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麗的錯誤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我將“先鋒”文學現象分為“前”與“后”,首先考量的是他們之間的差異性,盡管它們兩者之間在出發點上有著相同的目的性。
  在“前先鋒”的文本中你仍舊可以看出作家主體的存在,盡管這個主體有時在觀念上還處于“十字街頭”彷徨,但是“作者沒死”!事實證明他們的大多數人在九十年代的轉向和輟筆,就是不甘主體的死亡。蘇童從《妻妾成群》開始向現實的逃亡,余華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轉向對生命本體的人文關注,都是這一代作家不能真正進入純粹后現代語境的表現,就連馬原這樣的“前先鋒”的領銜作家,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寧愿去教書,也不愿再提筆,其中的微妙之處可能就是在于此吧。
  當文學一旦進入了后現代的消費時代,“作者已死”就真正成為殘酷的事實了。在中國大陸,“后先鋒”的文學應該是從一批60年代出生的“晚生代”作家算起。如果說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還存在著與傳統的人文哲學那種藕斷絲連的聯系(盡管他們標舉著“斷裂”的大旗),那么,真正意義上與人文主義的“斷裂”,從而用后現代主義的理論來演繹自己文本的作者,卻是一批進入商品文化操作的“美女作家”們。我們知道,“身體寫作”是后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以此來對“后先鋒”文本進行解剖,可能更具有典型性。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是這樣一個前提:作為消費社會的本質特征,身體本身(主要是女性)已經成為物質時代的消費物品了。正因為如此,我才發現了這樣一個悖論的秘密:為什么一大批從事女權和女性主義寫作的人會對《上海寶貝》《烏鴉》那樣的作品持以完全相反的觀念與態度呢?其根本緣由就在于,那些堅持女性獨立和女性解放的人是持傳統人文哲學理念的,她們與當下“身體寫作”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理論錯位,其焦點就在她們完全忽略了這些“后先鋒”女作家們為什么會把這種生活中活生生的消費實例搬上了書本,他們仍然抱著現代性的女性解放的教條與女權主義的理論來解析作品,完全脫離了這個文本世界的后現代消費的文化語境,當然是有與風車作戰的滑稽與悲哀了。因此,“這種身體與物品的同質進入了指導性消費的深層機制”的后現代消費理念,應該首先進入我們的理論視野,我們才能進入有參照的理性思考。
  如果我們從宗教、道德、倫理的人文哲學層面來分析這個文本世界中的后現代消費時代的身體與性的關系,那將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它與這個文本世界的后現代消費社會的本質相去甚遠,所以鮑德里亞才在《消費社會》一書中用黑體字寫下了這段精辟的話:“必須使個體把自己當成物品,當成最美的物品,當成最珍貴的交換材料,以便使一種效益經濟程式得以在與被解構了的身體、被解構了的性欲相適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這就是“快感的正式原則”。“身體被出售著。美麗被出售著。色情被出售著。”“它必須‘被解放、獲得自由’以便它能夠因為生產性目的而被合理的開發。”忘記了它的物質生產的需求性,我們就不能理解這種后現代消費—物品的交換原則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的空洞性所指和能指。就此而言,我以為,現在的一大批“美女作家”與“妓女作家”早已成為現代文明筵席上的“猶大”了,而那些女權和女性主義的理論家們還在一味地用現代性語境下的話語和倫理觀念為她們作道德的辯護士,為她們贏得獨立的話語權而呼號,真有些令人悲哀、可笑與可憐,殊不知,她們中的她們,早已提前進入了后現代消費文化的語境之中,也就是退回到了女性解放(包括性的解放)前的被消費(我等同于被奴役)的狀態。
  這就是在中國大陸未完成的現代性與提前進入的后現代性之間的混戰現實!“后先鋒”文本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遠遠不只是現象本身!
  
  
  
社會科學報滬⑥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丁帆20022002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 作者:社會科學報滬⑥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丁帆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40:52

[新一篇] 一個關于自律的故事

[舊一篇] 一個老師的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