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的風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由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魯迅文學獎單項獎報告文學評選活動,是對近年來報告文學創作成果的一次檢閱。近些年來,報告文學創作盡管沒有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樣火暴熱烈,不時還能聽到人們不滿足的感嘆,但是,舉目環顧,認真檢索,仍然發現,報告文學創作還是最有成績的文學形式之一。
  進入九十年代以后,報告文學創作一方面繼續沿著八十年代后期的那種積極關注社會問題,反映重大社會事件的創作態勢發展,出現了諸如馬役軍的《黃土地,黑土地》、鄧賢的《中國知青夢》、李存葆和王光明的《沂蒙九章》、楊守松的《昆山之路》、盧躍剛的《以人民的名義》、李鳴生的《航天四部曲》、黃傳會的《“希望工程”紀實》等優秀作品。報告文學作家面對新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對象,在經過一次次嚴重而復雜的審視和設計之后,在創作上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不少讀者認可的優秀作品。如:張建偉的《大清王朝的最后變革》、《溫故戊戌年》和《中國院士》(與鄧琮琮合作)、麥天樞的《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徐劍的《大國長劍》和《鳥瞰地球》、楊黎光的《沒有家園的靈魂》、一合的《黑臉》、邢軍紀與曹巖的《錦州之戀》、何建明的《共和國告急》、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徐剛的《中國風沙線》和《最后的疆界》、王家達的《敦煌之戀》、胡平的《美麗與悲愴》、金輝的《慟問蒼冥》、郭曉曄的《東方大審判》、江宛柳的《沒有掌聲的征途》、胡世忠的《最后十九小時》、程童一等人的《開埠》、韓作榮的《城市與人》、冷夢的《黃河大移民》、豐收的《西上天山的女人》、方軍的《我認識的鬼子兵》以及新近出版發表的李鳴生的《中國863》、賴妙寬的《忠誠》、王宏甲的《現在出發》、 劉元舉的《中國建筑師》等等。這些作品,無論在題材內容還是表現方法上,較之過去,都有了不少的開拓和變化,對于豐富和發展報告文學創作,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是一處獨特的風景。
  在近些年的報告文學創作中,盡管有像《黑臉》、《淮河的警告》、《共和國告急》、《沒有家園的靈魂》這樣一些密切關注社會生活現實矛盾和重大事件的作品,但是,就現實社會生活對于報告文學的要求和讀者對報告文學的期待來說,顯然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報告文學作家對于現實社會生活矛盾關注的不力和對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缺少及時的反映,是這種差距存在的明顯表現。這種創作狀況的存在,對于報告文學這種有著鮮明現實性要求的文學品種來說,不應該忽視。現實社會生活的矛盾和人們的關注熱點,始終都應當是報告文學作家關照的對象。這是報告文學特有的個性優勢,報告文學在此理當有所作為。報告文學關照現實社會生活時,作家必須有所選擇,必須帶有獨立的理性判斷。作家必須有對報告對象真切準確的認識和感受。報告文學創作,在一定的意義上看,不完全是個單純的文學創作問題。它因為直接的社會性行為,而與社會人生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因為真實性與對事件人物和矛盾的辨析評價,而有著非常嚴格敏感的要求和操作上的難度。對現實社會生活矛盾介入較少,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接觸較少,這不光是報告文學作家的自覺性問題,事實上,還存在著作家對紛紜的現實社會生活不易透徹認識把握的問題,還存在著作家在真實地報告生活人物事件時可能會引起這樣那樣的麻煩,乃至糾紛官司的問題。所以,報告文學創作是需要社會環境的配合與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的一種文學活動。不少報告先進模范人物和重大工程事件的報告文學,大都是在各新聞媒體對某一對象進行了集中充分的報道之后,才去接觸對象的。盡管作者在進行報告時帶有充分的熱情,極力表現人物和事件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但是,因為作者未能向人們提供比新聞更多的信息和個性化的理解,不大接觸事情中確實存在著的矛盾沖突和灰色內容,作品在讀者中依然產生不了重要的影響。太多功利性的宣傳目的和缺乏新的理性開掘的工夫,是這些作品很難說是成功的創作的主要原因。以智慧的理性來觀察認識現實生活的作品較少,而一般的應景應時作品太多,這造成了報告文學創作現狀的尷尬局面。我們既不滿足對現實社會生活矛盾和人們關注熱點表現的欠缺狀況,同時,對于報告文學在表現現實社會生活人物事件時存在的偏失也感到遺憾和無奈。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最近出現的徐劍的《鳥瞰地球》和李鳴生的《中國863》等作品,給我們一種信息, 表明報告文學作家在表現社會現實生活方面有了一種自覺和努力。在表現現實社會生活重大事件時,有了一些可喜的追求和成功的實踐。《鳥瞰地球》報告第二炮兵十幾萬官兵,為構筑導彈陣地工程,殊死拼搏,無私奉獻,在他人難以想象的艱苦鏖戰中塑造自己的靈魂,書寫自己的人生命運等豐富內容。作品報告的是一個新鮮的現實的生活領域,但作者用心的是人在面對大自然巨大的力量時是如何地錘煉自己的精神和高尚堅毅的人生品格。所以,作品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工程對象,所表現和借以動人的卻是對人的生命和命運的審視與描繪。《中國863》選擇了關系到國家政治、經濟、 軍事、科學等命運的863高科技研究計劃作為報告對象。 在這樣的報告中,作者自然需要精簡生動地向讀者闡釋863計劃提出實施的意義、 背景和已經取得的成果。但根本的,還是以這個對象為載體,感受和表現一種奮發有為,為國盡職,為民獻身的高尚精神及創造行為。作品表現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時代激情,是一種活躍于高科技領域中的科學追求精神和動人的科學人生。像徐劍、李鳴生這樣的現實報告,因為是伴隨著現實的人和事的感受與思考,是對現實社會生活人物和事件的擁抱與感知,它對于現實社會生活就有了文學個性化的意義和實際作用。
  用一種現實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生活事件和人物,在歷史中發現和總結對今天的現實生活有啟示性的內容,這是近些年來不少被我稱之為“史志性報告文學”的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鑒古識今,溫故知新。這是人們在新的社會生活面前常有的思維方式,也是許多文化研究、文學表現的常用方法。報告文學是一種現實性要求很強的文學形式。但是,對報告文學的現實性要求也不能作過于機械和狹窄的理解,以為只有那些描寫了現實的人物和事件的作品才具有現實意義,而以為那些有感于現實生活矛盾,在多方尋求一種對現實社會生活的認識與理解時,通過向歷史的資料進行調查之后,有了一種新的歷史認識和文學表現的報告文學就沒有現實意義,就不是報告文學的意見等等,顯然都是簡單化的結論。報告文學的現實性,除了它報告的內容有一種現實性的要求之外,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對現實社會生活矛盾的參與精神和思考認識的努力。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存在現實意義,而在骨子里很少關聯現實的理性內容,那么,這種現實性就只是一種簡單的、沒有多少意義和價值的應時應景行為。對于現實反倒是可有可無。張建偉的《大清王朝的最后變革》與《溫故戊戌年》、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殺》、麥天樞的《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盧躍剛的《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李鳴生的《走出地球村》、金輝的《慟問蒼冥》等許多“史志性報告文學”,之所以在讀者中有不小的反響,受到人們高度的評價,就在于它對于歷史和文學,對于過去和現在,都是有積極良好的參考作用的。正是這樣品種的報告文學的大量存在,在報告文學直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不力、優秀作品稀微的時候,報告文學創作的大廈得以支撐,使報告文學在一種新的形態上表現出充沛的生命活力。
  在所有的文學創作中,形式都是服從于內容,適應內容的需要而表現出自己的作用和價值的。報告文學在形式上表現出的重大變化,也是新時期報告文學創作所提供的一種可喜的內容。為了適應現實需要,承担更加豐富厚重的題材內容,報告文學創作中出現了長、中、短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本來是報告文學正常的發展需要而出現的現象,應該感到欣喜而不是奇怪。奇怪的是,當小說創作在大力提倡長篇小說創作的時候,卻有人不時地對長篇報告文學提出責備和質疑。盡管,誰也并不認為作品的篇幅長就一定是好的現象,但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單從篇幅的長短上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更不能因為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的數量較多,有些作品不成功,有貪大求全的弊病,就懷疑長篇這種形式,就認為只有短的作品才能體現報告文學的特點和優勢。正因為有了這種適宜不同題材內容的形式存在,報告文學創作才有了今天斑斕多姿,這樣靈活多樣的創作局面。但是,在如何使形式和內容實現完美地結合方面,還是報告文學作家需要認真研究和謹慎處理的。
  
  
  
光明日報京⑧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李炳銀19981998 作者:光明日報京⑧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李炳銀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4:32

[新一篇] 報告文學的出路在哪里?

[舊一篇] 指空弘揚中國西南禪學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