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答題分類與答題技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從一定意義上說,問答題是歷史考試主觀題的核心題型。這種題型考查能力相對全面,提問方式靈活多樣,對考生答案的評價有較大彈性。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高考,不但不會改變這一題型的核心地位,反而它的功能還會進一步加強。因此,有必要對問答題的類型、基本要求、提問方式等進行梳理,在明晰相應特點的基礎上,注意答題事項,掌握答題方法,實戰中便能從容應對、游刃有余。
  一、敘述題
  特點:敘述題的特點是“敘述”。要求考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產生與發展過程或者消亡(結果)以及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作系統的歸納敘述。
  提示語:敘述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簡述”“概述”“綜述”“試述”“指出”“列舉”“如何”“怎樣”“是什么”“有哪些”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一般按時間順序、因果關系表達即可。第一,圍繞題目要求的知識要點作答,不必展開,講述明白即可。第二,題目中有“簡述”“概述”“綜述”一類詞語的,一般時間跨度較大,因而必須先劃分階段,然后再按階段回答問題。第三,概括性一定要強,時間、條理也要清楚。
  例1.簡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回答這一題目時,可從三個方面進行簡單敘述,不必展開。第一,從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來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工場手工業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信息時代等幾個階段;第二,從生產關系變革來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商業資本、工業資本、私人壟斷資本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幾個階段;第三,至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要縱觀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等,并據此作出認真分析。也就說,要對這幾個階段進行有機的聯系、概括與提升。
  此類題目的時間跨度大,所以概括性要強,階段劃分要清晰,然后再逐一回答。
  例2.2006年全國文綜試卷Ⅰ第39題“(1)根據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點。”
  考生只要結合課本知識,就可得出其特點:第一次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第二次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各省和中國內地(或長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此類題目的能力要求較低,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答題技巧,也有得不到高分的可能,必須引起注意。
  二、論證題
  特點:論證題的特點是“論”。要求考生運用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對史實透徹分析、對觀點或結論進行論證,以說明道理,得出結論,來論證某一觀點或者結論的正確與否。
  提示語:論證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說明”“論證”“證明”“試論”“為什么”等一類語。
  答題注意事項:就形式言,第一種是題目中直接給出觀點或者結論的,第二種是給出一些材料讓考生閱讀、分析而得出觀點或者結論,再用史實加以說明論證的。回答論證題的關鍵在于掌握判斷觀點或論點正確與錯誤的標準,一是實踐的標準,二是理論的標準。同時,論證要擺出史實,得出結論,即“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還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
  第一種形式,題目中直接給出觀點或者結論。
  例1.近代前期,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陳獨秀認為經歷了“學術(技術)·政治覺悟·倫理覺悟”三個時期。請說明三個時期的事件及結果。
  這一題目的觀點非常明確,直接用史實說明即可。第一,學術(技術):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開展了洋務運動,但是,只學習技術,不學習制度,最終破產。第二,政治覺悟: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革命派主張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領導并發動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結果失敗。第三,倫理覺悟: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資產階級實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增強,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例2.有人認為《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補充和發展。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
  此題有一個判斷觀點的過程,先判斷正確與否,然后用史實分析論證即可。
  第二種形式,給出一些材料讓考生閱讀、分析而得出觀點或者結論。
  例3 (材料略)閱讀材料回答:(1)A國聯、聯合國成立時標榜的共同目的是什么?B兩個組織成立初期是否達到這一目的?C為什么?(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聯合國作用得到改變的必然性。(3)結合材料分析,你是否同意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常任理事國”?理由是什么?
  由此觀之,(1)中的A、B是典型的簡述題,其共同目的回答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是否達到目的回答是:“沒有達到目的。”(1)中C的“為什么”要用史實簡述,回答是:“國聯成立后一直被英、法所操縱,成為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聯合國在成立初期一直為美國所操縱。”而(2)與(3)問,則是典型的論證說明與分析題。第(2)問重說明,題目要求必須用史實來說明聯合國作用得到改變的必然性,回答是:“美國憑借其雄厚的綜合實力,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其做法不得人心;第三世界國家力量的崛起,取得了聯合國的多數席位,和平民主力量大大增強。”第(3)問難度加大,首先必須亮出觀點,用史實說明并分析其觀點,即“不同意”或者“同意”,然后說明理由。如:“不同意。日本迄今為止不能正確對待歷史,甚至還極力美化侵略戰爭,企圖重溫軍國主義舊夢。”或:“同意。經濟決定政治,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后,可以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類題目能力要求較高,如果把握好答題技巧,得分一定會再上一個層次。
  三、分析題
  特點:分析題的特點是“析”。重在要求考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歷史特征或者它們的某些方面進行剖析并得出相應的的結論。
  提示語:分析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辨析”“解析”“分析”“探討”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就步驟言,首先明確“是什么”;然后回答“為什么”。就目的言,一是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內涵外延的掌握;二是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即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分析其背景、原因,以揭示事物的本質,總結歷史作用、影響、歷史地位,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例1.2006年高考江蘇歷史卷28題:“在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時期,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思想,中國共產黨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線,都提出了改革土地問題的主張。請分別分析三者的性質與影響。你從中獲得的啟示是什么?”
  這一題目解答的技巧是解決好“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上述三者關于土地主張的內容和結果分別是什么,然后再解決“為什么”和“啟示”的問題。其回答是:“《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階級的土地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但它主張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種空想,根本無法實現。‘平均地權’是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推動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運動的發展,但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線是無產階級的土地革命綱領;它使廣大貧雇農獲得了土地,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和啟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務。”
  四、比較題
  特點:比較題的特點是“比”,有“類比”和“對比”之分。要求考生運用類比或對比的方式,將在屬性上具有可比性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比較,進而得出其異同點或者區別其本質特征。
  提示語:比較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比較”“對比”“與……相比”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比較有單一性比較和綜合性比較之分。單一性比較題直接導出了要比較的要素,如背景、原因、目的、性質、結果及影響等,指向性較強,容易把握。綜合性比較題沒有指出比較的內容或項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去綜合分析,確定比項內容,因而不易把握,有一定難度。好多考生考試時十分茫然,不知道比什么、怎樣比,感覺是無從下手。如果我們掌握了比較的原則和程序,答題時就會輕松切入。就比較的原則和程序言,一是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背景、原因、歷史條件和人為目的的相同和不同;二是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主要過程)、特點、特征(表現形式)、性質、實質等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三是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就完成比較的條件言,一是基礎知識要熟悉,必要的敘述不能少;二是比較雙方要清楚,分析也要深刻。
  例1.請對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狀況、政治特征進行比較。
  這一題目沒有確定的比項內容,需要考生從經濟、政治方面入手,綜合分析后才能確定。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跳躍式發展的美、德、日;漸進式發展的英、法;一定程度發展的俄國。其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資金、勞動力、技術、市場等要素)上逐一分析與比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統治特征可以分為兩類,即實行民主政治的英、美、法;實行專制統治的俄、德、日。其原因可從政治(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經濟和思想上進行逐一分析與比較。
  例2.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性質、特點有何異同?各自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結果有何差異?指出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這是一個單一性比較題,只要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即注意基本史實的記憶、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就能夠完滿解答。
  五、評價題
  特點:評價題的特點是“評”,即評判、估價。要求考生依據所學知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給出中肯的評價。
  提示語:評價題的題目中常會出現“試評”“評價”“你的看法如何”“認識”等一類詞語。
  答題注意事項:首先要注意區別,即區別評價題與論證題之第二種形式的近似與不同:論證題的觀點和結論明擺在題目中,而評價題的題目中是沒有觀點和結論的,是要求考生在分析綜合的基礎提煉出觀點和結論,觀點和結論需要考生自行得出,屬于考生的見解(是創造能力),因而評價題是開放式試題的最好呈現方式之一。其次是圍繞正確的觀點(結論)用史實論證,予以肯定。當然,評論是否正確的依據也很重要,一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二是觀點立場要正確。與此同時,還要以史實為依據,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評價題是問答題中最具研究性學習的試題之一,有一定的難度;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規律性的東西,與敘述題結合起來,能夠檢測學生歷史知識的實力和功底。考生如果能把握其解題技巧,同樣也能將成績提到一定高度。傳統的典型題目太多,例如對拿破侖的評價問題;對辛亥革命或成功或失敗的評價問題;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問題;前面談到的“你是否同意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常任理事國”’的問題等,都具有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近年來,評價題的答案在由惟一性走向開放性。
  例1.2005年11月13日13時40分,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連續爆炸。這次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蹤,60多人受傷。導致了哈爾濱市有史以來長達4天之久的停水,并引起松花江下游地區嚴重的水污染。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好像對其進行長期大規模的資源掠奪是不會受到任何懲罚的。然而,這種掠奪方式的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環境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已經亮起了紅燈。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協調一致。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代代人的努力,我們必須從現在做起。結合前幾次科技革命成果以及對人類社會影響的史實,談談今天我們應如何利用科學技術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服務。
  就答題言,史論結合、層次分明、詳略得當、用詞準確這是必須的。具體到本題,條理清晰很重要:首先是解決利用科技的態度問題,不同的態度,會給人類帶來不同的結果;其次要談到前三次科技革命被人類利用而產生的巨大作用;最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談科技開發,既要看今天,還要看未來。這是一道基礎知識與思維創新能力結合,具有研究性學習價值的范題。
  六、綜合題
  隨著高考命題改革的逐年深化,綜合題的設計無論形式和內容都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在一個材料閱讀題中,往往會涉及多種形式的提問,從簡單到復雜,難度逐漸增大,形成一定坡度,要求考生認真分析、理出思路、組織內容、解答問題。敘述題中既要“簡述”,又要“說明原因”;分析題中的提示語,既有敘述題的“指出”,也有論證題中的“說明”和分析題中的“分析”;比較題中,既要“比較”,又要“分析”,等等,一句話,綜合題的形式和內容都是比較復雜的。因此,我們要加強基本史實的記憶與理解,按照大綱的要求熟練掌握教科書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在方法上,掌握各類題型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靈活應對各種問答題的提問方式。綜合題是上述五類題型的集合,明白了各類題型的特點,抓住了各類題型的答題關鍵與解題技巧,無論難度多么大的綜合題也能迎刃而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笑對高考,穩操勝券。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21~2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劉鴻20072007
劉鴻,湖北省潛江市園林高中。433100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21~2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劉鴻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56:12

[新一篇] 歷史的真實記載與藝術的有機結合  ——評長篇史話《抗幣風云錄》

[舊一篇] 歷史問題設計與思維品質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