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商,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強盛起來,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商湯即位并遷徙部族統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即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大計。當時,夏朝的統治者是桀。他驕侈淫逸,寵用嬖臣,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民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這表明夏的統治風雨飄搖,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商湯的滅夏戰略方針,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
他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爭取民眾和與國的政策,開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勢,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在軍事戰略上,他在賢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輔佐下,巧妙謀劃,“先為不可勝”,逐一翦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舉攻克夏邑。具體地說,他實施了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創造性開展“用間”活動。為了徹底察明夏桀的內部情況,商湯大膽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做到知彼知己,然后有針對性實施自己的戰略方針。
第二,先弱后強,由近及遠,翦除夏桀羽翼,完成對其戰略包圍。當時夏王朝總體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這種情況下,商湯不馬上正面進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強、絕其羽翼的正確方針,為最后決戰創造條件。他把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以替童子復仇的名義起兵滅葛。這不僅翦除了夏桀的一個羽翼,也還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繼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滅亡了韋、顧等夏朝屬國,并攻滅夏桀最后一個支柱,即實力較強的昆吾。商湯越戰越強,“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這樣商湯就完成了對夏桀的戰略包圍,打通了最后滅桀的道路。
第三,正確選擇和把握決戰時機。在完成對夏桀的戰略包圍后,商湯對最后決戰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幾經試探和權衡方才作出決定。俗話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立國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臨滅亡之時,但仍具有相當的實力。當商湯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商湯視情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穩住夏桀,繼續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商湯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的指揮棒完全失靈了,九夷之師不起,有r氏公開反抗。只有到此時,商湯方才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于是果斷下令起兵。
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在戰前他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一一歷舉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戰前誓師后,商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的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
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帶展開戰略決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于屬國三Q(今山東定陶東一帶)。商湯發揚速戰速決、連續作戰的作風,乘勝追擊,攻滅了三Q。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今安微壽縣南),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滅亡。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偃師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強盛的統治王朝――商建立了起來。
商湯“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項進步之舉,鳴條之戰則是我國軍事歷史上一篇輝煌的杰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于后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筑,都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
網載 2013-09-10 20:56:3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