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林史話  ——對聯的起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對聯又稱聯語、聯和對句,口頭上多稱為對子,是由上聯(出句)和下聯(對句)組成的互相對偶的文句。張貼性質的對聯一般再加上橫批。根據張貼位置和性質不同,可以分為門聯、楹聯、壽聯、挽聯、喜慶聯、春聯等。
  對聯,做為一種小型的文學藝術形式,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尤其是春聯,千百年來,已成為中華民族辭舊迎新不可缺少的一大民俗。“千門萬戶@①@①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元日》詩,寫出了早在宋朝以前,民間過元旦或除夕就有了在門兩邊掛桃符的習俗:新年到了,門上換了新刻的桃符,寫上神的名字,保佑歲歲平安。這種刻寫著神靈名字(或圖像)的桃符,就是春聯的雛形。
  對聯的產生有一個漸變的過程,除了其掛在門兩邊代替桃符這一形式外,其內容的形成則與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首先,對聯的產生得益于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三國時的曹植首開駢文之先河,至南朝的梁陳已趨成熟。這種文體的文辭對仗,駢四儷六的文體,讀來音節流暢,富有音樂感,協音成韻,修詞遠達,故其為對聯的出現打下了文學的基礎。至今,有些學者尚稱對聯是“駢文的余裔”不無道理。
  其次是唐初形成的五言、七言律詩,其頷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字字相對的要求與對聯寫作要求相同。有些律詩中的名句本身就是很好的對聯,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六朝以后,更興起律賦,尤強調音韻諧和,對偶工整。律詩律賦的出現,標志了對聯——一種獨立文體的即將誕生。
  關于第一副對聯的誕生,目前大多數人認同且有據可考的有兩種說法。
  有人據清末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語,說對聯起于南朝梁代。那時的一位文學家劉孝綽(481—539年)罷官后不出,題句門上:“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其三妹續題:“落花掃仍號長春”。清人紀曉嵐曾認為這就是“最古”的對聯,作者梁意鉅亦從此說,但話留有余地:“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因為后主確有可能在桃符上題句成聯,但尚不能定論是其首開題句桃板之先河。
  此外須提及的是,也有人說對聯是從明代開始時,清陳云譫《簪云樓雜說》中稱:“春聯之設,自明孝陵fǎng@②fǎng@②(開始)也。”但比較可信的是按《楹聯叢話》的說法,明代增多了對聯的種類,如應制聯,廟祀聯等,而非對聯之始。
  綜上所述,對聯至少應始于宋代以前,因為據記載宋朝已流行正式意義上的對聯,如吳叔經、蘇軾等人的壽聯、挽聯、燈聯等。盛于明清當屬無疑。統治階級的提倡,人民群眾的喜愛,對聯就日益廣泛地盛行起來。
  時至今日,對聯已成了遍布城鄉住宅、名勝古跡、亭臺樓閣的一種獨特的裝飾藝術。且做為民俗,不但春節、元旦、婚嫁、壽辰要紅紙做聯以賀,喪事也用聯,白紙而已。就連造層、遷居、開業、開工亦都貼聯以賀。對聯,以其獨特的魅力,一如既往地服務于人民的生活,吸引著愈來愈多喜愛聯語的人們。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昌右加鳥
    @②原字為日右加方
  
  
  
語文報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會迎20002000 作者:語文報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王會迎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47:11

[新一篇] 耶路撒冷問題筆談

[舊一篇] 股份公司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廣泛的適應性和高度的自我協調能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