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初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緣 起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素質教育的提出,在中學語文領域中激起了一片浪花。但這種浪花除了表層的變幻和喧嘩之外,在教學實踐中很少有實質性的推進。“素質教育貫徹在口頭上,應試教育落實在行動上”的雙軌現象使素質教育成為輿論中的熱點,實際中的盲點。這種不正常的現狀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和思索。我們想與其說一些不著邊際的空話、大話或言不及義的套話,還不如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做起認真的探索,掃清思想上的障礙,厘定實施的規范,充分認識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把它落實到每一堂教學課中去,真正做一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積極探索者。為此,我們不揣淺陋,就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見,以求正于方家和同行。
  這既是我們的初衷,也是寫作此文的目的。
      關于閱讀
  語文課教學從根本上講,就是一個名篇名作的閱讀、消化的過程,閱讀教學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是花費在閱讀教學上的,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效果呢?平心而論并不理想,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徒勞無功者也不乏其例。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當前語文課的容量小、節奏慢,著眼于字、詞、句的詮釋與記憶,拘泥于課文形式上的樊籬。韓愈在《師說》中就曾指出學習中的兩種偏向:“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而現在往往是注目于“句讀”而忽略了“惑”,其結果只能是“小學而大遺”了。同時,還有相當多的語文課充斥著洋洋灑灑、不著邊際的分析,懂的就大講,不懂就不講,千篇一律程式化地歸納或貼標簽式的簡單判定。這當然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思維的活躍程度和閱讀的接受能力,當然也無法適應開放的社會形態、改革的時代趨勢、快速的生活節奏,至于提高素質只能是一句空話了。
  我們認為,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大容量,加快課堂節奏,讓有限的時間發揮出盡可能大的效能,從課內有力地向課外輻射、延伸。英國現代教育心理學家斯托克威爾提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快速學習理論和實踐》)事實也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充滿張力的思維和實踐中,才能領略學習的愉悅,才能獲取切實的能力。一位連續三年在上海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后來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同學在介紹經驗時說:“我的體會就是一句話:多讀。從課內到課外,從文學到科技,多多益善。”因此,任何形式的“老牛拉破車”式的教學都應該堅決地摒棄。有了數量才有質量,對中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具體做法可以是引導學生閱讀選入課本中的長篇作品節選或者閱讀入選的其他作品,也可以結合選修課或課余活動有系統有針對性地分階段向學生介紹、推薦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及時溝通有關閱讀的信息。
  其次,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充分重視方法的傳授和點撥。不少學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沒有什么收獲,其中就有一個方法的問題。葉圣陶先生曾對語文教育說過一句看似平易、卻極為深刻的話:“課文也無非是例子。”所謂“例子”,它應該能提供給學生學習方法、方式上的啟迪和教益。數學教學中對例題的運用方式值得我們借鑒:通過例題引出公式,再運用公式解答其他題目。所以,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不僅僅要對題目進行評析,更重要的是要進行方法的引導和思維的啟迪。在語文課上,也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在講授散文時,同時也在傳授散文的鑒賞,甚至寫作的方法和要領;在講授小說時,同時也在傳授小說的鑒賞,甚至寫作的方法和要領。這樣學生以后遇到此類作品,就有了深入堂奧的門徑,從而增強興趣,獲得營養,素質的提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學習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比如我們曾以比較法講授散文,就取得較好的效果。在講到秦牧的散文時,把它和同時代的楊朔、劉白羽的作品相比較,可以看到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交融;也可以和后來的余秋雨的作品相比較,看到它的隨意和靈活,以及娓娓而談的文風。學生從這個“例子”中初步領略到一種縱向、橫向比較的學習方法,這對他們以后的閱讀無疑提供了一把鑰匙。
  在我們今天的閱讀教學中,還必須大力培養、倡導一種批判精神。批判意識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也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誠然,今天教材中選的作品大多是經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但是,也應看到不少篇目畢竟帶有特定時代和地域的局限,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去認識和評析,同時,文學本身往往是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需要我們作出令人信服的獨特的闡釋。批判思維能力是指一個人對事物及其關系的判斷能力,包括評判力、識斷力、鑒賞力、審定力等等,一個人只有具備了這種批判意識,才能對客觀世界有自己的體認,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明晰的論斷,為創新、創造準備堅實的基地和可靠的保證。在下一個世紀,這種能力將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也完全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熱身”機會。
      關于寫作
  寫作始終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怕寫,教師難教,甚至涉及社會,形成一種對寫作的恐懼癥。寒窗十余載,作文百把篇,中學畢業踏上社會,或進入高校,往往寫不成一篇像樣的文章,這早已不是什么新聞。面對寫作能力較差、文字表達素質不佳的現狀,每一位認真的語文教師都應該反思一下:寫作教學的癥結究竟何在?
  將學生禁錮在課堂里,死板地教條地傳授一些寫作“訣竅”,這是寫作教學的一大弊端,在中國也算是源遠流長了。加上這幾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干擾,寫作似乎成了一種手藝,具有一定的模式。如記敘文寫作中的“時、地、人、事”四要素,“開始、發展、高潮、結尾”的四板塊,議論文寫作中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三股文;更有甚者,誘導學生去尋找、背誦幾篇范文,在升學考試時“對號入座”,強行就范,往往弄得文不對題,牛頭不對馬嘴。
  要克服這一弊端,首先要把學生從課堂里解放出來,讓他們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素材,激發靈感,學會寫作。雖然學生的活動范圍有限,但只要做一個有心人,生活中就不會缺乏寫作的內容。五光十色的社會,柴米油鹽的家庭,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更不用說學校的活躍和時尚的變遷了。學生之所以覺得沒什么可寫,和我們在教學上的引導有密切的聯系。如果我們要求寫先進人物一寫工作,二寫家庭,三寫自己,寫教師先寫課堂,再寫課外,寫父母既寫關愛,又寫激憤,如此等等,學生作文就難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扶老太太過街、給同學送傘等細節就會成為“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所以要讓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要使他們有一雙屬于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體驗各種不同的情感,這樣不僅會有素材的積累,而且會有情感的積累,這樣才會有寫作的欲望、寫作的靈感,才能寫出一篇真正屬于自己的作文。
  在寫作教學中與其刻板陳舊,還不如信馬由韁。在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設置過多過細的條條框框,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肯定弊多利少。中學期間,不僅長身體,而且長思想,長情感,長知識,在這一階段更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要鼓勵他們去幻想,去創造,去表達,去傾吐,這樣才能為他們的寫作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現在的學生作文是拘謹有余,活躍不足,對癥下藥,就應該給他們更多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不是無原則、無邊際的,教師的責任是積極的引導、示范和調適。比如有位老師出了個“真好!”的作文題,他沒有規定要寫什么,甚至連文體、格式也不強調,只是鼓勵學生去寫作認為“真好”的內容和一切。這樣寫出來果然五花八門,無奇不有,老師在評析時就挑選幾篇較好的文章來說明寫作的有關知識,同學反映不僅學到了東西,而且也克服了畏難情緒,其中確有幾篇相當出色(平時作文成績并不很好的同學寫的),后來還在報刊上發表。“文無定法”“無法乃法”,這不只是文學創作的原則,同樣也應該成為寫作教學中的指針。
  另外,有一種傾向也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就是寫作教學中的文藝化傾向。寫作對中學生來說,主要是一種實用的文體訓練,實用價值是第一位的。我們不僅不反對相反要鼓勵同學去實踐文藝創作,寫詩、寫散文,甚至寫小說、劇本,但是作為語文教學的任務來說,這畢竟是第二位的。有些教師可能出于對文藝作品的偏愛,在寫作教學中比較強調藝術性、表現性,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它的實用性、功能性,這樣以來我們的學生也許會抒情、會描寫,卻不會或不善于敘述和議論,而后者在寫作中屬于更基礎的方面。誠然,基本表達方式不能有所偏廢,但首先應具備的是能講清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講明一個道理的前因后果的本領。事實上,中學生在日后的學習深造和社會實踐中,寫作主要的作用還是它的實用功能,這也正是素質教育在語文課中的實施目標和評估標準。目前不少有識之士已經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在新編的人教版的中學語文課本中就出現了系列化的實用文體的訓練。然而不容樂觀的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輕描淡寫,淺嘗輒止,或視而不見,我行我素,醉心于他的美文,造成了與社會生活的嚴重脫節。
  寫作教學是語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是基礎中的基礎,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但是,它又是一門極為靈活,甚至有點神秘的學科,講得好不一定寫得好,寫得好也不一定講得好,我們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把寫作教學真正從八股中解放出來,成為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個有力支點。
      關于聽說
  聽和說是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兩個環節,也是學生素質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然而在當前教學實踐中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這既與“重讀寫、輕聽說”的傳統影響有關,又受到應試檢測中以書面表達為主的形式的拒斥。其實,語文,首先是語,是語言的聽和說,離開了這個基礎,語文學習就有落空的可能。現在的學生聽得少,也就說不好,既聾又啞的現象不僅在外語學習中存在,在語文課中也相當突出。一個中學生講不清一件事或一個道理的例子并不鮮見。這種狀況不從根本上改變,語文素質教育就會留下缺口和隱患。
  社會的開放,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的大量涌入,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地倚重于語言而不是文字。寫信少了,電話卻增加了,就是一個現實的例證。這就給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在聽說教學上有所突破,在這里根據我們的初步實踐,提出兩條建議:
  一是多聽。好的課文不僅要讀、要看,還要聽;聽別人讀,聽藝術家讀,聽出感受來,聽出味道來,在聽的過程中真正深切地領悟文學的魅力、語言的魅力。有人曾提出“語感教育”的方法,認為語文教學應從語感入手,讓學生在聽覺感受中學習知識,學習文化,學習寫作,這才能真正收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這不失為一種嘗試。現在各種中學語文教材大多設置了“視聽”單元,可惜的是有些教師還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學生聽的機會總是很少,這就不能不影響到語文素質教育的完整性。
  二是多說。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場所,教師不妨少說,學生必須多說,不僅分析課文、回答問題時要說,就是在寫作文時也要說。在寫作之前,不妨先演說一番,這樣的訓練太少太少了,以至造成寫得出而說不出的奇怪現象。實際上說不出來的文章往往寫得也并不好,比如語言缺少生活氣息,往往都與說得太少有關。我們的語文課負有不容推卸的責任。
  而且,聽和說還不僅是一個口頭表達的問題,更重要的它還直接影響到學生思維的訓練、邏輯的訓練和文字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聽說教學應該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探索。
      關于考試
  考試是個老話題,有人把考試說成是老師的“法寶”,其實,大多數教師并不想“祭”這個“法寶”,相反,面對那一次次繁瑣的考試,也不由自主地會產生反感。當然,考試作為檢測學習的一種方式暫時也不可能取消,問題的根本在于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考試,有效地組織考試,使它成為素質教育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首先,必須正視考試這個現實。考試作為檢驗學習成效的一種方法,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以考試成績錄取的重點學校的學生素質,一般也確實較好。面對這個現實,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做的是:在考試中加大素質的含量,加強能力的訓練,注重思維的開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我們完全可以把素質教育貫徹到考試的全過程中去,從出題、答案一直到閱卷評卷,多一些實際能力的要求,少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多一些開放性的內容,少一些封閉性的條條。總之,在考試中擴充素質的成分,把應試變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得更好、更活,考得更有效果,而且也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提供了生長點和營養素。比如,老師曾出了這樣兩道題目:一是要學生默寫出《愛蓮說》文中贊美蓮的句子,并說明作者的用意;二是要學生比較此文中提到的幾種花的異同,從而說明作者的態度。應該說,這兩道題都有一定的意義,對學生的學習也都有幫助。然而,相比之下,似乎后者更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和理解,并突出了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就為學生以后自主的閱讀指出了門徑。在記憶基礎上的理解,在理解前提下的記憶,這才是學習上的不二法門。
  這一點在作文教學和考試中更有其舉足輕重的意義。作文教學,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它最不能容忍死記硬背或對號入座的教學方式。把寫作變為文體的模擬,把文體看成板塊的組合,寫作成了機械的操作,學生成了作坊的徒工,甚至設計出幾套應試的方案,背誦幾篇有針對性的范文,屆時對號入座,就近入題,把作文考試演變成“沖浪”游戲,這是學習的異化,也是人的異化。這就暴露出應試教育的弊端和誤人子弟的性質。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要摒棄和杜絕這種應付式的考試。考試就應該考出真才實學,考出自知之明,考出良好素質來。
  其次,必須調整考試機制。從應試轉為素質教育,改革現行的考試制度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事實上,有關部門已經著手這一工作。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在1997年9月2日的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上提出:“要加快升學考試和測評制度改革,尤其是平時的考試測評制度。高考應由主要考查學生在中學階段學了些什么,轉向主要檢驗是否具有進入高等學校進一步學習的能力。”1997年高考(上海卷)語文試卷中的兩篇作文的要求,體現了這一改革的趨向。小作文是《推薦一部電影(電視劇或戲劇作品)》,大作文是《我看課外閱讀》。這兩個題目的新在于:一是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擴展到社會,從教材延伸到文化;二是圍繞一個“我”字,讓學生談自己真切的看法和感受,杜絕了無謂、虛假的編造。這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嘗試,客觀效果也是好的,有利于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
  調整考試的機制問題,不僅是領導部門的責任,也是我們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責職。我們應從每一堂課、每一篇課文、每一次測試中來進行微調,逐步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學生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教師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核心問題是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進一步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備無患,立于不敗之地,使學生既不怵于考試,又能提高文化素養。
  最后,必須放松考試的束縛。考試是為了提高素質,素質決不能為考試所拘囿。放眼世界,不能不看到中國式的考試傳統,現行的考試方法,是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的,相當一部分是必然要被淘汰的。因為它不是鼓勵和支持學生去探求意義,而是把意義強加給學生,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從根本上說是不自由、不主動、不積極的,是學習的奴隸,而非主人,這與社會的走向、人性的完善恰恰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要實施“轉軌”,就必然沖破考試的框框,讓學生在自由、主動、積極的氛圍中學習,學得更有成效,否則,素質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話。
  就語文教學而言,現在學生在中學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在下個世紀大約至少有一半的內容要被淘汰和修正,真正的知識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在社會實踐中去學習和鉆研,否則他們就難以立足,更不可能有所創造和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今天喋喋不休地強調考試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甚或自我欺騙而已。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之一、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教授說:我在中學時并不名列前茅,而我大哥總是第一名。到大學后我不光學書本上的東西,而且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下功夫學,所以成了最優秀的學生,而我大哥則名落孫山。他的體會值得我們深思。
  歷史和現實都在昭示我們:學習必須革命,考試必須改革。沒有一場根本性質上的教育制度的變革,就不可能有我們在新世紀中的牢固地位和獨特貢獻。
      關于教師
  素質教育說到底要由教師來貫徹和實施,因此,教師就成為“轉軌”的關鍵,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素質教育的效果和命運。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是,相當多的學生不感興趣,疲于奔命。一位初中學生說:語文書發下來,自己看看還挺有意思的,可是等到老師在課堂一講,就沒有什么興趣了。確實不能怪學生,有些教師把好文章也會講死、講乏味。就像一朵鮮花,含苞欲放,令人欽羨,一旦拿到實驗室撕下花瓣,切開花蕾,作機理分析,從欣賞的角度講,還有什么魅力可言呢!我們的語文教學,不也存在這種索然寡味的所謂“剖析”嗎?
  語文教材選的是名家名篇,不僅有經典性,而且有藝術性、可讀性,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尷尬的現象呢?問題的根本癥結就在教師身上。沒有高素質的教師,怎么可能有高質量、高品味的課堂藝術呢?在今天,對語文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來說,當務之急,一是廣泛閱讀,二是深入思考。語文教師不多讀書、不讀新書的現象確實存在,總以為課文是老篇子,講授有參考書,以不變應萬變,穩坐釣魚臺。殊不知日新月異的信息潮流,早已將你臺下的基石沖走了,不急起直追,不抓緊閱讀,難免有一天要掉下臺來。有了廣泛閱讀,才會積累起豐富的新知識,才會有開闊的視野,才會保持對時代的敏銳和對生活的新鮮感,并把這種感覺帶進課堂,融入講授,傳遞給學生。同時,還要保持一種思維的張力,面對紛紜的世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名篇要講出名堂,決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種體驗和領悟,帶有時代特征的體驗,烙上個性色彩的領悟。在這個基點上,才能挖掘出課文中深藏的意蘊和自己獨特的詮釋。要使學生有興趣,首先自己要有感觸;要使學生有所收益,首先自己要付出心血。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總是不太可能的。
  在當前的語文素質教育中,更應該強調的是一種創新精神。教師要有創新精神,才能培育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的發展。藝術的本質在于創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一代新人。語文教學要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激勵學生的創造,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面向新世紀的人才教育。朱棣文教授對中國教育提出的建議是:“創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創新精神強而天資差一點的學生,往往比天資強而創新精神不足的學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美國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他們有創新精神及冒險精神,有時會做出一些難以想象甚至發瘋般的事情,所以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朱教授是過來人,接觸過兩種不同的教育,他的話是很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提倡這種精神,讓語文課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從樊籬中解放出來,在閱讀中有新的感悟,在寫作中有新的思路,展開金色的羽翼,翱翔在自由的藍天,我們才會有跨世紀的一代。未來社會是一個高科技的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這就決定了它對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質,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創造性和獨創性。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應該而且可以承担起這一重要職責,因為語文(文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刻板、僵硬和模仿。這就更需要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承担重任、身體力行。
      結 語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也決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學語文教學涉及面廣,頭緒多,影響大,改革的難度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的。最近,一位教育界的人士指出:要把素質教育推向新的臺階,現在必須發動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群策群力(見《上海教育報》1998年2月13日)。我們寫了這些不成熟的意見, 意在引起專家和同行的重視。我們堅信,只要大家齊心合力,堅持素質教育的目標,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就一定能闖出一條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新路來,為培養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6~9,28G31中學語文教學趙福生/周其敏19981998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6~9,28G31中學語文教學趙福生/周其敏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9:36

[新一篇]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中幾種基本能力的訓練

[舊一篇]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個性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7/10/20 上午 05:54:38 | QQ87848@Sina.com
作者可谓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弊病分析得鞭辟入里,非深厚学识不能道也。问题是就是你作者有如此见识,也如此上课;结果呢。。。。。。其实深究下去会牵涉政治层面,我每惊诧于网上的喷子有些话,话糙理不糙,其见识较院学界高出一个层次,也从另一面说明我们教师有些书生气。这也许是古代许多大学者为何放浪山水,并察省社会深悟人生后留下诸多山水名篇,这是我们上课解析诗词时没能点破的层面。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