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托馬斯·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內容提要:從當代中國美學建設的高度,對托馬斯·門羅以藝術批評為基礎并吸收現代心理學方法多元綜合而成的美學科學方法論,做了系統的梳理、審辨和評價。
   *          *           *
  方法是美學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方法的選擇與應用,始終是美學研究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當代自然主義美學家托馬斯·門羅(thomas munro,1897—1974)十分重視美學方法的研究,本文將就他提出的美學科學方法論做一個考察與審辨,并結合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現狀,對其正面和負面價值進行分析與評價。
  1. 門羅把美學研究的對象理解并規定為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和經驗,即審美經驗。按照自然主義觀點,門羅認為藝術和審美經驗是一種自然的和經驗的現象,不能做超自然和超經驗的解釋,必須采取科學實證的方法加以理解和評價。根據對研究對象的這一認定,門羅以藝術批評為基礎,吸收現代心理學方法,擴展延伸,多元綜合,構成美學科學方法論。
  這種美學科學方法論,首先強調觀察。門羅認為,藝術和審美作為自然的和經驗的現象,并不神秘,是可以進行觀察的。美學的觀察,不是傳統的哲學思辨,也不是通過控制的“實驗美學”,而是一種對直接體驗到的具體事實所進行的嶄新的和深入的觀察。這種觀察既要排除固定的思維習慣的影響,又要根據觀察所得的新經驗對過去理論假設加以驗證和修正,從而逐步提高它的可靠性。觀察,“永遠是嘗試性的和不帶成見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頁;以下凡引此書,只注頁碼)
  這種美學科學方法論,還強調記錄,而最接近這種記錄的就是藝術批評。門羅認為美學感興趣的是藝術作品對人類產生影響的方式,藝術批評就是“對藝術作品和起反應的意識之間的特殊相互作用進行記錄的一種最為方便的方法”。藝術批評記錄著對藝術作品直接感知的經驗,復雜的情感反應和價值判斷。當這種藝術批評轉向一般的客觀活動時,就成為一種美學的科學方法了。門羅指出,藝術批評具有向科學發展的動向,“當代的藝術批評存在兩種在思想方面更加具有客觀性的動向。一種是朝著心理學方面發展的動向。另一種是朝著形式分析方面發展的動向。”(第13頁)這兩種動向都可以從藝術批評的語言記錄中發展起來。門羅認為目前這兩種動向遠沒有上升到科學水平,卻已脫離了樸素的神秘的階段,“走向從客體和觀賞者的個性相互作用中尋找原因的階段”,從而使批評變得更加科學。(第14—17頁)
  這種美學的科學方法論,應理解為一種廣義的“實驗美學”,即美學研究的實驗態度。“從廣義上理解,美學研究中的實驗態度,應該是那種盡量利用從各種可能的研究途徑和方式中所得到的有關審美經驗的本質的全部線索的態度”(第18頁),美學的這種實驗態度強調多元方法的綜合,其內容有“觀察,收集有用的和可靠的資料;記錄,盡量用具體和容易理解的詞語,描述和評價各種類型的審美經驗;驗證,以親自獲得的審美經驗對過去理論假設做驗證。
  總之,美學科學方法是以藝術批評為基本形式,對藝術作品及審美經驗進行觀察、記錄、驗證的實驗態度。
  2. 藝術批評轉向作品形式的描述,而成為審美形態學研究。作為審美形態學的藝術批評,不是主觀的隨意欣賞和草率批評,也不是嚴格的客觀描述,而是介于二者中間的一種態度,即把觀察到的藝術作品特征與個人情感反應和聯想聯系起來的一種事實描述。
  描述性的藝術批評,在于通過觀察把握作品的有機整體。最初應從知覺開始,對作品的細節進行有選擇的“審視與組合”,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把模糊感覺到的形式“分解成一個一個的部分”,再把這些部分“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第27頁)門羅認為這是一個過程。首先要運用一種不加選擇的不帶任何目的的自然方式,對藝術作品整體進行觀察,把握作品的主要構成部分、主題和特殊性質構成的整體。然后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如組成旋律的樂句,構成戲劇角色的復雜動機,組成繪畫人物的肖像的服飾等等。最后進行綜合的觀察,取得一種有機整體的知覺,以取代最初的模糊的感覺印象。
  描述性的藝術批評,還在于用詞語記錄情感體驗。門羅認為形成作品形式有機整體的知覺總伴以這樣或那樣的情感體驗,如果能在情感體驗發生之后立刻使用能清楚準確傳達情感體驗的詞語進行一種自然“談論和描述”,那么就會成為大體符合作品有機結構的客觀描述。通過對審美經驗的詞語記錄,“更加具體地識別和描述這種情感及引起這種情感的形式中的因素”(第39頁),從而使藝術批評逐漸轉變為一種對作品形式具有“獨特見解”的描述。選擇作品形式媒介加以比較,描述作品之間相似或相異之處,是形式描述的有用方法。這種比較性的描述,可以積累豐富的審美判斷資料,有助于發現媒介的適用有效性,挖掘媒介的潛力,解釋媒介的表達功能,以及找到和使用恰當的語言。
  描述性的藝術批評,包括藝術類型和風格的描述研究。作品形式、情感體驗以及詞語描述的差異,顯示藝術具有不同類型和風格。門羅認為,美學的藝術批評應該采取一種比較、歸納和實驗方法來確定藝術的類型和風格。藝術批評經常用來描述作品特征的任何一個詞語,都應被視為“一種美的類型和組織審美資料的范疇”(第46頁)。門羅主張借助藝術史來研究藝術的類型和風格,“美學的目的在于弄清原理,而藝術史則研究發生的和年代的順序。但是,假如美學要進行歸納,就必須從藝術史中獲取所需的大部分資料”,所以作為描述性的藝術批評,需要一種“對可以觀察到的發生順序進行耐心的描述”的藝術史,可以“對照藝術作品,或者盡可能密切地聯想與藝術作品直接有關的經驗”的藝術史。(第56頁)
  描述性的藝術批評,還包括對不同個人的藝術經驗以及對其不同批評的比較研究。門羅認為,過去的藝術批評以及其他許多藝術作品,都是載入史冊的藝術經驗的寶庫,需要整理,以弄清其確切含義。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一些名作,以及對它所做的重要評論資料,搜集起來加以比較。現時的研究可以用過去的評論作為參照,與自己的觀察、評論加以比較,從而補充或修正自己的評論。通過這種“觀察、假設、比較、再觀察、再修改,就成為一種循環往復、無窮無盡的合作活動”;美學的藝術批評所指望的,就是這種活動對藝術的自然進化過程起一點促進作用。(第70—71頁)
  描述性的藝術批評,可以利用問題調查表這一非常有用的工具。門羅指出,調查表提出的問題主要應涉及藝術作品可能有的特殊性質和組織形式,提問方式應利于任何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所提的問題最好充分利用以往的經驗,去識別一件藝術作品中公認的主要成分和要素,并按照不同藝術作品分列出有關這些成分和要素的“標題”,還可以在每一個“標題”下列出不同條件下的直接感性效果、細微部分的關系、再現或表現的意義,以及相應的問題答案(批評性詞語)。使用問題調查表的方法,是把自己所要描述的一般類型的藝術作品逐一地和問題調查表上的項目相對照,把那些與眼前客體有關的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如果覺得答案不夠全面,可以附加一些評論。(第60—63頁)
  3. 藝術批評轉向心理經驗的描述而成為審美心理學研究。作為審美心理學的描述性的藝術批評,是“把藝術作品放在更廣闊的人類行為范圍內進行研究”,去探索藝術創造的心理動力,創造與欣賞活動及其與人類經驗的關系,并從與作品形式有關的經驗中去“尋找”反復出現的現象和類型,以及相似的心理反應。
  審美心理學研究,必然借助現代心理學。門羅認為,現代心理學給予美學間接和一般的貢獻,加強了自然主義世界觀,使人們相信藝術和審美經驗不過是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秩序的一個更高級階段,因而不需要做“超自然的和超經驗的解釋”;還給美學提供了某些特殊心理機制的新概念,如“移情作用”等;從實踐上看,心理學近期內所取得的一切進展,都對美學具有“潛在的影響”。(第73頁)
  實驗心理學可以對色彩、線條、樂曲的心理反應進行實驗和測量,卻難以對審美經驗做出精確的測量。因為,在實驗室條件下,不利于情感經驗的自由和充分發揮,不利于語言對客體或經驗做出準確的客觀描述。格式塔心理學強調人類行為的整體統一性,運用“結構”和“重新組合”這類概念,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由完整的形式引起的復雜審美反應的種種明顯性質”,是美學研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第76頁)遺傳心理學和比較心理學把人類意識放在進化總過程中去探討,證實藝術起源于原始的機體功能并隨同人類行為一起延續下來的假說,加強了審美價值論中相對主義傾向。教育心理學對個性差異的試驗和測量,無疑啟發審美心理學對審美個性差異測量的重視。精神分析心理學對藝術的解釋,有些還似是而非,牽強附會。但是它所研究的現象與審美現象是密切相關的,對這類現象的觀察、描述和解釋,是比較合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把研究建立在觀察機體外部行為所得到的資料基礎之上,不重視對象的自我表述,推及美學,如考察一個人的“趣味”,不必相信他的講述,而主要觀察他的行為,閱讀什么書籍、觀看什么戲劇,這才能如實地反應出他的真正趣味。
  門羅對現代心理學原則、觀點和方法從美學科學方法論角度做了比較系統的總結,詳論得失。比較重視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但是從總本上說,現代心理學發展水平還不能為美學提供準確解答,還不能直接應用于美學。因此,門羅認為描述性的藝術批評走向審美心理學研究,必須注重和加強藝術創造、欣賞、批評中的心理因素的分析研究。
  描述性批評作為藝術生產和創造的心理學研究,重點在藝術家個性心理方面。門羅指出,這種研究必須把藝術家的個性心理與他所創造的作品形式結合起來,“完整統一的作品往往出自那些內心沖突極其激烈的藝術家之手,而偉大的作品又往往是那些小事就可以使其發怒的藝術家創造出來的”(第89頁),所以對藝術家個性心理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整理藝術家的傳記和自傳,以及藝術家的回憶錄,把獲得的資料進行分類比較,以便如實地把握藝術家的創造個性。為此,審美心理學可以利用藝術教育在培養和訓練創造力方面提供的資料,總結藝術創造力包括的各種心理因素,持久的和變化的因素;還必須比較藝術創造力與非藝術才能,弄清哪些能力適用于藝術,哪些能力適用于其他領域;還要把握不同活動領域中能力的共同性和變化性特征。
  描述性批評作為藝術欣賞的心理學研究,重在作品形式引起的心理反應方面。門羅認為,觀照、欣賞、鑒賞是審美經驗的變種,一種稱呼,往往含糊不清,必須對它們采取一種實驗態度,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重新加以界定,使它們成為區分那些人們親身感覺到而又互相區別的實際經驗的工具。他提出可以利用問題調查表,以指導觀賞者注意自己經驗中的各個特殊階段,幫助觀賞者與其他人的經驗資料進行比較。問題調查表所提的問題,應該涉及特定的藝術作品引起的心理反應,并應清楚顯示心理學感興趣的問題,如觀念聯想,理性評價,被動的觀照或“夢幻”,反應的愿望和傾向,各種情感反應效果,移情作用,身體律動或激動,色情的誘惑力,宗教的或理性的秩序的吸引力,固定的或變換的注意力和興趣,等等,“總之,凡是未包括在對形式的描述中的那些美學感興趣的反應,都應該清楚地顯示出來”(第96頁)。
  描述性批評作為藝術批評的心理學研究,重在批評的心理方面。門羅指出,“每種批評性詞語都是對事物的某種‘第三性質’進行命名和描述的嘗試,都是對可以投射到客體之上并且被感覺為客體一部分的感情、意念或評價的反應。”(第97頁)語言是心理構成的材料,審美心理學就要深入藝術批評詞語背后去研究其心理機制和過程,了解選擇這些詞語的心理依據。他指出,為了使藝術批評語言的心理推斷可靠,需要以大量實例及其每一細節為基礎。研究的內容包括批評家對藝術作品的判斷,以及他的年齡、教育、藝術訓練、感官狀況,習慣和興趣,特別是趣味水平。通過調查,對批評家的這些事實材料,運用統計方法給予審慎的處理,歸納出一般的意見。門羅認為,對批評家所用詞語的心理學研究,可以解決一些傳統問題,即評價過程與創作過程的吻合程度以及評價和創作的區別問題;還可以解決審美經驗與非審美經驗之間相通與相異的問題,從而收到互相參證、互相補充的效果。
  4.藝術批評趨向藝術經驗的評價而成為審美價值學研究。按照自然主義觀點,價值是一種奇怪的和神秘的事實,很難予以觀察和描述,但是對有關審美價值的現象卻又完全可以用帶有描述性的方法進行研究。
  門羅認為,鑒賞藝術產生某些經驗,并不感覺到任何困難,也不覺得有必要進行評價或推論;就是欣賞復雜的作品而感到困難時,或者產生情緒反應沖突時,產生直接經驗與記憶或想象經驗沖突時,也不涉及理性評價。一旦用一種經常浮現于腦際的特定意象與審美經驗客體進行比較,欣賞才轉為評價活動,“這種意象有時就被稱為理想或價值標準”(第105頁)。
  評價性的藝術批評,或稱為審美評價,在于把握由作品形式與自我心理結合而成的一種審美狀態。只有把作品形式因素和主體心理因素分析清楚,才能使審美評價成為“完全客觀的評價”。門羅指出,從實際效果看,通過形式分析和自我分析相結合,可以達到對作品直接評價的目的。形式分析把握作品的整體,可以使評價更可靠;自我分析把握主體性格中基本的和永久的成分,可以使評價更準確。通過自己的判斷和其他人的判斷的比較,可以發現自己的判斷與社會的共同意見的符合程度,就會減少評價的盲目性而成為一種自覺的經過驗證的判斷。(第110—111頁)
  評價性的藝術批評也是對藝術作品審美價值的預測。審美價值的預測可以根據以往某種類似的藝術作品引起的審美經驗(效果傾向)所做的概括來進行,還應參考其他人包括批評家的經驗,否則就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抱著一種實驗態度,在取得細節證實之后,隨時修正自己的價值標準。審美價值的預測主要是預見藝術作品未來造成的審美狀態如何,與目前造成的審美狀態相似程度如何;預見某一藝術作品是否具有“永恒的魅力”,經反復觀賞后,魅力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大量研究各種藝術作品形式并注意對其形式的反應,那么就會逐漸提高預測自己未來反應的能力,從而很快地識別新接觸到的作品的類型。回憶起過去對某種類型作品的反應,就會對眼前作品的反應相應做出預測。
  評價性的藝術批評還應注意審美與非審美的價值界限,以便進行真正的美學批評。門羅指出,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評價往往產生非審美的價值效果,如政治、宗教、道德、哲學、歷史、醫療、教育的價值效果等等,“都不是以通過對藝術形式的體驗所產生的直接審美魅力作為評價的依據的”(第115頁)。大體說來,審美評價注意對形式類型的直接知覺和情感反應,非審美評價則較多注意形式感知和情感反應以外的各種效果,所以必須提出一套有關形式類型的清楚概念。如果缺少這種美學概念,往往就會以非審美評價取代審美評價。門羅舉例說,比如從道德方面提出所謂“下流”藝術問題,就往往把希臘雕刻、莎士比亞的著作牽涉到這里來,不能公正區分出哪些是理想方式表現的裸體,哪些是原始的坦率,哪些是深奧微妙的墮落,哪些是左拉式的自然主義,哪些是帶有色情的傷感情調,哪些是赤裸裸的色情,它們都模糊地組合在一起。這是不利于真正的美學批評的。
  評價性的藝術批評涉及社會共同審美標準問題。門羅主張放棄價值觀中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而遵循自然主義,采取純描述性的態度,去尋求一種審美價值標準。其涉驟是:(1)美學應認識到人類的本質和條件因時因人而異,必須根據特定因素探求人類本質之間的差異程度;(2 )對相同的作品形式類型引起的人們反應加以比較,預測在每種情況下這種反應的“一致性和多樣性”;(3)聯系社會條件和主體因素(年齡、環境、教育、職業、藝術)解釋反應多樣性的原因,并加以記錄;(4)通過長期觀察,記錄藝術作品類型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即時的、長期的、累積的;(5)從而歸納得出一個“描述性判斷”,即“某種形式傾向于在某種情況下對某種類型的人產生某種效果”(第120頁)。這種“描述性判斷”是一種估計、預測,一種嘗試性的價值標準,而不是絕對的判斷。門羅推崇藝術批評歸納得出的審美價值的論斷,卻不排除美學理論中有關審美價值的論斷,認為二者可以結合,在藝術實踐中加以觀察和驗證。可以把通過演繹法得出的判斷和程序同通過歸納法得出的判斷和程序加以比較,以發現美學理論中的論斷的可靠性程度。比如“形式的美寓于多樣性的統一之中”作為一個普遍標準,就很抽象、模糊。但在藝術家頭腦中“多樣性的統一”就變得準確具體了。美學的任務就在于注意、比較、總結每個使用這類標準的人如何不同地運用每個標準,從而使其成為有效的價值標準。
  門羅提出的審美價值標準,自稱是描述性的和嘗試性的,只是一種假設,還有待美學的清楚說明和分析論證。同時強調,論證必須突破一元論的答案,其所得結果不再是“美”這樣一個單獨的定義或審美價值標準,而是“找出形式因素與心理因素之間的比較確切的關系”(第125頁)。他說,“在一個越來越認識到事物的多樣性和相對性的世界上,美學要想發揮作用,就必須拋棄這種熱衷于一元論答案的做法。”(第125頁)又說,“在現代美學中,取代這樣一些廣泛的表達法、所有的絕對的標準和終極的目的的東西,將是一些更加清晰的假設——有關直接欣賞某種類型的形式會造成什么樣的效果的假設,以及關于那些被發現是值得繼續探索的邊遠領域的某些形式種類的效果的假設。”(第126 頁)價值標準作為假設,可以指導人們對某種形式類型可能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作出預測。它不會成為一種道德義務,不會對人們有什么約束力,只是激勵人們進行開拓。美學所做的一切,只要是實驗性的,就會有助于進行獨特的批評。
  5.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是以藝術批評為基礎,融合現代心理學以及其他科學方法,延伸、擴展為審美形態學、審美心理學、審美價值學,最后多元綜合而成。審美形態學和審美心理學解決理解藝術的問題,重在描述;審美價值學解決評價藝術的問題,重在評價。審美形態學研究作品形式類型和風格,審美心理學研究創造和欣賞的情感反應及其心理因素,而審美價值學則以前兩種研究為基礎,探求作品形式與主體心理相切合的審美狀態,即審美價值效果。總體看,門羅提倡或主張一種廣泛的實驗態度,重在觀察、實證、描述、歸納,追求一種經驗可以證實、描述的價值判斷,而這價值判斷也只是一種嘗試,一種假設,并不是終極價值和目標。
  從當代中國美學建設高度來審視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可以發現它既非完美,卻又包含可取之處,正面和負面價值均有。就其正面價值看,可以彌補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方法的某些不足或缺失。
  有助于美學研究方法的多元選擇。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描述性和評價性的藝術批評,涉及審美心理、審美形態、審美價值研究,其實質在于多元化方法的選擇、利用與綜合,在于嘗試、實驗。這本身就是對美學研究的傳統方法、單一方法的懷疑與否定。這種多元化方法的綜合,尋求的是作品形式與心理反應之間最切合的審美狀態(價值效果),放棄或回避終極價值,承認審美狀態的多樣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并強調以親自經驗的審美態度去驗證美學理論假設。這種自然主義美學的實驗態度和方法,頗有后現代主義味道,缺陷嚴重而啟示明顯。它啟發和引導美學研究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探索卻是積極的合理的。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曾經有過局限于某種單一方法的選擇和應用,過分強調某種方法的一貫性,走向慣常與極端,而不問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從而導致美學研究的刻板、封閉、僵化。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強調實驗、嘗試、創新,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選擇與綜合,確是拓展了美學研究途徑和方法的視野,使美學研究富有生機與活力,從而避免美學研究的慣性與惰性。
  有助于美學研究的科學取向。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認為審美現象是自然的和經驗的,可以用科學實證方法去研究,如觀察和實驗、描述和記錄、比較與歸納、綜合與概括,等等。當代中國美學研究一直強調哲學方法,重理性思辨,邏輯推演,而觀察和實驗就相對薄弱。現實研究,科學實證已有所加強,然而利用已有經驗材料和成果則多,真正通過自己觀察和實驗所得的經驗和成果卻較少。原因很多,如傳統方法的束縛,觀察、實驗條件的限制,習慣思維定勢的影響,等等,但是不能自覺選擇和利用觀察和實驗這種科學實證方法也確是一個重要原因。門羅主張觀察和實驗,是一種可行的自然觀察和實驗,人人可以付諸實行,對于當代中國美學來說,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提供很多啟示和幫助,至少可以起到補偏救弊的作用。
  有助于美學研究技術和方法的操作訓練。當代中國美學研究之所以缺乏一種廣泛的自然觀察和實驗,與不大了解觀察和實驗的操作內容、方法和程序有極大的關系。我們的美學研究并不缺乏哲學智慧,也不缺乏科學能力,只是缺乏一種技術和方法具體操作的系統訓練。搞理論美學的如此,就是搞應用美學的有的也是如此。門羅是藝術批評家,結合藝術實踐進行美學研究是他的長處,經過長期的努力,他摸索和總結出一套進行藝術批評的操作技術和方法,并將其提升為美學科學方法論原則。其中包括如何對作品形式和心理反應進行觀察和描述,如何尋求作品形式與心理時反應之間最切合的審美狀態,如何對藝術創作、欣賞和批評做心理分析,如何區分審美與非審美的界限,如何確定研究程度,如何對理論假設進行驗證,如何制作和使用問題調查表,如何運用詞語進行描述,如何運用測量統計,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美學研究這種必備的基本功,正是我們所缺少的一個方面。做一個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美學研究者,不掌握具體研究方法和相應的操作技術,是不利于取得重大成就的。
  當然,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論遠非完善,對于當代中國美學并非完全適用,如果把門羅的美學科學方法作為唯一正確的原則和方法,生硬照搬,并取代一切,難免發生錯位。所以必須看到它的負面影響。門羅把他的美學科學方法論理解為一種實驗態度,主張一切研究只是一種嘗試,不追求任何終極目標,實驗、嘗試就是一切,包括對一切理論的懷疑、否定,這種態度有其嚴重缺陷。美學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混雜無序,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描述上,總還要探求現象的有序、本質和規律,總還要追求一種確定性的理解。如果美學研究方法只是嘗試,永遠是嘗試,無疑放棄了美學的重要目標,這是當代中國美學所不取的。門羅把他的美學科學方法論淪為一種藝術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僅限于藝術經驗的描述與評價,是相當片面和偏狹的。美學研究中的哲學原則和方法,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的原則和方法,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離開理性思考,離開社會、歷史、文化,單純做經驗的描述和評價,是不足以使美學研究深化的,不足以使美學研究真正走向科學的。一切自然主義、經驗主義美學大都拋開歷史與社會,局限經驗本身的觀察、思考、描述,永遠不可能達到發生學的解決。
  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提倡吸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卻不能以某種科學方法取代一切。在方法論上應當是以哲學方法論為基礎,把哲學與具體多樣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
       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28-32B7美學楊恩寰19961996 作者: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28-32B7美學楊恩寰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1:53

[新一篇] 評馮友蘭的類邏輯思想

[舊一篇] 試析“新理性精神”文論的內在結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