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精煉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佛學精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色相本空,紅顏如幻。普願天下諸眾生,當發覺悟之心,力破色魔之障,力挽邪風之行。情海難了,難了能了真豪傑;色欲難斷,難斷能斷真丈夫。貪須臾之歡娛,多生之罪孽無窮;享頃刻之愛戀,多劫之冤債無盡。

 

那心的本性我們怎么樣去觀察呢?心的本性,它這個里面用三個角度去觀察。你們一定要記住。

從第一個角度觀察的時候,怎么觀察呢?我們要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去處。這三個角度去觀察

當我們冒出一個念頭,立即出來的時候,無論善的念頭、惡的念頭,或者無記的念頭也好,那它冒出來的時候,就是有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然后我們立即就把它抓住了,抓住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再往下走了。然后,我們就觀察它

比如我現在一看到花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花好漂亮”,有個這樣子的念頭出來的時候呢,我立即停下來,我剛才認為這個花很漂亮,那個念頭是從哪里來的?往回看,往回看的時候,有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比較接近大圓滿的正行的修法,但今天我們就不提這個了

然后我們就可以分兩種方法。第一個呢,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呢,我要找它的來處,怎么樣去找?這個有兩種方法。第一個,比如說一個花,我們看到這樣子的一朵鮮花,然后我們要知道這個來源的話,那就是長在那地方,就在這個地方去找。同樣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冒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呢,它是從我們身體的哪一個角落、哪一個部分產生出來的,就是要觀察。

 

外不著相,內不動念,是為定也

 

知寂心為因,大悲愿為本,度生死苦,圓一切智,證無上覺。念念定慧,心心在佛。常求自心過,莫論世間非

 

世上灑甘露,蓮開滿天庭,天晴滿園春來,仙枝百態,香風沁飄天外。

 

龍泉寺

 

壯麗古剎密林間,晨霧繚繚起湖面,樓臺亭閣白雲下,唐風新寺有真仙

 

王子師傅

 

從今天開始的農歷四月,是佛法里面的殊勝月份,在這段時間里修持善法,供養,布施,放生等,其積累的功德福報資糧,以及消除的累世業障,違緣,大致神奇不可思議之程度,但在這段時間里造業,其業力也大,

  望各位發起大勇猛精進之心,成就佛法之法器.

  贊嘆!頂禮!供養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菩薩!

 

感謝王子師傅的指導,這些天讀金剛經,不算非常用心,但已經覺得心中清凈許多,做事也順利起來,對周邊人也好感不少^_^

  受益頗多啊,可能是政府長期專制思想教育的洗腦,對大多數人來說,要破除無神論的迷咒,需要時間。

  記得臺灣有一位名士說,要對自然與生命有根本性的敬畏。

  嗯,要感謝機緣,我要繼續努力,用心實證,破除虛妄。

 

佛教真面目

馮達庵大阿阇黎著

-----------------------------------------------------------------

  第一章  教源

 

  諸佛皆有應機大教,緣具則興;緣盡則滅;非長存于世者。現世所傳佛教,乃釋迦牟尼佛之遺法,經二千余年法流未竭;吾人得遇其道而研究之,不可謂無緣。然一部《大藏》,矛盾之語甚多。

 

其一 向善機

  眾生有多年閱歷者,鑒于世間行惡之終致苦;修善之終致樂;觸起向善之念,是謂向善機。然一念向善,若無教法為之鼓勵,往往被私利所屈伏。倫理學家雖設種種實踐條文,則又不感興趣;甚或目為迂闊焉。佛教對于此類根機,闡發因果原理以開示之;廣舉報應故事以證驗之。明者從理會心;昧者從事起信;要皆得入向善軌道,歡喜奉行。行之有恒,則能矯正惡習,成為良善之人。此類教法,裨益社會甚大;名曰人天乘。

  人天乘教法有消極積極兩種。消極以止惡為善,人乘重五戒;天乘重十善。積極以利他為善,小則救濟個人;大則救濟群眾。

,小則救濟個人;大則救濟群眾。

 

其五 盡性機

  凡夫頓見佛性之后,更思盡量開展此性以求速證佛果者,是謂盡性機。原夫諸佛果位,十地菩薩功行圓滿,金剛心大顯之時乃能證之。凡夫雖號見性,只合依眾生界自在受用。因地功行未嘗進修,何得躐等求果?則以無量功德藏眾生本來具足,與佛無異;不過蓋障過厚,任其埋沒耳。今既見性,蓋障略除;功德自能隨緣開發。然一生勝緣有限,開發無多;急進之士未免望洋興嘆。佛教對此類根機施以三密加持之法,使本具功德如愿速現。當機果能真實奉行,即生決定成就。此類教法,以凈信為主;慧解為輔;效力之大,確非凡情所可思議,名曰密乘。

 

威音王言(一)

 

思維佛法對你生命的意義,自己愿意如何行菩提道,這個發心是你法緣所在。

發心正,必有佛菩薩護念,得遇法緣。

發心不正,必應邪師。

離染去貪,愿解脫,愿智慧,愿明己心。

問己心。

若能若我所說發,必然是正的

佛菩薩隨愿成就眾生,若人發菩提愿,必然有龍天護持。

是否具足德性;

是否解脫了煩惱相;

是否有攝受你的智慧。

脫離煩惱、妄想和卑劣,即為脫離輪回

增長德性,定力,智慧,即為脫離輪回

要真,要如愿行,漸具足大愿。

發心行持證果,是同一過程的。

但在因地還是有一個尋覓的過程

大家可以看看《法華經、法師功德品》里面有六根清靜的功德。

當然要修持才有六根清靜的功德。

除身障,善知識開示,故得入。

六根實一如,一動皆動。

初行者不明此義,故言六根互異。

先賢應機說法,立種種名相開示當機,后人以片言只語做種種分別,言顯言密,言戒言定,言大乘言小乘,言羅漢言菩薩。妄生分別,見濁也。

念佛呀。我修持的藥師七佛法門里面有應你的愿。

可以看看七佛經里面七佛的愿有應你的就念那個佛。

若有真誠之愿必定感應。

俱愿眾就有法緣。

以佛愿為己愿,持名觀愿。

持佛名觀佛愿,以佛愿為己愿,以佛功德為己功德,以佛莊嚴為己莊嚴。

若具佛愿,若生佛功德,與佛何異。

若生我相,佛相,不能得一心,不能入愿海,不能證佛功德。

佛力隨愿成就。

多少學佛人不明此理,浪費多少時間精力,不能生起功德,最后謗法謗佛。

此皆是傳法者之過失也。

其人不得法,以盲引盲。

一想起這些人,真是痛心。

這些傳法之人叫人念佛,但自己并無念佛之悉地,故不能為人仔細開示念佛法之真義。

一句阿彌托佛,最保險,最簡單。但又有幾個人證得念佛之功德?此皆不得法之咎也。

都說愿。

愿是透想陰的。

五蘊里面的想蘊,即想陰。

有情于境生見,生取,計較分別,起想,故成陰境。

下了,休息。

 

威音王言(二)

 

偶然進入到這里,發現很多人對佛教大義無從把握,故有心講講自己理解的佛教,拋磚引玉,希望能促進互相理解。另外,本文設定的受眾是一般大眾,并且有意跟一神教的教義相比較,有心人當能心領神會。

  佛講法,甚至成立教團,結集經典的目的是什么?所謂“開示悟入”佛知見也。佛知見,佛所知佛所見也。佛知見跟眾生知見有什么區別呢?佛意思是覺者,覺悟了宇宙人生實相,遍知一切。莊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大部分世人也是這樣的觀點吧。其實覺悟宇宙人生實相、遍知一切是可能的。當然這是圣者才可以,非凡夫可行也。凡夫以相見,圣人以性見;凡夫能觀與所觀分離,圣人能所雙泯。換句話來說,圣人可以入一個覺性圓滿的境界,沒有主體客體的分別,跟萬物合一,故能遍知一切。佛法重實證,如果釋迦佛當年做不到,他就是大騙子,如果后來的佛弟子做不到,佛教也是一個騙子組織而已。文字只是工具,知與行還是有很遠距離的,佛法的真義只有那些體悟心性,游戲性海的圣者才能心領神會。下面所講也是比喻,不是真正佛法,好像用手指告訴人月亮的方向而已。

  先講世界與眾生的起源,分三步講:

  (1)有情眾生和無情的國土都由自性而生,本來一體,互相融攝,沒有分別,沒有主體客體之分。這里所謂的自性還有其它名字,如空、真如、實相、法界體性等等。(有需要的話,佛教完全可以再給起一個名字叫造物主的,只是不知道信基督的朋友們有沒有意見。)

  (2)在自性里能觀者和所觀者是一體的,無明妄念一動,分別意一起,主體和客體(專業術語叫“能所分離”)就分離了。所謂分別意就是不滿足主體和客體不分的境界,要加以詳細認識,故種種分別開始了:主體和客體,善和惡,天堂與地獄―――還有時間和空間,光明與黑暗,生起與滅亡等等境界也出來了。(分別善惡?是不是伊甸園的禁果,是不是人的原罪?)

  (3)繼續發展,對事物進行分別與界定,就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確定事物的相狀,不同的時空境界生命,發展出不同的方式,人這種生命形式確定事物相狀的方式是什么呢?所謂六根也,眼、耳、鼻、舌、身、意。眼根看光色,耳根聞聲音,鼻根嗅香味,舌根嘗滋味,身根接觸覺,意根思考比較。這六種渠道接收來的信息不停組合分別,根據這些信息形成了“我”和“我的外界”這兩個認知,時間久了,這兩個認知變的非常頑固,換句話說有情眾生和無情國土就這樣出現了。

  

  這是本來很自然事情,法界本來就這樣,沒有好環,沒有善惡,沒有多也沒有少。但對個體的生命來說,身體的種種苦樂境界,精神世界的孤獨與沖突,生命界的種種生死現象,物質世界的種種生滅現象,這一切糾纏著他,不知道這一切的來由。迷失的生命自有一股沖動要覺悟,要了解真相。這股沖動人人不同,人與其它有情生命也不同,主要是自己迷失得有多深。故眾生悟道的根基就不一樣拉。

  有情眾生一方面被種種現象種種覺受所牽所迷,另一方面又是由自性而發展和分化出來的,故有覺悟的可能。如何覺悟?這個問題展開就比較復雜了,所以舉一個佛經里面的例子簡單講講吧。

  以觀音菩薩證果的例子(出自愣嚴經),分三步說明。

  (1)“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2)“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3)“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自性起用,通過耳根來辨別聲音,所以我們能夠耳根來入自性大海也。眾生如果能夠這樣修行成功,證入耳根圓通境界,他的果位就是觀音菩薩甚至觀音佛。這是佛教命名的奧秘,稱為“表德法門”。也不要認為是一個觀音或者很多觀音,一個或者多個,都是主客分離,分別境界中的名相而已。在自性大海中,沒有這些分別,即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他就是一切。

  先看(1):“初于聞中,入流忘所。”就是入能聞的性流,所聞的對象消亡。

  到(2):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就是講功夫越來越純熟,各種分別境界消弭的過程。動與靜,空與有,生與滅等等都是分別境界,其實還有無量的分別境這里沒有說,比如善與惡,空與有,左與右,上與下,過去與未來等等。

  最后(3):“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分別境完全消弭就是寂滅,也叫空、涅槃等等。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分別境消弭,所謂的世間與出世界,天堂地獄就沒有意義了,即不在世間也不在出世間,不在天堂也不在地獄,而是合一了。“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個境界沒有分別,既是佛也是眾生,無二無別,這就是覺者的境界,遍知一切,創造一切。(上帝的境界是不是這樣呢?)

  行文至此,讀者應該能抓住佛法大義了吧。如能明白,何必再糾纏其它枝末呢?下面再聊聊幾個問題:

  (1)佛教是唯心還是唯物?一神還是多神?

  佛教修行者目標消弭各種分別境界,鍥入如如不動之性海,自在無礙,能入一切境界,所謂的唯物與唯心,有神與無神,一神與多神,天堂與地獄,善與惡等等其實都是戲論,沒有什么意義。

  (2)不要對一些專門術語望文生義

  很多人望文生義,看到“空”“涅槃”等等字眼就起種種見解,不愿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發表很多淺薄的不復責任的言論,引起很多爭端。佛講法遵循理性原則,對一個問題往往講解得很精細,所以有很多專門術語。并不是簡單的凈信,也有哲理化的一面。這對很多浮躁的人確實是一個障礙,但每一個追求真理的人應當努力前行。

  (3)佛法的覺悟之路驗證性很強

  佛把自己覺悟的方法告訴后人,這個過程講得很詳細,完全符合理性,也可以驗證的。怎么做可以到什么境界,身心有那些改變,都講得一清二楚。在這個過程中,分別境漸漸消弭,主客體也慢慢合一,各種障礙也在消除,越來越自在。這種自在,一般人看來就是神跡,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不受時間障礙,能觀過去未來;比如不受空間障礙,能觀整個法界,穿墻過壁,飛天遁地等等。這些神跡在其它強調信仰強調所謂精神生活的宗教里面只是成為教典的記載,而哪怕在當今,能行神跡的佛教修行人比比皆是。輕易否定神跡的人只是因為見識不夠福報不夠沒機會接觸而已。

  (4)佛經記載與現代科學發現矛盾否?

  佛能鍥入主客體不分別的境界,不受一切障礙,故佛對現象界的了解是究竟的。佛經有些記載跟現代科學的發現絲毫不差,也有一些現代科學還無法驗證甚至互相沖突原因很多。第一,佛經在結集與傳譯過程中可能有錯誤。第二,現在自然科學還沒有深入那個層面。第三,觀察和描述的立足點不一樣,造成好像跟現代科學的結論向背。佛觀察一個現象,是在自性的當下中開顯的,取一個點為中心,然后依常人的時空格式進行排列,再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取的點不同,時空格式稍有出入,語言描述出來的結論當然不一致了。第四,觀察的手段不同。佛在自性中照見,能對一個事物了了分明,看清事物的真相,而依常人粗陋六根,有些事物是看不到的。比如常人哪里理解生命可以以光的形態存在呢。他們沒有辦法鍥入光音天境界,反而懷疑佛所說。

  (5)佛教組織問題

  佛的覺悟后,應機講法,因為當時印度的求道者有出家的傳統,應這個機緣才建立起出家僧團。僧團有更便利的條件,幫助很多先賢都走上覺悟之路。另外僧團在傳播佛法方面也有很大貢獻。但畢竟是凡夫僧團,在這里面能找到凡夫所有的毛病。我們不要因為看到這些現象而喪失走上覺悟之路的機會。覺悟畢竟是個人的事情,真能明了自心,認識自己,跟僧團有什么關系呢,甚至跟釋迦佛有什么關系呢?

  教內一直有兩個相互牽制的傳統,一個傳統不斷維護佛經和僧團的權威,不要走錯路;另外一個傳統就是不斷提醒真正的佛法是內心的實證,不是佛經里面的教條,更加不是教團組織領導人所能開會決定的教條。這可能是為什么看起來佛教很亂的原因吧。

  (5)如何看待佛典

  佛說法四十九年,應機說法,如云如雨,精彩的東西太多了,弟子們都記錄下來,典籍當然多。但說法不離自性,核心不變宗旨不變,很多經典都是能完整表達佛教宗義的,能搞清楚其中一本就能把握佛法大義。另外“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佛教一直有自悟自解的傳統。剛入門時依靠佛典開示依靠老師指點,一但能體悟自性,就能獨立了,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體悟心性又稱開“宗門正眼”,可以說法不離自性了,不拘文字,應機說法。不但歷代先賢應機說法,佛陀在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雖然有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佛最后卻說自己不曾說法。因為實無法可說,眾生本來如是,若能反觀自照,哪里用釋迦喋喋不休?在真佛子看來,三藏十二部亦如露如電,如空谷音,非佛法也。明理,印心而已。


威音王等 2010-12-22 00:04:02

[新一篇] 五十年前批評“黨天下”的那個大右派

[舊一篇]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