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語文能力的訓練體系  ——參加《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制訂工  作的體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21世紀社會將是一個信息社會,是一個經濟生活十分活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中學生應具備怎樣的語文能力呢?這是《教學大綱》中應明確的。對于這個問題,張志公先生曾在《關于改革語文課、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一些初步設想》一文中描述說:“他們普遍需要的將是如歷史上描寫智力超常的‘才子’們那種‘出口成章’的能力,因為他們要用自然的口頭語言處理工作,指揮機器干活;那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閱讀能力,因為他們需要讀的東西太多了;那種‘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寫作能力,因為他們的時間很珍貴,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寫出他們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寫的東西。那時候社會上還需要有‘低吟長嘯’的詩人,‘斟詞酌句,反復推敲’的語言大師,人們還需要文學。不過,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敏捷準確的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將成為每個人的需要。”這是張志公先生面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對“語言文字、科學的發展和新的技術革命,首先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直接聯系,對“語文教學科學化”的培養目標的深刻思索,也是張志公先生對現代社會里中學生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的闡述。
  與21世紀社會相適應的語文能力要求應具備這樣幾個特點:第一,是開放性的。它以社會的需要和實踐為出發點,以適應未來的信息社會、適應未來的高節奏生活、適應未來的高效率工作為目標。第二,體現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它否定傳統語文教學只重視書面語言能力的教育觀念,強調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并重,強調讀寫聽說諸方面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第三,重視語文自學能力,體現終身教育的現代意識,體現創造性學習的要求,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奠定基礎。第四,反映語文素質的整體要求。“出口成章”“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敏捷準確的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是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純熟的基本技能和敏捷的思維,豐富的文學和文化修養為基礎的,因此,它應更注重基礎,注重語文的素質要求,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教學大綱》制訂了高中階段語文能力的培養目標,具體地說,有如下7項:
  1.具有較高層次的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和素養;
  2.具有較強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
  3.具有較敏捷的口語交際能力;
  4.具有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
  5.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6.具有獨立自學語文的能力;
  7.具有與語文相關的文化常識。
  為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教學大綱》擬定了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體現較高層次基礎性的系列語文能力訓練內容。
  下面把初中和高中的語文能力要求、內容作一比較:
  (附圖 g316f01.JPG
  (附圖 g316f02.JPG
  (附圖 g316f03.JPG
  從上表可以看出,表現在《教學大綱》中的高中能力訓練內容總體上與初中是相銜接的,并以它為基礎擬定出比原水平高一層次的訓練內容,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平衡發展的狀態中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語文能力訓練包括四個部分:閱讀,寫作,聽話,說話。《教學大綱》規定能力訓練包括三部分:閱讀,寫作,聽說。原來的總體結構并未被破壞,只是將初中的聽話、說話訓練過渡到聽說訓練。后者更肯定聽話與說話兩種技能的相互聯系,交互為用,強調在實際的口語交際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同時增強口語訓練中的思維強度。因此,它既與初中聽、說訓練相銜接,又更具綜合性,體現高中的“高層次”的訓練內容。
  其次,《教學大綱》中的高中能力訓練內容從局部上與初中相比顯示出能級差。例如,閱讀部分,初中多是感性訓練要求,高中多是理性訓練要求。這部分的第一項,初中要求“感知”課文內容,高中則要求“把握”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內容,是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直接的反映,簡單的認識。把握課文內容,則要求學生占有課文所涉及知識,是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知識的認識過程。它要求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去分析課文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作者的思路及寫作方法,等等。再如,這部分的第八項闡述的是關于理解語言的訓練要求,初中提出5項,高中提出2項,但有明顯的能級差。首先訓練要求的前提不同:高中提出“語言環境”,語言環境一般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時間地點、聽讀對象、作者心境、詞句的上下文等項因素,是人們進行語言交際的依據。以此為訓練前提,那么對詞語的理解就不能是靜止的,簡單的,表層次的,而必須是動態的,綜合多種因素的,里層次的。其次能力水準不同。“揣摩”是講究對語句的含義有一個進行反復思考推求的過程,是與“語境”相應的,它綜合了初中“感受”“理解”“體會”等多項訓練要求,反映了高中能力訓練的綜合性和養成性。
  第三,和初中相比,高中能力訓練的內容更突出能力的養成過程。《教學大綱》中閱讀、寫作、聽說的訓練分別顯示出是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體系,如下表:
  閱讀訓練:讀(課文)—把握(內容)—分析(層次)—理清(思路)—理解(中心)—領會(意圖)—揣摩(句義)—評價(內容和寫法)—提取(材料)
  寫作訓練:(以觀察,積累,思考的習慣為基礎)理清(思路)—確定(中心和寫法)—展開(聯想和想象)—想清楚再寫
  聽說訓練:聽清(內容)—領會(意圖)—分辨(異同)—說話(以機敏,清楚,明確,恰當為標準)。
  這種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宏觀的,一個是微觀的。例如,寫作訓練,從宏觀上說,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觀察、積累和思考,獲得豐富的認識和經驗。然后用文字將這些認識和經驗寫出來。這樣訓練才符合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才能實現對寫作能力的全面培養。從微觀上說,要求學生完成一篇文章要經歷構思、謀篇、布局、起草、修改等一系列過程,這樣訓練才能產生一篇文章,才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才能練好寫作的各種基本功。無論是宏觀的要求,還是微觀的要求,這種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都是將初中的若干能力訓練點歸納排列成一個體系,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的語言操作過程中將所需知識、技能進行加工并有機地組織起來,完成一系列的智力活動,進而形成能力。同時,這種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進行多次,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上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約繁就簡,逐步體會,摸索語言運用的一些特殊規律及與之相應的既嚴密又便捷的語言活動方式,表現出準確、敏捷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四,和初中相比,高中能力訓練的過程更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大綱》突出能力養成過程的訓練,這本身就強化了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如,閱讀訓練的全過程(由“把握”到“分析”到“理清”到“領會”到“揣摩”到“評價”到“鑒賞”)貫穿著高密度的多層次多類型的思維活動。寫作、聽說訓練無不如此,都是思維和語言遵循一定規律相輔相成的運動過程。
  《教學大綱》所擬定的系列語文能力訓練內容付諸教學實踐,應是一個運動系統。受皮亞杰結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啟發,這里試圖用一個與初中語文能力相銜接的雙線螺旋倒置圓錐式的語言能力訓練體系來闡釋這個系統。
  所謂雙線,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們貫穿這個訓練體系的始終。基礎知識應是能力訓練的先導,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漢語文知識,包括字、詞、句、篇等的有關知識,要特別提出的是,其中應含有語體學有關知識,為培養學生“在需要的時候說恰當的話”鋪墊理論知識;二是相關的文化知識。這部分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視野越開闊,文化的修養越豐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就越強。因此,這是發展學生語文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三是操作應用知識,有關學習方法的知識。《教學大綱》的基礎知識部分擬定了這樣一些知識項:語言規范、錘煉、質疑、闡發和評價,多角度觀察和辯證思考,都是有關操作應用知識,其作用在于明確規定“授之以法”將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技能是在聽說讀寫諸項訓練中需要鞏固的自動化了的動作或智力的活動方式,如,詞語的積累和掌握,資料的檢索和摘錄等。這些基本技能都是形成語文能力的必需因素。
  (附圖 g316f04.JPG
  所謂螺旋,是對這一訓練體系運動方式的形象描繪。它首先體現這一訓練體系是運動的,是由若干訓練點相繼排列旋轉向上而形成的弧,而不是靜止的,停留在一個平面上的直線。其次,它還體現這個訓練體系既注重前后的銜接,又重視必要的反復,是一個跨層次的循環往復的運動系統。第三,它還表示這個訓練體系是一個逐層延展和發揮的運動體系。運動弧度逐層加大,運動弧長逐層加長,說明訓練層次越高,構成運動弧的訓練點越多,學生越是要在更廣闊、更復雜的語言環境中運用知識,調節技能,發展能力,直至使語言能力適應社會生活,適應實際需要。
  所謂倒置圓椎式,是從整體上說明高中語文能力訓練仍是基礎性的。尖部朝下,是說它置根于初中甚至小學的語文訓練基礎之上,而且根基要深、要扎實。圓椎兩側無界線,上口無封線,說明語文能力的訓練一步比一步更廣泛聯系生活,聯系生活中語言的實際應用,最后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需求。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這一螺旋上升,聯系生活的訓練體系是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內在因素,以學生對生活的逐步廣闊逐步深入的感受和認識為動力的,否則它或停滯不前,或半途而廢,或流于形式。這是由語言學習的特點決定的。
             (100055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
  
  
  
語言文字應用京36-40G31中學語文教學孫荻芬19961996 作者:語言文字應用京36-40G31中學語文教學孫荻芬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0:17

[新一篇] 關于高中語文整體閱讀教學的定位及策略的思考

[舊一篇] 關注關鍵教育事件,優化教師教育教學行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