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風暴》:蘋果VS谷歌 一場不同路線的斗爭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s27224602

作者: [美]弗雷德·沃格爾斯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標題: 蘋果與谷歌的科技之戰

譯者: 朱邦芊 

出版年: 2014-1-1

頁數: 264

內容簡介:

也許,除了偉大的喬布斯,每一位奮力改變世界的硅谷英雄,都值得我們肅然起敬。蘋果與谷歌十年博弈,關于這場移動平臺戰爭的報道早已鋪天蓋地,而這是第一次,我們能聽到幕后工程師的真實聲音。兩大科技巨人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顛覆了電腦產業。它們位處變革的中心,憑借各自的經營哲學、魅力領袖和商業敏感度,把競爭變成了殘酷對決。商業記者沃格爾斯坦報道這場對抗已逾十載,在《移動風暴》中,他帶領我們來到一間間辦公室和會議室,兩家公司的價值信條在那里轉化成冷冰冰的生意;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從另一面理解商界神壇上的蘋果前CEO史蒂夫•喬布斯,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也會了解在最終徹底改變人際溝通方式的高科技產品誕生的背后,種種交易、訴訟和抗辯的內幕。平臺戰爭通常只有一個結果——贏家通吃,輸家則生存堪虞。面對數以千億計的收益,蘋果與谷歌將戰至最后,不死不休。《移動風暴》不僅探討何種設備將取代我們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更要揭示這些設備中的內容終將為誰所控,以及這些內容來自何方——而這些,關乎硅谷、紐約和好萊塢乃至全世界媒體和傳播業的未來。

作者簡介:

弗雷德•沃格爾斯坦(Fred Vogelstein)是美國科技類月刊《連線》雜志的特約編輯,著重于報道科技及媒體行業,以及技術應用對人們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他是一名商業和科技記者,并在《財富》雜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華爾街日報》等國際著名媒體公司担任特約撰稿人,也曾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寫作。

【書評】

在飛機上讀完《移動風暴》這本書時,我情不自禁的從包里拿出nexus手機和iPad mini,摘掉上面的保護套,捧在手里細心觀摩了好幾分鐘,差點讓空姐以為我想打開手機,我當然不是要打開手機,而是在讀完這本書后突然意識到了什么,或許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要去讀點歷史書,已讓自己更好的了解現在吧。 

人們一談起智能手機或者移動設備革命都不得不提及2007年發布的iPhone,這的確是一個跨時代的產品,它的出現,讓之前所謂的移動革命一下子沒了任何意義。從2007年到現在的2014年,iPhone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也就在這8年時間,Google 則以另一種方式切入到這個領域,并逐步修建自己的護城河。如今,Apple和Google成為移動世界的兩大帝國。 

科技作者弗雷德•沃格爾斯坦將焦點對準這兩家公司,并通過類似編年史的敘述方法將十年來(根據公開資料顯示,iPhone的研發始于2005年)兩家公司的恩怨情仇娓娓道出,本書有大量的細節呈現,也顯示出作者收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在沃格爾斯坦筆下,這兩個移動帝國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押寶vs領養 

蘋果為何要研發iPhone?如果熟悉蘋果的發展史,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困難。在2005年,iPod的銷量到達頂峰。喬布斯意識到蘋果需要一個新的產品線形成對iPod的保護,并集中全公司之力去秘密研發新產品,在這本書里,沃格爾斯坦都有很多現場還原,讀起來頗為有趣。至于Android的誕生,我們都知道Android是Google收購的一家公司,而在收購之后,Android很長一段時間被人所遺忘,甚至被Google人遺忘,原因在于這個團隊在秘密的研發一款可以隨時隨地訪問互聯網的手機。盡管與iPhone一樣實施保密,但Android團隊卻并非Google的核心項目,甚至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不是Android之父魯賓的強力推進,或許Android就這樣消失了。 

制造思維VS工程師思維 

Apple與Google都不是傳統的手機制造商,這給他們很多想象力。但兩家公司卻以不同的思維模式去思考手機,蘋果的制造思維,讓他們更關注如何在產品設計上不斷突破,比如采用全觸屏的方式來替代鍵盤屏幕,他們需要克服的是如何讓硬件更好的適應這個設計。 

而Google則是典型的工程師思維,他們對于制造手機這件事可以說一無所知,他們甚至連一個硬件產品都沒有制造過,你如何指望這樣的團隊去開創所謂的革命呢?當iPhone在CES上發布時,Android的原型機也將近完工,但安卓的工程師們看完iPhone發布會后感嘆:我們需要重新開始了。“它看起來像黑莓手機,有傳統的鍵盤和小屏幕,沒有觸屏功能。魯賓及其團隊、宏達電子(HTC),以及T-Mobile電信公司等合作伙伴一致認為,消費者會更看重手機中很棒的軟件而不是外觀。” 

封閉花園VS開放廣場

蘋果用天才般的設計和強大的制造能力讓第一臺iPhone更像是一個工藝品,而不是一臺像他們早期宣揚的"跨時代的計算設備"。當時的iPhone不支持3G網絡,沒有多任務,甚至沒有復制粘貼。對很多人來說,這僅僅是臺炫酷的設備,而不是一臺好用的設備。iPhone發布時,喬布斯公開表示不會向軟件開發者開放API。他希望用戶用在蘋果的設備上使用蘋果開發的軟件。直到一年后,蘋果終于“開放”,想第三方開發者開放appstore,在這個“封閉花園”里,軟件開發商提交軟件給蘋果,蘋果以審查者的姿態決定那些可以上線,那些不能。而在收入方面,實行三七分成。這樣的機制一下子激活了全球各地APP開發者的熱情,他們瘋狂的開發各種APP,大大改善了蘋果原生應用的使用體驗

Google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自己制作手機,在Android之父魯賓看來,iPhone的夢想還不夠酷,他的夢想是讓全球各國不同運營商、不同品牌的手機上運行自己的系統。基于這個理念,Google在2007年建立“Android手機聯盟”,將多個運營商和手機廠商拉拢在一起,他們分工很明確,Google負責軟件代碼,手機商制造手機,運營商負責銷售。然而第一臺Android設備——HTC的G1卻遭到慘敗,據說當年Google員工當年最失望的年終獎就是收到一臺G1。 

但一個頗具戲劇性的事實是:G1的失敗,促使越來越多的廠商運營商圍拢到Google身邊,或許是他們需要在iPhone之外找到一點生存的希望(這里不包括諾基亞、黑莓,彼時的他們還是無法撼動的霸主)。從此開始,Google的Android走上了一條開放共贏的道路,也的確拯救了不少手機商。

其實,縱觀apple與Google的十年移動大戰,幾乎也是設備與服務的對抗。蘋果發布了iPhone與iPad兩款顛覆性的設備,蘋果當然也發布如siri的優質服務,但蘋果的這些服務只是設備的延伸。而Google則在反其道而行之,Gmail、YouTube的殺手級服務幾乎覆蓋到各個系統的手機或移動設備上,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踐行服務即設備的理念,而Google則是設備即服務的推動者。 當應用層面的差距越來越小(之前很多APP只有IOS版,但現在很多APP卻只有Android版),接下來的競爭中,蘋果需要不斷的在硬件設計上突破自己,這要遠比Google工程師的軟件迭代難度大很多。而蘋果絕不會讓自己的服務運行在別的設備上,Google除了nexus系列手機平板,也不會去觸碰更多硬件。從開始到現在,他們都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全速前進,作為看客的我們,在享受他們速度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前進的足夠燃料。

(摘自豆瓣)


網載 2014-07-13 17:50:00

[新一篇] 書訊:《移動風暴》多看閱讀 移動風暴:蘋果與谷歌的科技之戰

[舊一篇] 游戲化不是照搬游戲元素 游戲化思維:改變未來商業的新力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