證。”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腦、網絡、多媒體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改變著社會、改變著我們的學習方式,因此,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是時代的必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七、課程資源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增加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章節。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以上四點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語文課程資源”。第一點是課程資源的內容和分類,第二點、第三點和第四點分別從地區、學校、教師三方面提出要求,要我們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努力創造條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概念的提出和界定,為我們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創造了條件,為我們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奠定了基礎,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開放視野和實踐能力建立了教育平臺,由此,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話。
      八、課程評價
     建立新的語文課程評價體系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過去的語文評價存在著太多的問題。比如,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理性輕情感、重書本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筆試輕口試、重量評輕質評、重少數輕多數、重他評輕自評、重選拔輕發展等等,導致了評價的不公平不合理,損傷了學生的學習自尊心,損害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太多的負面影響。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這是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和要求。《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了評價的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大領域)。《語文課程標準》還列舉了評價的多種方式: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定量和定性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家長參與評價等等。
    從以上引述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現代語文課程評價形式將由“單一”走向“多元”、評價內容將由“外部”走向“內部”、評價目標將由“成績”走向“發展。”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標準》著重提出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平等對話、現代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和課程評價八個嶄新的概念;構成了“新課標”的主要內容;當然“新課標”內涵極其豐富,不是用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得了的,要深入理解“新課標”還要全面、深刻、有創造性地與其“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真現代語文曲阜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彭小明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彭小明 浙江麗水師專中文系 作者:現代語文曲阜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彭小明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1:17:31

[新一篇] 《證券法》中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保護神

[舊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教育觀再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