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個“重點”由“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兩個方面構成,且二者相間并重,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取向,它既為素質教育的實踐指明了發展方向,又對素質教育的實質進行了科學定位。為此,本文圍繞“重點”的時代意義、相互關系與培養要則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戰略性決策,是素質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新發展。
  1.創新精神是中小學生在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時代生存、發展的靈魂。
  創新既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今日的中小學生將來在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時代生存、發展的靈魂。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信息將成為重要的商品和競爭因素,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無形化知識資產也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多媒體網絡化,終身學習決定生存發展。總之,誰要適應競爭與生存發展,誰就必須不斷學習,誰就要具備創新精神,而且創新將成為各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要求。如果我們至今仍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學生將來則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挑戰。因此,江總書記說:“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人才的搖籃”。他最近又指出:“我們必須在全國興起一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高潮。”總之,為了孩子們的明天,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我們必須遵照江總書記的指示,“順應潮流,乘勢而上”,全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為他們主動迎擊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的挑戰,奠定素質基礎,塑造創新靈魂。
  2.實踐能力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反映了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對于人才素質的新要求。
  首先,實踐能力從兩個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是體現了“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的哲學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實踐檢驗真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離開實踐,人們就不可能產生正確的思想,也談不上什么富有社會價值的創新活動,人類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二是體現了馬克思、毛澤東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根據人“全面發展”的意義和規律,馬克思精辟論述、毛澤東繼承發展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原理。它實際上是一個對“培養實踐能力”問題的科學探索。今天,這個原理無疑仍然是我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
  其次,培養實踐能力也反映了在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促成學生實現“五個學會”目標的基本途徑。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識的發現、傳播和應用的周期不斷縮短;科技同經濟、國防及社會發展的結合也更加緊密。這就要求未來的人無論在什么部門、什么崗位、不但要具有創新精神與能力,而且必須具有能夠完善創新、實現自我創造價值的實踐能力。否則,同樣會被社會所淘汰。同時,從廣義的實踐能力和中小學實際看,培養實踐能力實質上就是為了促成有效解決學生的五個“學會”問題,它既蘊含了“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創造”的素質要求,又反映了當今世界教改的發展趨向,體現了迎接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挑戰的超前性。
  3.強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新發展。
  這個“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在素質教育的內涵本質上,實現了科學定位。自國家提出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圍繞什么是素質教育、為什么要實施素質教育以及學生素質的結構等問題,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尤其在學生的“素質結構”問題上,竟出現了十多種學說。但其共同的不足在于低層次,沒重點,大同小異。是英明的黨中央、國務院“一槌定音”,把素質教育定位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這個具有時代性、超前性與科學性的高層次,從理論與實踐上為實施素質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
  其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上,確立了重點,優化了管理,保證了質量。之前,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人們大多認為素質培養即“全面發展加特長”、“德育為首,教學中心”或“因材施教”等等。括而言之即全面的、等同的、無重點的、失去靈魂的發展。如此之,不僅從根本上降低了素質教育的規格,而且會導致教育管理的盲目性和教育改革的滯后性。因為沒有重點,就等于沒有目標,沒有政策。而今,廣大教育工作者豁然開朗,他們緊緊圍繞這個重點,主動地投身于21世紀偉大的教改洪流之中。
  其三,在改革與發展進程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從教學思想看,基礎教育的教學觀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文革”前主要強調以知識為主的“雙基教學”;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是以“加強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為指導思想(實際被扭曲為應試教育);以第三次全教會為標志,我國基礎教育正式跨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即現代教育的臺階。再從實踐能力看,昔日強調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盡管體現了一定“培養實踐能力”的特征,但本意上仍是以“反修防修”、“改造思想”與“縮小三大差別”為宗旨的。而今天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根本目的在于強化應用,促成創新,提高素質,迎接挑戰。總之,我們現在可以豪邁地說,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已經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相輔相成:實踐能力是創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條件,創新精神又影響實踐能力品質的發展,二者和諧統一于“重點”之中。
  1.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基本意義和主要特征。
  所謂創新精神,從哲學范疇看,它與創新意識同義,是客觀存在于人腦中能動的反映,是人們為解決客觀矛盾而產生的一種需要和欲望。從教育心理角度講,是指人們從事創新活動的愿望和態度,是創新能力的基礎與動力。同時,創新精神又是人良好心理品質的集中體現。在一般情況下,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興趣——心理的傾向性。這是創新活動最有效的動力;②理想——目標的激勵性。既為創新定向,又激勵人為實現目標執著追求;③情感——動機的指向性。“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列寧語);④意志——不懈的堅持性。創新活動與困難相伴相生,離開頑強的意志力則不可能實現創新。
  所謂實踐能力,從廣義上講,是指人們在傳播、應用知識、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從當今時代的要求看,它既包括生產勞動,也包括各種社會實踐;不但包括物質形態的實踐,而且包括非物質形態的實踐。從中小學生的素質看,一般包括學習應用知識,動手操作(實驗、制作等),自我生活、一般生產勞動、人際交往及有關社會實踐。同時,實踐能力一般也具有四個特征:①目的性——它是依一定目的的自覺行為;②規范性——要按照特定的運作程序與要求完成;③探索性——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總是善于追求最佳的完成任務的方式與效果;④頑強性——在特殊情況下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投身實踐,乃至成功。
  2.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辯證”關系。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關系,并非哲學范疇確定的事物之間辯證統一的聯系,而是從教育實踐領域認識它們具有辯證色彩的互利功能,這是我們思考、研究這一問題的基本前提。
  首先,創新精神對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導向、增力的功能。如創新精神構成因素中的“理想”、“信念”等,無疑對實踐活動的目標、方向具有“燈塔效應”的意義,可激勵人們為國家昌盛與民族復興而拼搏。同時,興趣的傾向性和意志的堅持性,也能趨使人們為實現目標、追求成功而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其次,實踐能力是創新精神與能力形成的必要條件。由于實踐能力是以“實踐”為本,因而它對創新精神及其能力的形成具有三方面意義:一是實踐出真知。活躍而有價值的實踐活動,可以豐富創新精神的內涵,促進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手巧心靈”就體現了這個道理。二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有目的、有意義的實踐可具體展示創新精神的風采和創新能力的水平。三是典型的、艱辛的、可直接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如“兩彈一星”研制、計算機開發等,對發展創新的意志品質與真摯的情感,也體現出非凡的意義。
  再次,古今中外的成功范例表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或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或愛迪生成為“發明大王”,馬克思研究“剩余價值”;或“北大方正”的開創者、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引發“第三次學習革命”;打工仔金徐凱磨難創造,懷揣27項發明成果;或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啟發教學”,李吉林創立“情境教學”,乃至繪畫、演奏、創作,都充分地證明了二者之間的功能互利關系。還有人作過研究,結果發現世界上大多數數學家用餐時皆為“左筷子”,正因為他們的“左手巧”,才有效開發了右半腦的智慧潛能,促進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能只“讀萬卷書”,還應該“行萬里路”。只有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投身實踐,才能獲得創新的源頭活水,也才能觸發創造的靈感和契機。
  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要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訓練規律和特色策略。教育教學中的盲目性、簡單化是不可取的,務必保證“重點”到位。
  1.明原理——即要明確教育心理及素質教育原理,以加深對“重點”科學性的認識,提高實施教改的自覺性。具體而言,不但要明悉素質教育的理論體系、戰略意義,而且要了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和規律。還要明確認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邏輯結構及培養策略。如創新精神主要由興趣、理想、情感、意志為心理支撐,它主要解決創新的動力問題,其中興趣是主要的動力源;創新能力包含創造想象、創造思維、創造技巧及靈感等因素,創造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它主要反映創新的水平。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合成培養創新素質的主體結構。總之,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卓有成效地突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反之,必然導致思路不清、觀點混亂和追求時髦的盲目傾向。
  2.循規律——遵循規律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又一顯著的科學特征。當前之所以出現“剃頭担子一頭熱”(熱創新而忽視實踐)和盲目從眾的傾向,忽略或無視規律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突出重點,落實重點,一般要遵循以下四條規律:①要正處一般與重點的關系,堅持在突出、保證重點的同時,盡力優化一般,努力追求“重點到位”的整體效應;②要正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互利關系,堅持在發揮創新精神導向、增力功能的同時,強化實踐能力的促進、升華作用,使二者和諧發展;③要正處知識、一般能力與“重點能力”的關系,堅持以知識、一般能力為基礎,在加強雙基和培養一般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反對為了追求新奇而架空訓練。如培養創新性思維能力,就必須以知識為載體,并在培養形象與抽象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進行;④要正處“初級水平”與“成果目標”的關系,堅持訓練的階段性與漸進性,在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初級水平”的同時,支持鼓勵少數學生創新冒尖,為社會進步與發展作出貢獻。
  3.改教法——突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這始終是一條最基本的教育規律。因此,徹底革新中小學各科教學的方法,已成為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艱巨工程。“穿新鞋走老路”是無法提高學生素質的。從目前教改實際看,在這個事關未來的問題上,必須做到思想再解放一點,步子再大一點,并從四方面著手改革教法:一是更新教學觀與人才觀,確立“面向全體,突出重點,強化主體,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二是要精心構建“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把學生真正推上“主體”的地位。這是改革教法的根本所在;三是堅持運用激勵原理,采取全方位的、科學的激勵技巧,激勵學生質疑問難、創造想象、自學探究、動手操作、主動創新,使之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令人欣賞的拼搏精神;四是通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時時、事事、處處都能保持一種自主、健康、活躍、向上的良好心態,能夠經受創新磨難的考驗。
  4.求“解放”。針對當前的“減負”形勢,為了真正實現通過“減負”培養素質的目標(非形式“減負”,撒手“放羊”),就必須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個解放”,為學生撐起一片創新的藍天。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讓他們在自主的觀察、生活與社會實踐中,充實智力背景,發現探索未知,錘煉創新精神,提高自身素質。為此,教師一定要克服當前在“減負”中出現的消極心態與簡單化傾向,并從以下五個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與生活:一要抗誘惑。即自覺抵制游戲廳、黃毒、迷信、賭博及犯罪團伙的誘引;二要愛讀書。即廣泛開展課外閱讀,用高品位的文學藝術作品占領課外生活陣地;三要多觀察。即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然、生活及社會萬象,為學習和創新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四要善思考。即要求學生善質疑、多問“為什么”;敢探究,多想“新方法”;五要勤動手。即樂于應用、操作、勞動等,在實踐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5.創特色——用創新的思想與創新的魄力,構建具有個性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創造充滿時代活力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創造型人才。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個性特色是成功的基本特征,缺乏個性特色的教育教學,一般只能是大眾化的、低層次的東西。浙江省新昌中學(農村)十余年間學生共提交50000多件創造發明構思,有1500多件作品獲創造發明獎,其中國家級39項,國際級3項。近多年該校高考升學率達97%以上,30多人獲國家數理化競賽一等獎。新昌成功的真諦就在于,他們創立并堅持實施了“創造教育模式”,集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作為新世紀的教育管理者和廣大教師,一定要面向未來能動地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堅持用創新的思想持之以恒地改革教育教學工作。首先,必須真正更新觀念,使現代教育思想特別是素質教育原理入腦入心;其次,要自覺錘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科學策劃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能力,努力構建新型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教學模式;再次,要主動摒棄那種盲目從眾、隨心所欲的不良心態與定勢思維,努力創造自己的教學特色。
陜西教育西安6~9G3中小學教育雷樹仁20002000 作者:陜西教育西安6~9G3中小學教育雷樹仁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9:57

[新一篇] 論宗教與民族

[舊一篇] 論當代中國亟待倡導的核心價值理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