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調整與調整的創新——關于我國經濟調整的基本分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隨著國民經濟運行實現“軟著陸”和買方市場的形成,我國近年來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國民經濟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給我們許多新的啟示,同時也暴露了國民經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有必要以積極創新的思路,對國民經濟進行較大的戰略性調整。
      (一)
  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是宏觀經濟運行的正常現象,我國曾多次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誤的。與以往的調整不同,本次經濟調整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經濟調整的背景發生了改變。
  1.本次調整是在我國經濟經歷了長時期高速增長之后的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始終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從1978~1997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9.8%,高出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6.5個百分點,居世界首位。長期的高速增長,雖然使國民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也引發了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緊張和資源配置結構的不合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運行的波動更為明顯。“八五”時期,我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2%,比“七五”時期高出4個百分點。經濟過熱的結果是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使“泡沫經濟”開始抬頭。從1993年下半年起,政府開始采取緊縮措施,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到1995年下半年,經濟運行步入穩定增長軌道;再經進一步調控,實現了經濟調整的“軟著陸”。按常規,此時的經濟應該重新啟動,然而,現實中的經濟卻未能明顯回轉,進入1998年,經濟繼續走低,預期普遍看淡,增長回升也顯乏力。特別是物價水平逐月回落,投資需求和消費增長都顯不足。現實表明,我國經濟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快速增長之后,已經進入了一個較大的調整時期。
  2.是在買方市場形成背景下的經濟調整。由“短缺經濟”為特征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是我國近年來經濟格局的一個深刻變化。目前商品價格基本上實現了由國家定價為主轉到了市場定價為主,市場定價已占社會消費品的92.8%,占生產資料的85.3%,占農副產品的83.4%;據國內貿易部提供的最新調查統計,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過于求的商品占31.8%。供不應求的商品占1.6%;不僅消費品市場,而且生產資料市場和基礎性產品也相繼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買方市場的出現在大大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對宏觀經濟運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說,以往的經濟調整都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進行的,那么,現階段買方市場的形成,就為經濟調整提供了新的市場環境,同時也對調整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3.是在經濟結構性矛盾日趨突出條件下的經濟調整。調整經濟結構是經濟調整的常規性話題,我國目前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很突出,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大路產品多,低檔次產品多;二是企業規模不經濟。汽車、機械、鋼鐵和石化等行業,企業規模較小的問題更為突出。我國100多家汽車整車廠一年產量的總和僅100多萬輛,不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的1/5。煉油企業平均年生產規模僅為167萬噸,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5%;三是地區經濟結構雷同。各地難以形成特色經濟,無法實現優勢互補,造成了盲目競爭和資源浪費,對企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十分不利。
  經濟結構不合理,是國民經濟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多年的積累使這一問題日漸突出。更為嚴峻的是,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還面臨著來自四個方面的壓力:第一個壓力,生產能力相對過剩與買方市場的挑剔性選擇增強,許多產品的升級換代往往趕不上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第二個壓力,多種形式的市場主體尤其是外來強大競爭主體的參與,使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變小,必須尋求新的出路;第三個壓力,多年結構性矛盾積累越來越多,矛盾的表現也更加突出,這些矛盾的調整和解決,需要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和講究方式;第四個壓力,過去的“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復建設的后果,造成了國民經濟的嚴重扭曲,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這些壓力的存在,決定了結構調整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4.是在體制改革巨大效應推動下的經濟調整。近20年來,中國發生的令世界矚目的最大變化,就是全面推進的經濟改革。由體制改革引發的大規模的制度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是自戊戌維新以來,中國在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方面最深刻、最成功而且代價最小的一次。它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極為深遠。但應該看到,我國的體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仍然存在明顯的缺陷:雖然經濟的市場化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其基礎結構和主體框架還不完善;目前的對外開放度已經不低,但在很多方面還無法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企業制度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的制度安排,仍都處于轉變之中;政府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未擺脫國家社會化和社會國家化的現實;法律建設雖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要真正實現法治還需走很長的路。因此,在制度變遷方面,面臨的任務還極其艱巨,創新的機會也非常多,潛在的收益也是相當巨大的。不僅如此,由于中國的改革尚未完成,還有很大的制度創新空間,其發展和回旋的余地較大,所以,通過調整來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就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5.是在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條件下的經濟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日趨緊密,國際經濟的變化對國內經濟的運行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這方面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二是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亞洲金融危機產生以后,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對世界經濟運行形成巨大沖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極大暴露了出口導向模式的局限,對依靠高投入推動的高增長提出了質疑,同時也對政府主導型的增長方式提出了挑戰。如果說在出口導向和高投入的增長中,政府主導起著重要的組織和協調作用,那么,在這二者改變以后,政府在經濟增長中如何行動和作用,就值得重新研究。我國正處在市場化的進程之中,政府的職能作用也處在調整和轉換之中,一些職能需要加強,一些職能則需要弱化。顯然,這是一件沒有先例和不易做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大量傳統產業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都要變成沉沒成本,甚至被淘汰。建筑在傳統產業之上的中國經濟,如何面對不可回避的新技術革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為此,需要在體制改革、制度創新、產業理順和組織形式上作出一系列的調整和創新,以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
      (二)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在經歷了快速增長之后進行調整是普遍性的規律。如歐美在80年代的調整;日本經濟高速增長近30年,90年代進入全面的大調整階段;東亞各國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之后,一場危機逼迫作出全面調整;我國經過近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現在也面臨著調整。可見,大調整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共同主題。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目前的調整,既不同于以往的經濟調整,同時也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調整相區別,而有著自己特殊的定位。
  1.這次經濟調整是一次主動的調整。一般情況下,經濟的較大規模調整大都是在經濟危機發生后不得不進行的,被動進行是經濟調整的常態。我國在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進行的經濟調整就是一種被動的調整;目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大調整也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以后被動進行的。但我國現階段所進行的調整,不是在嚴重的危機發生之后,而是在經歷了近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主動實施的,是一次主動的調整。選主動調整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第一,從歷史經驗看,被動的調整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且所花費的時間過長,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第二,從國際經濟運行的實際看,被動調整引起的波動和震蕩明顯,調整的成本和代價過高,往往引起資源的不必要的浪費;第三,多年改革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踐,使政府組織和管理宏觀經濟的水平日漸提高并趨于成熟,為主動調整創造了主觀方面的條件。可見,主動性的調整與以往的被動式的調整具有明顯的不同,它標志著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已經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本次經濟調整是一次系統的調整。經濟發展的現實表明,以往那種局部的、零打碎敲式的調整,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采取系統的整體的調整策略。這是因為:第一,我國是一個大國,其資源和產業分布面廣量大,經濟活動內容復雜多變,地區和行業發展不平衡。這種國情決定了單一的局部調整難以產生系統效應,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能采取整體的系統調整的方法,才能取得整體效果。第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經濟構成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的特征。雖然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總體的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目前我國經濟水平除了在個別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之外,在一系列基礎領域和基本的方面,我們都還相當落后:無論是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還是產業組織和經營管理;無論是物質生產活動,還是社會文化活動;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制造行業和服務產業;無論是生產結構和消費方式,還是市場中介組織,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也包含著巨大的后發優勢。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系統性的改革和調整,把這種后發優勢真正釋放出來。第三,國民經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調整決不僅僅是產業領域和經濟領域的事情,它需要各方面、多領域的協調推進,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為此,就必須進行系統的調整。
  3.本次經濟調整是一次以市場為主的調整。我國以往進行的經濟調整主要是以行政調整為主的,行政手段雖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經濟調整的效果不明顯,后遺癥較大,表明了行政調整的局限性。經過多年的市場化改革,我國在市場經濟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買方市場的形成,為經濟調整創造了較為充分的市場條件。因此,與以往的調整不同,現階段的調整主要是市場調整。市場調整是我國經濟調整的一個明顯變化和創新,它要求十分注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市場機制來組織和分配資源,促使生產要素的合理使用和優化;通過市場來調整產業結構和地區布局;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和同國際慣例接軌。同時,行政手段的調整雖然仍不可缺少,但一定要自覺依據市場運行的規律。市場調整的全面展開,標志著我國經濟調整手段的重大改變,預示著經濟調整方面的一次飛躍。
  4.當前的經濟調整是一次創新的調整。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背景和機遇,特別是考慮到我國經濟處于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的雙重過渡之中,這就決定了經濟調整不是簡單的低水平的,而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創新的過程。從發達國家來看,由于其市場制度基本定型并相對完善,因此,在經濟調整中,體制上只需作出很小的補充和邊際上的調整,不必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創新;同樣,發達國家由于實現了現代化,走出了二元經濟的格局,也沒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其創新的要求也不突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面臨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面臨著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任務,因而其調整的力度、深度和廣度都有很大不同,其復雜性和難度更大。很明顯,在這一特殊的背景下,經濟調整只能通過高效地創新才能完成。創新調整的另一個定位是相對于以往對經濟的簡單調整而言的。在以往的調整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創新,經濟要素的調整只是一種簡單的重新組合與排列,缺少質的飛躍,使經濟長期處于徘徊狀態,是一種典型的“有增長而無發展”模式。因此,強調創新的調整和調整的創新,其意義重大。
  5.本次經濟調整還是一次高層次的調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產問題和技術問題,而主要是一個制度問題和政策問題。因此,經濟調整不僅是產業及其環境的調整,而首先應該是規則的調整,這是我國經濟調整的一個重要特征。現階段作為規則的調整主要包括二個方面:一是政府行為規則的調整;另一個是市場規則的調整。二者密切聯系,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時期,政府規則的調整具有更為突出的意義和作用。現實表明,政府是啟動新一輪經濟調整的發動者和調節主體,制度的創新和市場創新,要通過政府的推動才能實現。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必須制定明確的行為規則,只有政府的運行規則科學合理,才能實現市場運行的合理有序。因此,規則的調整十分重要,它體現著經濟調整的運行層次。政府要通過強有力的手段,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的行政規則、市場規則、競爭規則、法律規則等統一的規則,規范和引導市場主體和各類行為主體,實現經濟調整在較高的層次上創新。
      (三)
  經濟調整可以為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同時,也預示著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機遇,為此,需要從戰略的高度把握好經濟調整的主要內容。
  1.啟動消費,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增加國內市場消費,是本次經濟調整的主攻方向,是針對國際經濟變化和我國面臨問題的現實選擇,具有突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并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戰略措施。我國是一個大國,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只能放在國內,更重要的是,我國的地域遼闊、消費人口多,國內需求大且市場潛力更大,當受到國際經濟變化的沖擊時,國內的回旋余地也很大,這與一般的小國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就目前看,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在短期內仍然不會結束,世界經濟是否出現大的衰退尚難預料。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不可能被動地去等待國際經濟的回暖,而只能主動地去尋求經濟發展的新路。
  其次,擴大內需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國內需求主要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大方面,目前這兩大需求都存在廣闊的發展余地和空間。據測算,1978~1996年,我國GDP平均每年增加1360億元,其中消費需求的貢獻率為61.7%,投資需求的貢獻率為34.7%。也就是說,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再以住宅建設和消費為例,據統計,我國城鄉住宅建設每年消耗的鋼材占全國鋼材總量的14%,消耗水泥占總產量的47%,消耗玻璃占總產量的40%;每年新建3億平方米(1997年新建面積)所需投資3000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實現10000億元左右的產值。住宅建設具有市場容量大、投入產出周期短、帶動經濟增長快的特點。加快住宅建設,既能增加投資、促進消費,還能夠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大大緩解一些長線產品相對過剩的矛盾,對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最后,擴大內需還為國民經濟的調整和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將使經濟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擴大內需是面對國際經濟危機和買方市場變化采取的新對策,必然對原有的經濟格局和管理方式產生巨大的沖擊,引起宏觀經濟運行的某種改變,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完成了從進口替代型內需經濟向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轉變,帶來了今日的繁榮,使我國的經濟上了一個臺階,那么今天,在繼續擴大開放的基礎上,轉向以內需為主,通過開拓和啟動國內市場,我國的經濟就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2.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是當前和今后經濟調整的主旋律,是一項涉及長遠的戰略任務。由于產業結構缺陷的積累是較長時間形成的,其改變和調整的難度更大。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實現產業組織的優化;二是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這將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當然也是長期的。如果說,過去的調整主要是靠政府推動的“關停并轉”來進行的話,那么,今天的調整就必須突出資本的紐帶作用,發揮資本市場的重組作用和強調中介組織的服務作用。針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當前要重點采取以下對策:一是對供過于求和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行業和產品,要堅決實行限產壓庫,避免無效勞動和資源的浪費;二是實行資產重組,推動資本和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品、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集中,擴大經濟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為產業調整創造組織條件;三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改造和提高第二產業,增強整體素質。我國的制造業面廣量大,但低水平重復生產的狀況相當嚴重,我們不能再走粗放型經營的老路,而應把重點放在運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更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方面,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同時,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其增長速度從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10%以上,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結構調整要與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推進產業的高科技化和高科技的產業化。不僅要在現有產業中采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產業的高科技含量,而且要努力發展一批高科技產業,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推進產業結構的整體創新。
  3.擴大出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出口需求是社會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同樣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得到了迅速發展,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1997年我國出口總額達1827億美元,增長20.9%,實現貿易順差403億美元,1997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8.8%,其中外貿出口的貢獻率占2.8個百分點。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惡化,我國的出口形勢也變得十分嚴峻。1998年上半年,我國對東盟、日本、韓國的出口分別下降了12.9%、4.3%和30.2%;全部出口額增長率僅為7.6%,較之以往有較大幅度的下滑。面對這種不利的局面,我們應該積極推進多元化戰略,主動開拓歐美市場,靈活運用多種貿易方式,大力開拓獨聯體和東歐、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市場。目前我國出口產品中近60%是輕紡產品,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品所占比重還比較低。因此,要鼓勵外貿企業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很顯然,在立足于擴大內需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這樣雙管齊下,就會為產業結構調整和促進經濟增長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4.深化體制改革,推進制度創新。經濟調整的實質性推進,需要體制改革的密切配合,只有體制的創新才能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改革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向市場經濟體制邁進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體制改革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制度創新的空間仍然較大,借助改革效應去實現增長效應,是當前推動經濟調整和創新的緊迫任務。應該看到,目前的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到攻堅階段,面臨的任務更為艱巨和復雜,其改革的難度也更大。為適應經濟調整的需要,當前的體制創新主要是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要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在經濟調整和創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沒有企業的配合,經濟的調整和創新就是一句空話。要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把國有企業培育成真正的經濟實體和法人主體,能動地參與市場活動,并能對各種經濟調節信息作出靈敏的反應,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經濟調整的微觀基礎;二是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運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對經濟調整的基礎性作用,引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三是改善宏觀調控方式,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經濟的大調控離不開政府,政府本身也要進行改革,改變調控方式,把握好經濟調整的節奏和方向,并運用統一的組織和規劃,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質量。
  5.加強政策引導,防范金融風險。在經濟調整的總過程中具有眾多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給予我們許多重要的啟示,提醒我們在經濟調整中注意防范各種金融風險。近年來,由于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穩定政策和積極的調控措施,不僅成功地抑制了通貨膨脹,而且使已經發生的“泡沫經濟”沒有擴大。但是經濟“泡沫”并未消除,而是變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呆、壞帳,留在經濟機體內,隨時可能威脅經濟的正常運行,成為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在目前的情況下,這些風險集中表現為國家風險。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風險,特別是系統風險,是經濟調整中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當前化解國家風險可考慮采取兩條途徑:一是適當降低國家控股的比重;二是積極擴大直接融資。這方面的改革實踐已經展開,對于分散國家風險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推進經濟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需要引起格外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要防止出現新的通貨膨脹。根據以往的經歷,目前的通貨緊縮并不構成經濟調整的主要壓力,真正的主要壓力仍然來自于通貨膨脹,對此,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只要我們適時注意政策的調整和引導,我國的經濟調整就一定能取得系統的創新效應。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南昌21~26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刁永作19991999我國近年來經濟運行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以往的調整不同,目前的經濟調整是一次主動、創新、系統的市場調整。本文較為系統地分析了我國目前經濟調整的基本背景的新變化,提出了調整思路的基本定位,并對調整主題的選擇論述了自己的看法。創新調整/需求拉動/結構優化譚安華刁永作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系教授。 作者:江西財經大學學報南昌21~26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刁永作19991999我國近年來經濟運行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以往的調整不同,目前的經濟調整是一次主動、創新、系統的市場調整。本文較為系統地分析了我國目前經濟調整的基本背景的新變化,提出了調整思路的基本定位,并對調整主題的選擇論述了自己的看法。創新調整/需求拉動/結構優化譚安華

網載 2013-09-10 21:29:14

[新一篇] 分化重組與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舊一篇] 利率的市場化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