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盛贊唐朝宰相馬周?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唐太宗李世民的肱股之臣,大家熟知的大抵有長孫無忌、房(玄齡)謀杜(如晦)斷、名將李靖、諫臣魏征等。但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眼里,唐太宗手下諸重臣中,最有才具的卻是被后世逐漸淡忘的馬周。毛澤東曾經盛贊馬周撰寫的那份時政奏折,稱其是繼西漢賈誼著名的《治安策》后的“第一奇文”,并認為馬周的才德遠在商代名相傅說、助武王滅紂的姜子牙之上。

  據《新唐書》記載,馬周幼時即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卻嗜書如命,不足二十歲便已經滿腹經綸。起初曾做過低級文員,他感到是大材小用,于是整天介借酒澆愁,最終離職而奔長安成為一名“長漂”。在長安漂流一段時日后,眼看著生存都成了問題,只好硬著頭皮去投靠中郎將常何府上做門客,暫且在長安落戶。

  唐貞觀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命百官議論國是,就時政得失提出建言。這常何乃一介武夫,平素沒讀過多少書,便讓馬周代寫一篇呈給李世民交差。馬周在這篇議論時政的文章中提出20條建議,寫得頭頭是道。李世民看后非常驚詫:常何能寫出如此透徹的文章?一問,才知道是常何門客的杰作。李世民求賢心切,馬上命人到常何府中請馬周,性情高傲的馬周居然擺架子拒絕進宮,直到第四次派出使者才隨同入宮。李世民與這位出身低微的落魂文人相見恨晚,立刻讓馬周到掌管機要的門下省任職,沒過一年即任命他為監察御史,最后官至中書令(宰相),成為李世民的重要謀臣與得力助手,可謂一“折”成名。李世民為褒獎發現馬周的“伯樂”常何,還特賜給三百匹錦帛。

  酷愛讀史的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馬周的那份時政奏折。他在《新唐書・馬周傳》上批注:“賈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批注中的“賈生”即指西漢的賈誼,他所作的《治安策》被毛澤東評價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毛澤東認為馬周之奏折,是繼賈誼《治安策》后歷朝歷代的“第一奇文”。能得到毛澤東的如此評價,足見馬周論時政奏折的非同凡響。我們不妨看看這“第一奇文”究竟奇在哪里?

  馬周的時政奏折著重提出三方面的諫言:

  其一,勸諫唐太宗節儉治國,力戒奢侈。他從夏、商、周至魏、晉、隋統治天下的時間長短切入,告誡唐太宗應該“節儉于身,恩加于人”,如此才能讓天下人對當政者“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馬周歷陳堯、禹及西漢文景二帝節儉之事例,抨擊當時朝中滋長的奢靡風氣。

  其二,勸諫唐太宗以“百姓苦樂”為國之興衰的權衡標準。馬周指出“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在百姓苦樂也”。他說隋朝雖然積蓄大量的倉米、布帛、金銀,但這些最終卻成為幫助造反者的財物。而今老百姓本無多少積蓄,我們還在強斂暴征,百姓頗有怨言,認為是朝廷不憂民憐民。進而提出“百姓苦樂”決定“國之興亡”的觀點。

  其三,勸諫唐太宗高度重視基層政權建設。馬周認為諸王與功臣的分封應該得當,不可“樹置失宜,不預為節制”。他尤其強調重視郡縣官吏的選拔任用,提出“天下者,以人為本”,要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就必須安排賢良的官吏赴任,才可能真正造福一方。

  馬周的諫言可謂居安思危,切中時弊,充分體現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在一定程度上為“貞觀之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盡管新舊唐書中對馬周的記載并不太詳細,但馬周在“貞觀之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難以磨滅。他以自己卓越的治國之才,協助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李世民為表彰馬周對大唐的杰出貢獻,曾親筆為馬周題辭:鸞鳳凌云,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如此高的評價,在名臣云集的唐朝初年也屬少見。

  貞觀二十二年,年僅四十八歲的馬周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李世民親自為馬周熬藥,還命皇太子李治以弟子禮去看望馬周。但馬周還是醫治無效,英年早逝。馬周死后,李世民為其舉行高規格的國葬,特別讓馬周陪葬于自己的昭陵。

  馬周曾自比商之傅說、周之呂望(姜子牙),對此歐陽修在《新唐書・馬周傳》后評論說:馬周的才能不及傅說、呂望,所以后世很少記述他的事跡。但毛澤東則否定歐陽修的評價,曾批注:“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認為馬周的才德遠在傅說、呂望之上。


網載 2013-09-10 20:56:35

[新一篇] 畢其功于一役,終結北匈奴――東漢竇憲破北匈奴之戰

[舊一篇] 民族英雄鄭成功猝死之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