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晴-國共紛爭 13 “片面抗戰”和“全面抗戰”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13 “片面抗戰”和“全面抗戰”
  洛川會議之后,就在共產黨的將領們對毛澤東的策略似懂非懂之時,王明帶著國際的命令“從天而降”——乘著當時延安沒有多少人見過的蘇聯飛機,轉道新疆回來了。
  那時的局勢是,國際迫切希望開辟中國戰場,以牽制日軍北進,打破法西斯東西兩面夾擊蘇聯的局面。更具體地說,在王明這位中共駐國際代表回國前,斯大林曾親自約見他,明確提出“共產黨人不要害怕會被淹沒在民族解放戰爭的汪洋大海里”;國際還明確指示,與政府的合作,要“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簡直句句與毛在洛川會議之后勉強推行的既定方針——“抗日打政治仗,軍事上保存實力”相矛盾。
  但自己同志相見,總有一番親熱。在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張聞天首先介紹了這名“青年俊杰”對黨的貢獻,毛澤東接著致歡迎詞《引水思源》——歡迎那個無論過去、還是當時都令他切齒的家伙:“歡迎從昆侖山上下來的‘神仙’,歡迎我們敬愛的國際朋友(機組),歡迎從蘇聯回來的同志們(即王明夫婦、康生夫婦和陳云)。你們回到延安來是一件大喜事,今天陳紹禹同志乘飛機從天上回來,豈不就是‘喜從天降’? 中國還有一句成語,叫做‘引水思源’,今天統一戰線的成就,其本源是什么呢? 那就是《八一宣言》,有了《八一宣言》的源泉,才有統一戰線的長流。《八一宣言》的源泉有是誰掘出來的呢? 那正是我們今晚熱烈歡迎的王明同志,是他在莫斯科起草的。所以‘引水思源’,今日統一戰線的成就,王明同志應居首功。”
  以這種語氣與格調說話,在毛澤東是十分罕見的,可能出于對國際支援的感戴,也可能出于當時對自己地位的估量。王明則意氣飛揚,在傳達了國際“圣旨”之余,以“熟悉莫斯科意圖”之姿態,對黨內政策以及全國政策提出了批評。據那時既擁戴毛、又想努力抗日殺敵的彭德懷回憶:“會議時間很長,好象是快天明才散會。會議上的精神是不一致的,感覺回去不好傳達。”
  會后,王明志得意滿地率中共代表團到武漢,發表熱情洋溢的“時局宣言”。對洛川會議消極怠工的周恩來,此時態度積極起來,弄得后世毛派御用史家不得不為他寫上這樣一筆:對抗日與民主的關系,周恩來“一度有過不正確的認識,附和過王明對中央的批評;對保衛武漢和發展華中游擊隊問題,與王明看法接近……”。
  對王明喬模喬樣靠拢政府奉命抗戰,毛澤東是如此形容的:“梳妝打扮送上門去,蔣介石則‘一個耳光打出來’”。此話與事實接近的程度,后人各有評說,但毛澤東的又恨又酸,并非沒有緣故。王明乘著有國際又有政府勢頭,要求召開沒有將領們列席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即史稱“十二月會議”。在這次“反洛川會議精神”的會議上,“多數領導人都檢討了過去‘把獨立自主提得太高’、‘夸大了右傾的危險’,認為‘王明對許多問題的提法很好’”等等。張聞天甚至承認說:這些錯誤,我與毛是要負責的。”
  據李維漢回憶,從王明歸來算起,“約半年時間內,毛澤東又處在少數甚至孤立的地位。”毛自己也說:“當時,我是孤立的。我別的都承認,只是持久戰、游擊戰、統戰原則下的獨立自主等原則問題,我是堅持到底的。”
  對此等“原則問題”的堅持,確實“在危機時刻挽救了黨”,只是國與共之間的仇恨,卻是結得更緊了。


戴晴 2013-08-19 16:34:41

[新一篇] 戴晴-國共紛爭 12 張學良申請入黨

[舊一篇] 戴晴-國共紛爭 14毛澤東與美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