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 二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二章 張光朝廷的建立 55

可不明,而異同之見,不可不化。以君民為心,則和一之至,不必合黨同群,而自無不同。以職掌為務,則猷念各分,不必破黨渙群,而自無不異。用人者執此為衡,其忠君愛民,精白乃心者為君子,否則小人;修職就業,竭節在公者為君子、否則小人。”可是,弘光政權一直是在大臣和軍閥的鉤心斗角中茍且偷安,在內訌中粉墨登場,在內訌中分崩離析。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山東百姓的抗清斗爭

1644 年五月,大順軍西撤以后,山東、河北等地的大順地方政權被明朝官紳顛覆;清軍占領了北京附近地區,由于強制推行剃頭等政策,京師附近的居民惶懼不寧,許多地方揭竿而起反對清朝的統治。三河縣、昌平州、良鄉、宛平、大興、霸州、東安、武清、漷縣、天津等地“盜賊”“千百成群”,以至“輦轂近地,幾同化外*@,連京師所用的西山煤炭也因為道路阻隔無法運入城內。京師內外百姓流言四起,盛傳清軍將有屠民之舉。。多爾袞等清廷統治者一再辟謠,安定民心,同時派兵遣將進行掃蕩,“輦轂之下,盜賊竊發,及至捕獲,少長盡置于法”,連“老稚不能彎弓操刃者”也濫加屠戮。”在這種情況下,清廷需要一段穩定自己在京畿地區的統治和養兵蓄銳的時間。何況大順軍尚扼守山西,清廷有所顧忌,不敢輕易以主力南下。因此,畿南、山東和豫東地區在兩三個月里處于

① 李清《三垣筆記》下《弘光·補遺)。

②順治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吏科都給事中孫承澤啟本,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一三頁。③順治元年八月初五日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啟本,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一六頁。參見(清世祖實錄》卷五有關各條。

④《清世祖實錄》卷五、卷九。

《清世祖實錄》卷十六。直到順治五年八月,清廷還一度下令收繳轂輔民間一切武器和馬匹;順治六年三月弛禁,原因不是太平無事,而是“良民”受限,“賊反得利”,見同書卷四十、卷四十三。

南明

沒有定見。個別滿洲貴族甚至主張"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機而大兵則或還守沈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后患”。攝政王多爾卻因為皇太極經說過:“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不同意就此止步。不過,多爾裝設想的移都北京以圖進取,究竟進取到多大范圍,也心中無底。當時正在北京的張怡記載道:多爾袞剛入北京,為崇禎帝舉哀三日,隨即令漢族官民剃發改制。別發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發,不得歸。遠近聞風驚畏,非一統之策也。九王(即多爾袞)曰:"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六月間,多爾袞發布文告說:“深痛爾明朝嫡胤無遺,勢孤難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厲兵秣馬,必殲丑類,以靖萬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實為救中國之計。咨爾河北、河南、江淮諸勛舊大臣、節鉞將吏及布衣豪杰之懷忠慕義者,或世受國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從王,皆懷故國之悲,孰無雪恥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揚。其有不忘明室,輔立賢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當通和講好,不負本朝,彼懷繼絕之恩,此惇睦鄰之義。”下文又說:“若國無成主,人懷二心,或假立愚弱,實肆跋扈之邪謀;或陽附本朝,陰行草竊之奸宄。斯皆民之蟊賊,國之寇仇。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師南討,殪彼鯨鯢,必無遺種。於戲,順逆易判,勉忠臣義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養。布告天下,咸使聞知。”這件由清廷實際最高統治者頒發的詔書,在措辭上是頗有講究的。它反映了多爾袞等人對于自己的實力究竟能夠控制到多大的地盤還沒有把握。因此,一方面把清方準備接管的地方暫限于河北、河南、江淮,即長江

①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②張怡《謖聞續筆》卷一。

③顧炎武《明季實錄),談遷(國榷》卷一百二載此詔于六月辛未(十五日),尾注“中書舍人華亭李雯所草”。彭孫貽《流寇志》卷十三也在同日下記:"工部主事李逢甲為賊刑辱而死,其子李雯留京師,為清朝中書,九王(即清攝政王多爾袞)命作檄諭江南曰:……”這幾種書的記載內容大致相同,個別字句略有出入。順治年間刻本李雯《蓼齋集)附錄了他起草的這件詔書,證明顧炎武、談遷、彭孫貽所記可靠。現存順治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內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為甄別人才以慎職掌事”啟本中說:"又有廉生李雯,兵部侍郎金之俊舉薦,諸臺臣同赴內院公薦。臣等取試一月,見其學間淹貫,文理精通,堪于制救房辦事。此二員皆應先授試中書舍人,例支半俸。二十三日奉令旨:“是,更都知道。可見李雯在六月間就已經進入清廷內院試用,他起草的文書頓得清廷重臣的欣賞。


2022-12-08 19:00:13

[新一篇] 南明史 一

[舊一篇] 南明史 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