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4)——四平之戰和內戰的全面爆發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如前文所述,由于中共打算以長春為首都與國府對抗,因此四平的戰略地位變得十分重要,毛澤東和中共是以強令東北民主聯軍(1945年中共領導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后,于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四平、守住本溪,不能讓國軍推進。毛澤東作出這一決定也是為了在談判的最后關頭拋出四平保住長春,只不過他的底線與蔣介石的底線沖突了,四平之戰因此非打不可。

不過,林彪對于國共實力的對比還是比較清醒的,他曾致電中央,表示以目前的軍力對比,固守四平的可能性不大。實際上,令林彪更為憂慮的是和平空氣在東北的蔓延,很多中共干部和士兵都覺得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因此生活日益放縱;中共東北局在動員部隊進行四平保衛戰時也提出口號:此戰是決定我黨在東北地位的最后一戰。雖然林彪并不相信東北能一仗打出個和平,但既然毛澤東已鐵了心要死守四平,他也只有無條件的去執行。

四平之戰,大陸也叫四平保衛戰。此戰,林彪幾乎動用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全部主力,戰場上先后投入了14個師旅,近15萬人,而當時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的全部兵力也不過只有20萬。國軍也出動了最強大陣容,全是抗戰時赫赫有名的戰將: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麾下有孫立人的新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陳明仁的71軍,這些都是從印緬戰場歸來的王牌軍,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1946年4月18日,國軍新一軍和71軍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從正面向四平發起輪番進攻,而林彪卻沒有按城市防御戰的一般打法一味固守,而是主動出擊,趁敵人立足未穩,以運動戰的辦法打擊國軍。四平之戰打響時,新一軍軍長孫立人身在美國,代行軍長之職的鄭洞國基本指揮不動新一軍,而71軍軍長陳明仁在開戰以后竟還在沈陽逍遙快活,險些因此被查辦。由于輕敵和大意,國軍的這兩支王牌軍都在東北民主聯軍手下吃了虧,苦戰3日,傷亡慘重,但進展甚微。接著,國軍分別向四平左右兩翼進行迂回,共軍則以四平為中心,從東到西部署了一條蜿蜒百余里的防線和6個師旅的機動部隊,挫敗了國軍迂回四平的企圖,但這也造成了其自身缺乏機動兵力而無法實施有力的反擊。由于東北民主聯軍的頑強抵抗,加之國軍正在集中兵力部署進攻本溪,四平的戰斗因此于4月27日停止,國共在四平戰場形成對峙。

4月20日,馬歇爾返回中國,毛澤東當天致電三人軍事小組中共代表周恩來,要其與馬歇爾交涉,力爭東北停戰。4月26日,中共中央電告東北民主聯軍:“馬歇爾已提出停戰方案,有停戰之可能,望加強四平守備兵力,鼓勵堅守,挫敵銳氣,爭取時間”。4月27日,受到前方勝利鼓舞的毛澤東發出了那份著名的電報:(一)、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獎勵;(二)、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1至2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里。另一方面,身在重慶的蔣介石也下了最大決心,他拒絕了馬歇爾東北停戰的要求,聲稱:四平乃黨國命運所系,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在東北停戰商談毫無結果的情勢下,四平戰況已經成為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最重要的籌碼。5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6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藥,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在進行了重新調整后,先前吃了虧的國軍開始嚴陣以待,4月28日以5個師的兵力進攻本溪,5月3日占領之。隨后,國府將南滿的新六軍,52軍195師和71軍88師北調四平,使四平地區的國軍增加到10個師,共軍的防守壓力越來越大。此間,蔣介石一面向杜聿明加壓,要其盡快解決久攻不下的四平,一面電召在美國開會的孫立人馬上回前線親自指揮新一軍。5月14日,廖耀湘新六軍抵達四平,國軍開始輪番進攻;15、16日,國軍采用波浪式的集團沖鋒重創共軍;17日,國軍攻占火石嶺,隨即又集中兵力向塔子山陣地發起突擊,中共守軍在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后與國軍進行肉搏,18日晚塔子山陣地為國軍所占。5月18日,國軍新六軍突破四平防線,并欲迂回四平東北,切斷守軍退路,東北民主聯軍處于十分不利的態勢。

為避免被國軍包圍,以致全軍覆沒,林彪電請中共中央允許守軍撤退。鑒于形勢危急,林彪沒有等毛澤東復電,即于5月18日晚下令各部隊主動撤離四平。5月19日,國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親自駕駛一輛坦克進入四平,四平之戰結束。盡管林彪的主動撤離最大限度的保全了部隊,但此戰東北民主聯軍傷亡8000多人,損失的都是共軍的精華。之后,東北民主聯軍便陷入了國軍的窮追猛打之中,而戰敗也使共軍中逃亡叛變者層出不窮,在東北新成立的部隊基本上都散了。更嚴重的是,之前沒有很好的建立根據地所帶來的困難也在這時候突顯了出來,中共東北民主聯軍在撤退的路上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猶如喪家之犬,一路邊打邊退,最終撤到松花江北。

共軍從四平北撤時,作戰科長王繼芳帶著全部檔案投降了國軍,杜聿明在研究了林彪的作戰材料后發現,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已經把老本都打光了,于是下令國軍各部隊大膽冒進,分頭向北猛追,使得撤逃中的共軍更加狼狽。林彪得知此事后,大發脾氣,這是林彪生平所罕見的——1949年,已是國軍少將的王繼芳在重慶被解放軍二野生擒,四野用飛機將其押到武漢,開大會公審、槍斃。

這里插播一段。中共在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中確實是戰敗了,但后來也有人認為當年林彪主動撤離四平是戰略上的高招,陳云也將“撤離四平”與我此前介紹過的“錦州避戰”共稱為“軍事妙手”。然而,在四平之戰中負責正面防御、損失最為慘重的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卻一直對“四平保衛戰是否該打”存有懷疑,甚至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還當面質疑過毛澤東,說:即使是你的決定,也是不對的!對此,毛澤東回答:那就讓歷史和后人去評說吧。

1946年5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發布還都令,宣布5月5日“凱旋南京”。5月3日,蔣介石返抵南京。5月5日上午9點,國府在南京中山陵舉行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建立廣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禮”;10點30分,國民政府又舉行了盛大的還都典禮。

1946年6月,赴長春督戰的國軍督戰長官白崇禧力主趁勝追擊、一鼓作氣將林彪趕盡殺絕,將共軍趕出東北。這時,孫立人的新一軍已經追過松花江,即將兵臨哈爾濱城下,東北民主聯軍則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準備放棄哈爾濱,撤到蘇聯境內或大興安嶺、滿洲里、海拉爾一帶打游擊。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1946年6月6日,蔣介石突然下令停戰,國共雙方分別發表了在東北休戰15天進行談判的聲明——國民黨方面后來把責任推到馬歇爾身上,認為蔣介石是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停戰,但也有專家指出,蔣介石是兵力不足、不敢貿然孤軍深入,也有人認為是蔣介石過于自信,認為共軍已經不堪一擊。無論如何,蔣介石所犯的這個錯誤是他失去整個大陸的起點。

東北的停戰令給了林彪一個寶貴的喘息機會,但四平的失敗卻使中共失去了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的資本,蔣介石趁機開出了苛刻的條件,要中共讓出東北和華北的城市,毛澤東當然不能同意,內戰旋即于6月26日全面爆發,國軍集中兵力開始大舉進攻山東和中原的解放區。

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后,中共領導的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下篇文章起,我們將改用這個稱謂。按照中國大陸歷史文獻的說法,國共內戰總共分為五個階段:國軍全面進攻階段(1946年6月—1947年3月)、國軍重點進攻階段(1947年3月—1947年6月)、共軍戰略進攻階段(1947年7月—1948年8月)、國共戰略決戰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和國軍全線潰敗階段(1949年2月—1950年6月)。國共內戰的結果是,國民政府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全面退守到臺灣,而仍在大陸負隅頑抗的國軍也在1950年6月基本被中共的解放軍肅清。在此后的行文中,我將遵循這種劃分方式。 


三鑒齋 2010-11-26 20:18:3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3)——和平希望的破滅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5)——國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