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制度懂得呵護“個體”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回國以來,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大學科研人員為企業創新服務。但我想問的是,創新的行為最初是如何發生的?


縱觀全球,創新的主體永遠是個體或者團隊。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國際著名企業,創新的種子都是從個體或者團隊開始萌芽的。在一個良好的環境里和相對完善的體系里,這些創新的種子可能成長壯大。因此,在國際上,創新最活躍的往往是一些高科技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因為其品牌和渠道等優勢,最后通過收購這些創新中小企業獲得技術并發展成產品市場。


為鼓勵創新,最近國內很多地方出臺政策,把部分成果所有權獎勵給研發人員。有些地方是50%,有些地方是70%,有些地方甚至高達90%。但在投資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不愿意與“國資”打交道,因為即使有90%獎勵給了個人,只剩10%的國資在操作上仍然會“拖后腿”。


在這方面,上海不妨向北歐學一招。在瑞典和多數北歐國家,在這一方面有清晰的規定:凡是在國立高等學校做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國家項目還是地方或企業項目資助的,研究成果100%歸教授個人所有,教授個人完全可以獨立支配。這是一項長期的鼓勵創新的國策,大大簡化了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程序。此外,政府還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金融服務機構(ALMI),可以為每位公民提供一次約30萬元-60萬元用于創新創業的無息貸款的機會。這些錢可以用來為企業申請專利,也可用于初期發展。


在北歐,還有許多民間和政府以及大學合作經營的Quick Office或Business Hotel等,類似于國內正在流行的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便捷的一條龍服務并打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創業企業也非常容易從政府和歐盟申請相關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扶持項目。


在創業創新的人才培養上,政府更是大力投入并與學校緊密合作,可以說做到了“創新創業從娃娃抓起”。


首先,學生進入高中學習階段,就可以選擇經濟類創業與管理為特色的高中,畢業后主要報考經管類大學專業并向職業經理發展。高中階段,學生們就開始學習從創業、融資、經營全過程的訓練——這不是虛擬的,是開辦真實的公司,并且完全由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實戰!


大學階段,學生可以做為第二學位選擇創業和企業領袖專業學位,系統接受創業訓練和輔導。最著名的是SSES (Stockholm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它是由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以及斯德哥爾摩工藝美術學院等聯合創辦的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進行培訓輔導的機構,培訓內容涉及創新、商業計劃、融資、成長、上市、管理等全過程。


到研究生階段,通過與導師合作,學生可以把研究生論文內容作為MBA的案例,最后獲得例如博士+MBA雙學位。這種培養方法得到歐盟的高度重視。2008年歐盟委員會投入3億歐元創辦了歐洲創新技術學院(EIT),把這種培養方法推廣到新畢業的博士生,允許部分有產業化價值的博士論文成果通過資助該博士生一年博士后時間,將成果變成創新企業。


最后,為幫助這些創新企業成長并走向國際化,瑞典成立了由50%民資50%政府資助的Business Sweden或者瑞典商業貿易委員會。令人驚訝的是,僅在上海的辦事處每年要幫助大約400家瑞典企業落戶中國或與中國實現商務合作。


在北歐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不僅是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的一個經濟戰略,更是為年輕一代創造機會、實現公平競爭、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策略。

鄭立榮 /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曾任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信息與通信技術院媒體電子學首席教授、瑞典智能包裝和物聯網國家創新中心主任和學科帶頭人。

轉載請注明《文匯教育(微信號wenhuieducation)》!



文匯教育 2015-08-23 08:50:26

[新一篇] 記住這三點,有助于增加孩子閱讀興趣

[舊一篇] 高盛CEO致畢業生:不可預測性是生活最偉大的一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