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村”十年觀察:一個村莊的市場經濟與變遷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專欄


抱村已經高度融入市場化中,他們的經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已經市場化。現在讓他們再回到原來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中,已經不太可能。


從2006到2015年,我連續十年跟蹤觀察了海南西部一個小村莊:抱村(化名)。之所以能夠連續十年過去,是因為我有一個堂妹嫁入該村。每年春節我都會去住上幾天。十年來的觀察,可以看出,沒有市場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村。盡管農民未必是市場經濟中最大的受益者,但卻實實在在地受益了。但市場經濟發展起來后,農村發展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產膠區自給自足比例低于種稻區


抱村以種植橡膠為主,但他們不屬于農墾系統。村民大多不加工膠水,每天把割的膠水直接出售給收膠人,現金交易。十年前那輪宏觀經濟的高漲,產膠收入明顯提升。2007年膠水價格處于高峰時,一公斤接近40元。家有千棵膠,日現金收入就有700-800元。村里一般農戶家都有幾百棵膠。


高收入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一是消費結構與城市已經完全對接。村民基本沒有自己種菜的,年輕人極少種菜。2006年我第一次去時,農民還有自己釀的地瓜酒。近幾年去,基本上都是外面買的白酒和啤酒。農民消費高度市場化,全部依賴于市鎮購買。當然,這也是由于種膠收入高,所有能用來種橡膠的地方都被用作種膠。


二是農民收入受膠價波動影響極大。我每次去抱村,農民們關注的就是膠價的走勢。這對他們有著切身的利益。這兩年宏觀經濟形勢不景氣,膠價直線下跌。去年只有10元一公斤。不少人選擇少割膠,他們戲稱,每天割“生活費”。


三是特殊的經濟結構,使得當地農民進城務工的比較少。村里大部分人都留在家里割膠。個別人外出,也是因為家里父母還年輕,可以承担起割膠的工作。而他們在外打工幾年,無一例外都會回到村里。也就是說,抱村已經高度融入市場化中,他們的經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已經市場化。自給自足的比例遠低于種稻區。現在讓他們再回到原來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中,已經不太可能。同時,需要看到,要有效釋放農村巨大的市場,需要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需要更加專業化。


沒有改善的農村公共環境


抱村十年來硬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道路的不斷改善。第一次去時,從鎮到村走的是簡陋的泥石路,不到三年就建成水泥路。2015年春節已經開通了從市到村的公交,交通越來越方便。同時,村民基本上實現了改水改廁。


然而,十年來沒有改善的是農村公共環境。十年前第一次去,生活垃圾到處都是,村內溝渠的水發黑發臭。十年后仍然如此。十年來為什么公共環境一直沒有改善?這次春節特意問了一些村民。部分村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奇怪的問題,也許是他們已經習慣,并不認為這是村委會應當提供的公共產品;但也有部分村民認為,基層干部不作為,沒有真正考慮農村需求。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相對富裕而且靠近城市的村莊,村里的環境為什么沒有得到改善,是個值得深入分析的問題。


缺位的農村公共文化


而村里農村文化的缺位,在春節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當地賭風盛行,通宵打牌的村民比比皆是。一方面,當地確實沒有什么文化娛樂項目。另一方面,割膠的現金來得快,助長了部分村民的賭性。因賭生悲的事并不少見。這里舉兩個農婦賭錢的例子。其中一個輸錢太多,把歷年賺下的錢全部輸完,導致家庭破裂;另外一個也是因輸錢太多離家出走,至今未歸。其夫等待幾年后重新另組家庭。


賭錢甚至帶動了當地爆竹銷售旺盛。輸了錢的人,會買爆竹“去霉”;贏了錢的人,買爆竹慶賀。結果一個晚上爆竹聲此起彼伏。應當說,這些年農村文化的投入并不少,村里也有文化室。但文化室對村民吸引力并不強,利用效率不高。村民物質上富裕了,高度融入市場,但農村文化仍然處于缺位狀態。如何改變農村文化面貌,恐怕是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突出挑戰。


抱村已經基本上富裕起來了,這是市場化帶來的重大進展。但在市場化中如何解決農村環境的問題,如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恐怕挑戰會更大。


□匡賢明(學者)



新京報評論 2015-08-23 08:45:48

[新一篇] 土摩托:國產藥的質量差在哪里?

[舊一篇] 你們評論《狼圖騰》的一切,除了電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