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21世紀我國語文教育的走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教育現代化是21世紀中國語文教育的必然趨勢。語文教育要現代化,不單單是媒體、手段、方法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觀念、思想、理論的現代化。根據近幾年教學實踐、教育爭鳴、國家教育政策,以及世界各國教育的走勢,我們預計21世紀我國語文教育將發生九大變革,形成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走勢。
   一、語文教育“大語文”化
  20世紀70年代末教育家張孝純提出了“大語文”的主張。所謂“大語文”是指語文教學范疇、領域的擴大化、寬泛化。用張孝純的話來說,語文教學是“一體兩翼”。“一體”是指課堂語文教學主體,“兩翼”是指語文課外學習和社會語文教育。具體地說,“大語文”教育從橫向看,它應包括學校語文教育、社會語文教育、家庭語文教育;從縱向看,它應包括學前語文教育、學校語文教育、畢業后語文教育。也就是說,大語文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終身的語文教育。這意思近乎國外教育學家所說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大語文教育具備整體性、開放性、多元性、隨時性等特點,決定其將成為語文教育的新趨勢。
   二、語文教育素質化
  經過40多年的探索,我國教育經歷了“知識教育——能力、智力培養——非認知因素發展——提高素質”四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理論,經90年代的實踐,目前已成共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
  什么是素質教育?李嵐清在《面向21世紀,開創基礎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專長、思路寬廣、實踐能力強,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這段話來看,素質教育即人的全面教育。
  語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因此可以說,語文教育即素質教育。
  這一點也是由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人文性所決定的。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實質”教育。因此,語文教育除了知能教育外,更應該進行思想教育、審美教育、人文教育,亦即素質教育。
  那么什么是語文的素質呢?我們認為語文素質即人的全面素質,語文素質教育即人的物質實在與精神實在的開發,也就是被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全面開發。具體地說,語文素質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語言文字素質。一個人只有“說得好”“寫(字、文章)得好”,才算語文好。(二)智能素質,即人通過語言文字學習而開發的智力和能力。智力主要是指與語文有關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聯想力和想象力,能力亦即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三)人文素質。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是其人文性。所謂“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在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人類的文化教育、民族的精神教育。因此語文教育要求學生掌握人類的常識、學習民族精神。語文的人文素質中,文學素質最為重要。文學素質是學生語文素質重點。(四)審美素質。
   三、語文教育個性化
  “劃一性”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特點,因此語文教育也深受其害。語文教育思想劃一、語文教育內容惟一、語文教學材料統一、語文教學方法單一,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有“共性”、缺乏“個性”。這種輕視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忽視培養學生獨立人格,扭曲學生“個性”的劃一性、一律化教育,無視語文學科的特點、違反語文教學規律、扼殺被教育者人格,是極其錯誤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早就指出“一切教育的起點在于個性,終點在于德性。”我們應該反對這種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健全人格。有感情、有個性、有創造思維的社會公民。
  語文教育個性化還表現在語文教師教學藝術的個性化,即語文教師積極追求教育風格的多樣化,形成不同的流派。經20世紀80-90年代的實踐探索,我國眾多語文教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有宣講型、精講型、表演型、情感型、暢想型、設疑型、務實型、能力型、導讀型、剝筍型、審美型、重道型等等,并且還形成了影響較大的語文教學流派,如以錢夢龍為代表的“導讀派”、以魏書生為代表的“自學派”、以于漪為代表的“情感派”、以陸繼椿為代表的“得得派”、以段力佩為代表的“茶館派”等等。風格的出現、流派的形成,預示著語文教育個性化高潮的到來。21世紀語文教壇將是豐富多彩的世界!
   四、語文教育生活化
  語文姓“語”名“文”。我的理解,“語”是指語言文字,“文”是指“人文”,即人類文化、民族精神。也就是說語文教育首先是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在母語學習中接受民族文化、人文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勿庸置疑的事實表明,學習語言從生活中學回到生活中用。學習語文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進行的。或者說,“語言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又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社會上處處有語文,人們時時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的全社會范圍和全人生過程,使語文教育擁有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和異常充裕的時間。語文學習不單單是學校課堂的教育,語文教育更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走“開放性”“多師性”的道路。
  還應指出的是,即使校內課堂上學習語文,也不應離開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例如,語文教學的內容離不開生活、學生寫作脫離不了社會等等。
  語文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標志,是語文活動課的出現。在我國目前課程教材改革中,有一個顯著的地方,就是增設了一門活動課程。這門課程既不同于我國傳統意義上的課外活動,也不同于美國教育家杜威所倡導的“活動中心課程”,而是在學科類課程之外,“通過一定的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學生為主體,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以實踐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點的多種活動內容的課程。”
  語文活動課的設計、開展,將為中小學學生學習語文開辟新的途徑,為增強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生活性、趣味性提供新的模式,將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起積極推動作用。
   五、語文教育審美化
  要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語文教育非走審美化、藝術化道路不可!
  語文教育家閻立欽說:“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理論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備的理論。語文學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
  什么是語文的審美教育?簡而言之,語文美育,即為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美的教育。具體地說,就是從語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潛在因素,培養學生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評價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完美心靈美的塑造,這一教育進程即語文的審美教育。
  語文美育不僅對學生形成健康高尚審美情趣有關,更重要的是通過語文美,如語言美、文字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情趣美等,引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只有這樣,語文才能真正學好。
  此外,還有“語感化”“學法化”“電教化”和“終身化”等四個方面。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學語文L蕪湖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彭小明20022002彭小明 浙江麗水師專中文系 作者:學語文L蕪湖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彭小明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4:02

[新一篇] 課程資源的多樣性與高中“抗日戰爭”教學的個性化設計

[舊一篇] 談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渠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