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人李賀的現代天文學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晚唐名詩人。他終生不得志,二十六歲就英年早逝,卻在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數百詩作。這些詩想象怪異,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傷感情緒的流露,具有出人意外的奇襲效果,因此被人稱為“鬼才”。

李賀對時間極為敏感,好景不常、時光易逝的感傷,使得這位“青年詩人”的作品中,出現的“死”字有二十多個,“老”字有五十多個,杜牧因此給他作出了“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的總評。

王母、嫦娥等超越時間的人物,和銀浦、月宮等天上風光,出現在了《天上謠》、《夢天》等詩篇中,但在《古悠悠行》等作品中,他卻寫出了神仙的虛誕和滄桑的無盡。

最為怪誕的是,在《秦王飲酒》一詩里,李賀竟然寫出了現代天文學的最新研究結論,那就是“太陽也會唱歌”:

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洞庭雨腳來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銀云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
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綃紅文香淺清,
黃鵝跌舞千年觥。仙人燭樹蠟煙輕,
清琴醉眼淚泓泓。

【注釋】
(1)秦王:一說指唐德宗李適(kuò),他做太子時被封為雍王,雍州屬秦地,故又稱秦王,曾以天下兵馬元帥的身份平定史朝義,又以關內元帥之職出鎮咸陽,防御吐蕃。一說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一說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首二句寫秦王威懾八方,他的劍光把天空都映照成碧色。
(2)羲和:傳說中為太陽駕車的神。《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
(3)敲日:說他敲打著太陽,命令太陽快走。因太陽明亮,所以詩人想象中的敲日之聲就如敲玻璃的聲音。
(4)劫灰:劫是佛經中的歷時性概念,指宇宙間包括毀滅和再生的漫長的周期。劫分大、中、小三種。每一大劫中包含四期,其中第三期叫做壞劫,壞劫期間,有水、風、火三大災。劫灰飛盡時,古無遺跡,則無古無今,是謂“古今平”。王琦認為這里是借指“自朱泚、李懷光平后,天下略得安息。”
(5)龍頭:銅鑄的龍形酒器。據《北堂書鈔》載:唐太極宮正殿前有銅龍,長二丈。又有銅尊,容四十斛。大宴群臣時,將酒從龍腹裝進,由龍口倒入尊中。
(6)酒星:一名酒旗星。《晉書·天文志》說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飲。
(7)金槽:鑲金的琵琶弦碼。
(8)棖棖:琵琶聲。
(9)雨腳:密集的雨點。這句說笙的樂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聲音一樣。
(10)銀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11)櫛櫛:云朵層層排列的樣子。
(12)瑤殿:瑤是玉石。這里稱宮殿為瑤殿,是夸張其美麗豪華。
(13)宮門掌事:看守宮門的官員。
(14)花樓玉鳳:指歌女。
(15)嬌獰:形容歌聲嬌柔而有穿透力。獰字大約是當時的一種贊語,含有不同尋常之類的意思。
(16)海綃:鮫綃紗。《述異記》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鮫人所織。
(17)紅文:海綃上繡的紅色花紋。
(18)香淺清:清香幽淡的氣息。
()黃娥跌舞:可能是一種舞蹈。
(19)千年觥:舉杯祝壽千歲。
(20)仙人燭樹:雕刻著神仙的燭臺上插有多枝蠟燭,形狀似樹。
(21)清琴:即青琴,傳說中的神女。這里指宮女。
(22)淚泓泓:猶言淚汪汪,淚眼盈盈。

其中的“羲和敲日玻璃聲”,也就是“太陽也會唱歌”,已經被現代天文學最新證實了——

英國《每日電訊報》2010年6月20日報道:《英國科學家:太陽其實也會“唱歌”》。

文章說,英國科學家首次記錄下人耳可辨的太陽外層大氣(又稱日冕)發出的聲音,這種類似琴弦撥動的聲音對人類進一步認識、總結太陽的活動規律很有幫助。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發現,帶有磁性的日冕環向太空擴散時會產生一種共振,他們通過儀器把這種共振的頻率調高,做成人耳可以聽見的聲音。參與該項目的一位教授激動地說:“‘太陽之聲’ 就像一曲和弦,奇特而美妙。它為我們研究太陽外層大氣的活動提供了新途徑,人類可以通過它預測太陽風暴。”

報道稱,因為日冕環的共振隨著太陽外層大氣的活動不斷變化,所以我們的聽到的“太陽之聲”才有高低起伏。“太陽之聲”就像一把大吉他發出的聲音,顫音和共鳴非常明顯。

美國宇航局(NASA)上周發出警告,稱太陽風暴將在2013年之前爆發,屆時地球上的通訊系統會陷入癱瘓,衛星不再工作,人類健康也將受到損害。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們希望借助“太陽之聲”更加準確地探測到太陽風暴爆發的時機。
 
李賀的詩歌,不僅說出了“太陽也會唱歌”的宇宙奧妙,而且具有天文尺度的時空跨度:

例如《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

例如《湘妃》:“筠竹千年老不死,長伴秦娥蓋湘水。蠻娘吟弄滿寒空,九山靜綠淚花紅。離鸞別鳳煙梧中,巫云蜀雨遙相通。幽愁秋氣上青楓,涼夜波間吟古龍。”

例如《銅駝悲》:“落魄三月罷,尋花去東家。誰作送春曲?洛岸悲銅駝。橋南多馬客,北山饒古人。客飲杯中酒,駝悲千萬春。生世莫徒勞,風吹盤上燭。厭見桃株笑,銅駝夜來哭。”

例如《日出行》:“白日下昆侖,發光如舒絲。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折折黃河曲,日從中央轉。陽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奈爾鑠石,胡為銷人?羿彎弓屬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詎教晨光夕昏!”(奈爾:一作奈何。)

例如《夜坐吟》:“踏踏馬蹄誰見過?眼看北斗直天河。西風羅幕生翠波,鉛華笑妾顰青蛾。為君起唱( 一作舞) 長相思,簾外嚴霜皆倒飛。明星爛爛東方陲,紅霞梢出東南涯,陸郎去矣乘班騅。”(起唱:一作起舞。)

例如《昆侖使者》:“昆侖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枝折。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例如《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例如《王浚墓下作》:“人間無阿童,猶唱水中龍。白草侵煙死,秋藜繞地紅。古書平黑石,神劍斷青銅。耕勢魚鱗起,墳科馬鬣封。菊花垂濕露,棘徑臥干蓬。松柏愁香澀,南原幾夜風!”(墳科:一作墳斜。)

例如《古悠悠行》:“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

例如《天上謠》:“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纓。秦妃卷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粉霞紅綬藕絲裙,青洲步拾蘭苕春。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吹笙:一作吹簫。)

例如《巫山高》:“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颯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云間。”(高插天:一作齊插天。首句一作:巫山叢碧高插天。大江:一作巴江。颯然:一作(風思)然。云間:一作云端。)

例如《相勸酒》:“羲和騁六轡,晝夕不曾閑。彈烏崦嵫竹,抶馬蟠桃鞭。蓐收既斷翠柳,青帝又造紅蘭。堯舜至今萬萬歲,數子將為傾蓋間。青錢白璧買無端,丈夫快意方為歡。臛蠵臑熊何足云?會須鐘飲北海,箕踞南山。歌淫淫,管愔愔,橫波好送雕題金。人生得意且如此,何用強知元化心?相勸酒,終無輟。伏愿陛下鴻名終不歇,子孫綿如石上葛。來長安,車駢駢。中有梁冀舊宅,石崇故園。(崦嵫竹:一作崦嵫石。)”

例如《苦晝短》:“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云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服:一作餌。似:一作是。碧:一作白。)

例如《夢天》:“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這是說詩人李賀自己夢游天上,看見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在自己下面,千萬年的時光像走馬燈一樣輪轉不已。而在天上俯瞰中國,九州小得就像九個模糊的小點,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好像是對李賀“泄露天機”的懲罚,在無盡的時空面前,“天文學家”李賀終于被擊垮了,還原為詩人李賀:他在《將進酒》中絕望地唱到:“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羅幃:一作羅屏。香風:一作春風。)

而在日常生涯中,他常常悲哀地想到:“園中莫種樹,種樹四時愁。獨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莫種樹》,南床:一作南窗。)這就像一個曾經登天游霧的靈魂,重新墜入人間的無奈。

……

也許人們無法接受我的上述評論,但是有一點確實讓世人始終不能明白:李賀是怎么知道太陽會發出聲音的?如果他沒有相當的現代天文學知識?以前,評論家們總是把這一點歸結為“李賀的奇特想象”,以至于稱他為“鬼才”——這至少說明,“羲和敲日玻璃聲”確實是李賀的創見。如果李賀不是天文學家,如果李賀沒有參與過觀測天象的活動,那么,“太陽也會唱歌”就不是天文學家的專利,而是鬼才詩人的靈感了。

最后,讓我們再讀一首名列《李賀詩全集》第一首的《李憑箜篌引》,來看一看李賀心目中的極境,一種“中國意義的天國”: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江娥:一作湘娥 )


2010年6月21日寫,6月30日改定


謝選駿 2010-07-15 08:32:34


[舊一篇] 儒家的起源、發展與新儒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