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9)——東北解放軍的秋、冬季攻勢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解放軍的戰略進攻全面展開后,東北民主聯軍也在1947年9月14日至11月5日發起了秋季攻勢作戰,以為配合。

1947年8月,國府為加強東北的軍事力量,決定將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并入東北行轅,派參謀總長陳誠接替熊式輝兼任東北行轅主任,并擬從關內抽調5個整編師(軍)增援東北。陳誠到任后,將駐東北國軍擴編至10個軍45個師(旅)共50余萬人,將主力部署在錦州、沈陽、四平、長春為重點的鐵路沿線,采取依托重點,向外擴張的機動防御方針,確保北寧路(北平至沈陽),維護中長路(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保護海口,待關內援軍到達后,視機轉入進攻。

為配合解放軍在全國的戰略進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副政治委員羅榮桓決定于1947年9月中旬向東北國軍發動大規模攻勢,以兩個縱隊向兵力薄弱的南線國軍發動進攻,調動其北線兵力南援,爾后北線主力乘機向中長路沈陽以北地區出擊,南北協同進攻,大量殲滅其有生力量。9月6日,國軍三個師由綏中、興城、錦西分三路向建昌方向進攻,意圖保衛錦榆鐵路(錦州至山海關)。9月14日,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主力與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聯合向由綏中、錦西出動向建昌方向進擊的國軍50師和22師發起攻擊,于當日拂曉將50師包圍在建昌以東之梨樹溝門,殲其大部,爾后轉兵追擊第22師,在楊家杖子、舊門地區殲其大部,并逼退國軍第60師。9月17日,國軍第49軍軍部率第105、第79師由錦州向建昌方向增援,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誘敵深入,將49軍引至楊家仗子并將其包圍,隨后連夜冒雨猛攻,49軍于22日突圍南撤,民主聯軍立刻追擊,于23日將其主力全殲于舊門地區。接著,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全線出動,趁勝破路,對錦榆鐵路進行了大規模破襲。

迫于遼西地區戰事的吃緊,陳誠緊急從鐵嶺抽調新六軍兩個師馳援錦州,在錦州、興城間護路。同時,東北民主聯軍北線主力也乘國軍四平至沈陽間守備兵力減弱之機,從9月29日至10月8日,向中長路沈陽以北國軍各據點守軍發動攻擊。9月29日,東北民主聯軍三個縱隊共計8個師向開原、西豐、昌圖地區隱蔽集結,圍殲國軍第53軍,切斷中長鐵路。10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在第1縱隊第3師配合下于西豐鎮西南威遠堡、四家子、拐磨子地區突然包圍國軍53軍116師,經19小時激戰,將其全殲;第4縱隊第10、12師在西豐鎮以南八棵樹、貂皮屯殲53軍130師1個團;第7縱隊第21師日行80公里,亦于1日突然包圍法庫,激戰2小時,全殲保安第7支隊;第7縱隊第19師于10月7日攻克彰武,殲暫編第57師1個團。東北民主聯軍在開原東、西地區的連續進擊,迫使國軍新一軍主力自長春南調四平,新六軍北返鐵嶺,范家屯、公主嶺等地的國軍也都收縮至四平固守。與此同時,東北民主聯軍四個縱隊也分別進至四平南、北和永吉東北江密峰地區牽制國軍;第4縱隊第11師和遼東軍區獨立第1師攻占大石橋、海城,在牛莊、海城間殲滅國軍52軍25師1個團。隨后,東北民主聯軍將大量兵力投入北寧、中長鐵路沿線,展開大規模破襲戰。

為扭轉東北戰局,10月8日,蔣介石飛抵沈陽,調整國軍部署,加強沈陽以北地區的守備力量,并從華北抽調92軍21師、94軍43師、暫編第3軍10、11師、騎兵第4師和位于承德地區的13軍54師等部共6個師的兵力增援東北,10月中旬陸續進至興城、錦州一線,并繼續向沈陽推進。對此,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圍城打援,以6個縱隊在北線發動攻擊,以3個縱隊在北寧路阻擊和牽制華北援軍,策應主力作戰。10月9日,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奔襲新立屯,殲滅國軍暫編57師大部。10月10日至12日,第8、第9縱隊等部破襲北寧路,掃除了錦州至興城間除錦西以外的各據點,15日轉兵包圍義縣。10月17日,第7縱隊攻克阜新,殲滅國軍51師師部及1個團。正向沈陽前進的國軍21、43師因側翼及后方受到威脅,改由黑山向北,馳援新立屯、阜新等地,冀察熱遼軍區為誘其西進,以第9縱隊于10月23日攻占朝陽,并在國軍21、43師西援途中,將其包圍于義縣以西朝陽寺、九關臺門、代官堡一線。10月30日,東北民主聯軍集中8個師進行圍攻,激戰至11月2日,殲滅國軍21師大部、43師一部,4日乘勝攻占義縣。

在遼西部隊上述行動的配合下,10月16日,東北民主聯軍主力轉至永吉、長春地區展開攻勢,先后占領樺皮廠、九站、口前、烏拉街、九臺、農安和德惠等地,殲滅大量國軍,孤立了長春,包圍了永吉。陳誠為解長春、永吉之危,于10月28日將沈陽一部兵力緊急空運長春,并令新一軍由四平回援長春。11月2日,東北民主聯軍在范家屯以東截殲新一軍暫編56師一部。后鑒于國軍已收縮兵力加強重點城市的守備,同時部隊也急需整補,東北民主聯軍于11月5日結束了秋季攻勢作戰。秋季攻勢后,駐東北國軍已收縮至中長路和北寧路上的長春、沈陽、四平、錦州等幾個孤立城市內,局面陷于被動;同時,由于大量華北國軍被調至東北增援,國軍在華北對中共的作戰也受到很大影響。

東北民主聯軍秋季攻勢期間,為殲滅增援東北的國軍第三軍主力,中共晉察冀野戰軍于10月11日至22日進行了清風店戰役,此役連同保北阻擊戰,晉察冀野戰軍殲滅國軍近兩萬人,扭轉了華北戰局,很好的配合了東北民主聯軍的秋季攻勢。11月12日,晉察冀野戰軍攻克華北重鎮石家莊,全殲守敵,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解放區連成一片。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自從頭年的秋季攻勢后,國府東北行轅主任陳誠便在吉林、長春、四平和錦州至沈陽段鐵路沿線及其兩側部署了大量部隊,以確保“遼西走廊”與沈陽的安全。1947年12月,林彪決定趁國軍喘息未定和江河封凍之際,集中軍隊主力發動冬季攻勢,對北寧路錦沈段及其兩側之國軍展開進攻,調動并殲滅其援軍。12月15日,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與第10縱隊一部突然包圍法庫,第7縱隊也由鄭家屯南下協同作戰;第1、第3、第6縱隊分別向新民、法庫、鐵嶺、沈陽間前進,準備阻擊由沈陽出援的國軍;第10縱隊主力進抵昌圖、開原地區,担負側擊任務;第4縱隊主力直逼沈陽。在此形勢下,國軍急調新六軍22師由鐵嶺向西出援,解法庫之圍。12月17日,民主聯軍第2縱隊在鐵嶺西南娘娘廟地區殲滅22師1個團,第7縱隊在法庫以南大孤家子等地再殲暫編59師1個團。

為確保戰略中樞沈陽,國軍從長春、四平、遼南等地抽調新一軍及71、53軍主力等部共7個師至鐵嶺、沈陽地區,準備解除民主聯軍對沈陽之威脅。民主聯軍為調動與分散國軍的兵力,以第1縱隊第3師佯攻法庫,以第2、第7縱隊西取彰武,而以主力進至沈陽西北石佛寺地區,伺機打援。12月28日,第2、第7縱隊攻克彰武全殲守軍49軍79師。與此同時,民主聯軍第4縱隊一度突入沈陽市皇姑屯,第6縱隊在沈陽西北萬金臺殲滅國軍整編207師1個團,但國軍仍按兵不動。為誘國軍出援,民主聯軍仍以主力隱蔽待機,以一部兵力奔襲、捕殲國軍分散孤立之部,連克黑山、大虎山、臺安等地。此時,國軍誤認為民主聯軍已分散,遂調集沈陽地區可抽調的15個師,于1948年1月1日分別自新民、沈陽、鐵嶺向沈陽西北出擊,意圖乘機尋殲該地區的東北解放軍,并解法庫之圍。1月5日,解放軍第2、第3、第6、第7縱隊,將西出的國軍左路第五軍包圍于新民以北公主屯地區,下午對其展開猛攻,至7日晚,殲滅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第五軍2萬余人,中、右兩路援軍因懼怕被殲而回撤。第五軍被殲后,陳誠遭到國府上下的一致聲討,蔣介石也改用衛立煌主持東北戰事。為進一步打開遼西局面,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第8縱隊乘勝于1月26日攻占新立屯,殲滅守軍26師,第9縱隊于1月30至31日先后進占溝幫子、大凌河鐵橋,殲滅60軍184師一部,并占領盤山。至此,冬季攻勢第一階段結束。

進入冬季攻勢的第二階段,東北解放軍以第3、第10縱隊和第l縱隊1個師位于沈陽以西,分別繼續圍困法庫,并牽制駐沈陽國軍,而主力則轉兵遼南。在第1縱隊主力、第2、第7縱隊和第6縱隊1個師于沈陽以南準備打援的掩護下,第4、第6縱隊及炮兵主力和南滿獨立師,于2月6日攻克遼陽,全殲守軍,20日再克鞍山。隨后,第4縱隊與南滿獨立第1師乘勝南下營口,營口守軍起義。至此,解放軍全部收復遼南地區,控制了營口海港。其間,解放軍第10縱隊等部追殲法庫突圍守軍于開原、法庫之間,繼而攻克開原。此時,四平守備空虛,解放軍乘機以第1、第3、第7縱隊及1個獨立師,于3月13日攻克四平,這是國共在四平的第四次交戰,而這一次林彪只用了23個小時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3月9日,國軍吉林守軍棄城撤至長春,吉長地區的解放軍4個獨立師當即發起追擊,攻占吉林。

至1948年3月中旬冬季攻勢結束時,東北解放軍攻占了東北一批規模較大的城市,殲滅國軍15萬人,砌底切斷了北寧路和中長路,國府在東北只剩下長春、沈陽、錦州三個相互隔絕的城市。此后,由于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主張“固守堅城,以不變應萬變”,東北戰場因此有半年沒有戰事,一直到9月遼沈戰役的爆發。


三鑒齋 2011-01-13 20:53:59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8)——躍進大別山:中共戰略進攻的開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0)——國軍轉入全面防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