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孤獨的詩會,敢來聽嗎?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聽說這場前無古人的工人詩會只賣出去了十張票


我 的 詩 篇

在全民讀詩的日子里

敢不敢來聽這樣一場詩會?


詩歌×民謠×紀錄電影




聆聽來自中國深處的故事



面對直指人心的力量



如果說起當代詩人這個詞,你第一個想到的是誰?可能你腦中浮現最多的是在80年代引發新詩潮的那些人:顧城、北島、芒克……


你可能沒有想到,那些流水線上永遠重復機械動作的背影,每當結束一天忙碌而麻木的工作,回到狹窄陰暗的宿舍,他們也在用自己破碎的身體和心靈寫詩,甚至他們可能是當下中國最大的寫詩群體。


我們總是關注大時代,卻忽略了大時代里,每一個細小卻極不可缺的螺絲釘——


| 鄔霞 |


鄔霞曾是留守兒童,而現在她是留守兒童的媽媽。她14歲就借了表姐的身份證去深圳。從此她成了一家日資企業的假名童工,在年滿18歲前必須隱姓埋名地生活。當城市女孩還在媽媽懷里撒嬌,她卻開始自食其力。


制衣廠的工作時間超長,要求穿著直筒式的、淺藍色的工裝,沒有大小之分,更遑論貼合女孩身體的曲線。和同齡女孩一樣愛美的她,只能趁半夜,穿著在夜市上用25元買來的吊帶裙,穿過長長的走廊去照一照鏡子。


| 許立志 |


許立志是一個90后詩人。在富士康打工的時候,他住在一個被單人床擠滿的單間,月租350元。當時他覺得試用期1700元的月薪已經是筆不錯的財富,但是長時間的夜班卻讓他患上了偏頭痛、腰弓、失眠,甚至厭食癥。


他希望能到深圳的圖書館當一個管理員,并在自薦信里反復強調自己對書籍的熱愛,還附上了所有自己刊登的作品,但最后卻被回絕了。


九月底的正午,他出現在友誼書城對面——他是一個愛書的人——從17樓只身跳下。第二天零點,他設置好的定時微博發出,內容只有四個字——“新的一天”。



| 老井 |



老井原本是一個建筑工人,每天都順著腳手架升去幾百米高的天空作業。在1989年他轉行為煤炭工人,降到了800米以下的地心深處。也許是因為近千米的落差,讓他的思想和行為都沒做好準備,也許是因為工作環境的惡劣和一些工人的不負責任,他經歷過好幾次生死攸關的狀況。還好只是“差點”,但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像老井一樣死里逃生。


在一次爆炸后,因為救人難度太大,而附近的明火很可能引起更多的連環爆炸,導致更大的事故,他們不得不用封閉墻隔絕了現場,也隔絕了尚未獲救的老井的所有弟兄。而他們的骨骼與靈魂,被永久地棄在黑暗中。

| 唐以洪 |


唐以洪曾經在溫州的女鞋廠打工,你可能想到過煤炭工人的危險,卻沒想到制鞋工人的危險。固定楦頭的射釘槍容易射進手指。超時工作的疲憊使工人的手指經常受傷,但是工廠既不會提供防護,也不會報銷醫藥費,甚至不允許請假。


工廠不給報銷醫藥費的原因通常是“上班打瞌睡,違規操作”。工人一般不會申述或通過法律仲裁,因為最后到手的補償可能還不及浪費了的工時錢,甚至可能丟了工作。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皮鞋工廠。那整個長三角、整個珠三角,整個中國,究竟有多少斷指,有多少截肢?


| 余秀華 |


余秀華,生于1976年4月,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人,出生時難產缺氧致先天性腦癱。初中起嘗試詩歌創作,1995年高二輟學后結婚生子,此后守著小賣部開始系統寫詩。2005年,她的詩歌開始見諸報刊。2015年初,她因一組刊發于《詩刊》的詩爆紅網絡,被譽為“中國的艾米麗。迪金森”。她說,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在搖搖晃晃的人間走動時,詩歌充當了一根拐杖。


代表作《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作品被《詩刊》微信號發布后,余秀華的詩被熱烈轉發,人們驚艷于余秀華的天才和詩歌的質樸滾燙、直擊人心。


2015年1月,余秀華的兩本書開售,分別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搖搖晃晃的人間》,以及廣西師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 吉克阿尤 |


曾用筆名阿優,彝族。1985年出生于四川普格縣。曾就讀于重慶師范大學服裝學院,中途綴學,后赴廣東、浙江、北京等地打工,在服裝廠做充鴨絨工三年。2012年開始發表詩作,著有個人詩集《打工的彝人》,創辦了民刊《彝族打工文學》。


| 田力 |


遼寧鞍山人,生于1962年。做過有軌電車售票員,1982年進入鞍鋼第二煉鋼廠,成為一名操作工。1983年開始寫作。2001年以工人身份當選鞍山市政協委員。現為鞍鋼煉鋼廠主控室操作工人,工齡三十年。


| 白慶國 |


1964年生于河北新樂化皮鎮曹家莊,高中階段輟學。1983年參軍,兩年后退伍,回村搞過農副產品養殖,做過電焊工、管工、建筑工等。一直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每年取暖季都會暫時離家,去當鍋爐工,至今近十年。


| 繩子 |


本名許正先,1968年生于蘇北的鄉村。18歲進入徐州一家縣級國營酒廠,一直做一線工人,從裝卸工做起,然后是制曲工、發酵工、蒸餾工,期間雖然短暫做過其他工作,但基本還會回到原來的工種。2005年與友人創辦“工人詩歌聯盟”論壇。


| 魏國松 |


遼寧省北票市人,生于1963年,從錦州鐵路司機學校畢業后,一直在沈陽鐵路局錦州機務段當工人,工齡31年,業余時間進行詩歌和小說創作。

在“中國制造”這個盛大的奇跡背后,隱藏著一連串冷冰的數字:富士康13位工人連環跳樓;因斷指殘疾而產生的賠償各區域不等,最少的只有8000元;中國礦難死亡人數每年可達6000左右;不到一萬元的薪資卻需要工人跪著乞討,而他們為了討薪可能要花費年薪的3倍。


只有這些工人詩人,用他們熾烈而鏗鏘的文字,講述這些數字背后的悲涼,成為了工人歷史上最重要的見證。這并不僅僅是工人的詩篇,這也是中國的詩篇。因為“中國制造”,這又是與全球大部分人都休戚相關的詩篇。它們理應被看到。


我彌留之際


我想再看一眼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淚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頭

試著把丟失的靈魂喊回來

我想在草原上躺著

翻閱媽媽給我的《圣經》

我還想摸一摸天空

碰一碰那抹輕輕的藍

可是這些我都辦不到了

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

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

更不必嘆息,或者悲傷

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朗誦會,

這是一個當代活的中國,真的中國,

一個一個中國人體現在文字里的中國。

——詩人 楊煉


底層世界往往是陷入沉默的、

被代言的,很少獨立發聲,

即使發聲,也是很少被聆聽。

——財經作家 吳曉波



2015年5月23、24日

晚19:30

天津大劇院 小劇場


彼處有忘卻 此處就有紀念

聆聽震撼人心的聲音


我的詩篇

草 根 詩 會

………………

2015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延展單元

當代中國詩壇工人詩人首次集體登上國家級舞臺

工人詩歌×工人民謠×微紀錄片,來自中國深處的呈現


策劃

/

吳曉波


導演

/

秦曉宇、吳飛躍、許多


監制

/

白延東


草根詩人/民謠歌手

/

老井、唐以洪、田力、余秀華

白慶國、魏國松、鄔霞、陳年喜、

吉克阿優、繩子、許多、蔣山、

車攆坡、蒲公英組合等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51:59

[新一篇] 愛因斯坦的雞湯

[舊一篇] 查理·芒格:我所知道最有用的道理和態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