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李西建 陜西師大中文系)
  當代審美文化研究,是9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深入發展的一種體現。這一問題的出現向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及美學、文藝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分析90年代以來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整體狀態,其基本內容大致有如下方面。
      一、關于大眾審美文化問題的探討
  把大眾審美文化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充分體現了該課題介入現實和對當下文化狀態的積極關注。其研究焦點主要集中于對該現象的分析與估價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評估:(1 )大眾審美文化的崛起,一是消解正統意識形態,二是引導大眾文化走向一個健康的方向〔1〕;(2)此間所形成的以感官享受、現實利益和初級關懷為主要內容的意識形態,無論對于國家的以群體、客體、秩序為要義的觀念體系,還是對于知識分子以個體、主體、自由為旨歸的價值標準都有一定的消解作用〔2〕;(3)從美學的角度看,大眾審美文化現象的出現,則意味著從時間角度對傳統美學的解構。它提出了一個雖不完善但值得反省的命題——“審美與生活的同一”,這與傳統美學固執的“審美對于生活的超越”顯然對立〔3〕;(4)從文化品格上分析,大眾審美文化以其廣泛的社會覆蓋面和生動直觀的特色,為高層文化以至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民間氣息,注入新鮮活潑的生命和活力〔4〕;(5)大眾審美文化是欲望與科技結合的產物,其文本是高度模式化、雷同化、一體化的,其消費價值是短暫的、一次性的,是沒有深度意義的空洞能指,其消費方式是速食主義的〔5〕;(6)它消解了傳統美學的話語權力,以充滿現實感的存在使傳統美學理論顯得蒼白和乏力,從而帶來傳統美學存在的危機,導致現實中之雙重失落。它一方面俯就非理性之感性文化,另方面陷入空洞的邏輯游戲〔6〕;(7)作為一種無可回避的文化語境,它對傳統人文語境構成遞進式消解或滲透,使傳統意義上的純文學向暢銷書靠拢,暴露出對大眾流行的需要、市場與文學的互動〔7〕;(8)大眾審美文化的狀況令人担憂,表現為意義的喪失,感官文化的泛濫,還有一個重要標志便是與傳統審美文化精神的斷裂〔8 〕;(9)還有學者指出,大眾審美文化作為消費性文化, 有強調包裝效果的唯美主義傾向和注意娛樂性、消遣性與刺激性的感性化取向,它日益失去深度性而變成一種平面性的視覺文化和“用完即扔”的快餐文化〔9〕。總之,面對當前大眾審美文化發展的活躍景觀, 如何科學而歷史地估價其存在與發展的意義,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使其進一步完善,仍是當前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當代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由于審視角度不同,大致有如下論點:(1 )從文化屬性及品格上分析,強調當代審美文化的當代性、批判性和反美學性特征。所謂當代性,即在與傳統的永恒理想的對立中,審美文化追求的是突破時間鏈條的瞬時存在,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參與和對文化整體的直接構成,它超越傳統,面向未來,突破中西對立,面向整個世界,它不僅是現代化的文化,而且是世界性的文化。對當代性的自覺追求,把審美—藝術活動轉換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技術化操作和商業主義意識的聯合,便成為審美文化“當代性”的核心所在〔10〕;所謂批判性,即當代審美文化問題與我們現實生存活動相聯系的性質,決定了它必然超出單純審美經驗范圍而直接關涉當代文化的全部現實。以一種文化批評、建設意識來審慎把握其中的問題——這是一種較之美學研究本身更具價值特性的理論活動,它所操持的是文化批判的精神〔11〕;所謂反美學性,是指當代審美文化無論在內容、形式風格的變化上都是同傳統美學完全對立的全新美學,它正是通過反美學的特定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美的新性質。這就是,終結:傳統美學的終結、傳統藝術的終結、傳統“元敘述”的終結〔12〕。(2)從當代文化轉型的背景分析, 有學者強調當代審美文化的精神特性。指出第一,審美文化是藝術向生活退落的表現;第二,審美文化是當代社會生活日益表面化、感性化和當下化的總體情態;第三,在當代文化的自我喪失的普遍性沉淪語境中,審美的感性形式成為對個體存在的確證。它表明審美文化的實質是:在無信仰時代,美學代替宗教和道德而成為生活的唯一證明。在當代生活中,審美意識的泛化,就是文化的審美化,即當代文化在泛審美意識的追求中,經過意義整體的消解和價值尺度的削平,而片面發展為以形象為主體的文化,平面化、形象化、表演化是其基本特征〔13〕。(3 )以后現代文化的視點分析,當代審美文化表現出復雜的內容特征。如體現在社會和意識分層的特征有:精英文化零散化、大眾文化肉身化、意識形態話語后殖民化、文化消費正式化、烏托邦話語失真化〔14〕;體現在文藝層面的特征有:創作態度的游戲化、作品的平面化、傳播的商業化以及人文意義的消解化〔15〕;還有從工業文化角度指出當代審美文化技術本體化的特征,從文化接受角度指出當代審美文化的“媚俗性”和“享樂的合理性”特征等等。(4)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有論者認為,審美文化是在學科細分基礎上的綜合理論,其綜合手段就是各領域所共有的形式法則。審美文化之所以強調文化,是需要從審美的外觀形式中揭示其與整個文化變動的關聯。所以,審美文化的操作方式主要是一種形式分析〔16〕。
      三、當代審美文化的功能及研究意義
  (1)在學科建設方面,學術界強調審美文化的批判、 挑戰和轉型功能。一種觀點認為審美文化的最大價值在于它所提出的問題,在于它是傳統美學的一劑最好的解毒劑,它的唯一作用就是讓我們認清美學的古典性質〔17〕;還有論者認為審美文化研究對美學提出了挑戰,首先是對審美與非審美的對立構成挑戰。傳統美學排斥審美和文化的聯系,美學應當進行自我反思,以便美學向文化開放〔18〕;審美文化在美學話語中的大量出現暗示了美學學科轉型的一種動向,即從哲學基點轉向文化基點,從絕對普遍性美學轉向具體歷史性美學,從思辨性轉向可操作性的美學〔19〕。(2)在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 有學者指出,當代審美文化研究與迎接新世紀應有的文化建設的使命感有必然聯系。從國內來說,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展和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必將從科技振興、經濟振興引出文化振興和精神振興。從國際看,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東方哲學和東方文化也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和繁榮。因而,審美文化研究亦可謂是一種積極的文化選擇和文化準備〔20〕;另外,學術界普遍強調審美文化的人文導向功能,與科技文化融合、互補的功能以及促進社會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功能。有學者指出,審美文化與社會現實、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開展審美文化研究,將使美學研究與客觀實際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克服過去那種偏于純理論研究,忽視聯系實際的傾向,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21〕;(3)從社會審美心理的發展史著眼,有論者指出, 審美文化這一轉變帶來了中國百年來審美風尚的一次根本性的變化。大眾消費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為審美文化的主導趣味。〔22〕
      四、當代審美文化理論問題探討
  當代審美文化理論問題的探討是該課題研究趨于學理化和規范化的標志。(1)關于學科性質, 有論者認為審美文化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個體經驗的心靈、精神現象,它超出經典美學“審美的”判斷的抽象范圍,超出一般經驗中的學科邊界,進入并展開在普遍的人類歷史、文化進程之中,成為“審美的文化活動”,或曰“文化中的審美實踐”,成為對當代歷史、文化進程,當代人生存現實的特定視角的選擇〔23〕;(2)關于當代審美文化的理論結構,有學者提出三層次說, 一是元理論層次,重在本體上思考和建構,梳理人類文明的傳統、歷史和邏輯進展,從美學的文化學價值和人的審美方式、文化行為衍化中,思考和創立審美文化的本體理論框架。二是應用理論層次,即對具體的文化活動作審美價值的評判和建設。三是批評理論層次,即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生產——消費進行審美價值上的批評和指導〔24〕;(3)關于審美文化的概念內涵,有學者認為,審美文化概念反映了審美活動的重大變化。審美從傳統的純審美圣地被播散到廣泛而普通的文化過程中,更趨于生活化、實用、通俗化和商品化。從純粹的“審美”不斷向普通“文化”領域滲透彌漫,普通“文化”也日益向“審美”靠近的新情勢看,審美文化是指人們的文化生活與“審美”相連的那些方面〔25〕。或者說,它表現為審美—藝術活動向日常生活的泛化,即突破社會學進入到文化學層次〔26〕。
  綜觀以上四方面內容,其研究視角已逐漸發生兩大轉化:即由對當代審美文化現實狀態的審視和關注,向理論和學科建構的層面轉化;由當代審美文化的批判意識向建設意識的轉化。
      五、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展望
  有學者從宏觀角度提出審美文化的未來走向,即當代審美文化建設應該積極地致力于從一般的大眾文化、感性文化向審美文化的轉化,并按照符合時代精神的審美理想去完善和建構文化;審美文化實踐應該努力致力于當代人類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使人們以審美的態度從事現實文化實踐,從根本上改變和提高社會文化的質量,最終達成全社會與全民族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具體來說,其未來走向表現于四方面:即著力于人的現代審美意識的培養,著力于現代審美人格的塑造,著力于自然環境的人文導向,著力于科學技術的審美規范〔27〕。
  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當代審美文化應當從碎片走向建設,即克服當代審美文化批評中的游戲態度及時尚化、包裝化和復制化的批評傾向,認真清理審美文化(包括作品與批評)的話語系統,建立、健全、完善文化批評,從價值重構和文化使命方面建設具有豐厚基礎的當代審美文化〔28〕;也有學者從科技文化中的人文價值重構,企業的審美文化建設和審美文化的應用前景等方面提出了諸多發展思路。
  筆者認為,就當代審美文化的研究趨向來看,建立和完善當代審美文化的理論體系與文化實踐機制,仍是該課題未來研究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審美文化與美學學科的當代轉型;探討審美文化與當代美學史的演變與發展;探討中西審美文化的差異、互補與融合;探討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人文智慧及現代意義,將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      *      *
      主要參考文獻:
  〔1〕〔4〕寧逸:《“大眾文化”研究概述》,1995年3月25 日《文藝報》。
  〔2〕〔3〕〔6〕〔7〕羅筠筠:《“大眾文化與當代美學話語系統”學術討論會綜述》,《哲學動態》1994年第8期。
  〔5〕〔8〕吳瓊:《“大眾審美文化問題與對策”研討會綜述》,《學習》1994年第3期。
  〔9〕〔10〕〔14〕〔16〕〔23〕〔24〕〔25〕〔26 〕王德勝等:《當代審美文化理論建構(筆談)》,《學術季刊》1994年第4期。
  〔11〕王德勝:《審美文化批評與美學話語轉型》,《求是學刊》1994年第5期。
  〔12〕潘知常:《反美學的美學意義》,《哲學動態》1995年第12期。
  〔13〕肖鷹:《泛審美意識與偽審美精神》,《哲學研究》1995年第7期。
  〔15〕夏之放等:《93“當代審美文化研討會”(筆談)》,《文藝研究》1994年第1期。
  〔18〕〔20〕〔21〕宋生貴:《當代中國審美文化前瞻研討會綜述》,《哲學動態》1994年第12期。
  〔19〕王一川、張潔:《從純美學到文化修辭學》,《求是學刊》1994年第3期。
  〔22〕〔28〕陶東風、 金元蒲:《從碎片走向建設——中國當代審美文化二人談》,《文藝研究》1994年第5期。
  〔27〕鄒廣文:《審美文化的未來走向》,《哲學動態》1994年第8期。
                  (責任編輯  干春松)
                (《哲學動態》1996年第 6 期)*
  
  
  
哲學動態京19-22B7美學李西建19961996 作者:哲學動態京19-22B7美學李西建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8:51

[新一篇] 當代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研究

[舊一篇] 當代小說中的“鞋”    ——當代文學的意象研究之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