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科學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人類社會已經跨進21世紀,中國的改革大業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社會科學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地方社科院如何確定自己的戰略定位,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關于地方社科院的定位
  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地方社會科學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但同時也是改革開放還不夠充分發展階段的產物,因而存在著計劃經濟、黨政機關模式等種種弊端。最近,胡錦濤同志《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頒獎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積極探索和建立符合社會科學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的科研及其管理體制,是發展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條件。”(《光明日報》,1999年9月25 日)這種新體制的探索和建立應有全國性的統盤考慮。但地方社科院本身也不是無所作為。譬如說,對于克服“大而全、小而全”,人浮于事,低水平重復研究等弊端,我們完全可以先做起來,大膽調整地方社科院的定位和研究方向,密切聯系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注重應用研究、對策研究,加強對當地社會發展的理論支持,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有效的決策咨詢。
  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地方黨委和政府決策方式也發生了、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即由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轉變,由短期決策向中長期綜合戰略決策的轉變,由主要依靠行政部門到同時依靠社科研究機構的轉變。而且,眾多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社科理論的幫助。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就明確指出,要“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由此表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實踐對社會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部門提出了新的社會需求,而滿足這一需求,當好地方黨委、政府的外腦,成為其智囊團、參謀團,為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予有力的理論支持,提供及時、科學的決策咨詢報告,是地方社科院不可推卸的責任。另一方面,在基礎理論日趨成熟的情況下,人類新的價值觀更側重對應用價值的認識,建立具有應用價值的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是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加強應用研究,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總之,地方社科院一定要有地方特色,把研究重點放在應用研究、對策研究和地方性的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研究上。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的迅速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廣泛交流,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為補充,相生相成的關系。這不僅體現在社會科學廣泛吸收自然科學的實證分析方法而產生出數量經濟學、管理科學,自然科學吸收哲學社會科學的方法而產生出系統論、控制論,而且表現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融合而產生出環境科學、決策學、戰略學等新型學科。這有力證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與聯合成為未來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特征。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與聯合使多學科協同攻關的必要性日益增強。然而,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社科界仍有相當一些人的研究沿襲舊法,閉門造車,脫離實際;一些人的知識結構單一,研究方法陳舊,這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廣大科研人員更新觀念,拓寬知識結構,提高研究能力,改進研究方法,認清在新形勢下社會科學發展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實在刻不容緩。
      二、關于繁榮社會科學的三點建議
    1.要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對待。
  鄧小平同志向來是把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看待的。 早在1977年8月8日,他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8 頁)胡錦濤同志的講話中再次強調了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觀點,并指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二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同等重要”。“發展社會科學,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光明日報》,1999年9月25日)事實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科學, 是我們建黨立國之本。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將直接并入生產過程,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現實存在的不把社會科學當作科學對待,使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處于很不平等地位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值得改一改了。具體地說,一是應把社會科學納入全國和各省市自治區科教興國的總體戰略中加以規劃;二是應設立全國性的社會科學管理機構;三是應象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一樣,建立社會科學的院士制;四是應設立國家級的社會科學獎。
    2.營造自由、民主、寬容、和諧的學術環境。
  科學同自由、民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一個自由、民主、寬容、和諧的學術環境,科學,特別是社會科學就不可能繁榮和發展。毋庸置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多年,是我國建國后社會科學發展最快、成果最多、思想最活躍、獲得社會效益最大的一個時期。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仍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領域的學術評論、學術爭鳴氣氛還不夠濃厚;學術研究與理論宣傳有時混為一談,離“學術無禁區,宣傳守紀律”的原則相差較遠。當然,鑒于某些歷史原因,我們在討論一些現實的、敏感的問題時,或發表此類科研成果時,應采取慎重的態度。
    3.加強社會科學立法,使之有法制保障。
  社會科學既然是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和管理就應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而,迄今為止,除了與社會科學和其他人文科學有關的教育、新聞、出版、文藝等有幾個法律法規外,哲學、社會科學本身的研究、教學、宣傳卻無法可依。無法可依必然導致對社會科學地位界定的混亂。在我們黨和國家的文件中,有時把社會科學放在“精神文明”中去講(如歷次政府工作報告等),有時放到“文化”中去講(如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等),有時放到“科學”中去講(如十五大報告等)。無法可依,也必然導致社會科學研究的自由探索和創新、社會科學事業的投入、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待遇無法得到法律的保障。我國的國家級和省市級社科院也同樣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之中。它的編制、管理體制、功能定位等等都無規章可循。尤其是地方社科院,往往是當地黨委、政府,特別是黨政的一把手重視之則發展、日子也好過些,不然就會陷入困境。管理體制上也極不統一,有的是宣傳部管,有的是政府管,有的是兩邊都管又都不管,特別是遇到問題時,找誰都難管、都不管。實際上,我國的社科院至今處于人治狀態之中。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如機構改革、財政吃緊,甚至一把手變動等等,總是惶惶不可終目。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法》,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進行修改,將社會科學研究、教學和宣傳的內容專章載入該法,以改變社會科學無法可依的局面。
  
  
  
北京社會科學4~22,34C1社會科學總論俞榮根20002000俞榮根,重慶社會科學院院長 作者:北京社會科學4~22,34C1社會科學總論俞榮根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7:03

[新一篇] 對矛盾理論中若干爭論問題的反思

[舊一篇] 對科技發展的人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