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復明”中的正統之爭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最近湖南衛視重播陳小春版《鹿鼎記》了。在電視劇的開始,天地會青木堂的徐天川和沐王府的“白氏雙木”因明朝皇位的正統繼承人問題發生了爭執,并且為此大打出手,還鬧出了人命。那么同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的天地會和沐王府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分歧呢?這就是金庸的博學之處了,他的作品中,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矛盾都有其歷史原型。

今天就借題發揮的講一講明朝滅亡后,明朝皇位傳承的問題。有人覺得奇怪,既然你都說明朝滅亡了,那還何來皇位傳承呢?呵呵,別著急,慢慢說。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國,到1644年李自成滅明,一共傳了16位皇帝。其中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崇禎皇帝。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的三月,李自成的軍隊攻入了北京。崇禎誓與社稷共生死,沒有逃跑,于煤山(現在的景山)上自盡了。本來已經逃出北京的三位皇子也遭到了農民軍的捕殺。歷史上認為這一年就是明朝滅亡的年份。但是要指出,雖然明朝中央政權倒臺了,皇帝也掛了,但是在中國的南方,仍然存在大量的明朝政治和軍事力量,尤其后來異族(滿清)入侵,更激起了中原漢人同仇敵愾,于是漢人們很多都擁護明朝或打著明朝的旗號反對滿清,組織抵抗。這樣,在此后的20幾年里,南方又出現了大大小小多個明朝朝廷,也就有多個明朝皇帝出現。歷史上把上述地方政權統稱為“南明”。所以,明朝滅亡后,朱姓的皇帝又出現了好幾個,自然就存在正統與否的問題了。

頭一開始,南明小朝廷只有一個,那就是南京的弘光政權。弘光政權的首腦,也就是皇帝叫朱由崧,他是何許人也呢?這就要回溯幾十年,到明朝的萬歷年間了。如果各位看過早年蔡少芬主演的《白發魔女傳》,那就會更容易接受下面的介紹。

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歷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本來應該根據祖宗家法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是萬歷特別寵愛鄭貴妃,打算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然而由于封建禮法約束和朝臣的反對,沒能實現。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就藩于洛陽。朱常洛后來做了皇帝,就是明光宗,即泰昌皇帝。明朝最后兩位皇帝天啟和崇禎都是泰昌的兒子。

我們只說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個十分殘暴的家伙,在洛陽胡作非為。到了崇禎14年,也就是1641年,李自成的軍隊攻陷洛陽,抓了福王并將其處死,當地百姓將他的血分而飲之。城破之時,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僥幸逃出,來到了南京,后來他繼承了福王的王位。再后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盡。于是,明朝很多大臣在南京擁立朱由崧做了新皇帝,建立了政權。

這里要解釋一下。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度”,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朝廷文武班子,因此北京陷落后,在南京建立新政權順理成章而且輕而易舉。朱由崧是萬歷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從血緣上看,在崇禎的皇子失蹤的情況下,朱由崧是最“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因此,朱由崧就毫無爭議的做了皇帝,年號弘光。

朱由崧做皇帝后,不但沒有臥薪嘗膽,抵御外敵,反而十分的驕奢,再加上馬士英、阮大誠等奸臣從中作梗,南明朝廷內的很多忠臣都遭到了排擠,其中就有我們高中語文課學過的史可法。小朝廷內部黨爭不斷,東林黨的左良玉向朝廷發難。小朝廷外部更是一個大爛攤子。1645年,滿清和碩豫親王多鐸統軍南下,攻破了史可法死守的揚州,來了個“揚州十日”(韋小寶總提及此事)。隨后,清軍渡過長江,朱由崧逃出南京。清軍占領南京后,派兵追擊朱由崧。原明朝降將劉良佐俘虜了朱由崧,并將其押解回南京,次年朱由崧在北京被殺。

弘光政權滅亡后,漢人反抗滿情的斗爭并沒有停止。各地軍閥都要擁立明朝皇室后人做首腦,以表明自己軍事力量的正統性,這樣麻煩就來了:你擁立一個,我擁立一個,那到底誰是正統呢?假如有一天反清復明成功了,該讓誰做皇帝呢?作為軍閥,當然認為自己擁立的人是正統,于是大家各執一詞,就出現了類似天地會和沐王府的爭執了。

按照《鹿鼎記》中的說法,天地會、陳近南是臺灣鄭王爺的人,而歷史上,臺灣的鄭王爺和隆武政權有關,所以天地會認為唐王的后人是正統就對了。

1645年,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鍵被擁立為監國,不久稱帝,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清兵繼續南侵,嘉定有反清起義,清兵進行了三次鎮壓,史稱“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將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反對,撤往南澳島一帶繼續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后被俘,死于福州。1645年,與隆武稱帝同時,明朝的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東被擁立為監國,但與隆武政權互相傾軋。1646年清兵攻浙東,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1662年在臺灣被鄭成功所殺。

這一歷史事實被金庸利用。天地會隸屬臺灣鄭王爺,而鄭王爺在來臺灣前是效忠隆武帝的,所以鄭家和天地會自然要擁護唐王的后人為正統了。在《鹿鼎記》中,沐王府的人認為桂王的后人是正統,所以天地會才和沐王府發生矛盾。那么,桂王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神宗還有一個孫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后,在廣東被擁戴為監國,后來稱帝,年號永歷。以他的名字號召兩廣、云貴、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農民軍各部(原李自成舊部)進行抗清斗爭,一度聲勢很盛。與此同時,隆武帝朱聿鍵的弟弟朱聿擙(隆武帝被俘后,他逃往廣州)也被擁立為皇帝,改年號為紹武,建立了紹武政權。

永歷和紹武兩個政權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沒有團結抗清,而是互相爭奪權利,造成極大的內耗。清兵趁機攻入廣東,最終俘虜了朱聿擙,朱聿擙在獄中自盡。

永歷政權不僅和紹武政權有矛盾,他和農民軍之間也無法完全團結。在湖廣相繼被清軍占領后,永歷政權的皇帝朱由榔被迫來到貴州投靠了孫可望、李定國的農民軍(這二人原是張獻忠大西政權的將軍)。此后,農民軍發動了反攻,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不但奪回了一些失地,還殺掉了敬謹親王尼堪。加上東南沿海友軍的配合,反清斗爭出現曙光。不過,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戰斗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歷帝,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回師云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可望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被李定國所敗。公元1658年,孫可望部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占,使朱由榔失盡了地盤。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無奈逃入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后安置于草房之中。李定國連連交涉,欲迎朱由榔回云南,均為緬甸國王拒絕。

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朱由榔,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弒兄自立,內部不穩,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吳三桂的請求,發兵3000圍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稱要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出屋飲咒水。朱由榔的隨從次第而出,一個個被殺。朱由榔自知難以脫身,哭著寫信給吳三桂,斥責了吳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負義,最后又說“我如今兵衰力弱,小命就握在你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條活命,我什么東西都愿意給你”。吳三桂不允,加緊向緬甸國王催索。緬甸國王派兵士把朱由榔連人帶座抬到吳三桂軍營。吳三桂將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吳三桂担心如將朱由榔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于是經清廷批準,將朱由榔及其眷屬押到昆明篦子坡絞死。從此,篦子坡改名為迫死坡。

《鹿鼎記》中,韋小寶在云南平西王府內看到了一把大弓,于是問吳三桂:這是不是王爺當年用來勒死永歷皇帝的那把大弓啊?金庸把吳三桂入緬擒殺桂王演繹成:吳三桂用弓弦將永歷帝勒死。在劇中也多次提到這個事實。可見,這個演繹還是很有事實基礎的。

云南的沐王府的老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六王”之一的沐英。所以,沐王府的人當然是擁戴明朝皇帝,加上其地理位置所在,他們擁戴桂王政權也就不足為奇了。朱由榔被殺,他們就擁戴桂王的后人了。

有了上邊的介紹,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天地會和沐王府之間會有這么大的分歧了。不過,諷刺的是,這兩家人都不爭氣,說啥都是白扯。臺灣的鄭王爺可算是實力強大了,但是到了鄭經的時候還是被康熙打敗,投降了滿清。


三鑒齋 2011-12-14 19:28:02

[新一篇] 薛福成呼吁清廷政體改革君主立憲

[舊一篇] 臺灣大選與統一前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