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北京圖書館館長 任繼愈)
  我認為,“中國沒有宗教”的結論,是“五四”以來中國宗教研究的誤區。
  自從人類脫離了蒙昧時期,就產生了宗教。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過程。據現在的社會普查表明,世界上還沒有發現哪一個國家或民族沒有宗教的,雖然各自有不同性質的宗教信仰,是多樣的,不是統一的。
  中國古代的宗教是“儒教”。這是從它的發展成熟后給以定名的。在成熟之前,已有一些后來儒教的基本要素、基本信仰的神靈。
  從發展的道路來看,我把它分為:
  (1)前儒教——殷周開始到春秋戰國
  (2)準儒教——漢代到隋唐
  (3)儒教——宋到“五四”時期
  前儒教:提出了以昊天上帝為信奉中心。祖先崇拜,圖騰崇拜以及地方巫術,都納入這一上帝信仰之下。
  準儒教:推出了以孔子為教主的經學神學系統。魏晉南北朝建立了三教。三教并立,儒教入世,佛、道出世,共同教化天下。三教都尊奉中國的忠、孝三綱原則。最上神,三教分立,未統一。
  儒教:宋以后,三教合一已成定局,儒教占有絕對優勢,將佛、道二教的心性、宗教修煉方法吸收進儒教。漢朝定儒為一尊,后來佛、道興起,儒教的一尊地位受到挑戰。但儒教占政治的優勢,并采取吸收融化的方式,終于從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以儒教為核心,建成完整的儒教體系。
  (1)儒教以上帝為最高神,下面包括地上百神、祖先神、孔子為首圣賢神三大系統。不能因為中國儒家有了眾多的神,就稱它為多神教。眾神的地位是不同的。儒教的根本歷史作用,和其它各大宗教一樣,都是用神學論證、保證君權合法性——“皇權神授”。從殷、周到袁世凱、溥儀稱帝,都用“神權”為“皇權”作論證。祭天是最隆重的國家大典(等于西方帝王的加冕)。
  (2)儒教最成功地完成了“政教合一”的體制。西方教皇與國君是兩個人,引起政教之爭。中國儒教則“教皇”與國君統一為一個人。從堯舜以來,天子是政治領袖,又是宗教領袖,沒有政教之間的斗爭,而是融合無間。秦漢以后,長期穩定的大國,沒有分裂(短期分裂只是例外,被認為是亂世,不正常),與中國儒教的政教合一體制有關。
  (3)儒教發生在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它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其它地方宗教、地區神,把它們安放在適當的地位。諸神并存,共同拱衛著至高無上的上帝(昊天上帝)。多民族的凝聚力也反映在多神向昊天上帝的凝聚力。
  (4)社會不斷發展,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不斷產生新的事物,社會上產生新的矛盾,在人民生活中也會不斷有新問題。儒教通過它的宗教教義,不斷給以新詮釋。中國古代儒教經典只有四書五經,但關于四書五經的注疏、詮釋數量極多。古人“以述為作”,述也是作。“詮釋”的作用極大,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主要是借詮釋來完成的。
  (5)中國傳統文化,在長達2000多年的政教合一的政體下不斷完善,并通過行政手段,有效地保證其宗教思想的貫徹執行,運用強大的綜合國力,對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同樣,也由于幾千年的政教合一體制,使一些新思想難以找到立足之處,對今天面臨的改革,起著頑固抵制的作用。今天看來不合理、本來講道理可以說明白的事,夾雜上宗教信仰,就不是講道理能夠輕易改變的了。
  (6)儒教的宣傳機構及傳教方式十分完備,既有高度抽象思維的哲學思想,究天人之際,極高明而道中庸,也為一般信奉者提供通俗宣傳形式,如寶卷、勸善文,結合民間文藝、通俗故事,宣講忠孝節義的人物,吸收了佛教因果報應學說。連窮鄉僻壤不識字的人,也用竹簍收揀寫過字的廢紙,上寫著“敬惜字紙”,把經書上的文字,看作具有神圣性。
  (7)天壇祭天,先農壇祈禱豐收,關心農業是天子到地方官員共同關心的宗教儀式。天旱不雨,地方官祈雨,是神事也是民事,這也是儒教政教合一的表現。
  (8)儒教的發生、發展,為了研究的方便,雖可分為前儒教時期,準儒教時期及儒教時期,卻有一條線索貫穿始終:它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結構,它是連續不斷地發展起來的。研究儒教,也要研究它的宗教儀式,儒教稱之為“禮”。不注意儒教中關于禮的宗教性、神秘性,是無法了解禮的實質的。學術界多強調儒教對天命鬼神存疑的一面,而忽略儒教對天命鬼神崇敬的一面。朱熹對天命鬼神的虔信程度,絕不亞于佛教徒對“佛”的虔信。
  綜上所論,只有深入研究儒教,才可從全局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要義,觸類旁通地說明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哲學、藝術以及科學領域的根本思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線索。它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是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以此為契機,對進而認識儒教文化圈的其它相鄰國家的國情也有重要意義。
  
  
  
中國文化報2京003B9宗教任繼愈19951995 作者:中國文化報2京003B9宗教任繼愈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27:48

[新一篇] 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與可持續發展

[舊一篇] 中國的平民文學傳統和貴族文學傳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