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4)——庚子國變(I)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2月26日

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帝被囚瀛臺,朝政大權又直接掌控到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帝則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囚帝生活。不僅如此,慈禧覺得自己當年將4歲的光緒選入宮中做皇帝,又親手將其撫養成人,可光緒卻搞變法,妄圖逼自己交權,真是太不像話了,于是便打算廢掉光緒帝,改立新君。

慈禧欲興廢立之舉,但對內沒有足夠的理由,對外又害怕外國人干涉反對,于是就找親信榮祿商量,結果榮祿給出了令慈禧滿意的答復。榮祿認為,當初立光緒時,兩宮太后曾有一個約定,等將來光緒帝有了兒子,就把這個兒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子,將來作為同治帝的后人繼承皇位;但目前的情形是,已到盛年的光緒帝還沒有生出兒子,所以完全可以以此為理由從皇室近支中選擇一個大阿哥作為同治和光緒的繼承人,并做皇儲培養,借以逐步取代光緒帝。經過慎重的考慮,慈禧決定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15歲的溥儁為大阿哥,繼承同治兼祧光緒。

下面說說溥儁入選的原因。和當初光緒帝入選的原因類似,溥儁的入選和他的生父端郡王載漪有直接關系,這事還得從嘉慶皇帝說起。嘉慶皇帝共有五個兒子,長子夭折,次子就是后來的道光皇帝旻寧,三子是敦親王綿愷,四子是瑞親王綿忻,五子是惠親王綿愉。其中,敦親王綿愷無子,于是后來道光帝就將其皇五子奕誴過繼給了綿愷,載漪正是奕誴的第二子;瑞親王綿忻的爵位后來傳給了他的兒子奕約,因此爵位非世襲罔替,故奕約降格一等為瑞郡王,并改名奕志,這個奕志也沒有兒子,于是載漪又被過繼給了奕志為子,后來載漪繼承了奕志的爵位,又降格一等為貝勒;再后來,載漪被晉封為郡王,由于當時圣旨將“瑞郡王”誤寫為“端郡王”,因此將錯就錯,載漪就做了端郡王。另外,溥儁的生母還是慈禧的娘家侄女,所以和光緒帝一樣,溥儁也處在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的血緣交叉點上,慈禧選中他做大阿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光緒25年,公元1899年底,慈禧正式下懿旨,將溥儁入繼穆宗為嗣,號“大阿哥”,并打算次年(1900年)讓光緒禪位,由溥儁繼位,改元“保慶”。慈禧的這一做法不但遭到了慶親王奕劻等大臣的反對,而且各國公使對此也都存有異議。自從甲午戰爭之后,后黨和李鴻章就推行親俄的外交路線,而英、美、日等國則支持光緒帝來抵制俄國;戊戌政變后,慈禧訓政,控制了大權,這自然讓英美列強非常不爽,他們對慈禧囚禁皇帝,“篡奪”政權很不滿意,對于慈禧要廢掉皇帝,當然就更不能接受了。在列強的干預和反對下,慈禧被迫放棄了讓大阿哥取代光緒的計劃,不過她也因此對列強懷恨在心,時刻尋找報復的機會。最終,慈禧找到了一個能在某種程度上打擊列強以解心頭之恨的方法,那就是充分利用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本稱“義和拳”,是清末興起于山東和直隸一帶的秘密結社組織,從1899年開始,義和團越鬧越兇,其主要打擊目標是外國在華的教會組織,他們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受了列強氣的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態度一度非常曖昧,她采取剿撫并用的策略,一方面迫于外國的壓力進行一定程度的圍剿,另一方面則承認義和團的合法性,縱容他們攻擊外國人。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擴展到京津地區,兩地的外國人更加緊張,他們向清政府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終止騎墻政策,立刻表明態度,解決義和團問題。結果近兩個月過去了,清政府沒有任何表態,于是各國公使第二次開會并聲明:如果中國再不發布上諭,他們就要進行海軍聯合示威。誰知又過了20多天,清政府仍然沒有給出答復。

1900年4月6日,英、美、法、德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令清政府在兩個月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軍進入山東、直隸兩省,代為剿平。一周后,列強的軍艦便開到了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事態開始擴大。5月30日,英、法、俄、美公使鄭告總理衙門,聲稱不管中國政府態度如何,各國公使都要調兵來北京;5月31日,慈禧太后懾于壓力,同意各國調少量兵員來京,并要求一旦北京局勢穩定,就要立刻撤走。隨后,英、法、日、俄、德、美、意、奧等八國以保護使館為名,先后共派官兵442人進入北京;與此同時,八國陸海軍數千人先后進入天津租界,此后又陸續增兵,最多時達到十多萬人。

到6月初,清政府已經下達了剿殺義和團的命令,外國士兵也已經開始自行保護使館和教堂,清政府完全滿足了列強的要求,但局勢并沒有因此而緩和下來。雖然慈禧的態度沒有發生變化,但從6月11日開始,在以端郡王載漪、莊親王載勛為首的清廷主戰派王公大臣的默許下,北京城九門大開,義和團團民蜂擁入京,很快就達到了數萬人。進入京城的義和團團民在北京各處建立壇口,聚眾練拳,并沒有對外國人進行襲擊,直到6月12日發生了義和團焚燒教堂和部分洋行的事件,外國人才開始受到攻擊。不過,發生襲擊、導致局面失控的責任恰恰是在列強自己。

6月9日,也就是在大批義和團進入北京兩天前,駐天津的各國領事決定:再從天津租界抽調兩千余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美國海軍上校麥克拉率領,分批乘火車進入北京;6月10日,聯軍自天津啟程乘火車陸續向北京進發。西摩爾率軍開進的消息傳到北京后,立刻在京城內引起了恐慌,在京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矛盾開始升級,外國使館衛隊在得知援軍將至后,也開始主動出擊尋釁,與義和團和清軍發生沖突,這才導致了6月11日大批義和團團民進京和12日圍攻、焚燒教堂的事件。

面對日益混亂的局面和可能爆發的戰爭,慈禧終于坐不住了,6月13日,她發布了一連串的上諭,一方面指揮進行備戰,一方面堅決鎮壓義和團以求得列強的諒解。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本來乘火車當天即可到達北京的西摩爾的部隊卻在6月10日出發后不久就沒了消息,因為他們在路上遭到了頑強的阻擊。

當時,京津鐵路部分地段已被義和團拆毀,西摩爾只能邊修邊進,結果遭到了義和團和清軍聶士成部的襲擊,被迫逃向廊坊車站,義和團緊追不舍,將聯軍圍困于廊坊。6月14日,西摩爾與外界的聯系徹底中斷;同日,在北京的外國使館衛隊繼續主動外出挑釁,殺死數十名義和團團民,而慈禧則連發8道上諭,要求加緊鎮壓義和團。 

當時,為了按列強要求鎮壓義和團,清政府調動了天津海防前線的大批部隊,因此造成了京津一帶兵力嚴重不足,同時,從外省調遣的勤王軍隊短期內也無法到達。危急形勢下,慈禧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變化,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目的,她開始考慮聯合義和團對抗洋人,亦即“聯拳抗洋”。6月16日,慈禧緊急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派兵阻攔西摩爾聯軍,以阻止聯軍大部隊入京,同時下令對義和團暫停鎮壓,并將年輕力壯的團民編入部隊。同一天,雙方的敵對行動進一步升級:義和團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聯軍的軍艦則已做好了登陸準備,戰爭的陰云密布,已經是無法阻止了。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8:28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3)——百日維新(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5)——庚子國變(II)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