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 民國時期中小學生必讀經典文學名著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撰文|唐曉敏

來源|天涯博客


民國時期語文教育的一種現象是,中小學生,10歲前后,即多讀長篇小說。


張恨水13歲時,“在兩個月之內,看完了《西游記》、《封神榜》、《東周列國》、《水滸傳》、《五虎平西南》。而我家里,上半部《紅樓夢》,和一部《野叟曝言》,我一股腦兒,全給它看完了。


張天翼從高小開始就看舊小說,第一部是《說岳全傳》是向姓夏的借的……接著借《楊家將》來看,《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彭公案》等等也都看了。唐弢初小四年時,即讀了《水滸傳》。


馮牧十二三歲時,就讀遍了家中所有的書,從《紅樓夢》、《聊齋志異》到梁啟超翻譯的儒勒凡爾納的《十五小英豪》,以及別的許多文學作品。草明10歲時,開始讀《筆生花》、《鏡花緣》、《西游記。》周而復也是在10歲時,讀《兒女英雄傳》、《小五義》、《七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


冰心讀書更早,她是從7歲時,開始讀《三國》和《聊齋》。她說道:

“感謝我的母親,在我四、五四的時候,在我百無聊賴的時候,把文字這把鑰匙,勉強地塞到我手里。到我七歲的時候,獨游無伴的環境,迫著我帶著這把鑰匙,打開了書岸的大門。門內是多么使我眼花繚亂的畫面呵!我一跨進這個門檻,我就出不來了!……我記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國演義》和《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真是一本好書,每一段故事,多的幾千字,少的只有幾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每個“人”都從字上站起來了!看得我有時歡笑,有時流淚,母親說我看書看得瘋了。……到十一歲的時候我已看完了全部《說部叢書》以及《西游記》、《天花雨》、《再生緣》、《兒女英雄傳》、《說岳》、《東周列國志》等等。”


于光遠也是從7歲開始讀《三國演義》:“看過了一遍,過些時候再看第二遍,原來不懂的地方又懂了不少。學會硬看這個本事對我的自學很有好處。……從讀《三國演義》開始養成的自學習慣,對于我知識的長進和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賈植芳進入高小時,從一位同學那里借到了《封神榜》:“書里的字雖然許多不認識,但書里的故事情節、人物命運,卻大體看得懂,并且使我入了迷。也可以說,以此為契機,書開始對我具有吸引力,因此把讀書變成了一種生活需要,最終由一個山野的頑童變成了一個知識分子,以讀書、買書、以致寫書、譯書與教書為業、而不知老之將至。”


少年讀書,影響人的一生。對此,賈植芳這樣說:

“書使我從混沌中睜開了眼睛,它不斷加深我對世界與人生、歷史和社會以及對自己的認識和思考,使我認識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人應當具有的品格和責任。因此,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書始終與我結伴而行,沒有讀書的日子,比沒有食物的饑餓感更強烈,更不能忍受。”


少年時期先讀小說,不僅僅是能夠喚起閱讀興趣,同時還有一種價值,即形成一種讀閑書的心態,正如于光遠所講,自己是從讀小說開始的閱讀,以后再讀其他的書籍,也有一種讀閑書的心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幾天開“兩會”,幾位政協委員,包括朱永新,俞敏洪等,都呼吁“讀書”,倡導全民閱讀。閱讀之事,也應該像足球一樣,需要從娃娃抓起。冰心7歲時讀《聊齋》,可能有其天分的因素,但10歲左右讀長篇小說,多數孩子都是可能的。而童年和少年時期若是養成了閱讀的的習慣,有了對書籍的摯愛,一生都不會改變;若是沒有形成對閱讀的愛好,以后再培養這種愛好,卻是很難的了。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46:23

[新一篇] 〝圍攻教育部長就是攻擊中一央〞黨一刊吆喝抓大V

[舊一篇] 《弟子規》乃謬論,非孔孟之教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