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導游的故事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公元2014年11月17日,杭州

最近半個月,去了兩個地方旅游,遇到兩個導游。

導游丫丫,是個20多歲的小姑娘,以前是在旅游公司做接待工作,最近幾個月才出來帶團。她帶我們去武當山旅游,20多個人。和其他導游一樣,她把行程重復了幾遍,時間強調了幾遍,接下來就很happy的跟我們一起開心玩耍了。她玩的最出色的是自拍。別人要給她照相,她堅決不同意,必須要自拍才行。丫丫說:人家拍是大媽,自己拍是一朵花。丫丫還自己準備了自拍神器,一根帶藍牙的自拍桿。后來我們整個團隊的人,都跟她學自拍,一路上歡歌笑語。分開的時候,好多人還記了她的微信號,說以后有旅游服務還要找她。

導游小董,帶我們去黃山的導游。一個團有幾個老人,有幾個小孩,還有20多個男男女女。他的知識很專業,但一路上很松散,對時間不怎么控制,讓我很不適應,總担心他出錯。上車時間,他基本上只說一次,到點后他就開始等大家,遲到半小時也沒關系;集合地點,他只說了一次,然后到地方等大家;路線方案他也是只說一次,有問題他才回答。這樣做,經常出現一些小誤差,導致他也跑上跑下的,一路上他服務很好,幫助提東西,扶老人,隨叫隨到,而且很樂觀,一直樂呵呵的,整個行程也順利結束了。

我印象中的導游,都是那種安排的規規矩矩,確保一絲差錯都不會出。導游帶著去購物,帶著去吃飯等,都是要拿回扣的,導致游客和導游總有一種對立關系。

對于丫丫,我們去武當山當天是大雨,但因為這個導游的熱情,大家心情也不錯,對她的印象很好。

對于小董,我一開始跟朋友說:這個導游不專業啊,安排的太不完善了。到后來,我開始很欣賞這個小伙子了。他的隨性和信任。

回來后,我開始思考:這兩個導游,明顯不是最專業的,但為什么我會對他們印象那么好?這個事情很有意思。

我想起以前一位同事的故事。

他做事情非常專業,工作上效率也很高,任何同事的項目,只要涉及到他那一部分,他絕對不會出任何問題。他對待同事也是彬彬有禮,很少跟人紅臉。后來有一次他問我:鬼老師,為啥大家跟我關系都很一般?我那個時候才意識到:好像是的哦,我跟他也走得不近。

你周圍有沒有類似的做事一板一眼很少出錯的人?你跟他關系如何?

故事講完了。

以前我剛畢業的時候,總有人跟我說,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不要讓工作影響生活,也不要讓生活影響工作。我當時還奉為教條。現在想來,工作和生活哪里分得開啊。如果真的分開了,還有意思么?

那兩個導游,完全把他生活的狀態帶到工作中了,他們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甚至成為了游客的朋友。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只是一個導游的標簽了,他們自己開心,游客也開心。當然,他們確實不一定是最專業的導游,但我確實很喜歡。

以前有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我看過幾遍,里面有個在監獄里住了幾十年的老人Brooks,刑滿出獄后,去一家超市工作,工作很努力,但就是很不適應。他習慣了以前被管理的模式。在超市,他想上廁所,還向主管提申請。這個老人很懷念在監獄的生活,后來,他在一個簡陋冰冷的旅館上吊自殺了,留下了幾個字:Brooks was here.

《肖申克的救贖》里有一段經典的臺詞:

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是不是也有很多看不見的墻?我們從小就痛恨那些墻,后來就慢慢習慣了,反而依賴他們去生存。慢慢長大,我們都變成了自己曾經厭惡的那種人。

寫到這里,或許你也看見了很多墻,但無力去改變,或許你有些傷感。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矛盾的社會中。我們建立體制,但又不希望體制化;那么多束縛,我們自己形成,然后再努力去掙脫。

再看看丫丫和小董。他們沒有那么體制化,也許是他們在這個行業時間還不夠長,也許他們經常被領導批評不夠專業。

他們以后會怎么樣,我不知道。

我祝福他們,也祝福你!

【七哥閑談】

玩個游戲啊,現在去鬼友社區曬照片,有機會獲得我的簽名書。

如果你購買了鬼腳七定制的純羊絨圍巾,或者你曾經在某個場合和鬼腳七有過合影,亦或,拍照上傳一段手抄的感悟,都可以在曬出來,和鬼友一起分享。

不知道怎么參與?點底部“閱讀原文”四個字就可以了。平時,如果你有問題,也可以在鬼友社區提問,讓大家幫你解決。我有空了也會去看看的。


鬼腳七 2015-08-23 08:42:08

[新一篇] 致創業者:怎么吹牛不會破

[舊一篇] 瘦子不是唯一的生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