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譯文]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出典]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注:

      1、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詞語解釋:

  ⑴滟滟:波光閃動的光彩。⑵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⑶霰:雪珠。

   ⑷流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⑸汀:水中的空地。⑹纖塵:微細的灰塵。

   ⑺月輪:指月亮,因月圓時象車輪,故稱月輪。⑻窮已:窮盡。⑼但見:只見、僅見。

  ⑽悠悠:渺茫、深遠。

  ⑾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⑿扁舟:孤舟。⒀月徘徊:指月光移動。⒁妝鏡臺:梳妝臺。

  ⒂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⒃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

  ⒄相聞:互通音信。⒅逐:跟從、跟隨。月華:月光。⒆文:同“紋”。

  ⒇無限路:言離人相去很遠。(21)乘月:趁著月光。(22)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3、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海上那一輪明月,正伴隨著潮水的涌動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麗光華,隨著波浪閃耀到千里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會沒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全都像細碎的雪珠閃爍。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瑩的白霜流布,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岸邊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與天空連成了一片透明,沒有一點細微的灰塵;只有一輪孤獨的明月高懸在中天。

  江邊上是什么人最早見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著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綿延著,無窮無盡;人們年復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亙古不變。

  誰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著什么人;人們只看見長長的大江不斷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遠空緩緩飄去;青楓浦那種遠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憂愁。

  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著明月照耀的愛人的小樓呢?

  多令人傷心啊,此刻那樓上的月光正流連不去;它應該也照耀到了離去游子的梳妝臺。

  它溜進愛人漂亮的閨房,卷上窗簾也趕不走;它留在搗衣石上,用手將它拂去它還會返回。

  游子思婦們此時相互思念,卻聽不到對方的音訊;多么希望隨著月光流去關照對方啊。

  可恨送信的鴻雁早就飛走,月光又不能渡過;傳情的魚兒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紋。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邊,就夢見了花朵零落將盡;春天已過了一半還不回家,怎不令人傷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盡;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開始偏西了。

  殘月深深隱入了茫茫海霧;遠在北方碣石南方瀟湘的離人啊,回家的路途該是多么的遙遠。

  不知其中能有幾人乘著月光轉回家鄉?殘月掩映著大江兩岸的樹木,深深激蕩人的心情。  (危微境主人)

 

    4、這是一首號稱“孤篇蓋全唐”的名詩。  

    《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清末王闿運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孤篇蓋全唐”,和作者“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張若虛一樣,這首詩充滿神秘。詩中不僅僅有其他作品的景與情,更充滿了對宇宙的思索,毫不夸張地說,在當時世界哲學界,還沒有誰能夠和這位神秘的張若虛相比,或許,張若虛,這個本身就顯得神秘莫測的名字也是這位神秘人物在對宇宙思索是為自己取的化名吧。若不然,怎么能至今找不到任何關于他的只言片語。

 

     5、一生一絕唱,一夜一哀愁——《春江花月夜》之我的賞析(作者:張小婕)

  詩從被寫出來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身寫者的心情。后人,縱使有多高深的造詣或者怎樣的心情的歷史性重疊,都沒有辦法真正的解釋。所以,現在我寫這篇文,充其量就是挖掘一點我自己情緒的斷章,湊不上什么賞析。——題記

  春江花月夜的詩評泛濫,網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時我再濃墨于其字詞運用的引經據典,大概就逃不出撿人剩下的落魄甚至會遭蒙抄襲的嫌疑。所以作罷,寫寫我的理解就夠了,所謂托物言志或者抑揚頓挫之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留給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長度還算適中,可是為了把自己融入進里,也著實花了我不少功夫。閱詩,最忌諱的就是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進而不同的語調流轉,都有極大的可能讓詩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間,不是這么容易便能駕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選擇抄寫,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間,感情毫無預兆地就漫溢了出來。

  張若虛連字號都不為人詳,滄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燦如繁星的詩人堆里,卻僅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歸于樂府,帶有樂府詩一貫的情愫,縷縷歌章唱的都是詩人曲婉的離愁,通篇白話文一般的淺顯,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個離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躍然印入眼簾。我看見他背著雙手,傲然地仰頭望向無垠的汪汪白水,贊嘆自然的浩淼蕩漾,心意空洞眼神蒼白如晝,流露出了怎樣的一種哀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遼闊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線的水邊,在熏風里望見明月凄楚地隨潮涌翻滾而來,好像聽不見浪濤的呱噪和海鳥的悲鳴,行云流水地營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擾的安靜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種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歸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順便再給我們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嬈。月色美,在詩人的鄉思離愁里,卻如蚌體內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詩人看"滟滟隨波千萬里",月影倒映,水波漣漪,卻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為什么月籠春江千萬里,我卻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見家舍屋頂的裊裊炊煙!就連江邊的芳甸也因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發現月亮其實和自己一樣孤獨。明月愛慕著春江,卻苦于時空蹁躚,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晝夜不知歲月地映照著白水,不離不棄。就如詩人自己一樣,望這長水,只期盼能望見家中玉簾后的牽掛。

  又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無奈人與天的絕對力量懸殊,明月一歲一千年,看盡人情的薄涼錦暖,世人卻伴月初生,望月臨終,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類啊,年華如水去而不返卻繁衍生息綿延久長,看著江月,總該有看盡的一天。詩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傷”,與李白的《把酒問月》大有異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詩人舉目而眺,“有乘扁舟為客者,有登樓而傷別者”,更有自己不可盡言的思念。他似乎還看見了家中“妝鏡臺”前的同樣思念他的女子,輾轉反側,苦于月色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那多情的女子,多想隨明月光華一起,“逐月華流照君”,瞬思閑就能流轉到意中人的身側。可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躍深水,只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功。"尺素在魚腸,存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長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思念。

  對于“水成文”,其實我還有別的理解。詩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覺,他好像看到了魚躍激起的水紋里有遠方傳來的書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詩到這里,我的激情大約也到了個終點。近乎審美疲勞,后面的內容,已經不足以翻起我的思緒。

  月復西斜,海霧徒生,瀟湘碣石,江樹搖情。就以這個"搖"字作為最后的看點,"月華搖晃,樹影婆娑,人心起伏,月搖,樹搖,人心亦在搖"。詩人在江邊站至夜深,江風驟起,他看岸上的樹舞起,好像是在代替誰回應著他的思念,也好像是因為樹枝沉甸甸地掛滿了他的思念,于是他情不自覺地心中悸動起來,再也平靜不下來。只好就此收了筆。

 

    6、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冷颼颼的風,送來了又一個冬的氣息,不斷輪回的四季不知迎來了多少生和送走了多少死。誰是她第一個迎接到人間的?誰又是她將送走的最后一個?就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樣撲塑迷離。留下的只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恒古。

    在時間的長河里,人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呢?不過就如蒼穹里劃過夜空的流星罷了!幾十年衣袖一揮間,什么情,什么愛,什么意,什么夢……即便是戀人口中愛你的永恒,都將隨著軀體的消失而蕩然無存。

    在多半蒼白的生活中,害怕時間的淤積卻又無奈于它的流逝,從而寧愿像陀螺一樣的旋轉,也不愿愧對明天的朝陽。只求一個內心的踏實而不再是長噓短嘆的空虛。面對時間的殺手,我們都是勇敢的。一路的態度更是坦然——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7、“……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生命是實在的抽象,它如飛鳥流云,稍瞬即逝。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探尋生命的奧秘極其意義,通過生活中的感受去詮釋生命,在追問中得以長存。“生如山花之絢燦,死如秋葉之靜謐”這是對生命最詩意的抒寫。

 

   8、唐人張若虛作《春江花月夜》低回流連地與明月作徹夜長談,將對生之嗟嘆化作盛唐的一曲千古憂郁。古代也好;現代也好;盛世也好;濁世也好,與生俱來的矛盾心理總是如影隨形地與人類相伴,且都有其獨特的時代癥候。“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卻是每個時代人們的永恒問題,人們總是無法解脫生死問題的憂慮與迷惑,所以,張若虛選擇了咨詢月亮。“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這種癡絕的考問,現代人大多已經無法理解,我們有更多的娛樂方式用來消解對生死的疑惑,在娛樂中死去總比在閑愁中來的活潑。所以,張若虛式的古典虛無早已久違。現代人只管低頭掙錢,那管抬頭看月。可是,我們還能保有“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式的美麗平靜么?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0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